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開悟
先生陝右坊州人,姓柳氏,諱開悟,字巨濟,道號無染子。性聰敏,少言。家富,不喜華飾。業進士,博識強記,能屬文。再赴廷試而還鄉中,以才名推為州學錄。
大定壬辰春,因遊長安,遇丹陽宗師。與之語,及贈以詞。先生有所開悟,遂舍家從之遊。居劉蔣祖庵逾十年,於道大有所進。與曹瑱、來靈玉、劉真一、李大乘、雷大通、李大莖、趙九淵輩俱在丹陽門下,時人稱之曰“玄門十解元”。丹陽東歸,先生與諸公亦從行。迨丹陽上仙,先生於明昌間奉長春宗師命,演化燕薊。既而,遷固安之棲玄庵,以崇慶改元壽終。
兵後乙巳冬十月,清和真人移葬於五華山。庚戌冬,掌教真常真人奉上命,贈“明玄崇德無染真人”號,仍作墓碣銘。
任守一
先生姓任氏,諱守一,道號自然子,世為京兆鄠縣(注:縣名,今為西安市鄠邑區)之農家。體幹魁梧,胸襟開朗,不拘小節,性喜射獵。一夕,夢鬼使攝入陰府,曆見罪囚校對拷掠之事。覺而有悟,因毀弓折矢,對天自盟,願改前非,以新厥德。徑詣劉蔣祖庵丹陽宗師門下,求受道業,丹陽斥逐。至於數日,其心益堅,乃納之,俾就環堵供事飲膳。
三載之間,服勞益謹,未嚐須臾少懈。丹陽憐之,指授真訣,教以忍辱降心,調煉神氣。久之心地虛明,漸有所得。一日,跪前告曰:“庸鄙凡愚,蒙師開悟,顧無以報。願垂慈憫,不棄陋拙,更執汲爨三年。”丹陽卻之曰:“汝向時未悟,須當服勤效役。今既有所得,當進汝真功,接引後進。”於是先生拜辭,乞食河朔間,道緣日盛。
至大定癸卯冬,聞丹陽返真,先生廬墓三載。未幾,忽召門人曰:“昨夕師真有命,令從遊道山。”沐浴更衣,倏然順化,即明昌改元四月十四日也。兵後,門人移葬於登州蓬萊縣百澗村重陽觀,構堂設像矣。
楊明真
先生姓楊氏,世為耀州三原縣人。父蕃,母劉氏,以天德庚午歲十一月十八日,先生乃生。分瑞之際,青氣盈室。幼而孤梗,不與群兒戲狎。既長,每發浮生如電之歎,誌慕仙道。當大定十四年,聞丹陽宗師弘全真大教於終南祖庭,即棄家特詣門下,乞垂開度。丹陽見其體貌魁梧,胸襟開朗,歎曰:“此真仙材也!”因訓名明真,號碧虛子,授以還丹溯流之訣。
先生既得受記,頭鬅麵垢,乞食度日,或歌或舞,佯狂玩世,人皆以“楊害風”唿之。常持一馬杓以為飲器,隱跡丐徒中,數歲不語。誌逾金石,盤桓終南鄠、杜間。後聞丹陽上仙,東遊海上,奠祭墳壟。覲謁長生、玉陽二宗師,多蒙指授。迤邐西歸,嚐聞稷山縣真陽子段君為丹陽許可,取道河東,灶香參拜。段君密授道要,又以物外人詞贈之。先生辭而還秦,自是了無疑障。徑入京兆省前宣詔廳,忘言危坐,雖紛華滿前,未嚐一盻而已。心灰體槁,如在山林。一紀之歲,入於大妙。
承安己未,轉運使高德卿忽患心痛,百醫不效。屬纊之際,夢先生以水噀之,遍身汗出,倏然而蘇。不數日,四肢康豫,親詣宣詔廳,焚香拜謝,多贈金帛。先生不受,複作詩十絕謝之。重午日,先生在清真庵畫地為爐,撮土代香。翠煙靄出,盤結丈餘。旋為華蓋,移時不散。時有數鶴飛鳴其上,萬目仰瞻,靡不讚異。由是,統軍完顏公助資興建,即今之丹霞觀也。蒲城老蘇兩膝拘攣,不能步履,先生以水噀之,奔走如故。厥後裏人之疾者,竟來求水。先生厭其紛冗,咒水一杯注之井中,有聲如雷。自此疾者汲而飲之,無不痊差,迄今號曰“法水井”。
無何,還祖庭閑居,召門人修齋,集眾嗣法於無欲子李公,及請知觀畢知常,囑以藏身之地。 留頌雲:“八十年來如電拂,一堆臭腐棄荒田。予今去後全無礙,撒手歸空合自然。”置筆,奄然順化。福山宋昭然者,與先生素不相協,先生窗外與之告別,宋遽出戶 迎待,適人來報先生羽化。時正大戊子六月十一日也,享年七十有九。度門人數百輩,平生著述目曰《長安集》,行於世。葬於劉蔣之仙蛻園。庚戌冬,掌教真常真人奉朝命,追諡曰“碧虛毅烈真人”。
周全道
先生姓周,名全道,世為古豳(注:豳,音賓,為地名,又作“邠”,在今陝西省彬州市、旬邑縣一帶)之巨室,生於皇統乙醜歲十二月二十二日。自幼語默,進止若成人。狀貌奇古,神情雅澹。夙喪其父,生理蕭索,竭力以事母。母忽感奇疾,百療不愈,先生割股與藥同進,厥疾乃瘳,鄉黨以孝聞。年及冠,裏人有以子妻之者,先生婉其辭而卻之。及母氏之終天也,哭泣過哀,幾於滅性,歎曰:“吾嚐聞道家有言,‘一子進道,九祖登仙’,欲報罔極之恩,無逾於此!”
