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蘇若清輕輕應了一聲,坐起身子。
“孤……我怎麽會在這裏?”
見是宋辭,蘇若清立刻改了口,轉頭望著她。
宋辭沒有迴答,起身倒了一杯水遞給他。
“你昏睡了兩個時辰,先喝些水潤潤吧。”
蘇若清默默接過,轉頭瞥了一眼窗外,天色確實已經暗了下來。
這次的見麵來的太過突然,兩人都不知該如何麵對彼此,於是誰都沒有再開口。
整個屋內,寂靜異常。
……
“我這是怎麽了?”
不知過了多久,蘇若清再次問出了聲。
宋辭淡淡答道:“你在寄安堂昏倒了。”
蘇若清一怔,微微垂下眼瞼。
宋辭見狀,腦海中瞬間想到了太醫的話,皺眉道:“你知不知道你現在已經得了疫病?”
聞言,蘇若清眸光微閃,隨即又變成了了然。
他大概已經知道為什麽了。
“我前幾日感染了風寒,想來是去寄安堂時被感染了疫病。”他這樣解釋道。
聽了蘇若清的話,宋辭心裏無端生出幾分惱怒之意,可她偏偏又無法說他什麽。
由於兩人此刻仍處於僵持階段,宋辭一開口就是滿滿的諷刺:“那太子殿下還真是勤政愛民,生了病還要去寄安堂探望。”
你明明知道疫病與身體狀況有關,身體孱弱者患疫概率更大,可若身體健康者生了別的病、那麽患疫風險將會翻倍。
明明知道,但還是去了,並且日日如此。她都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應該嘲諷他還是大聲的嘲諷他。
“哦,我忘了。畢竟殿下本來就是這樣仁德的人。這樣才像您,不是嗎?”
宋辭語氣如此強烈,蘇若清怎麽可能聽不出她話中的譏諷之意。他知道宋辭此言指的是什麽,緊抿著唇不發一言。
宋辭見狀又是一聲嗤笑,但好歹沒再說出些什麽。
……
良久,蘇若清突然輕歎了一口氣。
“我知道你覺得我過於仁慈,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責任。身為儲君,便應當以造福百姓為先,以民為本。”
“如果在災難麵前,連我也不愛護自己的子民、不把他們的命當命,那麽,還會有人在意他們的生死嗎?”
說到這裏,蘇若清的目光突然落在她身上。
宋辭心中微動,並沒有迴答。
隻聽他歎道:“隻有讓他們知道百姓在我心中的分量,他們才會有所顧忌,否則,以後若再遇到這種事情,不知又會死多少人……”
宋辭聞言久久不語,似是在思索,又似隻是沉默。蘇若清看在眼中,並未多言。
他在心中長歎一聲,神色間流露出傷感。
身為儲君,他早就見慣了朝中各種爾虞我詐。對於周身的各種明槍暗箭,也有自己的應對之法。
所以,他怎麽可能如表麵般溫潤。但是,他可以對貪官汙吏拔劍,卻無法將劍尖對準百姓。
宋辭說的,他都明白。
江州局勢複雜,又處於特殊時期。若真按原來的計劃,為了製衡,父皇他就算是殺了嚴銘謹也不會一下肅清江州。
畢竟,牽連的人太多了。一下子補上那麽多空缺,談何容易。
可若這些人不被拔出,他們一定會阻撓賑災之事。
賑災失敗後會有什麽後果,沒有人比他更清楚。
但,他卻不能那樣去做。
在其位,盡其責,既作為儲君、便應該為生民立命。若他為保住自己的位置便眼睜睜看著那麽多百姓去死而不去阻攔,那麽,他還有個顏麵坐在這個位置上?又有何顏麵麵對天下萬民?
就算別人不知道又如何?難道自己不知道嗎?
《禮記?中庸》有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人不能在別人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便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也不能因為細小的事情而不拘小節。
君子獨處時尚要謹言慎行,何況是行為呢?
身為儲君,應該心懷仁義,修身立德,以教萬民,而不是穩坐高台,冷眼旁觀。
所以,他不能!
