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耳疾可治
我那失蹤多年的兄長造反成功了 作者:未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阿璀不過是隨口一問,那醫女便也上前來拜見了:“妾張宿問長公主殿下安。”
張宿言談舉止之間,是少有的寧和氣質,阿璀忽然覺得她與那位瞿家娘子瞿憶君很有幾分相似。
但卻比瞿憶君多了幾分鮮活氣息。
而那邊張謐見阿璀言詞清晰,對答無礙,有些詫異。
但還是先是上前來給長公主殿下把了脈。
他是今日進宮之後才知道自己要看的是宮裏頭這位公主殿下的耳疾,但當下觀其言談,倒是不怎麽瞧得出來是有耳疾的模樣。
早先張謐被晏琛的人尋到時,張謐雖同意來金陵,但也嚐試問過陛下召見自己的目的,隻隱約知道是為哪個貴人看病。
等到這兩日到金陵之後,他才從護送自己的人處得知,自己要看病的對象是前幾個月才昭告天下剛尋迴來的那位長公主。
但他有意先詢問幾句這位長公主的病症,也好提前心裏有個數,但卻沒有人能說個清楚。直到今日被帶進宮裏頭,才隱約知道這位公主殿下的病症是耳疾。
而方才先麵見皇後之後,才知道這長公主的耳疾並不是胎裏帶來的,好像是因外傷之故而導致的,到如今約莫有十多年了。
宮中對阿璀有耳疾一事,知道的人並不多。
不是晏琛刻意隱瞞,而是阿璀素來行事說話與常人無異,確實也沒必要太多張揚出去。
好在張謐行醫多年,曾經也遇見過有些並非先天耳聾的人,尚且保留著說話的能力,但那些人多是耳聾時間不久。
而按照常理來看,若一個耳聾之人長期處於聽不見的環境下,其說話的能力是會退化的。
但能像這位長公主一般,耳聾已近十年,卻還能保持這樣清晰的口齒平穩的音調,實在不易。
而若要保持住這般說話的能力,唯有長期的練習,且有旁人隨時刻意的糾正。
饒是張謐經年行醫,見識良多,也不由得心下感歎。
且不說這位長公主能通過旁人口型神色分別對方之言,需要何等經年刻苦的訓練,便隻是像這般保持說話的能力,已經是十分不容易地事情了。
探過脈後,張謐有些詫異:“殿下近來心肺可曾有損傷?”
一旁黃櫨便將兩三個月前阿璀重傷的病症表象以及用藥等一一都說給張謐,張謐斟酌之後,也放心下來,才道:“想是宮中太醫看護得當,心肺上的病症並無大礙,還是照舊好生將養便是。”
問過脈象上的疑慮之事,張謐便開始專心來看阿璀耳疾:“敢問殿下,此刻我在說話時,殿下可能聽到什麽聲音?還是一點聲音也無法聽到?”
“能知道有人在說話,但聲音小且雜亂,無法分辨。”阿璀道,“早幾年剛開始耳聾的時候是一絲聲音也聽不見,但前幾年漸漸地倒是能感覺到周圍有聲音出現,當時以為許是有所好轉,隻是尋醫問藥許久並未有好結果,如今還是那樣。”
張謐聽言點點頭,朝張宿看了一眼。
張宿會意,自隨身背著的醫藥箱子裏取出一個小布包,布包打開裏頭竟然是枚銅鐸。
張謐接過銅鐸,在阿璀跟前輕輕搖動了兩下,問:“銅鐸晃動的時候,可能分辨出銅鐸的聲音?”
