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兩部尚書被斥
我那失蹤多年的兄長造反成功了 作者:未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後解釋至此,阿璀也是明白了。
楊承閨不忿杜宣儀近來恩寵尤甚,所以才以巫蠱之術嫁禍於她。
至於自己,不過是因為自己作為陛下愛重的妹妹,所以才被別人看到眼裏,進而成為被牽扯進去的一個工具罷了。
隻是這樣看來,好像這事情便是簡簡單單的後宮爭寵的戲碼。
但阿璀無需細想,便覺得,事情應該不隻是這樣簡單。
畢竟阿璀早就知道,杜宣儀的恩寵或許從一開始,便不是表麵看起來的那樣單純的事情。
隻是不曉得這事情,可有阿兄的手筆?
“便是這樣一件事情……不過阿璀放心,事情已有處置,所謂巫蠱之術,你也不必太過放在心上,你是陛下血親,得天之佑,豈是尋常巫術能傷得一二的?”皇後見阿璀沉默不言,以為她心中對針對自己的巫蠱之事有所膈應,便開口勸慰。
阿璀並不多信鬼神,對這樣的事情倒是談不上膈應不膈應,但也承皇後關愛之情。
“這楊承閨如何了?”阿璀問。
“被廢位分,遷居掖庭。”皇後道,“陛下本就厭惡厭勝之術,對此事尤為震怒,雖未曾親自下旨,但卻有所明示。好在陛下仁德,並未曾下旨賜死,還是留了她性命。”
所以這件事情最後是皇後親自處理的,這楊承閨雖被廢除了位分打入冷宮,但好歹保住了條性命。
皇後最後這話說出口,其實是有些沒有輕重的了,不過當下若隻當是姑嫂間的私下的閑言碎語,倒也沒什麽所謂。
但阿璀卻知道,如今宮裏頭這些精挑細選入宮的宮妃們,即便有些家族背景不算頂尖,甚至父兄職位在朝中隻能算中上,但既然被選進宮來,自然有她阿兄的理由。
但若阿兄還未曾做好徹底與朝中某派撕破臉的準備,那麽一時片刻便不可能有直接賜殺宮嬪的旨意。
況且,阿璀覺得,以她對她阿兄的了解,這些某種角度上看來,或許隻是她們自己家族犧牲品的女子們,雖有鐵血手段但卻是眾人所知的懷仁克已的皇帝陛下大約還不屑於對她們下手。
“此事便算是結局了嗎?”阿璀這個問題問得突兀,皇後卻不知道她的意思了。
還在阿璀雖這般問出口,卻也並未指望皇後能迴答她的疑問,但她心中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與不是卻要看前朝。
宮中的這場厭勝之術的風波,或許從一開始便是自前朝而起的。
所以最終的結束,也當自前朝而平息。
阿璀看向皇後,又笑問道:“我對如今宮中的這些人都不太了解,不曉得這楊承閨進宮之前是哪家的娘子?”
“她父族原本不算顯耀,但母族卻是排得上號的。”皇後略想了想,給阿璀解釋道,“按說這楊承閨出身不算低了,她的父親是刑部楊尚書,兄長如今也在千牛衛任職。她的母親雖早逝,但卻是平國公府鄭家出身,且還是鄭家長房一脈。”
刑部尚書?