時大定癸巳歲,丹陽宗師環居終南祖庭,演全真教法。先生遂詣席下,求受道要。丹陽納之,俾與弟子列,自薪水舂爨,皆使親曆。先生恭服勤勞,數年匪懈。丹陽察其有受道之誌,一日召入環室,授以真誥,及賜全陽子號。先生既得法,克己煉心,行其所受。如是又數載,合堂雲眾莫不服其踐履之實。無幾何,丹陽謂曰:“豳近邊鄙,教化難通,汝當往居,以弘吾道。”
先生受教而往,卜庵玉峰山下,頤神毓浩。演化度人,各隨其根性淺深,皆蒙啟發。至於疲癃、殘疾、嬛獨、鰥寡而無告者,收養於庵中。由是鄉裏士庶日益敬仰,豳人為之遷善。壬寅,丹陽東歸。先生每至清明必躬詣祖庭奠祭,歲以為常。貞佑間,羌人陷豳,先生亦在虜中。雖被俘縶,其精進道業,略不少渝。羌識其為異人,遂釋之。四方來受教者,不可勝計。俱令各立方所,誘掖後進。元光末,尚書左丞張公信甫出鎮豳郡,素忌先生之名,徑來玉峰叩其所修,先生告以道德性命之理。公喜其誠,出而語人曰:“周全陽,有道者也。”翌日設齋,仍贈袍履,時遣人候問起居。先生亦常往來寓居長安之漢高祖廟,統軍完顏公待以師禮。
正大戊子,複還豳,以十月十有七日,命眾作齋,召嗣法門人圓明子李誌源,囑之曰:“終南南時村,祖師開化煉真之地,吾欲修建以彰仙跡,奈世態如此,不可強為也。他日升平之後,汝輩當勉力以成吾誌!”言訖,令侍者焚香,命眾誦《清靜經》,先生危坐澄聽。甫竟三過,枕左肱而逝,春秋八十有四,葬於玉峰庵側。士人王才卿者,與先生為莫逆。時仕慶陽,方天兵圍城甚急,忽夢先生飄然而來曰:“吾今特來與公相別,軒冕儻寄,不堪久戀。此身一失,再得實難。”珍重而去。未幾圍解,王乃訪人,始知先生入夢告別之日即返真之辰也。遽解印綬,黜妻子,樂道以終其身。
先承安戊午歲東,東魯鄆城縣洞虛子張誌淵者,嚐兩夢神人持白刃叱之曰:“爾年將盡,胡為不參師學道,以免速死耶?”既覺,心神恍惚,因詣郭西郊行。俄見一道者,麻衣草履,軀幹魁偉,自西而來,就張言曰:“汝有宿緣,故來相接。”即於路左,教以修真密旨,及以麻條贈之,且曰:“敬之哉,無忘吾訓。三十年後,當有吾門人來此與汝相會,是時汝得與師真結大緣矣。”張請其姓名,答曰:“吾關中周全陽也。”俄失所在。張遂易衣入道,後於濟州創白雲觀,度弟子數百人,悉立庵觀於齊魯之間。
壬辰,六軍下河南,李圓明挈眾北渡,於東阿縣築棲真觀居之。張聞往謁,告以向日遇師之故。圓明出先生畫像示之,張焚香致拜曰:“此正吾曩者所遇師也。”以圓明為道兄焉。乙未,關中撫定,圓明追念先生遺命,率法屬百眾西歸,於南時創成道宮。張洞虛屢輦金幣以資其用,不十載,雄構壯締,庨豁可觀。
辛醜春,清和真人命門人捧先生遺蛻葬於劉蔣之仙蛻園。壬子,掌教真常李君奉朝命追贈“全陽廣德弘化真人”號。
喬潛道
先生家世平陽,族喬氏,名潛道,號衝虛子。賦性沈靜,素嗜玄虛。大定壬辰歲,時年三十有六,與裏人李衝道同遊終南,拜禮丹陽宗師,求受全真教法。居劉蔣祖庭,采薪汲水,供事道眾。艱辛備曆,略不敢怠。一日丹陽授以玄旨,仍付詩二絕,雲:
樂天知命不愁窮,懷玉身心眾莫同。
烹煉神丹憑匠手,須教鼎內雪霜紅。
道中玄妙與誰窮,撞著知音語話同。
守黑不教心上黑,丹紅勝似麵顏紅。
先生既得道訓,與同誌李君相為切偲,克勤道業逾十載,故能各造玄奧。壬寅丹陽東歸,先生與李君共遊合水(注:合水,在今陝西省合陽縣),乞食度日。既而劉戶部好謙,語人曰:“昔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不知其有道。蓋懷道抱德之士,如良賈之深藏其貨,惟恐人知。吾觀喬李二仙,其斯人之流乎!”縣人聞之,日加敬仰,擇故城之東北隅,築太清觀事之。
丙午,長春宗師演教祖庭,二公徑來席下,日親教語。長春察其所安,忽謂眾曰:“喬李二公克勤於道,真吾門之達者。”自是道價日益高。明昌辛亥,承長春命,同弘化河東,於臨汾築衝虛觀居之。泰和壬戌,複來合水,棲真接物。
貞佑丁醜春三月,因與士人王可大坐間,忽曰:“吾敢少煩於君,願助一袍以贐吾行。”不數日,無疾而逝,享年八十一。可大來吊,方知索袍謂棺也。時門人李道隱居於他所,一旦,先生突然踵門,密有規誨,臨別又曰:“明日可一來,吾別有所囑。”翌日,道隱行至中途,逢人來報先生昨日已羽化矣,方知來者身外之化身也。
李衝道
先生姓李,名衝道,清虛子別號也,家世平陽。性剛毅,善辭翰,事父母孝。於大定壬辰間,年幾不惑,遂與同裏喬潛道結為林下莫逆友,偕詣陝右終南丹陽宗師門下,求受道業。宗師視其可教,留與弟子列,舂爨灑掃,勤事數年,愈久愈敬。宗師一日授以秘旨,仍贈之詩雲:
逍遙物外興無窮,且恁和光混俗同。
堪歎浮雲虛幻夢,恰如敗葉舞秋紅。
任人閑笑道家窮,一誌修仙俗匪同。
三伏洞天霜雪降,靈苗慧草轉添紅。
先生既得印可,篤誌於道,脅不占床者僅十霜,故得心宇泰定。忽夜見神光照室,朗如白晝。遂與喬君同往合陽,丐食煉行,弘演真教。丙午,長春自隴山來祖庭,複詣座下,參進上道。迨明昌辛亥,長春東歸,命先生與喬君弘化河東,於臨汾縣西築衝虛觀居之,度門弟子數百人,造庵觀數十區。
長歌短詠,稍露玄旨,喬君責之曰:“道人貴韜光晦跡,目今向上真師在世,止可各進真道。”先生謝而焚之。一旦,命眾具湯沐,且曰:“吾世緣已盡,今當歸矣。”囑門人以誌道之語,倏然順化。非煙非霧,遍覆庭宇,三日而休。士庶瞻拜,靡不歎異。葬於衝虛觀,構堂造像,以奉香火。
趙九古
