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聽到天子的反問,杜延年平靜的迴答道:“稟報陛下,臣舉薦公羊博士王吉為禦史中丞!王吉通曉古今,知禮儀,懂漢律,正是禦史中丞不二之人選!還請陛下聖裁!”
杜延年話音剛落,群臣便將目光都看向杜延年,仿佛要看穿杜延年的動機。
劉詢知道王吉這個人,曆史上還有關於王吉的成語,王吉在位,貢禹彈冠。
不過真正讓群臣反應巨大的是,王吉曾經擔任過昌邑國中尉,是劉詢哪位倒黴叔叔劉賀的鐵杆小弟。劉賀到京稱帝之後論功行賞,因為沒有要職空缺,所以先將王吉封為公羊博士去了太學,讓他繼承他老師董越的衣缽,繼續執掌太學,這也讓王吉幸免於難,沒有成為那兩百個冤魂之一。
其實在朝堂中一直有聲音,要將劉賀的臣子消滅幹淨,但是這個消滅幹淨中,沒有兩個人,一個是龔逐,因為曾經有恩於霍光,霍光拉了龔逐一把,讓他去西域戴罪立功。
另一個就是王吉,而他能活下來,與他老師董越的人脈,還有自己為人正直有很大的關係,在劉詢知道的史書上,王吉就是出了名的清廉,辦事能力也十分出眾。
而且王吉是從基層,一點點爬出來的幹吏。
王吉任過縣丞,縣尉,縣令,郡尉,昌邑國中尉,現在又擔任博士官執掌太學。
杜延年的舉薦就像是一個信號,如果天子同意王吉擔任禦史中丞,就說明劉賀事件已經過去,劉賀的屬官也可以正常的出仕。
反之亦然,如果天子駁斥了杜延年的舉薦,說明中央政府還是沒有忘記劉賀,那就將對劉賀的附庸繼續追殺殆盡。
一時間,所有的聲音都消失的無影無蹤,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坐在上位天子的身上,劉詢自己也是緊閉眉頭。
劉詢明白,對於劉賀,為了確保自己的政治正確,必須將劉賀踩上一萬腳,徹底踩進稀泥中。所以太後曾經提議讓劉賀迴到昌邑國繼續當他的昌邑王,這個提議獲得了劉詢和霍光雙重否定,而是改封為海昏侯,直接發配到海南島上讓他自生自滅。
而現在是否將對昌邑國舊臣的嚴防死守撤銷,變成了一個難題?而今天杜延年的舉薦將這個矛盾公開化了。
在這個問題上,劉詢和霍光一直有一個默契,那就是擱置爭議,將留存下來,或擔任過昌邑國屬國還活著的官員盡量外派,眼不見心不煩。
說來可笑,在劉賀的問題上,劉詢和霍光是天然的盟友,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目標,徹底打倒劉賀。
對於劉詢來說,如果不徹底打倒劉賀,劉詢自己的皇位從何而來,甚至殘酷點說,劉賀不倒,倒黴的一定是自己。
而對於霍光來說,劉詢必須被徹底打倒,如果劉賀死灰複燃,那霍光要做的隻有一件事,拿著壇毒酒,全家老少一人喝一口,共赴黃泉路。
劉詢看向霍光,發現霍光也是眉頭緊鎖,而漩渦中心的杜延年還是一聲不吭的跪倒在原地,等待著劉詢的答案。
劉詢片刻之後才開口道:“太仆舉薦王吉為禦史中丞,丞相看是否合適?”
劉詢在心中是同意王吉為禦史中丞的,一個能力出眾,而且還是從基層做起,自然是知曉民間疾苦,甚至劉詢推行某些政策時,王吉也會給出適當的建議。
況且劉賀已經前往海昏侯國就藩,他的鐵杆黨羽也已經被斬殺幹淨,剩下的就是些曾經在劉賀的昌邑國任職的官員貴族,所以在劉詢眼中是時候可以翻篇了,這樣既能顯示自己的氣度,也可以給霍光拉起一波反對派,讓長安不會變成一言堂。
霍光聽到天子的問話,起身迴答道:“迴稟陛下,王吉此人,才思聰慧,能力非凡,可為禦史中丞!”
