http://.biquxs.info/


    </p>


    科舉製度毫無疑問是古代中國政治製度最偉大的發明,且沒有之一。


    即便是在兩千多年後的那個世界,科舉製度也依然興旺發達,並且擴散到了全球,雖然那時的科舉製度已經變換了形式,換了個馬甲叫公務員考試。


    大天朝每年的公務員考試,應考者如過江之鯽,為了一個名額,無數人寒窗苦讀,白首窮經。


    其他國家的情況也差不多。


    安逸、穩定、舒適、體麵,就是公務員的代名詞。


    不管它叫科舉也罷,叫公務員考試也好,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為國家機器尋找操作工!


    此時的長安作為漢家的都城,天下首善之地,跟後世大天朝的北京一樣,都生活著一個特殊的群體。


    北京有北漂,長安有長漂。


    北漂為了夢想打拚、努力、奮鬥大多數人的生活並不樂觀,甚至有些人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而長漂的情況卻比北漂更淒慘。


    長漂的主要組成群體,都是來自關東各地的各學派士子。


    自從漢初戰火漸漸熄滅,天下恢複安定之後,本來被戰火趕的到處顛沛流離,沒有居所的各大學派的傳人們終於能安下心傳播學問了。


    首先跳出來的開山立派的是儒家,然後其他各家紛紛跟進。


    隻是儒家因為膽子更大,步伐邁的更快,同時有著更係統的傳授模式,因此,漸漸開始壓倒其他諸子,在士子中占據了主流位置。


    儒家是怎麽幹的?


    就以此時的情形為例,胡毋生以公羊春秋第六代嫡係傳人的身份在麓台廣收天下士子,來者不拒。


    其門下可謂英才匯聚。


    像公孫弘等後來的大臣都出自其門下。


    胡毋生的師弟董仲舒在廣川開宗立派,同樣廣收天下士子。


    在魯地,詩經的當代傳人申公德高望重,門下弟子遍及朝野,像楚王劉戊就曾在申公門下聽課,後來孝武皇帝的建元新政的主持者趙綰、王臧都是其門下弟子。


    濟南人伏生則是另外一個傳奇,他是經曆過秦末戰火活下來的老知識分子,手裏保存著《尚書》的原本殘卷,總計二十九篇。


    伏生在劉詢祖宗劉恆在位時就已經名滿天下。


    晁錯是怎麽出頭的?


    就是因為被劉恆任命為使者前往濟南探視伏生,並請其到長安享福。


    為何這種好事竟然會落到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晁錯頭上?


    因為先前派去的使者跟伏生交流不能……


    伏生是老一輩的知識分子,說的是正宗的戰國時期齊國的方言,而漢家的大臣們講的則是關中的官話……


    所以,懂得戰國時期一些齊國方言的晁錯被趕鴨子上架派去完成這個任務。


    《五代河山風月》


    由此可見,就算在這西元前的時代,能掌握一門語言也是很重要的!


    這些頂級的大儒,固然風光。


    可其門下弟子就未必了。


    從呂後時期開始複蘇的文化界,發展到今天,培養出來的各種學者,已經數以十萬記。


    但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都沒有可能獲得舉薦,從而出任官僚。


    於是,這些人有的選擇停留在各地諸侯王的王宮附近,以希望能獲得諸侯王的看重,從而實現夢想。


    野心更大的,就直接來了長安,停留在長安,形成了長漂群體。


    但是,居長安大不易。


    想在長安生存下來,那可是需要毅力的。


    舉個例子,後來著名的勵誌故事的主角朱買臣,曾經就是長漂的一員,他在沒發跡前,在長安怎麽活下去的?


    史書記載,朱買臣甚至一度要靠在長安的老鄉們施舍才能活下來。


    另一位孝武皇帝朝的大臣公孫弘也曾是長漂中的一員,不過他運氣好,沒混多久就碰上了建元新政,撈了個官當。


    主父偃也當過長漂,但比公孫弘慘了點,還是靠著投靠衛青,才不至於被餓死。


    這些都是混出頭的,那些沒混出頭的人,無疑是淒慘的。


    像朱買臣,要不是碰上了老鄉嚴助幫忙,他估計一輩子都出不了頭。


    絕大部分的長漂,據劉詢了解,大部分都是在長安靠著給人抄寫書信,做些雜事,勉強維持生計。


    這些人在長安流連不去,每天抄寫完書信,做完雜事,湊到了幾天的夥食費後就出門,在各個公侯親貴大臣的府邸門口投遞他們寫的詩賦、策文。


    希冀著能得到某位貴人看重,從此青雲直上。


    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不久前會稽人嚴忌靠著幾篇詩賦成功的打動了故梁王劉武,躋身為梁王親信,還被授官。