阿璀想了好一會兒,隱約想起先前崔兄長好像提過,這人似乎與薛公望私交甚好。
薛公望、刑部尚書、平國公……
杜宣儀、楊承閨……
重開科舉……
好像一切的症結便在此處了。
阿璀覺得好像有什麽在一瞬間被自己抓住,但細細想過之後,卻覺得細節太多,竟然一時無法拚湊。
然而她此刻揣測不停一直未曾觸摸不到的地方,卻在第二日有了最終的消息。
就在楊承閨被廢的中宮令旨傳至前朝的時候,這是皇後令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使用,朝中一時片刻自有非議。
但皇後統禦後宮,本就有此權力,而這些群臣的非議也隻是因為這是大淵新朝的第一次發出的皇後令罷了,眾朝臣自然還是要看皇帝陛下的意思。
然而皇後此令,從一開始便是授意於皇帝陛下。
況且就在第二日朝議的時候,刑部尚書楊熙便因教女無方被責令迴家中閉門思過。
楊熙身上的尚書一職雖未曾被撤,但所謂閉門思過卻未曾言明時限,況且陛下當時似在氣頭,當朝便又令刑部侍郎暫代楊尚書一切公務。
這樣一番動作,顯然便是很直接地表明的皇帝陛下的態度了。
楊熙被停職迴府後,連續三日上表請罪,但書表送呈陛下之後,陛下皆留中未看。
直到三日後,大理寺卿方建德就衛國公被刺殺一事調查結案,請見陛下複旨。
陛下是午膳後不久見的方建德,未時開始複又匆匆召見上下涉事官員十數人。
直至申時末,再召中書舍人製敕。
中書敕詔一出,甚至未曾交由門下審核,便已經十分快速地下達了下去。
敕詔的內容很簡單,降旨申斥,罷免薛公望吏部尚書職,暫令金吾衛控製薛公望待審。
消息傳出去,一時朝中人人自危。
短短三日,尚書省下六部之中竟然有兩部尚書被斥,一人停職一人免職。
這顯然是不小的動向了。
而與薛公望交好的那些人,原本還對此詔頗有疑議,本欲隔日麵諫陛下。
然而第二日陛下身體不適,免朝一日。
若有要事可呈遞上來,若要請見,那是一個不見。
見不到陛下,大家自然開始去堵挑起此次事情最明顯爭端的方建德。
好在方建德早先得了陛下示意,倒也坦然地應對上門來打探消息的眾人。
一日之後,方建德精疲力盡地送走登門的最後一撥人,至暮鼓之後,悄悄登上了宮中來接的車馬進宮複命。
而自方建德處迴去的眾人,從原本的人人自危,變成人人緘默。
自然能在朝中沉浮,最後還能立得穩腳跟的,哪個是愚鈍之輩?哪個沒有明智自保的手段?
再次日,原本該是休沐,但陛下病愈,複召百官朝議如舊。
然而上朝時,百官上奏議事如常,卻無一人提及兩部尚書之事,竟是出乎尋常地安靜。
由全城嘩然的刺殺之事開始,到滿朝寂靜的兩部高官被免職,這事情似乎至此便是終局了。
楊承閨不忿杜宣儀近來恩寵尤甚,所以才以巫蠱之術嫁禍於她。
至於自己,不過是因為自己作為陛下愛重的妹妹,所以才被別人看到眼裏,進而成為被牽扯進去的一個工具罷了。
隻是這樣看來,好像這事情便是簡簡單單的後宮爭寵的戲碼。
但阿璀無需細想,便覺得,事情應該不隻是這樣簡單。
畢竟阿璀早就知道,杜宣儀的恩寵或許從一開始,便不是表麵看起來的那樣單純的事情。
隻是不曉得這事情,可有阿兄的手筆?
“便是這樣一件事情……不過阿璀放心,事情已有處置,所謂巫蠱之術,你也不必太過放在心上,你是陛下血親,得天之佑,豈是尋常巫術能傷得一二的?”皇後見阿璀沉默不言,以為她心中對針對自己的巫蠱之事有所膈應,便開口勸慰。
阿璀並不多信鬼神,對這樣的事情倒是談不上膈應不膈應,但也承皇後關愛之情。
“這楊承閨如何了?”阿璀問。
“被廢位分,遷居掖庭。”皇後道,“陛下本就厭惡厭勝之術,對此事尤為震怒,雖未曾親自下旨,但卻有所明示。好在陛下仁德,並未曾下旨賜死,還是留了她性命。”
所以這件事情最後是皇後親自處理的,這楊承閨雖被廢除了位分打入冷宮,但好歹保住了條性命。
皇後最後這話說出口,其實是有些沒有輕重的了,不過當下若隻當是姑嫂間的私下的閑言碎語,倒也沒什麽所謂。
但阿璀卻知道,如今宮裏頭這些精挑細選入宮的宮妃們,即便有些家族背景不算頂尖,甚至父兄職位在朝中隻能算中上,但既然被選進宮來,自然有她阿兄的理由。
但若阿兄還未曾做好徹底與朝中某派撕破臉的準備,那麽一時片刻便不可能有直接賜殺宮嬪的旨意。
況且,阿璀覺得,以她對她阿兄的了解,這些某種角度上看來,或許隻是她們自己家族犧牲品的女子們,雖有鐵血手段但卻是眾人所知的懷仁克已的皇帝陛下大約還不屑於對她們下手。
“此事便算是結局了嗎?”阿璀這個問題問得突兀,皇後卻不知道她的意思了。
還在阿璀雖這般問出口,卻也並未指望皇後能迴答她的疑問,但她心中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與不是卻要看前朝。
宮中的這場厭勝之術的風波,或許從一開始便是自前朝而起的。
所以最終的結束,也當自前朝而平息。
阿璀看向皇後,又笑問道:“我對如今宮中的這些人都不太了解,不曉得這楊承閨進宮之前是哪家的娘子?”