聽到霍光的迴答,劉詢便對跪拜在地的杜延年說道:“太仆舉賢,朕於丞相都認為合適,朕認命王吉為禦史中丞,太仆舉薦有功,賜禦劍一柄!”
杜延年謝恩退下,隻是路過霍光案幾時,身形遲疑了一下,馬上就恢複正常迴到自己的座位上。
剩下的就隻有一個位子了,衛尉!
衛尉,為統率衛士守衛宮禁之官。非帝王親信不可擔任,這個職位是最看跟皇帝的親疏,如果與天子和皇室關係較遠,那二十六門尉,南軍都不會理睬衛尉的命令,更加指揮不動胡,越二校尉部。
想到這裏,群臣也明白,這是天子親定的職位,所以在上麵也不做過多妄想。
果不其然,侍中霍山等待杜延年重新落座之後,便走到大殿中央開始舉薦道:“臣侍中霍山,向陛下舉薦一人,可為衛尉!”
劉詢微笑著,按照事先安排的劇本問道:“愛卿舉薦何人啊?”
霍山上書道:“臣舉薦城父侯續相如,續將軍自幼好學,儀表俊美,善於騎射,且戰功彪炳,臣以為可任衛尉!”
聽到霍山的推薦,劉詢繼續不動聲色說道:“既然是愛卿推薦,且城父侯還立有戰功,就封續相如為衛尉!”
“尚書令,即可擬詔,下文丞相府,昭告天下!即可命新任九卿火速到甘泉宮,共商大計!”劉詢繼續說道
韓增趕忙領命,指揮在殿中隨時待命的黃門侍郎火速寫好詔書,韓增拿到手中,看無錯處,之後上承天子用印,用印之後,便將其中一份送到丞相霍光的案幾上,霍光見詔書內容無誤,便用丞相印。
一詔三份,各自留檔,除送去石渠閣之外,丞相府留一份,受詔人一份,禦史大夫定期檢查,如有問題就是殺全家的大罪。
死在詔書上的人物可多如牛毛,出名的有薄昭,竇嬰等!所以漢家大臣對天子詔書慎之又慎,生怕出現紕漏。
整個朝堂上缺失的九卿主官,都已經補齊,劉詢在九卿中也安排了自己的親信,最起碼現在不用擔心,自己在未央宮的安全,不想之前,自己擔心的,稍微不如霍光的意,就可能劉賀一樣被廢。
馬行軟地易失蹄,人貪安逸易失誌。
雖然劉詢自己明白,自己是掌握了未央宮所有的武力部隊,但是現在也不是懈怠的時候,東南的民變,河西的開發,江南的開發,都是壓在整個漢室政府腦袋上的大山,自己必須快速解決。
劉詢知道自己必須全力以赴,同時又不抱任何希望。不管做什麽事,都要當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時又知道這件事根本無關緊要…………
看著眼前滿朝文武,劉詢自己突然有些乏累。世上的庸俗之徒,結交朋友不論思想,隻是追逐名聲,趨附權勢,看到對方有權有勢就去結交,看到對方失勢落魄就離開;發現對方的過失不去幫助改正,看到對方有了迷惑也不幫助補救;有了利益就獨自占有而不分給對方,有了危害就采取不正當的手段來免除自己而不去救助對方;或者是有便利就先去占取而不謙讓對方,到關鍵時刻就出賣對方以保全自己的利益。凡是這樣的朋友,有還不如沒有。
但是政治上隻有盟友,沒有朋友。
注:司隸校尉:其職責原本在於監督朝內的大臣與皇親國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河東、河南、河內和弘農等七個郡的官員。司隸校尉的職權範圍與刺史相似,但是刺史是監督地方上的官員,而司隸校尉是監督中央的官員,因此在地位上比刺史要高。
</p>
聽到天子的反問,杜延年平靜的迴答道:“稟報陛下,臣舉薦公羊博士王吉為禦史中丞!王吉通曉古今,知禮儀,懂漢律,正是禦史中丞不二之人選!還請陛下聖裁!”
