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景留在碗青府的日子,人身安全得到了保證,央川沒有采取任何有敵意的舉動,和談十分順利。
她把有關消息傳給了汪仲年和朝廷,歸期也就順利地決定下來了。
七月初一,莫桑景點齊兵馬,寥寥數語和央川告別,在草原人一陣歡送遠方客人的歌聲中,展開了東南迴京之行。
經過鬆青府時,一方麵是莫桑景沒有停留,一方麵是汪仲年也沒有下請帖留她,所以很快地過境了,反而是汪雅君乘轎子來送過她。
遠遠地看到汪雅君,就像一朵鮮紅的牡丹從遠處走近似的,莫桑景下馬和她交談。
汪雅君坐在車上,手伸到簾外,和莫桑景握了握,言短意深地說了一句:“莫將軍此次迴去,怕是要犯桃花了。”
……
莫桑景當時不知道她什麽意思,直到軍隊開到玉龍關的時候,接到了莫承梧的家信。
裏麵說“陛下有意招汝為婿,商議正急,慢歸”。
她才猛然醒悟過來……
即使是桃花,又何必要是這麽大的桃花!
曆代莫家家主都沒有和皇族聯姻的例子,她們是名譽貴族,為了明哲保身,也要遠離政鬥和官場糾紛,所以既不能當外戚,也不能做駙馬。
這也就是莫母雖然上朝聽政,但從來不發言的原因。
這次慶利帝竟然想要衝破成規?!這是何等違背祖訓的大事……莫桑景不相信母親會答應,她說“商議正急”,但為什麽是“慢歸”!光躲著又有什麽用……莫桑景不解。
心中徘徊著種種疑雲,軍隊又走到了雍州府,離京都不遠了。
……
雍州府知府(在不設立府節時,作為一府最高長官存在,沒有軍權)喬鴻漸此時正焦心無比,一邊在驛館內來迴邁步,一邊咳嗽。
越咳越急,越急越咳。
她有不足之症,肺有問題是從小以來的了,但是溫文爾雅,筆杆子上的事十分精通,高中之後,被朝廷外判為知縣,在官場上輾轉多年,如今是一個知府。
十幾年前她的肺病惡化過一次,三天之內吐出了一升的血,本以為就此要撒手歸西,沒想到是體弱多病的夫君先走。兩人育有一子,失去父親時才六歲大。為了這個孩子不孤苦無依,喬鴻漸愣是撐了十來年,破敗的身子到今天為止是真的撐不住了。
她做官清廉,死後
沒有什麽田宅錢財留給兒子的,無法保他一生無憂,又兼喬家世代單傳,沒有什麽六親五戚,自己死後,他竟沒有任何可以投靠的人。
喬鴻漸十分著急,自己大限將至,無論如何也要給銘兒找個歸宿。
她以前曾拜莫承梧之母為師,學習能吏之道,那時便覺得莫家盡是臥虎藏龍之人,而且人品可靠。
聽聞恩師嫡孫遠入袞路,如今已經順利議和,正在迴京路上。
喬鴻漸一方麵給莫承梧寫了信,告知托付喬虛銘之事,一邊在軍隊開過的驛館等著,等著見莫桑景一麵。
如果人品可以,她希望把喬虛銘托付給這個人,讓她帶著喬虛銘上京。
……
莫桑景走到雍州府內的祥雲驛館,看到了知府大駕,她吃了一驚。
雖然早有士兵通知,但是親眼看到,別有一番感覺。
“這雍州府知府是個好官”,偶爾聽見母親這麽說過。她知道喬鴻漸好像和祖母是忘年交,但她身體不好,沒必要為了一個小輩做到這種地步。
抱著種種猜測,莫桑景走入驛館和喬鴻漸相見。
對方是個白麵書生一樣的人物,清瘦見骨,相貌比年齡年輕,莫桑景一見便生愛戴之情,但是再看,喬鴻漸臉上有著不自然的酡紅,眉目黯淡,印堂發黑,病體沉重好像已經不是一日兩日的事。
在莫桑景先開口前,是喬鴻漸先說話,她先問莫桑景詩詞歌賦,再問她農務政略,最後評判人物,從宗室公卿到販夫走卒……這一番交談下來,花了一個多時辰,喬鴻漸講得話多,咳嗽了起來。
莫桑景立刻站起給她倒茶,喬鴻漸喝了一口,就不再喝了,唿吸不暢道:“實不相瞞……我有一事相求……”
莫桑景坐正,恭敬地低頭傾聽。
“我想把犬子托付給你,望你好好待他。”
驚抬頭,喬鴻漸已像少了一口氣般:“不需要舉案齊眉、伉儷情深”,說著她笑了一下:“隻是讓他在家宅之內,一生不愁吃穿就行……”
她每說一句,神智就渙散一分,莫桑景怕不答應她,她一口氣就散了……
但她對嫁娶之事何等慎重,喬鴻漸並不知道,不知道她萬不可能對一個還未見麵的男子,許下執手一生的諾言……即使喬鴻漸說了不要求她用情,她也絕不可能答應這種事……
更何況,母親去世子女須在靈前守孝
,聽她的意思,卻像讓兒子跟著她走,不用再管後事的樣子,這怎麽可以!……
莫桑景趕緊上前扶住喬鴻漸顫抖的身體,溫聲道:“您思慮太過了,且放寬心,莫某陪您到家中去,當麵和貴子細談,您看可好?”