“你說的對,但在我看來這就是最正確的選擇。”
宋辭突然出聲,目光直直對上他的眼睛。
“如果是別人,也會這麽做。”
“此舉確實死了很多人,但這是沒有辦法幸免的。大淵百姓這樣多,你若有誌,以後依舊可以開創盛世。”
蘇若清似是沒想到她能說出這番話來,一時竟被震得失了聲。
他的眼中閃過傷痛,直到許久後才道:
“小辭,大淵有千萬百姓,但是死的人永遠不會活過來。”
“大淵盛世終有一日會來臨,但那些死去的人、永遠也感受不到盛世是怎樣的。”
他說這話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溫柔,但神情卻比任何時候都要認真嚴肅。
宋辭聽後心中猛然一顫,久久不語。
蘇若清見此便知她將自己的話聽了進去,於是繼續說道:“你曾經說打仗時有‘一戰功成萬骨枯’之論,這不假,我也理解。但那些士兵刀尖對準著外敵,是為了家國而犧牲,不是稀裏糊塗的死在自己人的算計裏。”
“有人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若人人都這樣想、人人都這樣做,事情豈不亂了套?”
“老子有言:‘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大事要成,小節也要顧。如此才能長久。”
聞言,宋辭依舊不語,緊緊抿著唇。
……
“你知道這次因為賑災糧未到餓死了多少百姓嗎?”
蘇若清突然問道,抬頭望向她。
宋辭一怔,垂眸對上他的眼睛。
“十七萬八千三百一十四人。”蘇若清答道。
“十七萬八千三百一十四人……你知道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麽嗎?與阿朝一起駐守在北境的大軍才十萬,這相當於是他們的兩倍了。”
“他們中有的人是別人的父母,有的是別人的兒女,有的是別人的妻子和丈夫……這些人對我們來說可能隻是一個數字,但是對他們的家人來說,卻是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至親至愛死去……這種痛苦,是旁人無法體會的。”
宋辭本來還在強撐著與之對視,聽了這話後卻低下了頭。
是啊。
這種痛苦,旁人是無法體會的。
她雙手緊攥著自己的衣袖,麵色微微有些發白。
許久後,她忽然輕笑了一聲,但眼中卻溢滿了悲涼。
“蘇若清,你說的對,他們的痛苦旁人無法體會。但他們好歹可以發泄出來。”
蘇若清聞言眸光微動,右手攥緊了衣袖。
蘇若清輕輕應了一聲,坐起身子。
“孤……我怎麽會在這裏?”
見是宋辭,蘇若清立刻改了口,轉頭望著她。
宋辭沒有迴答,起身倒了一杯水遞給他。
“你昏睡了兩個時辰,先喝些水潤潤吧。”
蘇若清默默接過,轉頭瞥了一眼窗外,天色確實已經暗了下來。
這次的見麵來的太過突然,兩人都不知該如何麵對彼此,於是誰都沒有再開口。
整個屋內,寂靜異常。
……
“我這是怎麽了?”
不知過了多久,蘇若清再次問出了聲。
宋辭淡淡答道:“你在寄安堂昏倒了。”
蘇若清一怔,微微垂下眼瞼。
宋辭見狀,腦海中瞬間想到了太醫的話,皺眉道:“你知不知道你現在已經得了疫病?”
聞言,蘇若清眸光微閃,隨即又變成了了然。
他大概已經知道為什麽了。
“我前幾日感染了風寒,想來是去寄安堂時被感染了疫病。”他這樣解釋道。
聽了蘇若清的話,宋辭心裏無端生出幾分惱怒之意,可她偏偏又無法說他什麽。
由於兩人此刻仍處於僵持階段,宋辭一開口就是滿滿的諷刺:“那太子殿下還真是勤政愛民,生了病還要去寄安堂探望。”
你明明知道疫病與身體狀況有關,身體孱弱者患疫概率更大,可若身體健康者生了別的病、那麽患疫風險將會翻倍。
明明知道,但還是去了,並且日日如此。她都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應該嘲諷他還是大聲的嘲諷他。
“哦,我忘了。畢竟殿下本來就是這樣仁德的人。這樣才像您,不是嗎?”
宋辭語氣如此強烈,蘇若清怎麽可能聽不出她話中的譏諷之意。他知道宋辭此言指的是什麽,緊抿著唇不發一言。
宋辭見狀又是一聲嗤笑,但好歹沒再說出些什麽。
……
良久,蘇若清突然輕歎了一口氣。
“我知道你覺得我過於仁慈,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責任。身為儲君,便應當以造福百姓為先,以民為本。”
“如果在災難麵前,連我也不愛護自己的子民、不把他們的命當命,那麽,還會有人在意他們的生死嗎?”