杜延年話音剛落,群臣便將目光都看向杜延年,仿佛要看穿杜延年的動機。
劉詢知道王吉這個人,曆史上還有關於王吉的成語,王吉在位,貢禹彈冠。
不過真正讓群臣反應巨大的是,王吉曾經擔任過昌邑國中尉,是劉詢哪位倒黴叔叔劉賀的鐵杆小弟。劉賀到京稱帝之後論功行賞,因為沒有要職空缺,所以先將王吉封為公羊博士去了太學,讓他繼承他老師董越的衣缽,繼續執掌太學,這也讓王吉幸免於難,沒有成為那兩百個冤魂之一。
其實在朝堂中一直有聲音,要將劉賀的臣子消滅幹淨,但是這個消滅幹淨中,沒有兩個人,一個是龔逐,因為曾經有恩於霍光,霍光拉了龔逐一把,讓他去西域戴罪立功。
另一個就是王吉,而他能活下來,與他老師董越的人脈,還有自己為人正直有很大的關係,在劉詢知道的史書上,王吉就是出了名的清廉,辦事能力也十分出眾。
而且王吉是從基層,一點點爬出來的幹吏。
王吉任過縣丞,縣尉,縣令,郡尉,昌邑國中尉,現在又擔任博士官執掌太學。
杜延年的舉薦就像是一個信號,如果天子同意王吉擔任禦史中丞,就說明劉賀事件已經過去,劉賀的屬官也可以正常的出仕。
反之亦然,如果天子駁斥了杜延年的舉薦,說明中央政府還是沒有忘記劉賀,那就將對劉賀的附庸繼續追殺殆盡。
一時間,所有的聲音都消失的無影無蹤,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坐在上位天子的身上,劉詢自己也是緊閉眉頭。
劉詢明白,對於劉賀,為了確保自己的政治正確,必須將劉賀踩上一萬腳,徹底踩進稀泥中。所以太後曾經提議讓劉賀迴到昌邑國繼續當他的昌邑王,這個提議獲得了劉詢和霍光雙重否定,而是改封為海昏侯,直接發配到海南島上讓他自生自滅。
而現在是否將對昌邑國舊臣的嚴防死守撤銷,變成了一個難題?而今天杜延年的舉薦將這個矛盾公開化了。
在這個問題上,劉詢和霍光一直有一個默契,那就是擱置爭議,將留存下來,或擔任過昌邑國屬國還活著的官員盡量外派,眼不見心不煩。
說來可笑,在劉賀的問題上,劉詢和霍光是天然的盟友,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目標,徹底打倒劉賀。
對於劉詢來說,如果不徹底打倒劉賀,劉詢自己的皇位從何而來,甚至殘酷點說,劉賀不倒,倒黴的一定是自己。
而對於霍光來說,劉詢必須被徹底打倒,如果劉賀死灰複燃,那霍光要做的隻有一件事,拿著壇毒酒,全家老少一人喝一口,共赴黃泉路。
劉詢看向霍光,發現霍光也是眉頭緊鎖,而漩渦中心的杜延年還是一聲不吭的跪倒在原地,等待著劉詢的答案。
劉詢片刻之後才開口道:“太仆舉薦王吉為禦史中丞,丞相看是否合適?”
劉詢在心中是同意王吉為禦史中丞的,一個能力出眾,而且還是從基層做起,自然是知曉民間疾苦,甚至劉詢推行某些政策時,王吉也會給出適當的建議。
況且劉賀已經前往海昏侯國就藩,他的鐵杆黨羽也已經被斬殺幹淨,剩下的就是些曾經在劉賀的昌邑國任職的官員貴族,所以在劉詢眼中是時候可以翻篇了,這樣既能顯示自己的氣度,也可以給霍光拉起一波反對派,讓長安不會變成一言堂。
霍光聽到天子的問話,起身迴答道:“迴稟陛下,王吉此人,才思聰慧,能力非凡,可為禦史中丞!”