……
莫桑景考慮的是以母親的養子身份收留喬虛銘,喬鴻漸聞言大吃一驚,似乎不相信非親非故,就能這麽叨擾莫家。
莫桑景安慰她道:“是您忙中生亂了,祖母和母親多次提起您,喬家和莫家本有情分,收貴子做養子是水到渠成的事……反而是婚姻之事,乃是病急亂投醫,若所托非人,不是耽誤了公子一生嗎?”
喬鴻漸終於安心下來——比想象中還安心不少。
莫家似乎有個和喬虛銘年齡相當的孩子,兩人作伴,一定不孤單。
當晚,莫桑景和喬虛銘單獨見了麵,對方是個埋著頭、看不清神色、不愛說話的沉默之人。
在隻點了微燈的房間裏,莫桑景說了聲“從此你是我弟虛銘”,喬虛銘長跪於地,對莫桑景深深鞠了一躬,道:“大恩大德,永生無以為報。還請世女先行返京,喬家雖然清貧,喪禮和上京的錢也還不缺,我送走母親之後,便會投奔而去,忘能不棄。”
這個男子說起母親的事毫不忌諱,到底是鎮靜還是無情?但喬鴻漸那樣的人何愁養不出一個孝子,莫桑景隻能懷疑他過於聰慧,黑暗掩飾了他許多沒頂的徹骨的悲傷。
她施了一禮,離開了房間。
……
離開雍州府後,幾日便到京都,莫桑景不敢確定母親說的“慢歸”是不是喬家這一迴事,她急於和她商量一番。
她把有關消息傳給了汪仲年和朝廷,歸期也就順利地決定下來了。
七月初一,莫桑景點齊兵馬,寥寥數語和央川告別,在草原人一陣歡送遠方客人的歌聲中,展開了東南迴京之行。
經過鬆青府時,一方麵是莫桑景沒有停留,一方麵是汪仲年也沒有下請帖留她,所以很快地過境了,反而是汪雅君乘轎子來送過她。
遠遠地看到汪雅君,就像一朵鮮紅的牡丹從遠處走近似的,莫桑景下馬和她交談。
汪雅君坐在車上,手伸到簾外,和莫桑景握了握,言短意深地說了一句:“莫將軍此次迴去,怕是要犯桃花了。”
……
莫桑景當時不知道她什麽意思,直到軍隊開到玉龍關的時候,接到了莫承梧的家信。
裏麵說“陛下有意招汝為婿,商議正急,慢歸”。
她才猛然醒悟過來……
即使是桃花,又何必要是這麽大的桃花!