阿璀點頭:“我不知道是不是銅鐸的聲音,但確實有輕微且雜亂的聲響。”
“好。”張謐道,“一會兒我拿著銅鐸在殿下耳後晃動,距離會由近而遠,殿下若能感覺到聲音便說可以,若聲音有變化或完全聽不到了,便叫住我。”
阿璀再次點頭,表示自己明白了。
於是當張謐拿著銅鐸自她而後晃動越來越遠時,阿璀才發現當銅鐸緊緊貼近自己耳側時,是能很清晰地感覺到的,隻是她“聽”到的銅鐸的聲音,卻與尋常人耳中的聲音並不相同。
而當銅鐸越來越遠時,確實那種聲音的感覺越來越小,直到十來步距離之外,便是一點也聽不到了。
張謐複至跟前來,神色如常,又問了阿璀些許其他問題。
比如耳疾是如何有的,以前有如何治療過,或者吃過哪些藥雲雲。
阿璀將自己知曉的皆一一迴答了。
張謐將詢問和查看到的所有消息都詳細地一一記錄下來。
“敢問張先生,我的耳疾可還能醫治?”阿璀有些忐忑問道。
已有近十年聽不到聲音,阿璀即便如今也能交流無礙,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無聲的生活,但說到底還是會懷著些期待的。
張謐正色道:“不敢瞞貴人,這耳疾已有近十年,我隻能說勉力一試,不敢保證能治愈。”
“如何隻能是勉力一試呢?請張醫聖再多瞧瞧……當真不能治愈嗎?”皇後有些焦急,問道。
但阿璀卻知道,能得醫聖一句勉力一試,便說明她的耳疾不是徹底不能治,而是有不小的治愈的希望,但這希望基本也隻是一般一半了。
不過醫聖給的希望,哪怕再小,也總比一句“另請高明”要讓人欣喜得多。
“那便勞煩張先生了。”阿璀笑道。
阿璀這句話,便是明確希望張謐幫自己醫治。
張謐也是聽明白的,便道:“隻是這醫治,需得藥理配合針灸,怕是短日裏不能有效果,少則數月多則經年,才能分明。殿下又長居宮中,我需時時為殿下用針,怕是出入宮城有所不便。”
“張先生若能醫治,我自當全力配合。”阿璀自他話裏看出了他的擔憂,複道,“隻是據說張先生是陛下請迴金陵的,若是張先生近來有旁的安排,不知可會耽擱了張先生?”
張謐這下倒是有幾分佩服這位長公主的通透性情和不同尋常的風度,竟無一絲貴胄子弟的驕矜。
便道:“多謝殿下體恤,草民確實還需返鄉一趟,最快也得兩個月的功夫。若殿下能等的,等十月裏我迴到金陵,便開始為殿下醫治。”
“多謝張先生。”阿璀感激,複又笑問:“不知張先生何時自西域歸來的?”
張謐有些詫異,不知道這位長公主殿下是如何知道自己這些年是在西域的,畢竟先前陛下的人來尋自己的時候,自己已經在大淵了。
但轉而一想,自己行蹤不算隱秘,便是知道自己這些年在西域也並不是什麽難事。
隻是觀這位長公主的語氣,竟然好像是早先便知道自己的。
“去歲方歸。”張謐雖有暗中思忖,卻也迴答了。
“若我所知沒錯,先生的祖籍也是在閬中的吧?”阿璀又問。
張謐不妨她又問到此處,當下疑惑更甚。
未等他迴答,阿璀卻已經又笑道:“早年吾祖父也曾想尋先生為我看治,隻是尋了許久才知先生往西域去了。祖父還蹭感歎,張先生一去西域十數年,昔日舊友分隔兩方,竟不得一見。待先生重返金陵,吾祖父欣喜之處可見。”
此時張謐已不是詫異可言。
這位長公主既然與大淵皇帝一母同胞,那自然是昔年越王晏氏一族出生,她所說的祖父……
張謐自認不曾與晏氏一族有過什麽交集,但聽這位長公主話裏之言,她所說的祖父竟然像是自己的舊識?
“不知殿下所說的祖父……”
“祖父關渡。”阿璀道,“不知先生可還記得,您的這樣一位舊友?”
張謐隻聽這樣一個名字,頓時大驚,不敢置信。
他與關渡是少年之友,家中數代從醫,他本與關家出身的關渡不該有什麽交集的。
但偏偏命運使然,少年相識。
隻是許多年前他為研習醫道背井離鄉,四處遊曆,這對少年之友自此也相聚無多。
好在他每每遊曆迴鄉之後,還能一聚。
隻是自十數年前他輾轉西行之後,便再未返鄉,自此之後便再未見過了。
張謐迴憶當年舊友,尚有些反應不過來該從何處去想這位長公主與他從前舊友的關係,外頭已有宮人來報。
“聖人那邊事情忙完了,問公主這邊,看診如何了?若看診好了,聖人也想請張醫聖過去見一見。”
“張先生已經給公主看好了。”皇後起身,朝張謐道,“聖人請見,張先生且先去拜見聖人吧。”
“不知公主殿下與草民舊友之間有何緣分,想必來日若見了舊友,便能知曉了。”張謐朝阿璀一拜,複道,“殿下的耳疾暫時可不必理會,但方才所說心肺上的病症,我會留個方子,殿下這兩個月每隔三日便可用一副,等一二個月之後,便可無礙。至於先前太醫開的調養方子,可暫停了。”
阿璀還禮,道謝,才複命人好生送了張謐過去。
徐螢卻未曾一起去晏琛處,阿璀記得她方才來時說是為著兩件事。
其中一件便是為自己看診,那麽想必是還有旁的事情要說。
黃櫨送了熱茶過來,阿璀先倒了一盞給徐螢,問道:“阿嫂還有話要與我說嗎?”
