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曆史機遇
挽明:努爾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 作者: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常洛對眾人說道:\"當今的世界,是一個海洋貿易的世界,海洋貿易利潤之豐厚超乎想象,不然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也不會不遠萬裏跑到我東南沿海來。\"
徐光啟接口道:\"陛下所言甚是,西洋諸國都極其重視海外貿易,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和其大臣甚至不遺餘力支持遠洋貿險,縱容海盜搶劫。\"
\"伊麗莎白即位之初,英國負債累累,行將覆滅,可是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獲得了勃勃生機,一舉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由一個寂寂無名的貧窮小國,一躍而為海洋強國……\"
在江南地區,平常年景畝產米三石,麥一石二鬥,但是地租收入是一石二鬥,這麽算下來,地租的收蓋大致是土地產出的40%
如此之高的收益率導致曆代土地兼並不但速度快,而且成為無法治理的痼疾。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以農為本,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會產生路徑依賴。
地主們收了地租有了錢,總是選擇囤在自己手裏,而不是消費和擴大生產。
對地主來說,他們希望的是不停地兼並土地,讓更多的農民變成佃戶,然後拚命剝削,實現財富增值,然後娶小妾生孩子,砸錢供兒子讀書考功名,然後拿官身當家族護身符,然後兼並更多土地,成為更大地主……
全麵解除海禁,意味著士農工商最後麵商人地位提高了,同時意味著可供地主奴役的佃農變少了。
孫承宗不滿地看著徐光啟,打斷道:\"徐參知,你的意思是說,我堂堂天朝上國反而要學西洋蠻夷打家劫舍嗎?\"
徐光啟道:\"當年穆宗皇帝初即位時,國庫空虛,倭患猖獗,月港開關之後,往來貿易盛況空前,數十年來仍有餘澤。現在朝廷急需銀子賑濟陝西災荒,開放福建全省正可以以南養北,又有何不可?”
洪承疇也痛陳福建人多田少,出海謀生由來已久,不如順應人心解除福建海禁,既給了老百姓一條出路,也增加了朝廷財賦。
溫體仁、周延儒、楊嗣昌也各有各的顧慮,簡要言之無非是西洋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驟然解除福建一省海禁,恐生不虞之災。
常洛道:\"抱殘守缺,瞻前顧後,最是要不得,解除海禁是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阻止。南北各省災荒連連,朝廷既然無力救濟,就該放老百姓出海謀生。即使是強漢盛唐,國祚也超不過三百年,原因就在土地兼並,富者愈富而貧者愈貧。我朝立國已有二百六十年,正是生死存亡的時候。\"
孫承宗還要說話,常洛說道:"朕意己決,十至十五年內徹底解除海禁。"
皇帝態度如此之強硬,眾人都不再吭聲了,孫承宗雖心有不甘,卻隻能拱手說道:\"既然陛下執意解除福建海禁,臣唯有從命,但茲事體大,需得思慮周全再施行,萬不可草率行事。\"
常洛長長鬆了一口氣,說道:\"孫先生所言甚是,著中書省與六部參考當年隆慶開關故事,擬一個切實可行的章程來,然後步步為營穩妥實施。\"
過了兩三天,孫承宗就召集戶部尚書畢自嚴、工部尚書畢懋康、禮部尚書文震孟、刑部尚書張問達、吏部侍郎侯恂、兵部侍郎王在晉,到中書省議事。
當年隆慶帝朱載垕開關,並不是主動開關,而是因為海禁政策徹底破產,倭患已經到了失控的地步,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全麵告急。
隆慶元年,在徐階、高拱的主導下,朱載垕批準了福建巡撫\"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的申請,進行有限開關,僅開放福建漳州月港一處口岸,允許民間對外貿易,史稱\"隆慶開關\"
當時的做法是,在月港設立一個貿易區,並以月港為治所設立督餉館,專門負責管理民間海外貿易。
規定——
【出海貿易的船隻不得攜帶違禁物品,船主須向督餉館領取\"船引″並交納\"引稅\"。】