    而通常,每每傳出這樣的好消息後,就刺激著那些本來都快堅持不下去的士子們,咬著牙齒,繼續堅持留在長安。


    因而,劉詢並非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種種細節與方麵早在前世就經過無數次推敲。


    但是,劉詢卻不得不重視這幫人的感受。


    原因很簡單,能有資格來長安,做個長漂的,最起碼都是地方上的小地主階級。


    否則,他們連函穀關都進不了!


    這些人長期困局長安,過著窮苦的日子,時間久了,難保不對漢家皇室產生怨恨。


    作為天子,一兩個小小地主的怨恨,自然算不得什麽。


    但是假如是一千個一萬個呢?


    漢室自立國以來,就飽嚐人才匱乏的苦惱。


    沒有足夠的人才就等於沒有足夠的官吏,沒有足夠的官吏來治理地方,所謂的中央集權就是一


    句空話。


    可這人才不會平白無故從天上掉下來,就算能從天上掉下來,作為天子,他又怎麽知道對方是有真才實幹的真能人還是濫竽充數的庸才?


    漢室立國數十年以來,為了解決人才匱乏的問題,自劉邦開始,曆代天子都是傷透了腦筋。


    什麽給地方下死命令必須完成一定數量的舉薦任務之類的辦法都用盡了,可朝堂上來來去去的大臣卻還大都依舊是老麵孔或者官二代,從底層爬上來的少之又少。


    考舉出現無疑,這對於漢家的江山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


    首先,可以絕對肯定的一點是,門閥政治在現在已經粗具規模,馬上要破土而出。


    雖然,早先的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列國政治門閥豪強大族,被秦國的統一戰爭跟秦末的群雄逐鹿給摧毀的一幹二淨,連跟毛都沒剩下來,以至於前世劉彘做了天子,想要找個姬氏的嫡係血脈都不容易。


    再者,劉邦底定天下,分封功臣,至今不過數十年。


    舊的貴族體係被徹底毀滅,而新的貴族政治卻還在繈褓裏。


    漢初的功臣徹侯們,到了如今甚至都開始步入衰亡。


    平陽侯曹參的家族三代單傳,這一代的平陽侯曹真劉詢前世見過,是個十足的文弱書生,而且身體並不好。平陽侯這一係還算好的了。


    瓚候蕭何的後代就是個悲劇,過去十一年,瓚候的位子換了四個人。


    留候張良的後人就更慘了,太宗孝文皇帝時就奪去了封爵,削為庶民了……


    帶頭大哥如此,小弟們混的也不是很好。


    舞陽侯樊噲的後代在平滅諸呂的過程中不小心成了犧牲品,太宗孝文皇帝好心給他找了旁係子弟過繼過去繼承香火,但奈何人家不爭氣,居然被人戴了頂綠帽子,等那位舞陽侯死後被人揭發,於是,舞陽侯成了曆史。


    基本上,絕大多數的徹侯們,都是些米蟲,不足為懼。


    更重要的是,他們手裏沒兵……


    槍杆子裏出政權,槍杆子裏出聲音。


    沒有槍杆子,就沒有發言權。


    更何況,這科舉現在進行明明是對貴族的保護!


    要知道,此時可是用竹簡來記錄知識的時代,竹簡笨重、抄寫困難而且保存不易。


    這就意味著,一般的窮人想要獲取知識,難度比之隋唐是幾何式上升的。


    因而,實際上知識是被貴族壟斷的。


    像是許多後世隨便可見的典籍,譬如《詩經》《論語》《尚書》,此時全部是被私人所霸占,藏在家裏的,而且大部分是殘卷。


    真實的曆史上,原本的劉詢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是因為他參與了對《詩經》的搶救與保護!


    再者,讀書也是要成本的,沒有足夠的家底,幾個貧民能供得起一個人脫產讀書?


    所以呢,所謂的科舉,真的施行天下的話,那麽必然是貴族豪強的盛宴,跟平民基本沒關係!就算偶爾漏出幾個平民中了,那不也無傷大雅嗎?


