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都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分合之中必為亂世,亂世則必出英雄,然究竟是英雄成就了亂世,還是亂世造就了英雄?


    泱泱中華幾千年澎湃的曆史潮流中,淘盡了多少亂世英雄,他們又留下了多少激情澎湃的姓名。


    曆史的篇章翻到華代,華文帝張羽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誌,更兼左右又得其人,文有慕容白,李宇;武有獨孤略,趙明,此四人文有匡扶宇宙之才,武皆萬人莫敵,四人竭誠輔佐,終於掃蕩八荒,一統天下。


    華文帝希望自己打下的天下可以千秋萬代,故以中華的


    “華”為國號,希望後世子孫以此自省,而助他打下天下的慕容,李,獨孤,趙,四人則被封為左右丞相及左右元帥,世襲罔替,也就成為了後世民間所熟識的四大家族。


    文帝統一之後,不再大興刀兵,把所有心思放在治國之上,統一文字,度量衡,重塑了混亂的官場職稱,推出了《地支天罡地煞》官職任命製度,文武分管,新朝生機勃勃;華文帝以己度之,相信自己一定能做一個明君,所以華朝雖有法律,可始終遵循以人治國,皇帝為至高無上的統治和決策者,這在華文帝這個明君的管治之下自然秋毫無犯,井井有條,可殊不知,以人律人者,對執政者有著極高的要求,在這種管治之下,國家遇明君則強,遇常君則弱,而遇昏君則亡。


    文帝之後,幾代君主仍受文帝影像,堪稱聖君,可時間一長,慢慢已忘卻祖宗教誨,在心中有的隻是


    “至高無上”四字,國勢也開始江河日下,後來更出現四代亂政的局麵,百姓苦不堪言,華朝則一蹶不振。


    自華朝建國以來,傳了三百餘年,傳到了第十四帝,華複帝張凱,改帝號為


    “複”,年號重光,矢誌重新光複華朝昔日輝煌。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加上複帝雖心懷大誌,可文治武功,心胸氣量都難以和先祖相比,加上朝中奸佞當道,別有用心者越來越多,勢力不及者均人人自保,所以根本是有力難施,國力一日不如一日。


    四大家族雖然位高權重,可並未封王,也無封地,華文帝當初之所以有此安排,自然是不希望自己的建國功臣成為日後的一方霸主,不想重蹈曆史的覆轍。


    其中除了慕容家留在京城,其餘三家均分守各地,這一平衡在華朝強大之時自然穩固,可如今國勢日弱,又經曆了四代亂政的局麵,這一平衡也就失去了製約和控製,而四大家族雖無實地,可均形成了一群不可忽視的勢力。


    華朝傳了十四帝,四大家族的獨孤家也傳到了第十三代家長獨孤穆手中,此人外柔而內剛,看似懦弱無能,其實卻深謀遠慮,當初他接替家長之位之時,族內多有不服,更有人想伺機生亂。


    獨孤穆咋做不知,在為父親守孝期間,先是與別有用心者分別密謀,許以高官厚祿,各個擊破準備趁亂而動之人,待權利穩固之後,再不動聲色的對那些別有用心者調職,罷免,軟禁,待到眾人反應過來準備反撲時,早已是有力難施,錯過了最佳時機,被獨孤穆一網打盡,集家中大權於一身,真正的坐穩了獨孤家家長之位。


    獨孤穆本來隻想做他的一方諸侯,穩定好獨孤家的勢力,可此時的華朝正處於分崩離析的局麵,獨孤家在獨孤穆的統治下卻日漸強大,獨孤穆嗅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開始了他長達十年勵精圖治的籌劃,等待一個時機,要對華朝取而代之。


    而就在獨孤穆幾乎快失去耐心,苦等機會而不得的時候,趙家家長趙統率先反華,三家家長乘勢起兵勤王,不過三家都各懷心思,並非真正救駕,所以行軍緩慢,刻意拖延,華複帝張凱知道大勢已去,已經無力迴天,不過他也非常之有血性,寧死不降,最後悲壯的戰死在城樓之上,至此,三百餘年的華朝煙消雲散。


    華複帝死後,三大家族對趙統開始了瘋狂的反撲,三家聯軍殺得趙統大敗,敗退至自己東土的屬地,無力中原,而三家也不願看到任何一家滅了趙家,獨自做大,所以趙統得到了修養生息的時間,隨後自立為王,用自己的姓氏為國號,建立趙國;而獨孤穆在三家之中勢力最強,搶到了中原最肥美的土地,可也把自己陷入了多麵受敵的處境,繼趙統後,獨孤穆也自封為衡王,建立大衡;而慕容家族長慕容康,領兵西進,宣布要繼承華複帝遺誌,建立西華,自稱華王;而李家族長李雲年則領兵南歸,建立大宇,自稱宇王;自此,四大家族變身四大帝王,並世而立,而北方一些小的地方豪強趁四大王國互相牽製之際,也紛紛而起,各自稱王,短短數年,華文帝好不容易一統的中華大地分崩成了十四個國家,亂世又再度來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四州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羽1987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羽1987並收藏四州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