【沿海所有對外貿易的船隻都必須申領[船由](船籍證書)、[商引](營業執照),才能出海,東西二洋僅限船四十四隻,嚴禁彼此間越境貿易,出海後逾期未歸者,即使[船引]、[船由]、[商引]齊全,仍坐以通倭之罪。】
引稅,就是民間船隻出海,首先必須獲得朝廷發給的許可證,稱為【船引】,購買許可證的費用就是【引稅】。
其中遠洋船繳納三兩白銀,近洋船一兩白銀。
督餉館頒發給本朝商船的【船引】每年僅有五百張。
這就從源頭上控製住海外貿易。
朝廷的收益主要【水餉】和【陸餉】,分別對應著出口稅和進口稅。
【水餉】按照船隻大小來征收,以一丈六尺寬的西洋船為例,必須繳納每船六十兩白銀的水餉。
【陸餉】則按照貨物的類別和實際價值征收,比如,胡椒的稅額定為30%,象牙的稅額定為20%,生絲的稅額定為25%,瓷器的稅額定為35%
若有的船隻出海時攜帶貨物,等迴來時卻不帶海外商品,則改征【加增餉】,不論大船小船一律一百五十兩。
【水餉】低而【陸餉】高,明顯是鼓勵出口。
隆慶開關,給民間海外貿易開了一道口子,民間海外貿易在一定限度內獲得了合法地位,東南沿海的海外貿易因此迅速興起,困擾了明朝二百年之久的倭患竟然奇跡般消失了。
月港在漳河之畔,東岸是督餉館碼頭,西岸是供船隻停泊的六個商用碼頭。
不到兩裏的河岸密密麻麻分布著七個碼頭,從早到晚熙熙攘攘,摩肩擦踵,海內外各種貨物在這裏集散、轉運,盛極一時。
倘若能夠擁有一張【船引】,就意味著抱住了一個會下金蛋的雞,因此人人趨之若鶩。
月港督餉館主事雖然隻是個小小的七品官,卻成了人人豔羨的肥差,三兩銀子一張的【船引】炒到了三百兩銀子一張,依然一引難求。
在層層貪汙、層層漂沒之下,月港一年之內收的稅竟有二萬九千兩之多。
倘能建立健全的海關製度,年收四五十萬兩稅銀根本不成問題。
從隆慶元年開關到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的七十年間,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總數高3.3億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並且全球三分之二的貿易與中國有關。
這是一個何其巨大的曆史機遇,倘能牢牢抓住整個世界的曆史都將改寫,但明朝硬是端著金飯碗把自己給窮死了。
中書省與六部連續討論了七八天,最後決定在完善月港的基礎上,增開泉州口岸,並且製定了各種各樣的章程,對內外船隻、貨物實施極其嚴苛的監管。
常洛大筆一揮。
將澎湖島也設為通商口岸;
將遠洋船的【船引】由三兩增加為四十五兩;
將近洋船的【船引】由一兩增加為十五兩;
將每年發放五百張【船引】改為每年發放八千張。
北京朝堂上還在就此事反反複複地論爭,消息卻在東南沿海就不脛而走,江浙閩粵無數人削尖腦袋托關係走後門,希圖從中分一杯羹。
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即將開啟。
徐光啟接口道:\"陛下所言甚是,西洋諸國都極其重視海外貿易,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和其大臣甚至不遺餘力支持遠洋貿險,縱容海盜搶劫。\"
\"伊麗莎白即位之初,英國負債累累,行將覆滅,可是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獲得了勃勃生機,一舉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由一個寂寂無名的貧窮小國,一躍而為海洋強國……\"
在江南地區,平常年景畝產米三石,麥一石二鬥,但是地租收入是一石二鬥,這麽算下來,地租的收蓋大致是土地產出的40%
如此之高的收益率導致曆代土地兼並不但速度快,而且成為無法治理的痼疾。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以農為本,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會產生路徑依賴。
地主們收了地租有了錢,總是選擇囤在自己手裏,而不是消費和擴大生產。
對地主來說,他們希望的是不停地兼並土地,讓更多的農民變成佃戶,然後拚命剝削,實現財富增值,然後娶小妾生孩子,砸錢供兒子讀書考功名,然後拿官身當家族護身符,然後兼並更多土地,成為更大地主……
全麵解除海禁,意味著士農工商最後麵商人地位提高了,同時意味著可供地主奴役的佃農變少了。
孫承宗不滿地看著徐光啟,打斷道:\"徐參知,你的意思是說,我堂堂天朝上國反而要學西洋蠻夷打家劫舍嗎?\"
徐光啟道:\"當年穆宗皇帝初即位時,國庫空虛,倭患猖獗,月港開關之後,往來貿易盛況空前,數十年來仍有餘澤。現在朝廷急需銀子賑濟陝西災荒,開放福建全省正可以以南養北,又有何不可?”