先生姓趙氏,諱九古,道號虛靜子。家世檀州,祖宗簪纓相繼,鹹有政聲。父淄州太守,改同知平涼府事,因家焉。先生大定三年癸未生,天姿澹靜,日者相之曰:“風清骨奇,非塵坌中所能留也。”夙喪其父,每有升虛之誌。十七年丁酉,母欲娶之而不從命,屢請入道。母數詰責,知其誌不可奪,乃從之。聞府中崔羊頭者為有道,往師焉。崔命執廚爨之役,每夜令造食五七度,度必改味。及所進,亦不多食,亦不令多造,使通宵不寐。如此三載,其心益恭,亦無分毫驕氣,人以“內奉先生”唿之。崔知其可教,十九年己亥俾先生詣華亭丹陽席下請益,丹陽納之。
庚子,丹陽還終南,命先生往龍門供侍長春而親訓炙,長春易名道堅,時往來於平涼。丙午, 長春挈居終南祖庭,長春赴戊申之詔也,留先生事靈陽李君。明昌辛亥,長春東歸海上,攜過掖城,命謁長生。未幾,長生令先生歸棲霞,長春喜其來也,命充文侍,掌經籍典教。凡僚庶道流來謁,必先參先生,然後入拜丈室。其為文清古,筆法類《瘞鶴銘》。
迨己卯歲,長春赴詔適西域,選侍行者,先生為之首。至賽藍城,先生謂清和尹公曰:“我至宣德時,覺有長往之兆。嚐蒙師訓,道人不以死生介懷,何所不可!公等善事師真。”言畢而逝,享年五十有九,葬之郭東原上,迄今土人祀之。初,長春過阿不罕山,留宋道安等九人建棲霞觀以待。至壬午,為惡人妒忌起訟,眾皆憂懼。道安晝寢,見先生自天窗而下曰:“吾師書至。”道安曰:“自何來?”曰:“自天上。”受而觀之,止見“太清”二字。宋覺,白於眾。翌日,果有書至自行在,訟事乃寢,蓋先生之陰護也。
癸未,長春東還,過其塋域,諸友欲扶櫬而歸,長春止之曰:“四大假軀,終為棄物。一靈真性,自在無拘。奚拘拘然以棄物為念哉?”明日遂行。既達漢地,自雲中、武川、灅陽、燕薊十餘處,見先生單騎而至,預報長春宗師東還,何不遠迎。其神異之跡,不能備紀,姑錄一二以表死而不亡者也。
庚戌歲,真常真人奉命褒美道門師德,贈先生“中貞翊教玄應真人”號,葬冠履於五華山,以奉歲祀焉。
陶彥明
先生平陽襄陵縣人,幼而好道,事父母以孝聞。年逾三十,怙恃俱失,先生哀毀過禮。服闋,慨然置家累,渡河而南,寓居靈寶縣。欲投師學道,罔知所適。大定癸巳歲,河間許子靜來為縣宰,見先生氣質淳正,且告之曰:“公果欲慕道修仙,非得師匠,徒費世祀。吾聞丹陽馬君弘全真之教,今居終南,汝可依歸。”仍作詩送行。
先生徑詣劉蔣,丹陽見之如有夙契,留居座下,與之名曰彥明,字明甫。親炙日久,教以性命之理。朝夕訓誨,以至心地開通,了無凝滯。使之遊曆諸方,究取父母未生前去。先生卜居渭南,簞食瓢飲。行其所受於師者,若將終身焉。不數歲,丹陽召還祖庭,問以日用,且歎曰:“純而不雜者,其惟陶明甫乎!”賜之號曰“無名子”。
既而丹陽東歸,先生亦出關,棲止於洛西抱犢山,尋遷桃花山,隱居逾二十年。忽告其徒曰:“吾昨於定中,偶憶先世嚐居靈光洞,今失其所在。”後因遊女幾山,見石壁間有刻“靈光洞”三字,中有石床鐵臼尚在,遂葺居之。眾驗其言,益加信敬。隱逾十載,俄遷居長淵,人莫測其意。不數日,北兵掠女幾,民多被禍,獨長淵無一騎之來,人益服先生有預見之慧。雖法壽甚高,而步履康健,精神悅懌,可見平日煉養之功也。
正大丙戌秋,雲溪庵門人狄抱元、王抱真請先生就庵過冬,先生辭曰:“此中已備結冬之計,待來春當往,彼作歸休之所。”丁亥三月六日,杖策抵雲溪,與道眾笑談終日。翌旦,更衣端坐,索紙筆書頌,奄然而逝,享年八十有六。停柩七日,頰紅頂溫,如熟睡狀,殯於所居靜室。明年,離峰於君葬諸鳳翼山之西。啟棺,形質不變,香風滿穀。萬人瞻拜,莫不讚異。故左丞姚樞為作墓銘,以紀靈異焉。
王誌達
先生延安之大族,姓王氏,名誌達,道號玄通子,生於天德庚午歲十二月二十九日。夙喪其父,妙齡雅負清鑒,每歎世緣虛幻,有超然拔俗之心。既長,以戶殷充裏正,征斂廉平,鄉人敬之。
以大定丁酉歲,因友人得疾,數日身化為大蛇,惟頭麵未變。先生視之,友曰:“公輩可備筐器送我於山,不然恐頭麵隨化,傷及生人。”先生揭衾一視,其項已下果為蟒矣。遂與家人送至山麓問,即附草而去。先生驚駭,從此長往不歸。路逢異人,授以玄旨,且曰:“今丹陽師演化於終南,可往師焉。”俄失所在。
先生徑往,求為度脫。丹陽初不納,至於責辱數日,求教益堅。憫其誠至,留居席下,俾隨眾執役,教以忍辱煉心。居數年,其勤儉謙退,愈久愈篤。未幾,丹陽以道德性命之要付之。先生既得法,卜雲陽縣環堵。默坐一十三年,乃得心光內發,吐為辭章,吻合玄理。度門弟子數百人。
後複還延安。五月大旱,官民問先生雨期,曰:“今日小雨,未能沾足。過此三日,澤大足矣。”至期,果如其言。泰和間,羌人入寇,人心駭懼,先生徐曰:“請無慮,昨吾定中見三千無首人,驅五百大獸至。”後數日,捷書至,果梟首三千級,獲駝五百餘頭。四方聞之,益加敬奉。
一日於市肆中小酌,出門仰瞻天表,還入坐,索紙筆書頌雲:“一輪紅日耀中天,五色祥雲頂上旋。珍重一聲歸去也,倒騎玄鶴海東邊。”擲筆,曲肱而逝,時大安庚午十二月初二日午時也,享年六十一。平生著述號《玄通集》,行於世,葬於府城之東南。天興兵後,門人就先生葬所建玄通觀,以奉香火焉。
薛知微
先生世居河東河津縣,乃唐征遼將軍薛仁貴之遠孫也,法諱知微,字道淵,號碧霄子,以天德庚午歲生。幼不嬉戲,長慕清閑,性沈默寡言。年逾弱冠,酷好養生性命之學。
大定辛卯歲,丹陽宗師演教終南,聲揚遠邇。先生乃黜妻子,敬謁席下,操拂篲以侍門庭,前後三霜,始終一節。丹陽識為受道器,乃付以修真秘旨。先生既得其傳,複還鄉裏,築庵守靜,調氣養神。如此六載,故得心宇泰定,性天疏明。
