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將前往東南地區的官吏送別後,劉徹以及整個漢室的注意力,就全部都集中到了轉輸軍糧之上。


    在現在的漢室,糧食的富餘產地,主要是三個。第一個,也是最大的糧倉,是蜀郡與漢中郡的天府之國。


    通過先帝劉弗陵,駕崩前四年來的水利開鑿,農具推廣和技術提升。蜀郡和漢中郡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畝產粟米四石比比皆是。


    但是,當地的人口,也因此進入爆炸增長期。糧食畝產增加,使得百姓能有能力撫養更多的孩子,而且,國家也鼓勵生育。生育撫養三個孩子,無論男女,都可使家庭免役一年!四個就能免兩年!五個三年!當今天下,或許生育撫養五個以上的孩子,對一般家庭來說,非常困難。但是,三四個的話,卻是常事!這幾年,蜀郡和漢中的百姓,是憋足了勁,使勁的繁衍後代。


    人口出生率和孩童的成活率,成倍的往上增。以往,種種因為經濟或者宗教原因而不舉幼子或者溺死女童的案例則垂直下降。


    短短三年,蜀郡和漢中地區,鄉村亭裏,到處都是成群的光著屁股玩耍的孩子。為了喂養這些孩子,當地的糧食消耗量,自然也隨之增加。


    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將會持續增高。而說老實話,蜀郡和漢中的土地,以現有的技術條件和土地條件,畝產五石以上,幾乎不可能。所以,當地的糧食供給潛能,其實並不大。


    劉詢也不可能跟以往一般,繼續從蜀郡和漢中郡大量抽調糧食。


    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蜀郡和漢中的糧食,順江而下,運往南方,相對廉價。


    但,想要將蜀郡的糧食,運去北方,那成本就高的嚇死人了。


    而漢室的第二個糧倉,則是三河地區。三河地區同時也是春秋以來,中國最大的糧食產區和最大的糧食供給地。


    戰國時,秦國正是得到了魏國的河西地區,才開始崛起,並成為那個能吊打東方六國的bug。


    今天的三河地區,則已然成為了漢室這台戰爭機器最重要的動力引擎,長城駐軍四成以上的軍糧,來自於三河地區的百姓產出的糧食,而且,漢室最大的糧食戰略儲備基地敖倉,也正是建立在三河地區的關鍵位置。


    自秦以降,能不能吃到敖倉糧,成為了英雄、梟雄們能否主宰天下的關鍵!隻是,三河地區,目前的情況也與蜀郡差不多,同樣進入了人口暴漲期。雖然從戶口統計上,現在還看不到明顯的人口增殖現象。


    但,從當地的徭役服役率上,卻能明顯的看出來,三河(河南、河西、河東),已經持續三年,徭役服役率直線下降了。


    若是做成表格,能輕易現,該地區的徭役服役率是呈跳水式下降的。每年,都有大批百姓,因為達到了劉徹規定的標準,而免服徭役。雖然隻是短短一年或者兩年。


    但,連續三年的跳水,說明了當地的人口急增長。幾乎每一對夫妻,過去三年,每年都有生育並撫養一個孩子。過去六十年,天下的人口增長率約為大概百分之九每年。既大體在過去六十年,中國人口增長增加了一倍多。


    但自從先帝劉弗陵上台,並且從物質和經濟和精神上,鼓勵生育後,在社會文化較為達的地區,人口呈現爆炸式增長。生育率和撫養率,每年都是翻倍的往上的增加,在原先,平均每一個漢家婦女在其育齡,一生平均要生下五個孩子。


    但因為落後的醫療技術以及更加落後的封建迷信和傳統,隻有一半的孩子能活到成年,而在現在,隨著百姓的生育意願和撫養意願的增加。不僅僅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在上升,而且,孩童的成活率也在上升。


    禦史大夫衙門就估計,在三河地區,過去三年,每歲人口淨增大約一成五。這使得,漢室實際上能從三河地區調動和使用的糧食下降。哪怕是因為技術和工具的進步,使得當地糧食畝產,增加了一石以上,達到了平均四石半左右的水平。