說到這裏,蘇若清的目光突然落在她身上。
宋辭心中微動,並沒有迴答。
隻聽他歎道:“隻有讓他們知道百姓在我心中的分量,他們才會有所顧忌,否則,以後若再遇到這種事情,不知又會死多少人……”
宋辭聞言久久不語,似是在思索,又似隻是沉默。蘇若清看在眼中,並未多言。
他在心中長歎一聲,神色間流露出傷感。
身為儲君,他早就見慣了朝中各種爾虞我詐。對於周身的各種明槍暗箭,也有自己的應對之法。
所以,他怎麽可能如表麵般溫潤。但是,他可以對貪官汙吏拔劍,卻無法將劍尖對準百姓。
宋辭說的,他都明白。
江州局勢複雜,又處於特殊時期。若真按原來的計劃,為了製衡,父皇他就算是殺了嚴銘謹也不會一下肅清江州。
畢竟,牽連的人太多了。一下子補上那麽多空缺,談何容易。
可若這些人不被拔出,他們一定會阻撓賑災之事。
賑災失敗後會有什麽後果,沒有人比他更清楚。
但,他卻不能那樣去做。
在其位,盡其責,既作為儲君、便應該為生民立命。若他為保住自己的位置便眼睜睜看著那麽多百姓去死而不去阻攔,那麽,他還有個顏麵坐在這個位置上?又有何顏麵麵對天下萬民?
就算別人不知道又如何?難道自己不知道嗎?
《禮記?中庸》有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人不能在別人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便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也不能因為細小的事情而不拘小節。
君子獨處時尚要謹言慎行,何況是行為呢?
身為儲君,應該心懷仁義,修身立德,以教萬民,而不是穩坐高台,冷眼旁觀。
所以,他不能!
“你說的對,但在我看來這就是最正確的選擇。”
宋辭突然出聲,目光直直對上他的眼睛。
“如果是別人,也會這麽做。”
“此舉確實死了很多人,但這是沒有辦法幸免的。大淵百姓這樣多,你若有誌,以後依舊可以開創盛世。”
蘇若清似是沒想到她能說出這番話來,一時竟被震得失了聲。
他的眼中閃過傷痛,直到許久後才道:
“小辭,大淵有千萬百姓,但是死的人永遠不會活過來。”
“大淵盛世終有一日會來臨,但那些死去的人、永遠也感受不到盛世是怎樣的。”
他說這話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溫柔,但神情卻比任何時候都要認真嚴肅。
宋辭聽後心中猛然一顫,久久不語。
蘇若清見此便知她將自己的話聽了進去,於是繼續說道:“你曾經說打仗時有‘一戰功成萬骨枯’之論,這不假,我也理解。但那些士兵刀尖對準著外敵,是為了家國而犧牲,不是稀裏糊塗的死在自己人的算計裏。”
“有人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若人人都這樣想、人人都這樣做,事情豈不亂了套?”
“老子有言:‘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大事要成,小節也要顧。如此才能長久。”
聞言,宋辭依舊不語,緊緊抿著唇。
……
“你知道這次因為賑災糧未到餓死了多少百姓嗎?”
蘇若清突然問道,抬頭望向她。
宋辭一怔,垂眸對上他的眼睛。
“十七萬八千三百一十四人。”蘇若清答道。
“十七萬八千三百一十四人……你知道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麽嗎?與阿朝一起駐守在北境的大軍才十萬,這相當於是他們的兩倍了。”
“他們中有的人是別人的父母,有的是別人的兒女,有的是別人的妻子和丈夫……這些人對我們來說可能隻是一個數字,但是對他們的家人來說,卻是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至親至愛死去……這種痛苦,是旁人無法體會的。”
宋辭本來還在強撐著與之對視,聽了這話後卻低下了頭。
是啊。
這種痛苦,旁人是無法體會的。
她雙手緊攥著自己的衣袖,麵色微微有些發白。
許久後,她忽然輕笑了一聲,但眼中卻溢滿了悲涼。
“蘇若清,你說的對,他們的痛苦旁人無法體會。但他們好歹可以發泄出來。”
蘇若清聞言眸光微動,右手攥緊了衣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