辛醜,再至祖庭奉師進道。忽一夕,天澄月朗,輒起取薪,置諸屋下。眾皆訝其誕,比明雪已盈尺,共服先生有靜定之功,洞見未然。癸卯,二三道侶拉同遊天壇,先生曰:“王屋洞天素欲一往,安樂窩中可以托宿。”既至,主人迎居一室,軒扉雅敞,榜曰“安樂窩”。同行者相視歎曰:“先生誠有道者也。”時丹陽東歸海上。冬,法弟王誌一欲遊寧海參師,與之相別,先生慟哭,眾莫測其所以。及王抵寧海,丹陽已羽化二旬矣。
未幾,複還鄉中,王汝霖來見,先生曰:“胡不早求良醫胎治厥疾?”王時無恙,聞先生之言不以為事。未及月,忽中風而卒。崇慶間,儒士吳世傑、薛國寶問先生秋試題目,對曰:“三王以賞刑致康。”至期果然,二人皆第。又一日,杜仲敏者來庵閑話,先生笑曰:“公可速歸,落井之婦猶可救也。”杜蒼忙至家,果如所告,先生預見未然皆類此。後南渡,遨遊嵩少間,尋遷內鄉,愛其人淳景秀,即結茅隱居,多所接引。
至正大壬辰冬十月三日,無疾而逝,享春秋八十三。所作詩詞號《清虛集》,度門弟子數百人,唯侯誌忍、柳誌春、唐誌安、範誌衝四人為入室,皆立觀度人於河東雲、應間,為當代之高道。兵後,遷先生遺蛻葬於終南山下鄠縣遊仙宮之集真堂,掌教真常李君奉朝命追諡先生曰“升玄真人”雲。
陳知命
先生姓陳,名知命,道號朝真子,終南縣袁村人,與劉蔣為鄰疃。重陽祖師累曾化度,先生以家產殷富,未能遽拋塵累。後因丹陽等四真來居祖庵,先生頗有入道之心。一日丹陽宗師以青包巾一頂作詩贈之雲:
青雲剪破作雲包,熟視陳公有分消。
顧我共君同宿契,願君同我樂逍遙。
長生路上尋金礦,不夜鄉中采玉苗。
何啻一身超達去,九玄七祖上丹霄。
先生既蒙點化,歎曰:“向日重陽累曾化度,我已愚昧不能從師高蹈,儻一朝大限臨頭,寧得以此薄業少延一日之生耶?”即日禮丹陽為師,改衣入道。丹陽以先生有幹濟才,俾充祖庭庵主,積行立功。十載之間,每以醫藥救人,多種陰德,其道眾多賴庇蔭。丹陽每作詩詞,教戒先生修真處靜,大造其妙。
無何,退職閑居,丹陽以呂道安代主庵事,先生專以修進為業。至承安丁巳,忽以手撫呂背,曰:“公緣法甚大,將來此庵為觀之日,度道士數百人為門弟子。是時吾道大弘,公適當其時,善自保愛,吾其歸矣。”言訖,遍辭道侶,怡然順化,享壽八十有一。停柩三日,肌體輕軟,目光迥然。明年,玉陽宗師買祖庵為靈虛觀,保賜呂道安衝虛大師號,俾掌敕牒,主領觀事。後果度道士僅三百人,皆符先生之言矣。
宋明一
先生姓宋,諱明一,號昭然子,登州福山縣人。乃祖及父世為縣吏,以廉平積德見稱於鄉裏。先生幼習儒業,長於詞翰。每以此世為不足玩,發出塵學道之誌。年逾三旬,辭親長往,徑入關中禮丹陽宗師出家,千磨百煉,誌如金石。服勤之暇,其於修真習靜之業,與日俱進。丹陽付之口訣,仍以青華陽巾賜之。先生拜受,以其師之所賜,終身收掌,每到旦望頂之,朝拜真聖。
迨大定壬寅春,丹陽鶴馭東歸,先生侍行至海上,日以其母兄姊侄六人俱禮丹陽入道。明年冬,丹陽上仙,先生複入關,居祖庭。丙午,率眾詣隴山,請長春宗師還終南,大弘祖教。明昌辛亥,長春仙仗亦東遊,先生受法旨,充祖庭尊宿。自後凡入道者,令先生為引度師。
至正大丙戌,北兵下秦川,民庶驚擾,避地南山。道眾俱入澇穀(注:澇穀,在今西安市鄠邑區,為“長安八水”之一澇河的源頭),先生獨不肯往。眾勸之行,先生曰:“吾之宿債,安所逃乎?汝輩可行,吾獨於此守之。”不數日邏兵卒至,靈虛殿宇悉為灰燼,先生亦被害。翌日,道眾下山視之,膏血不流,可謂純陽之體,嵇康、羅公遠之流乎?時十月十有三日也,享壽八十四。
至大元壬子春正月,掌教真常真人李君奉朝命,追贈先生以“無憂真人”號雲。
呂道安
先生姓呂氏,諱道安,世為寧海巨族。幼年穎悟,誌慕玄風。仙姿道骨,稟於天然。事父母孝,聞於鄉裏。年僅三十二,親俱喪,盡葬祭禮,慨然捐俗入道。是時馬譚丘劉四師於終南守墳,先生隻身西來,納拜於丹陽宗師。丹陽與先生同裏閈,素知門第清潔,遂令服勤左右。既熏陶日久,乃能了悟道妙。
大定庚子歲,丹陽俾先生充祖庭庵主,撫育道眾。時靈陽李君在世,亦多蒙啟發。丙午,長春宗師自龍門來居祖庭,數載之間日親玄訓,於道了無疑障。明昌辛亥,長春仙仗亦東歸,先生修身以敬,蒞眾以寬,道風不減師真在日。
乙卯,朝省罷無敕額庵院悉役於官,祖庭亦在其數。自是門庭蕭索,道侶散逸。承安丁巳,時玉陽真人被召闕下,遣人來召先生。明年春,至燕都,玉陽買祖庭為靈虛觀,仍保授先生“衝虛大師”號,使掌敕牒,主領觀事,且曰:“重陽祖師徒步數千裏來化我輩,端為教門後事,我雖不能親往來,嚐敢忘?汝於祖庭夙緣甚厚,善為主持。”及以詩贈之雲:
大悟威光朗太空,先天真瑞信匆匆。
虛無清靜全今古,至道流傳正祖宗。
三界十方通一致,千經萬論了無窮。
忘情自現天元主,透出陰陽造化中。
先生西歸祖庭,因緣複振。不數載,買度為道者,皆以先生為師僅三百人,買額為觀在陝右者數十區。至興定辛巳二月十三日,囑門人以修進之語,以法弟畢知常嗣主觀事,倏然順化,享年八十,葬於仙塋諸師之側。
大元壬子春,掌教真常真人李君奉朝命,追贈先生以“凝虛真人”號。
畢知常
先生姓畢,諱知常。世為乾州醴泉(注:醴泉,即今陝西省禮泉縣)之巨室,昆季四人,俱好清虛無為之學。大定壬辰歲,聞丹陽宗師於終南祖庵弘演真教,偕來席下出家。丹陽各付秘訣,節次授以詩詞誘進,以至俱能深造道妙,翹翹為人天師。惟先生最幼,置之左右,執巾瓶之役。日夕訓誨,歲月既久,故偏得修身性命之要。迨壬寅夏丹陽東歸,囑先生西入隴山侍長春丘君。采薪汲水凡五年,每進饋之暇,危然澄坐,通夕不寐,以修靜定之功。