洪承疇也痛陳福建人多田少,出海謀生由來已久,不如順應人心解除福建海禁,既給了老百姓一條出路,也增加了朝廷財賦。
溫體仁、周延儒、楊嗣昌也各有各的顧慮,簡要言之無非是西洋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驟然解除福建一省海禁,恐生不虞之災。
常洛道:\"抱殘守缺,瞻前顧後,最是要不得,解除海禁是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阻止。南北各省災荒連連,朝廷既然無力救濟,就該放老百姓出海謀生。即使是強漢盛唐,國祚也超不過三百年,原因就在土地兼並,富者愈富而貧者愈貧。我朝立國已有二百六十年,正是生死存亡的時候。\"
孫承宗還要說話,常洛說道:"朕意己決,十至十五年內徹底解除海禁。"
皇帝態度如此之強硬,眾人都不再吭聲了,孫承宗雖心有不甘,卻隻能拱手說道:\"既然陛下執意解除福建海禁,臣唯有從命,但茲事體大,需得思慮周全再施行,萬不可草率行事。\"
常洛長長鬆了一口氣,說道:\"孫先生所言甚是,著中書省與六部參考當年隆慶開關故事,擬一個切實可行的章程來,然後步步為營穩妥實施。\"
過了兩三天,孫承宗就召集戶部尚書畢自嚴、工部尚書畢懋康、禮部尚書文震孟、刑部尚書張問達、吏部侍郎侯恂、兵部侍郎王在晉,到中書省議事。
當年隆慶帝朱載垕開關,並不是主動開關,而是因為海禁政策徹底破產,倭患已經到了失控的地步,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全麵告急。
隆慶元年,在徐階、高拱的主導下,朱載垕批準了福建巡撫\"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的申請,進行有限開關,僅開放福建漳州月港一處口岸,允許民間對外貿易,史稱\"隆慶開關\"
當時的做法是,在月港設立一個貿易區,並以月港為治所設立督餉館,專門負責管理民間海外貿易。
規定——
【出海貿易的船隻不得攜帶違禁物品,船主須向督餉館領取\"船引″並交納\"引稅\"。】
【沿海所有對外貿易的船隻都必須申領[船由](船籍證書)、[商引](營業執照),才能出海,東西二洋僅限船四十四隻,嚴禁彼此間越境貿易,出海後逾期未歸者,即使[船引]、[船由]、[商引]齊全,仍坐以通倭之罪。】
引稅,就是民間船隻出海,首先必須獲得朝廷發給的許可證,稱為【船引】,購買許可證的費用就是【引稅】。
其中遠洋船繳納三兩白銀,近洋船一兩白銀。
督餉館頒發給本朝商船的【船引】每年僅有五百張。
這就從源頭上控製住海外貿易。
朝廷的收益主要【水餉】和【陸餉】,分別對應著出口稅和進口稅。
【水餉】按照船隻大小來征收,以一丈六尺寬的西洋船為例,必須繳納每船六十兩白銀的水餉。
【陸餉】則按照貨物的類別和實際價值征收,比如,胡椒的稅額定為30%,象牙的稅額定為20%,生絲的稅額定為25%,瓷器的稅額定為35%
若有的船隻出海時攜帶貨物,等迴來時卻不帶海外商品,則改征【加增餉】,不論大船小船一律一百五十兩。
【水餉】低而【陸餉】高,明顯是鼓勵出口。
隆慶開關,給民間海外貿易開了一道口子,民間海外貿易在一定限度內獲得了合法地位,東南沿海的海外貿易因此迅速興起,困擾了明朝二百年之久的倭患竟然奇跡般消失了。
月港在漳河之畔,東岸是督餉館碼頭,西岸是供船隻停泊的六個商用碼頭。
不到兩裏的河岸密密麻麻分布著七個碼頭,從早到晚熙熙攘攘,摩肩擦踵,海內外各種貨物在這裏集散、轉運,盛極一時。
倘若能夠擁有一張【船引】,就意味著抱住了一個會下金蛋的雞,因此人人趨之若鶩。
月港督餉館主事雖然隻是個小小的七品官,卻成了人人豔羨的肥差,三兩銀子一張的【船引】炒到了三百兩銀子一張,依然一引難求。
在層層貪汙、層層漂沒之下,月港一年之內收的稅竟有二萬九千兩之多。
倘能建立健全的海關製度,年收四五十萬兩稅銀根本不成問題。
從隆慶元年開關到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的七十年間,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總數高3.3億兩,相當於當時全世界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並且全球三分之二的貿易與中國有關。
這是一個何其巨大的曆史機遇,倘能牢牢抓住整個世界的曆史都將改寫,但明朝硬是端著金飯碗把自己給窮死了。
中書省與六部連續討論了七八天,最後決定在完善月港的基礎上,增開泉州口岸,並且製定了各種各樣的章程,對內外船隻、貨物實施極其嚴苛的監管。
常洛大筆一揮。
將澎湖島也設為通商口岸;
將遠洋船的【船引】由三兩增加為四十五兩;
將近洋船的【船引】由一兩增加為十五兩;
將每年發放五百張【船引】改為每年發放八千張。
北京朝堂上還在就此事反反複複地論爭,消息卻在東南沿海就不脛而走,江浙閩粵無數人削尖腦袋托關係走後門,希圖從中分一杯羹。
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即將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