曆代莫家家主都沒有和皇族聯姻的例子,她們是名譽貴族,為了明哲保身,也要遠離政鬥和官場糾紛,所以既不能當外戚,也不能做駙馬。
這也就是莫母雖然上朝聽政,但從來不發言的原因。
這次慶利帝竟然想要衝破成規?!這是何等違背祖訓的大事……莫桑景不相信母親會答應,她說“商議正急”,但為什麽是“慢歸”!光躲著又有什麽用……莫桑景不解。
心中徘徊著種種疑雲,軍隊又走到了雍州府,離京都不遠了。
……
雍州府知府(在不設立府節時,作為一府最高長官存在,沒有軍權)喬鴻漸此時正焦心無比,一邊在驛館內來迴邁步,一邊咳嗽。
越咳越急,越急越咳。
她有不足之症,肺有問題是從小以來的了,但是溫文爾雅,筆杆子上的事十分精通,高中之後,被朝廷外判為知縣,在官場上輾轉多年,如今是一個知府。
十幾年前她的肺病惡化過一次,三天之內吐出了一升的血,本以為就此要撒手歸西,沒想到是體弱多病的夫君先走。兩人育有一子,失去父親時才六歲大。為了這個孩子不孤苦無依,喬鴻漸愣是撐了十來年,破敗的身子到今天為止是真的撐不住了。
她做官清廉,死後
沒有什麽田宅錢財留給兒子的,無法保他一生無憂,又兼喬家世代單傳,沒有什麽六親五戚,自己死後,他竟沒有任何可以投靠的人。
喬鴻漸十分著急,自己大限將至,無論如何也要給銘兒找個歸宿。
她以前曾拜莫承梧之母為師,學習能吏之道,那時便覺得莫家盡是臥虎藏龍之人,而且人品可靠。
聽聞恩師嫡孫遠入袞路,如今已經順利議和,正在迴京路上。
喬鴻漸一方麵給莫承梧寫了信,告知托付喬虛銘之事,一邊在軍隊開過的驛館等著,等著見莫桑景一麵。
如果人品可以,她希望把喬虛銘托付給這個人,讓她帶著喬虛銘上京。
……
莫桑景走到雍州府內的祥雲驛館,看到了知府大駕,她吃了一驚。
雖然早有士兵通知,但是親眼看到,別有一番感覺。
“這雍州府知府是個好官”,偶爾聽見母親這麽說過。她知道喬鴻漸好像和祖母是忘年交,但她身體不好,沒必要為了一個小輩做到這種地步。
抱著種種猜測,莫桑景走入驛館和喬鴻漸相見。
對方是個白麵書生一樣的人物,清瘦見骨,相貌比年齡年輕,莫桑景一見便生愛戴之情,但是再看,喬鴻漸臉上有著不自然的酡紅,眉目黯淡,印堂發黑,病體沉重好像已經不是一日兩日的事。
在莫桑景先開口前,是喬鴻漸先說話,她先問莫桑景詩詞歌賦,再問她農務政略,最後評判人物,從宗室公卿到販夫走卒……這一番交談下來,花了一個多時辰,喬鴻漸講得話多,咳嗽了起來。
莫桑景立刻站起給她倒茶,喬鴻漸喝了一口,就不再喝了,唿吸不暢道:“實不相瞞……我有一事相求……”
莫桑景坐正,恭敬地低頭傾聽。
“我想把犬子托付給你,望你好好待他。”
驚抬頭,喬鴻漸已像少了一口氣般:“不需要舉案齊眉、伉儷情深”,說著她笑了一下:“隻是讓他在家宅之內,一生不愁吃穿就行……”
她每說一句,神智就渙散一分,莫桑景怕不答應她,她一口氣就散了……
但她對嫁娶之事何等慎重,喬鴻漸並不知道,不知道她萬不可能對一個還未見麵的男子,許下執手一生的諾言……即使喬鴻漸說了不要求她用情,她也絕不可能答應這種事……
更何況,母親去世子女須在靈前守孝
,聽她的意思,卻像讓兒子跟著她走,不用再管後事的樣子,這怎麽可以!……
莫桑景趕緊上前扶住喬鴻漸顫抖的身體,溫聲道:“您思慮太過了,且放寬心,莫某陪您到家中去,當麵和貴子細談,您看可好?”
……
莫桑景考慮的是以母親的養子身份收留喬虛銘,喬鴻漸聞言大吃一驚,似乎不相信非親非故,就能這麽叨擾莫家。
莫桑景安慰她道:“是您忙中生亂了,祖母和母親多次提起您,喬家和莫家本有情分,收貴子做養子是水到渠成的事……反而是婚姻之事,乃是病急亂投醫,若所托非人,不是耽誤了公子一生嗎?”
喬鴻漸終於安心下來——比想象中還安心不少。
莫家似乎有個和喬虛銘年齡相當的孩子,兩人作伴,一定不孤單。
當晚,莫桑景和喬虛銘單獨見了麵,對方是個埋著頭、看不清神色、不愛說話的沉默之人。
在隻點了微燈的房間裏,莫桑景說了聲“從此你是我弟虛銘”,喬虛銘長跪於地,對莫桑景深深鞠了一躬,道:“大恩大德,永生無以為報。還請世女先行返京,喬家雖然清貧,喪禮和上京的錢也還不缺,我送走母親之後,便會投奔而去,忘能不棄。”
這個男子說起母親的事毫不忌諱,到底是鎮靜還是無情?但喬鴻漸那樣的人何愁養不出一個孝子,莫桑景隻能懷疑他過於聰慧,黑暗掩飾了他許多沒頂的徹骨的悲傷。
她施了一禮,離開了房間。
……
離開雍州府後,幾日便到京都,莫桑景不敢確定母親說的“慢歸”是不是喬家這一迴事,她急於和她商量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