“她父族原本不算顯耀,但母族卻是排得上號的。”皇後略想了想,給阿璀解釋道,“按說這楊承閨出身不算低了,她的父親是刑部楊尚書,兄長如今也在千牛衛任職。她的母親雖早逝,但卻是平國公府鄭家出身,且還是鄭家長房一脈。”
刑部尚書?
阿璀想了好一會兒,隱約想起先前崔兄長好像提過,這人似乎與薛公望私交甚好。
薛公望、刑部尚書、平國公……
杜宣儀、楊承閨……
重開科舉……
好像一切的症結便在此處了。
阿璀覺得好像有什麽在一瞬間被自己抓住,但細細想過之後,卻覺得細節太多,竟然一時無法拚湊。
然而她此刻揣測不停一直未曾觸摸不到的地方,卻在第二日有了最終的消息。
就在楊承閨被廢的中宮令旨傳至前朝的時候,這是皇後令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使用,朝中一時片刻自有非議。
但皇後統禦後宮,本就有此權力,而這些群臣的非議也隻是因為這是大淵新朝的第一次發出的皇後令罷了,眾朝臣自然還是要看皇帝陛下的意思。
然而皇後此令,從一開始便是授意於皇帝陛下。
況且就在第二日朝議的時候,刑部尚書楊熙便因教女無方被責令迴家中閉門思過。
楊熙身上的尚書一職雖未曾被撤,但所謂閉門思過卻未曾言明時限,況且陛下當時似在氣頭,當朝便又令刑部侍郎暫代楊尚書一切公務。
這樣一番動作,顯然便是很直接地表明的皇帝陛下的態度了。
楊熙被停職迴府後,連續三日上表請罪,但書表送呈陛下之後,陛下皆留中未看。
直到三日後,大理寺卿方建德就衛國公被刺殺一事調查結案,請見陛下複旨。
陛下是午膳後不久見的方建德,未時開始複又匆匆召見上下涉事官員十數人。
直至申時末,再召中書舍人製敕。
中書敕詔一出,甚至未曾交由門下審核,便已經十分快速地下達了下去。
敕詔的內容很簡單,降旨申斥,罷免薛公望吏部尚書職,暫令金吾衛控製薛公望待審。
消息傳出去,一時朝中人人自危。
短短三日,尚書省下六部之中竟然有兩部尚書被斥,一人停職一人免職。
這顯然是不小的動向了。
而與薛公望交好的那些人,原本還對此詔頗有疑議,本欲隔日麵諫陛下。
然而第二日陛下身體不適,免朝一日。
若有要事可呈遞上來,若要請見,那是一個不見。
見不到陛下,大家自然開始去堵挑起此次事情最明顯爭端的方建德。
好在方建德早先得了陛下示意,倒也坦然地應對上門來打探消息的眾人。
一日之後,方建德精疲力盡地送走登門的最後一撥人,至暮鼓之後,悄悄登上了宮中來接的車馬進宮複命。
而自方建德處迴去的眾人,從原本的人人自危,變成人人緘默。
自然能在朝中沉浮,最後還能立得穩腳跟的,哪個是愚鈍之輩?哪個沒有明智自保的手段?
再次日,原本該是休沐,但陛下病愈,複召百官朝議如舊。
然而上朝時,百官上奏議事如常,卻無一人提及兩部尚書之事,竟是出乎尋常地安靜。
由全城嘩然的刺殺之事開始,到滿朝寂靜的兩部高官被免職,這事情似乎至此便是終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