明昌辛亥,長春仙仗亦東遊,留先生與呂道安同主祖庵事。先生於呂雖為昆仲,待以師禮。六年乙卯,朝省新法以祖庵無敕額,例沒於官。承安丁巳,先生往海上謁諸宗師,長春以所有之資傾囊盡付,及親作疏文,俾先生化導諸方為重建計。明年春,先生上燕都。玉陽時應命闕下,召呂道安至燕,買祖庭為靈虛觀,仍保賜先生“通真大師”號,令副知觀事。與呂偕西歸祖庭,道風為之再新。
先生尤善醫藥,聞人之疾,不擇貧富必往救之。至興定辛巳,呂道安上仙,先生嗣主靈虛香火。其殿堂廊廡創造增葺者甚多,道緣日弘。不數歲,度門人逾百眾。無幾何,謝觀事閑居,退隱岐山縣(注:岐山縣,在陝西省)五姓之洞真觀,和光同塵,頤真養浩。時,亦一至靈虛,綱領觀事。
正大辛卯,關中受兵,先生與居民同避地於太白山之峽,至三月十六日告門人曰:“昨於定中山靈潛報,此地不堪久處,當徙之他所。世態如此,吾不忍見。”即焚香辭聖,翌旦奄然長逝,門人葬於所居之石室。居民有聽其言而去者,不數日兵至,不去之民俱被禍。大元庚子冬,洞真真人於君奉朝命來住祖庭,念及先生同出丹陽之門,又為平昔莫逆友,為眾言曰:“畢通真昔居此逾五十年,恢弘祖教,實吾門之大士也。”遂命門人遷先生遺蛻葬於劉蔣之仙塋。
壬子春,掌教真常李君奉朝命,追贈先生曰“廣容真人”。
先生陝右坊州人,姓柳氏,諱開悟,字巨濟,道號無染子。性聰敏,少言。家富,不喜華飾。業進士,博識強記,能屬文。再赴廷試而還鄉中,以才名推為州學錄。
大定壬辰春,因遊長安,遇丹陽宗師。與之語,及贈以詞。先生有所開悟,遂舍家從之遊。居劉蔣祖庵逾十年,於道大有所進。與曹瑱、來靈玉、劉真一、李大乘、雷大通、李大莖、趙九淵輩俱在丹陽門下,時人稱之曰“玄門十解元”。丹陽東歸,先生與諸公亦從行。迨丹陽上仙,先生於明昌間奉長春宗師命,演化燕薊。既而,遷固安之棲玄庵,以崇慶改元壽終。
兵後乙巳冬十月,清和真人移葬於五華山。庚戌冬,掌教真常真人奉上命,贈“明玄崇德無染真人”號,仍作墓碣銘。
任守一
先生姓任氏,諱守一,道號自然子,世為京兆鄠縣(注:縣名,今為西安市鄠邑區)之農家。體幹魁梧,胸襟開朗,不拘小節,性喜射獵。一夕,夢鬼使攝入陰府,曆見罪囚校對拷掠之事。覺而有悟,因毀弓折矢,對天自盟,願改前非,以新厥德。徑詣劉蔣祖庵丹陽宗師門下,求受道業,丹陽斥逐。至於數日,其心益堅,乃納之,俾就環堵供事飲膳。
三載之間,服勞益謹,未嚐須臾少懈。丹陽憐之,指授真訣,教以忍辱降心,調煉神氣。久之心地虛明,漸有所得。一日,跪前告曰:“庸鄙凡愚,蒙師開悟,顧無以報。願垂慈憫,不棄陋拙,更執汲爨三年。”丹陽卻之曰:“汝向時未悟,須當服勤效役。今既有所得,當進汝真功,接引後進。”於是先生拜辭,乞食河朔間,道緣日盛。
至大定癸卯冬,聞丹陽返真,先生廬墓三載。未幾,忽召門人曰:“昨夕師真有命,令從遊道山。”沐浴更衣,倏然順化,即明昌改元四月十四日也。兵後,門人移葬於登州蓬萊縣百澗村重陽觀,構堂設像矣。
楊明真
先生姓楊氏,世為耀州三原縣人。父蕃,母劉氏,以天德庚午歲十一月十八日,先生乃生。分瑞之際,青氣盈室。幼而孤梗,不與群兒戲狎。既長,每發浮生如電之歎,誌慕仙道。當大定十四年,聞丹陽宗師弘全真大教於終南祖庭,即棄家特詣門下,乞垂開度。丹陽見其體貌魁梧,胸襟開朗,歎曰:“此真仙材也!”因訓名明真,號碧虛子,授以還丹溯流之訣。
先生既得受記,頭鬅麵垢,乞食度日,或歌或舞,佯狂玩世,人皆以“楊害風”唿之。常持一馬杓以為飲器,隱跡丐徒中,數歲不語。誌逾金石,盤桓終南鄠、杜間。後聞丹陽上仙,東遊海上,奠祭墳壟。覲謁長生、玉陽二宗師,多蒙指授。迤邐西歸,嚐聞稷山縣真陽子段君為丹陽許可,取道河東,灶香參拜。段君密授道要,又以物外人詞贈之。先生辭而還秦,自是了無疑障。徑入京兆省前宣詔廳,忘言危坐,雖紛華滿前,未嚐一盻而已。心灰體槁,如在山林。一紀之歲,入於大妙。
承安己未,轉運使高德卿忽患心痛,百醫不效。屬纊之際,夢先生以水噀之,遍身汗出,倏然而蘇。不數日,四肢康豫,親詣宣詔廳,焚香拜謝,多贈金帛。先生不受,複作詩十絕謝之。重午日,先生在清真庵畫地為爐,撮土代香。翠煙靄出,盤結丈餘。旋為華蓋,移時不散。時有數鶴飛鳴其上,萬目仰瞻,靡不讚異。由是,統軍完顏公助資興建,即今之丹霞觀也。蒲城老蘇兩膝拘攣,不能步履,先生以水噀之,奔走如故。厥後裏人之疾者,竟來求水。先生厭其紛冗,咒水一杯注之井中,有聲如雷。自此疾者汲而飲之,無不痊差,迄今號曰“法水井”。
無何,還祖庭閑居,召門人修齋,集眾嗣法於無欲子李公,及請知觀畢知常,囑以藏身之地。 留頌雲:“八十年來如電拂,一堆臭腐棄荒田。予今去後全無礙,撒手歸空合自然。”置筆,奄然順化。福山宋昭然者,與先生素不相協,先生窗外與之告別,宋遽出戶 迎待,適人來報先生羽化。時正大戊子六月十一日也,享年七十有九。度門人數百輩,平生著述目曰《長安集》,行於世。葬於劉蔣之仙蛻園。庚戌冬,掌教真常真人奉朝命,追諡曰“碧虛毅烈真人”。
周全道
先生姓周,名全道,世為古豳(注:豳,音賓,為地名,又作“邠”,在今陝西省彬州市、旬邑縣一帶)之巨室,生於皇統乙醜歲十二月二十二日。自幼語默,進止若成人。狀貌奇古,神情雅澹。夙喪其父,生理蕭索,竭力以事母。母忽感奇疾,百療不愈,先生割股與藥同進,厥疾乃瘳,鄉黨以孝聞。年及冠,裏人有以子妻之者,先生婉其辭而卻之。及母氏之終天也,哭泣過哀,幾於滅性,歎曰:“吾嚐聞道家有言,‘一子進道,九祖登仙’,欲報罔極之恩,無逾於此!”