    最最最重要的一點是——經過呂氏亂政,諸侯大臣再反撲,再接著劉詢的祖父劉恆害怕功臣們功高震主,玩了一手漂亮的傳接球,把陳平、周勃統統趕迴封國,前後三次清洗,直接導致了一個令所有徹侯們恐懼的惡果他們在朝廷中竟然沒有了代言人。


    所以可以扼製地方勢力的中央權貴們,已經無法依靠。


    而當朝廷沒有了這些人的代言人後,後果開始顯現。


    當官?沒他們的份!


    各地郡守、各諸侯國的監督大臣、丞相、太尉這些有權有勢的位置,基本沒他們的份!


    想撈錢?廷尉的屠刀正愁沒沾血呢!


    漢室對於徹侯犯法基本上是抓到了就絕不輕饒的原則,動不動就粗暴的廢除封國。


    像是後來孝武皇帝做了天子,借口貴族們因為供奉給先人和宗廟的黃金成色不足,大開殺戒,一口氣擼掉了一百五十位列侯的爵位,統統貶為庶民。


    從這些事情就能看出來,漢室根本就沒有所謂門閥的生存土壤,有的不過是肥羊跟米蟲。


    至於地方上的豪強,那就更是個笑話了。


    漢室開國至今數十年,但是真正天下安定的時間才二十幾年,漢太祖劉邦甚至當皇帝都在不斷的領兵征討叛亂的異姓王,呂後時期才開始慢慢安定下來,等到平滅諸呂,這漢家江山才沒有太多動蕩,躲進深山躲避戰火的難民才開始下山安居。


    短短二十幾年時間能產生個什麽樣的地方豪強出來?


    很淺顯的一個證據就是郅都就任濟南郡守,上任之後先把郡內的大戶人家碾壓一遍,結果殺得人頭滾滾,卻連聲抗議都沒有,濟南郡甚至因此大治,達到了路不拾遺的地步!


    正是基於這些認識,劉詢才敢在此時推行科舉。


    因為首先,地方豪強也好,徹侯貴族,都不會拒絕也不可能拒絕科舉。隻有傻子才會拒絕一個明顯對他們有好處的製度。


    在此時,科舉非但不是貴族豪強們的攔路石,相反還是一張門票,一張能讓他們光明正大的參與政治,擁有發言權的門票!


    要知道此前的所有舉薦製度,都是有著很高的要求的,譬如說,首先你要在地方上有名,並且這名望還得達到一定高度,才能被舉薦,或者是孝子賢孫,因為道德而被舉薦。


    要知道,這年月官僚階級跟地主豪強可還沒進化到後世的地步,像什麽養望之類的戲碼,還沒被人發明。


    所以暫時還沒人敢在舉薦的事情上作弊……


    再者,反對也是無效的!


    沒兵沒槍沒


    權沒勢,誰會聽他們的反對!


    當然,劉詢也不會天真到馬上就能讓科舉取代目前的舉薦製度,那不現實!


    後世從隋朝開始推行科舉,到宋代曆經數百年光陰,科舉才真正的取代舉薦製度成為主流


    因為題目太簡單,所以,第一場考舉很快就結束了。


    最後一個交卷的士子,也隻不過磨蹭了兩個時辰。


    劉詢看著那群意氣風發的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談論著考舉的士子,就已經知道,他成功了!


    題目太簡單,幾乎所有的士子都覺得,自己能夠順利過關——就算濫竽充數的貨色,在此時也是吹著牛逼,認為自己十拿九穩的進入下一輪了。


    “現在卿明白為什麽了吧?”劉詢笑嗬嗬的對韓增道:“天下英雄,盡入吾甕中也!”


    韓增此時也心悅誠服的拜道“陛下深謀遠慮,臣唯頓首頓首而已!”


    這場考舉確實是讓韓增大開眼界,毫不誇張的說,給韓增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窗口。


    在這之前,韓增從未想過收買人心竟是如此的簡單。


    劉詢什麽都沒做,幾千名士子就念著他的好了。


    劉詢哈哈一笑。


    無論古今,人的本性都是相通的,都是渴望得到認可和尊重的。


    一個書呆子,寒窗苦讀幾十年,為的是什麽?


    做官嗎?還是致富?