    但是糧食的富裕度,卻還不如從前。尤其是河東郡,四年前,河東郡每年能富裕糧食,僅僅是粟米就有三百餘萬石,但現在,已經不足三百萬石。這是人口增加後,糧食消耗隨之增加的最直接證據。


    這使得劉詢從當地能征調的糧食下降。在扣除了必要的儲備糧食後,整個三河地區,漢室目前最多隻能調動三百萬石左右的粟米。


    以目前的技術條件,這三百萬石,在運輸過程中,最少要損耗七十五萬石!也就是說,僅能有兩百二十萬石左右的糧食能運抵前線,供給大軍。而在現在,在和平條件下,一個士兵(步兵)每年的糧食供給標準是二十石,比農民略高,僅僅夠其填飽肚子。


    而騎兵,人跟馬,按照一人雙馬標準計算,一年的糧食消耗,最少是四十石,這還不包括肉食和戰馬的草料。換句話說,三河地區的兩百來萬石糧食,僅能夠五萬騎兵一年之需,而且這支軍隊的後勤消耗和青壯消耗,還不被計算在內,至於,剩下的那個糧食產區。就是以長安為中心的廣大關中。


    隻是……關中熟,天下足,早已經是昨日黃花了,自太宗孝文皇帝開始,關中就從糧食輸出地,變成了糧食輸入地,在劉詢即位前,關中就已經每年需要從關東轉輸糧食五十萬石左右,以滿足關中的貴族和長安市民的需求。


    好在,在先帝劉弗陵即位後,通過提倡和鼓勵百姓轉種冬小麥。


    “必須加快小麥的推廣和種植麵積了!”劉徹在心裏對自己說。


    小麥取代粟米,成為北方主要種植作物,在曆史上,曾經用了一千年。


    這是巨大的傳統的慣性在作用。想要加這個進程,劉詢就隻能用出絕招——提價!現在,少府的義倉小麥收購價格,大約是每石小麥四十錢,有些時候甚至三十五錢。


    比起粟米價格,低了十錢以上!對農民來說,種植小麥和種植粟米,在經濟上,其實是一樣的。甚至,種植粟米比種植小麥,獲利更多一些。而且,小麥比粟米,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來照顧。


    所以,哪怕在關中,除了上林苑,是因為少府在強力要求種植小麥外,其他地方,百姓一般是用上田來種植粟米,作為家庭的食物,而用下田,種植小麥,來繳納賦稅和賣給少府。


    老百姓可聰明的很,自己家,當然要吃最好的食物!哪怕,雖然現在,有著麵食和各種麵餅的出現,使得小麥在口感上勝過了粟米。


    但是麥粉研磨,需要時間和人力,除了地主,誰能有那個閑工夫呢?自然,百姓會用腳投票,依然堅守著粟米為主食的傳統。


    要改變這個困境,就需要國家承擔更大的責任。甚至,吃上一定的虧。必須要讓百姓種植小麥的利益,多於種植粟米,他們才會選擇多種小麥。用錢和利益,來引導百姓,這個策略,自然是有用的。


    但是用處到底有多大,劉詢現在還不得而知。


    畢竟,傳統和慣性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特別是在這種飲食習慣上。後世的北方人或許有很多人愛吃大米,南方人也或許有不少喜歡用包子饅頭當早餐的。


    但是,其主食,卻依然會是麵食和米飯。這就跟你把一個湖南人丟到兩廣和蘇浙,沒有辣椒吃,估計那個湖南人,半個月都受不了。沒有個幾代人的時間,粟米作為北方主食的習慣是根本扭轉不了也改變不了的。


    但是劉詢自己很清楚,粟米,單畝產量太少,營養也不如小麥豐富全麵,小麥取代粟米,是曆史的必然,也是展的必然。想要養活這天下越來越多的人口。


    劉詢不僅僅要給他們更多的可耕作的土地,還得給他們提供更先進的技術,更好的農具,和更高產的糧食畝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是劉病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微笑卡夫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微笑卡夫卡並收藏我是劉病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