時大定癸巳歲,丹陽宗師環居終南祖庭,演全真教法。先生遂詣席下,求受道要。丹陽納之,俾與弟子列,自薪水舂爨,皆使親曆。先生恭服勤勞,數年匪懈。丹陽察其有受道之誌,一日召入環室,授以真誥,及賜全陽子號。先生既得法,克己煉心,行其所受。如是又數載,合堂雲眾莫不服其踐履之實。無幾何,丹陽謂曰:“豳近邊鄙,教化難通,汝當往居,以弘吾道。”
先生受教而往,卜庵玉峰山下,頤神毓浩。演化度人,各隨其根性淺深,皆蒙啟發。至於疲癃、殘疾、嬛獨、鰥寡而無告者,收養於庵中。由是鄉裏士庶日益敬仰,豳人為之遷善。壬寅,丹陽東歸。先生每至清明必躬詣祖庭奠祭,歲以為常。貞佑間,羌人陷豳,先生亦在虜中。雖被俘縶,其精進道業,略不少渝。羌識其為異人,遂釋之。四方來受教者,不可勝計。俱令各立方所,誘掖後進。元光末,尚書左丞張公信甫出鎮豳郡,素忌先生之名,徑來玉峰叩其所修,先生告以道德性命之理。公喜其誠,出而語人曰:“周全陽,有道者也。”翌日設齋,仍贈袍履,時遣人候問起居。先生亦常往來寓居長安之漢高祖廟,統軍完顏公待以師禮。
正大戊子,複還豳,以十月十有七日,命眾作齋,召嗣法門人圓明子李誌源,囑之曰:“終南南時村,祖師開化煉真之地,吾欲修建以彰仙跡,奈世態如此,不可強為也。他日升平之後,汝輩當勉力以成吾誌!”言訖,令侍者焚香,命眾誦《清靜經》,先生危坐澄聽。甫竟三過,枕左肱而逝,春秋八十有四,葬於玉峰庵側。士人王才卿者,與先生為莫逆。時仕慶陽,方天兵圍城甚急,忽夢先生飄然而來曰:“吾今特來與公相別,軒冕儻寄,不堪久戀。此身一失,再得實難。”珍重而去。未幾圍解,王乃訪人,始知先生入夢告別之日即返真之辰也。遽解印綬,黜妻子,樂道以終其身。
先承安戊午歲東,東魯鄆城縣洞虛子張誌淵者,嚐兩夢神人持白刃叱之曰:“爾年將盡,胡為不參師學道,以免速死耶?”既覺,心神恍惚,因詣郭西郊行。俄見一道者,麻衣草履,軀幹魁偉,自西而來,就張言曰:“汝有宿緣,故來相接。”即於路左,教以修真密旨,及以麻條贈之,且曰:“敬之哉,無忘吾訓。三十年後,當有吾門人來此與汝相會,是時汝得與師真結大緣矣。”張請其姓名,答曰:“吾關中周全陽也。”俄失所在。張遂易衣入道,後於濟州創白雲觀,度弟子數百人,悉立庵觀於齊魯之間。
壬辰,六軍下河南,李圓明挈眾北渡,於東阿縣築棲真觀居之。張聞往謁,告以向日遇師之故。圓明出先生畫像示之,張焚香致拜曰:“此正吾曩者所遇師也。”以圓明為道兄焉。乙未,關中撫定,圓明追念先生遺命,率法屬百眾西歸,於南時創成道宮。張洞虛屢輦金幣以資其用,不十載,雄構壯締,庨豁可觀。
辛醜春,清和真人命門人捧先生遺蛻葬於劉蔣之仙蛻園。壬子,掌教真常李君奉朝命追贈“全陽廣德弘化真人”號。
喬潛道
先生家世平陽,族喬氏,名潛道,號衝虛子。賦性沈靜,素嗜玄虛。大定壬辰歲,時年三十有六,與裏人李衝道同遊終南,拜禮丹陽宗師,求受全真教法。居劉蔣祖庭,采薪汲水,供事道眾。艱辛備曆,略不敢怠。一日丹陽授以玄旨,仍付詩二絕,雲:
樂天知命不愁窮,懷玉身心眾莫同。
烹煉神丹憑匠手,須教鼎內雪霜紅。
道中玄妙與誰窮,撞著知音語話同。
守黑不教心上黑,丹紅勝似麵顏紅。
先生既得道訓,與同誌李君相為切偲,克勤道業逾十載,故能各造玄奧。壬寅丹陽東歸,先生與李君共遊合水(注:合水,在今陝西省合陽縣),乞食度日。既而劉戶部好謙,語人曰:“昔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不知其有道。蓋懷道抱德之士,如良賈之深藏其貨,惟恐人知。吾觀喬李二仙,其斯人之流乎!”縣人聞之,日加敬仰,擇故城之東北隅,築太清觀事之。
丙午,長春宗師演教祖庭,二公徑來席下,日親教語。長春察其所安,忽謂眾曰:“喬李二公克勤於道,真吾門之達者。”自是道價日益高。明昌辛亥,承長春命,同弘化河東,於臨汾築衝虛觀居之。泰和壬戌,複來合水,棲真接物。
貞佑丁醜春三月,因與士人王可大坐間,忽曰:“吾敢少煩於君,願助一袍以贐吾行。”不數日,無疾而逝,享年八十一。可大來吊,方知索袍謂棺也。時門人李道隱居於他所,一旦,先生突然踵門,密有規誨,臨別又曰:“明日可一來,吾別有所囑。”翌日,道隱行至中途,逢人來報先生昨日已羽化矣,方知來者身外之化身也。
李衝道
先生姓李,名衝道,清虛子別號也,家世平陽。性剛毅,善辭翰,事父母孝。於大定壬辰間,年幾不惑,遂與同裏喬潛道結為林下莫逆友,偕詣陝右終南丹陽宗師門下,求受道業。宗師視其可教,留與弟子列,舂爨灑掃,勤事數年,愈久愈敬。宗師一日授以秘旨,仍贈之詩雲:
逍遙物外興無窮,且恁和光混俗同。
堪歎浮雲虛幻夢,恰如敗葉舞秋紅。
任人閑笑道家窮,一誌修仙俗匪同。
三伏洞天霜雪降,靈苗慧草轉添紅。
先生既得印可,篤誌於道,脅不占床者僅十霜,故得心宇泰定。忽夜見神光照室,朗如白晝。遂與喬君同往合陽,丐食煉行,弘演真教。丙午,長春自隴山來祖庭,複詣座下,參進上道。迨明昌辛亥,長春東歸,命先生與喬君弘化河東,於臨汾縣西築衝虛觀居之,度門弟子數百人,造庵觀數十區。
長歌短詠,稍露玄旨,喬君責之曰:“道人貴韜光晦跡,目今向上真師在世,止可各進真道。”先生謝而焚之。一旦,命眾具湯沐,且曰:“吾世緣已盡,今當歸矣。”囑門人以誌道之語,倏然順化。非煙非霧,遍覆庭宇,三日而休。士庶瞻拜,靡不歎異。葬於衝虛觀,構堂造像,以奉香火。
趙九古
先生姓趙氏,諱九古,道號虛靜子。家世檀州,祖宗簪纓相繼,鹹有政聲。父淄州太守,改同知平涼府事,因家焉。先生大定三年癸未生,天姿澹靜,日者相之曰:“風清骨奇,非塵坌中所能留也。”夙喪其父,每有升虛之誌。十七年丁酉,母欲娶之而不從命,屢請入道。母數詰責,知其誌不可奪,乃從之。聞府中崔羊頭者為有道,往師焉。崔命執廚爨之役,每夜令造食五七度,度必改味。及所進,亦不多食,亦不令多造,使通宵不寐。如此三載,其心益恭,亦無分毫驕氣,人以“內奉先生”唿之。崔知其可教,十九年己亥俾先生詣華亭丹陽席下請益,丹陽納之。