    或許兩者兼有之。


    然而,此時的知識分子,絕大多數都是貴族、富豪、地主的後人,老實說,基本都屬於富二代。


    特別是徹侯的子弟,他們難道真稀罕一個所謂的百石官職?


    對於知識分子來說,獲得世人的認可和尊重,是遠超一切物質的精神享受。


    而劉詢將題目簡單化,等於就給所有的士子都開了綠燈了,隻要不是草包笨蛋,勉強有點文化的,基本都能通過他的這個第一輪考舉。


    如此一來,他們就等於獲得了朝廷的認可了。


    就算最後被淘汰了,但有著這個認可,迴到家鄉,也能吹牛逼,在父老鄉親麵前擺譜不是?


    連項羽都說富貴不歸鄉,如衣錦夜行。


    更別提這幫虛榮心重的要命的文人了!


    這樣一來,劉詢就將這些士子綁架了,從今以後,誰敢說劉詢不對,那麽就等於在質疑他們的名譽。


    所謂黨同伐異,幾千士子的力量,在此時簡直就是核武級別的殺手鐧。


    當然,劉詢這樣做還有另外一個用意。


    劉詢笑著看著韓增,輕輕的踱了幾步。


    在整個考舉的設計中,第二輪才是關鍵。


    作為一個穿越者,劉詢自然清楚數學是什麽?


    數學是科學之王!


    是一切技術的基礎!


    是所有文明智慧的核心!


    第二輪考舉的殘酷淘汰率,會讓所有的士子都去關注和留意數學,這樣一來,久而久之,數學就會成為所有學派的人都關心的問題。


    如此,大業可成矣!


    因為,劉詢知道,其他東西可以通過天才推動,但數學不行!


    沒有一元二次方程式,就不可能出二元二次方程式。


    解不出圓周率,拿什麽來求球體積?


    “走了,迴去閱卷了……”劉詢擺擺手,出宮的這一趟對士子們的觀察,讓他很放心的可以迴去著手準備下一輪的數學考試了。


    迴到宮中,劉詢就看到了所有的試卷都已經被封存在一個個的木箱子之中,霍光帶著胡建帶著兩批人馬守護左右,嚴防死守任何可能出現的問題。


    這次的考舉不止對劉詢很重要,對他們這個大漢執政團隊團隊也同樣的重要!


    “可以開始閱卷了!”劉詢命令道。


    “諾!”霍光點點頭,就讓手下人打開木箱子,將所有的試卷取出來。


    因為考舉是草創,所以劉詢也沒搞什麽糊名啊之類的保密手段,所有卷子的上的人名與籍貫,都是公開的。


    霍光帶著從丞相府還有九卿各寺衙門抽調的官吏,開始一個個的閱讀起來。


    劉詢讓黃歇去準備茶點,自己坐到一張軟榻上閉目養神起來,這段時間,劉詢確實有些累了。


    在軟榻上躺了大概一個多時辰,劉詢爬起來,吃了點東西,然後就問黃歇:“霍光他們閱卷閱的怎麽樣了?”


    “迴陛下,已經差不多看完一半了!”黃歇答道,一邊說,他一邊輕輕的給劉詢垂著肩膀“想必應該能在日落之前完成閱卷!”


    劉詢點點頭,沒說什麽。


    因為題目太簡單,劉詢的要求也很低,所以,這所謂的閱卷,按照劉詢要求,隻是檢查一下所寫的文章是否通順,錯別字多不多,然後有沒有犯忌諱的東西,隻要做到語句通順,邏輯合理同時沒有胡言亂語,就統統通過!


    這樣一來,閱卷速度與效率,自然是大大提高。


    想了想,劉詢吩咐道“你去告訴他們,每通過一個人,就將其名字、籍貫記下,明日早上,張榜於長安露布之下……”


    思索了一下,劉詢補充道“吩咐他們,做的漂亮一點,聲勢不妨搞大一點,最好去少府請一班聲音比較大的人去露布下宣讀通過者的名字!”


    後世的科舉,進士是要騎馬遊街,東華門下唱名的。


    這才第一輪,沒有必要怎麽隆重,但也得想辦法照顧那些士子的麵子,讓他們知道,通過第一輪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這樣做的成本小,但收益大!


    “諾!”黃歇點點頭,下去吩咐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劉病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微笑卡夫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微笑卡夫卡並收藏我是劉病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