聽到霍光的迴答,劉詢便對跪拜在地的杜延年說道:“太仆舉賢,朕於丞相都認為合適,朕認命王吉為禦史中丞,太仆舉薦有功,賜禦劍一柄!”
杜延年謝恩退下,隻是路過霍光案幾時,身形遲疑了一下,馬上就恢複正常迴到自己的座位上。
剩下的就隻有一個位子了,衛尉!
衛尉,為統率衛士守衛宮禁之官。非帝王親信不可擔任,這個職位是最看跟皇帝的親疏,如果與天子和皇室關係較遠,那二十六門尉,南軍都不會理睬衛尉的命令,更加指揮不動胡,越二校尉部。
想到這裏,群臣也明白,這是天子親定的職位,所以在上麵也不做過多妄想。
果不其然,侍中霍山等待杜延年重新落座之後,便走到大殿中央開始舉薦道:“臣侍中霍山,向陛下舉薦一人,可為衛尉!”
劉詢微笑著,按照事先安排的劇本問道:“愛卿舉薦何人啊?”
霍山上書道:“臣舉薦城父侯續相如,續將軍自幼好學,儀表俊美,善於騎射,且戰功彪炳,臣以為可任衛尉!”
聽到霍山的推薦,劉詢繼續不動聲色說道:“既然是愛卿推薦,且城父侯還立有戰功,就封續相如為衛尉!”
“尚書令,即可擬詔,下文丞相府,昭告天下!即可命新任九卿火速到甘泉宮,共商大計!”劉詢繼續說道
韓增趕忙領命,指揮在殿中隨時待命的黃門侍郎火速寫好詔書,韓增拿到手中,看無錯處,之後上承天子用印,用印之後,便將其中一份送到丞相霍光的案幾上,霍光見詔書內容無誤,便用丞相印。
一詔三份,各自留檔,除送去石渠閣之外,丞相府留一份,受詔人一份,禦史大夫定期檢查,如有問題就是殺全家的大罪。
死在詔書上的人物可多如牛毛,出名的有薄昭,竇嬰等!所以漢家大臣對天子詔書慎之又慎,生怕出現紕漏。
整個朝堂上缺失的九卿主官,都已經補齊,劉詢在九卿中也安排了自己的親信,最起碼現在不用擔心,自己在未央宮的安全,不想之前,自己擔心的,稍微不如霍光的意,就可能劉賀一樣被廢。
馬行軟地易失蹄,人貪安逸易失誌。
雖然劉詢自己明白,自己是掌握了未央宮所有的武力部隊,但是現在也不是懈怠的時候,東南的民變,河西的開發,江南的開發,都是壓在整個漢室政府腦袋上的大山,自己必須快速解決。
劉詢知道自己必須全力以赴,同時又不抱任何希望。不管做什麽事,都要當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時又知道這件事根本無關緊要…………
看著眼前滿朝文武,劉詢自己突然有些乏累。世上的庸俗之徒,結交朋友不論思想,隻是追逐名聲,趨附權勢,看到對方有權有勢就去結交,看到對方失勢落魄就離開;發現對方的過失不去幫助改正,看到對方有了迷惑也不幫助補救;有了利益就獨自占有而不分給對方,有了危害就采取不正當的手段來免除自己而不去救助對方;或者是有便利就先去占取而不謙讓對方,到關鍵時刻就出賣對方以保全自己的利益。凡是這樣的朋友,有還不如沒有。
但是政治上隻有盟友,沒有朋友。
注:司隸校尉:其職責原本在於監督朝內的大臣與皇親國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河東、河南、河內和弘農等七個郡的官員。司隸校尉的職權範圍與刺史相似,但是刺史是監督地方上的官員,而司隸校尉是監督中央的官員,因此在地位上比刺史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