庚子,丹陽還終南,命先生往龍門供侍長春而親訓炙,長春易名道堅,時往來於平涼。丙午, 長春挈居終南祖庭,長春赴戊申之詔也,留先生事靈陽李君。明昌辛亥,長春東歸海上,攜過掖城,命謁長生。未幾,長生令先生歸棲霞,長春喜其來也,命充文侍,掌經籍典教。凡僚庶道流來謁,必先參先生,然後入拜丈室。其為文清古,筆法類《瘞鶴銘》。
迨己卯歲,長春赴詔適西域,選侍行者,先生為之首。至賽藍城,先生謂清和尹公曰:“我至宣德時,覺有長往之兆。嚐蒙師訓,道人不以死生介懷,何所不可!公等善事師真。”言畢而逝,享年五十有九,葬之郭東原上,迄今土人祀之。初,長春過阿不罕山,留宋道安等九人建棲霞觀以待。至壬午,為惡人妒忌起訟,眾皆憂懼。道安晝寢,見先生自天窗而下曰:“吾師書至。”道安曰:“自何來?”曰:“自天上。”受而觀之,止見“太清”二字。宋覺,白於眾。翌日,果有書至自行在,訟事乃寢,蓋先生之陰護也。
癸未,長春東還,過其塋域,諸友欲扶櫬而歸,長春止之曰:“四大假軀,終為棄物。一靈真性,自在無拘。奚拘拘然以棄物為念哉?”明日遂行。既達漢地,自雲中、武川、灅陽、燕薊十餘處,見先生單騎而至,預報長春宗師東還,何不遠迎。其神異之跡,不能備紀,姑錄一二以表死而不亡者也。
庚戌歲,真常真人奉命褒美道門師德,贈先生“中貞翊教玄應真人”號,葬冠履於五華山,以奉歲祀焉。
陶彥明
先生平陽襄陵縣人,幼而好道,事父母以孝聞。年逾三十,怙恃俱失,先生哀毀過禮。服闋,慨然置家累,渡河而南,寓居靈寶縣。欲投師學道,罔知所適。大定癸巳歲,河間許子靜來為縣宰,見先生氣質淳正,且告之曰:“公果欲慕道修仙,非得師匠,徒費世祀。吾聞丹陽馬君弘全真之教,今居終南,汝可依歸。”仍作詩送行。
先生徑詣劉蔣,丹陽見之如有夙契,留居座下,與之名曰彥明,字明甫。親炙日久,教以性命之理。朝夕訓誨,以至心地開通,了無凝滯。使之遊曆諸方,究取父母未生前去。先生卜居渭南,簞食瓢飲。行其所受於師者,若將終身焉。不數歲,丹陽召還祖庭,問以日用,且歎曰:“純而不雜者,其惟陶明甫乎!”賜之號曰“無名子”。
既而丹陽東歸,先生亦出關,棲止於洛西抱犢山,尋遷桃花山,隱居逾二十年。忽告其徒曰:“吾昨於定中,偶憶先世嚐居靈光洞,今失其所在。”後因遊女幾山,見石壁間有刻“靈光洞”三字,中有石床鐵臼尚在,遂葺居之。眾驗其言,益加信敬。隱逾十載,俄遷居長淵,人莫測其意。不數日,北兵掠女幾,民多被禍,獨長淵無一騎之來,人益服先生有預見之慧。雖法壽甚高,而步履康健,精神悅懌,可見平日煉養之功也。
正大丙戌秋,雲溪庵門人狄抱元、王抱真請先生就庵過冬,先生辭曰:“此中已備結冬之計,待來春當往,彼作歸休之所。”丁亥三月六日,杖策抵雲溪,與道眾笑談終日。翌旦,更衣端坐,索紙筆書頌,奄然而逝,享年八十有六。停柩七日,頰紅頂溫,如熟睡狀,殯於所居靜室。明年,離峰於君葬諸鳳翼山之西。啟棺,形質不變,香風滿穀。萬人瞻拜,莫不讚異。故左丞姚樞為作墓銘,以紀靈異焉。
王誌達
先生延安之大族,姓王氏,名誌達,道號玄通子,生於天德庚午歲十二月二十九日。夙喪其父,妙齡雅負清鑒,每歎世緣虛幻,有超然拔俗之心。既長,以戶殷充裏正,征斂廉平,鄉人敬之。
以大定丁酉歲,因友人得疾,數日身化為大蛇,惟頭麵未變。先生視之,友曰:“公輩可備筐器送我於山,不然恐頭麵隨化,傷及生人。”先生揭衾一視,其項已下果為蟒矣。遂與家人送至山麓問,即附草而去。先生驚駭,從此長往不歸。路逢異人,授以玄旨,且曰:“今丹陽師演化於終南,可往師焉。”俄失所在。
先生徑往,求為度脫。丹陽初不納,至於責辱數日,求教益堅。憫其誠至,留居席下,俾隨眾執役,教以忍辱煉心。居數年,其勤儉謙退,愈久愈篤。未幾,丹陽以道德性命之要付之。先生既得法,卜雲陽縣環堵。默坐一十三年,乃得心光內發,吐為辭章,吻合玄理。度門弟子數百人。
後複還延安。五月大旱,官民問先生雨期,曰:“今日小雨,未能沾足。過此三日,澤大足矣。”至期,果如其言。泰和間,羌人入寇,人心駭懼,先生徐曰:“請無慮,昨吾定中見三千無首人,驅五百大獸至。”後數日,捷書至,果梟首三千級,獲駝五百餘頭。四方聞之,益加敬奉。
一日於市肆中小酌,出門仰瞻天表,還入坐,索紙筆書頌雲:“一輪紅日耀中天,五色祥雲頂上旋。珍重一聲歸去也,倒騎玄鶴海東邊。”擲筆,曲肱而逝,時大安庚午十二月初二日午時也,享年六十一。平生著述號《玄通集》,行於世,葬於府城之東南。天興兵後,門人就先生葬所建玄通觀,以奉香火焉。
薛知微
先生世居河東河津縣,乃唐征遼將軍薛仁貴之遠孫也,法諱知微,字道淵,號碧霄子,以天德庚午歲生。幼不嬉戲,長慕清閑,性沈默寡言。年逾弱冠,酷好養生性命之學。
大定辛卯歲,丹陽宗師演教終南,聲揚遠邇。先生乃黜妻子,敬謁席下,操拂篲以侍門庭,前後三霜,始終一節。丹陽識為受道器,乃付以修真秘旨。先生既得其傳,複還鄉裏,築庵守靜,調氣養神。如此六載,故得心宇泰定,性天疏明。
辛醜,再至祖庭奉師進道。忽一夕,天澄月朗,輒起取薪,置諸屋下。眾皆訝其誕,比明雪已盈尺,共服先生有靜定之功,洞見未然。癸卯,二三道侶拉同遊天壇,先生曰:“王屋洞天素欲一往,安樂窩中可以托宿。”既至,主人迎居一室,軒扉雅敞,榜曰“安樂窩”。同行者相視歎曰:“先生誠有道者也。”時丹陽東歸海上。冬,法弟王誌一欲遊寧海參師,與之相別,先生慟哭,眾莫測其所以。及王抵寧海,丹陽已羽化二旬矣。
未幾,複還鄉中,王汝霖來見,先生曰:“胡不早求良醫胎治厥疾?”王時無恙,聞先生之言不以為事。未及月,忽中風而卒。崇慶間,儒士吳世傑、薛國寶問先生秋試題目,對曰:“三王以賞刑致康。”至期果然,二人皆第。又一日,杜仲敏者來庵閑話,先生笑曰:“公可速歸,落井之婦猶可救也。”杜蒼忙至家,果如所告,先生預見未然皆類此。後南渡,遨遊嵩少間,尋遷內鄉,愛其人淳景秀,即結茅隱居,多所接引。
至正大壬辰冬十月三日,無疾而逝,享春秋八十三。所作詩詞號《清虛集》,度門弟子數百人,唯侯誌忍、柳誌春、唐誌安、範誌衝四人為入室,皆立觀度人於河東雲、應間,為當代之高道。兵後,遷先生遺蛻葬於終南山下鄠縣遊仙宮之集真堂,掌教真常李君奉朝命追諡先生曰“升玄真人”雲。
陳知命
先生姓陳,名知命,道號朝真子,終南縣袁村人,與劉蔣為鄰疃。重陽祖師累曾化度,先生以家產殷富,未能遽拋塵累。後因丹陽等四真來居祖庵,先生頗有入道之心。一日丹陽宗師以青包巾一頂作詩贈之雲:
青雲剪破作雲包,熟視陳公有分消。
顧我共君同宿契,願君同我樂逍遙。
長生路上尋金礦,不夜鄉中采玉苗。
何啻一身超達去,九玄七祖上丹霄。
先生既蒙點化,歎曰:“向日重陽累曾化度,我已愚昧不能從師高蹈,儻一朝大限臨頭,寧得以此薄業少延一日之生耶?”即日禮丹陽為師,改衣入道。丹陽以先生有幹濟才,俾充祖庭庵主,積行立功。十載之間,每以醫藥救人,多種陰德,其道眾多賴庇蔭。丹陽每作詩詞,教戒先生修真處靜,大造其妙。
無何,退職閑居,丹陽以呂道安代主庵事,先生專以修進為業。至承安丁巳,忽以手撫呂背,曰:“公緣法甚大,將來此庵為觀之日,度道士數百人為門弟子。是時吾道大弘,公適當其時,善自保愛,吾其歸矣。”言訖,遍辭道侶,怡然順化,享壽八十有一。停柩三日,肌體輕軟,目光迥然。明年,玉陽宗師買祖庵為靈虛觀,保賜呂道安衝虛大師號,俾掌敕牒,主領觀事。後果度道士僅三百人,皆符先生之言矣。
宋明一
先生姓宋,諱明一,號昭然子,登州福山縣人。乃祖及父世為縣吏,以廉平積德見稱於鄉裏。先生幼習儒業,長於詞翰。每以此世為不足玩,發出塵學道之誌。年逾三旬,辭親長往,徑入關中禮丹陽宗師出家,千磨百煉,誌如金石。服勤之暇,其於修真習靜之業,與日俱進。丹陽付之口訣,仍以青華陽巾賜之。先生拜受,以其師之所賜,終身收掌,每到旦望頂之,朝拜真聖。
迨大定壬寅春,丹陽鶴馭東歸,先生侍行至海上,日以其母兄姊侄六人俱禮丹陽入道。明年冬,丹陽上仙,先生複入關,居祖庭。丙午,率眾詣隴山,請長春宗師還終南,大弘祖教。明昌辛亥,長春仙仗亦東遊,先生受法旨,充祖庭尊宿。自後凡入道者,令先生為引度師。
至正大丙戌,北兵下秦川,民庶驚擾,避地南山。道眾俱入澇穀(注:澇穀,在今西安市鄠邑區,為“長安八水”之一澇河的源頭),先生獨不肯往。眾勸之行,先生曰:“吾之宿債,安所逃乎?汝輩可行,吾獨於此守之。”不數日邏兵卒至,靈虛殿宇悉為灰燼,先生亦被害。翌日,道眾下山視之,膏血不流,可謂純陽之體,嵇康、羅公遠之流乎?時十月十有三日也,享壽八十四。
至大元壬子春正月,掌教真常真人李君奉朝命,追贈先生以“無憂真人”號雲。
呂道安
先生姓呂氏,諱道安,世為寧海巨族。幼年穎悟,誌慕玄風。仙姿道骨,稟於天然。事父母孝,聞於鄉裏。年僅三十二,親俱喪,盡葬祭禮,慨然捐俗入道。是時馬譚丘劉四師於終南守墳,先生隻身西來,納拜於丹陽宗師。丹陽與先生同裏閈,素知門第清潔,遂令服勤左右。既熏陶日久,乃能了悟道妙。
大定庚子歲,丹陽俾先生充祖庭庵主,撫育道眾。時靈陽李君在世,亦多蒙啟發。丙午,長春宗師自龍門來居祖庭,數載之間日親玄訓,於道了無疑障。明昌辛亥,長春仙仗亦東歸,先生修身以敬,蒞眾以寬,道風不減師真在日。
乙卯,朝省罷無敕額庵院悉役於官,祖庭亦在其數。自是門庭蕭索,道侶散逸。承安丁巳,時玉陽真人被召闕下,遣人來召先生。明年春,至燕都,玉陽買祖庭為靈虛觀,仍保授先生“衝虛大師”號,使掌敕牒,主領觀事,且曰:“重陽祖師徒步數千裏來化我輩,端為教門後事,我雖不能親往來,嚐敢忘?汝於祖庭夙緣甚厚,善為主持。”及以詩贈之雲:
大悟威光朗太空,先天真瑞信匆匆。
虛無清靜全今古,至道流傳正祖宗。
三界十方通一致,千經萬論了無窮。
忘情自現天元主,透出陰陽造化中。
先生西歸祖庭,因緣複振。不數載,買度為道者,皆以先生為師僅三百人,買額為觀在陝右者數十區。至興定辛巳二月十三日,囑門人以修進之語,以法弟畢知常嗣主觀事,倏然順化,享年八十,葬於仙塋諸師之側。
大元壬子春,掌教真常真人李君奉朝命,追贈先生以“凝虛真人”號。
畢知常
先生姓畢,諱知常。世為乾州醴泉(注:醴泉,即今陝西省禮泉縣)之巨室,昆季四人,俱好清虛無為之學。大定壬辰歲,聞丹陽宗師於終南祖庵弘演真教,偕來席下出家。丹陽各付秘訣,節次授以詩詞誘進,以至俱能深造道妙,翹翹為人天師。惟先生最幼,置之左右,執巾瓶之役。日夕訓誨,歲月既久,故偏得修身性命之要。迨壬寅夏丹陽東歸,囑先生西入隴山侍長春丘君。采薪汲水凡五年,每進饋之暇,危然澄坐,通夕不寐,以修靜定之功。
明昌辛亥,長春仙仗亦東遊,留先生與呂道安同主祖庵事。先生於呂雖為昆仲,待以師禮。六年乙卯,朝省新法以祖庵無敕額,例沒於官。承安丁巳,先生往海上謁諸宗師,長春以所有之資傾囊盡付,及親作疏文,俾先生化導諸方為重建計。明年春,先生上燕都。玉陽時應命闕下,召呂道安至燕,買祖庭為靈虛觀,仍保賜先生“通真大師”號,令副知觀事。與呂偕西歸祖庭,道風為之再新。
先生尤善醫藥,聞人之疾,不擇貧富必往救之。至興定辛巳,呂道安上仙,先生嗣主靈虛香火。其殿堂廊廡創造增葺者甚多,道緣日弘。不數歲,度門人逾百眾。無幾何,謝觀事閑居,退隱岐山縣(注:岐山縣,在陝西省)五姓之洞真觀,和光同塵,頤真養浩。時,亦一至靈虛,綱領觀事。
正大辛卯,關中受兵,先生與居民同避地於太白山之峽,至三月十六日告門人曰:“昨於定中山靈潛報,此地不堪久處,當徙之他所。世態如此,吾不忍見。”即焚香辭聖,翌旦奄然長逝,門人葬於所居之石室。居民有聽其言而去者,不數日兵至,不去之民俱被禍。大元庚子冬,洞真真人於君奉朝命來住祖庭,念及先生同出丹陽之門,又為平昔莫逆友,為眾言曰:“畢通真昔居此逾五十年,恢弘祖教,實吾門之大士也。”遂命門人遷先生遺蛻葬於劉蔣之仙塋。
壬子春,掌教真常李君奉朝命,追贈先生曰“廣容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