徐螢謝過,將茶盞接過來,似在斟酌言詞。
“是還有件事情。這事出自後宮,本來是件醃臢事,如今已經有了結局,隻是事情最開始也不是針對公主而來的,隻是將公主牽扯到其中的。我本意是想著,這樣的醃臢事情不必告知公主,省得汙了你的……,讓你心煩。但陛下卻說,既然是將你牽扯進去了,那自然你有知曉的權利,所以便命我來與你說一說。”
出自後宮?
阿璀立刻便想到早幾天黃櫨說給自己的那件事情,當時黃櫨還十分氣憤。
“阿嫂是說杜宣儀巫祝之事?”
徐螢不妨阿璀竟然知道,這事自發生之後便一直都是在暗中處理的,並未廣而告之,況且春和宮與內宮還頗有些距離,也不曉得是如何傳過來的。
“原來早傳到春和宮來了,本還想著這樣的事情讓你知道總是膈應。”徐螢笑道。
阿璀卻並不太在意,不多對於方才徐螢話裏的意思,似乎這事情更有隱情,她便來了些興趣:“隻隱約見誰提了一嘴的,並未多留意,阿嫂與我說說。”
於是皇後便將這件事情從頭講起來。
事情起因是,前幾日杜宣儀宮裏頭有個宮人暗中來甘泉宮要求見皇後,說是要舉報杜宣儀在宮中行厭勝之術。
皇後聞言大驚,留下人細問之後,發現那宮人說得倒也詳細,甚至連杜宣儀將厭勝偶人藏於何處,每日如何禱祝都說得一清二楚,仿若親眼所見。
發生這樣的事情,皇後自然不能視若無睹,便親自帶了人去杜宣儀宮中搜查。
按著先前那宮人所說的地方一搜查,果真搜出一個刻著阿璀身份名姓的偶人,隻是那偶人做得粗糙。
但杜宣儀看了那偶人卻不停喊冤,直言此事她一無所知,那偶人也並非她的手筆,禱祝之事更是無稽之談。
然後杜宣儀便提出要與那位舉報她的宮人對峙,這樣的要求也是常理,皇後也無法阻止,便讓人將那宮人帶來。
誰知那宮人被杜宣儀質問幾句之後,竟然什麽話都沒說,便觸柱而亡了。
杜宣儀見著這場景頓時愣住了,不知是被嚇到還是眼見爭辯無望,便開始攀扯,隻說定是有人陷害自己,這木偶人怕是別人收買了自己宮中人藏到自己宮裏的。
但這般攀扯之下,一時事情沒有頭緒,皇後便將此事報予陛下。
陛下聞言大怒,將各宮都召來甘泉宮問話,最後也沒問出什麽來,隻能臨時將杜宣儀關押在掖庭宮。
本以為最後這事情怕是查不出什麽結果,這罪名杜宣儀無論如何都是要背上的了。
就在前兩日,竟然又有宮人暗中往甘泉宮密報。
這迴這個宮人舉報的對象,是宮中的楊承閨。說是杜宣儀宮中的偶人,是楊承閨所製,收買了杜宣儀宮中人偷藏進去的。
既然事情又有轉機,皇後便叫來楊承閨審問。
這幾日這楊承閨本就忐忑,眼見著事情敗露,與舉報的宮人對峙時,最後竟無話可說。
問到緣由,楊承閨隻說是看不過杜宣儀近來大盛的風頭,才想了這麽個法子嫁禍於她。
張宿言談舉止之間,是少有的寧和氣質,阿璀忽然覺得她與那位瞿家娘子瞿憶君很有幾分相似。
但卻比瞿憶君多了幾分鮮活氣息。
而那邊張謐見阿璀言詞清晰,對答無礙,有些詫異。
但還是先是上前來給長公主殿下把了脈。
他是今日進宮之後才知道自己要看的是宮裏頭這位公主殿下的耳疾,但當下觀其言談,倒是不怎麽瞧得出來是有耳疾的模樣。
早先張謐被晏琛的人尋到時,張謐雖同意來金陵,但也嚐試問過陛下召見自己的目的,隻隱約知道是為哪個貴人看病。
等到這兩日到金陵之後,他才從護送自己的人處得知,自己要看病的對象是前幾個月才昭告天下剛尋迴來的那位長公主。
但他有意先詢問幾句這位長公主的病症,也好提前心裏有個數,但卻沒有人能說個清楚。直到今日被帶進宮裏頭,才隱約知道這位公主殿下的病症是耳疾。
而方才先麵見皇後之後,才知道這長公主的耳疾並不是胎裏帶來的,好像是因外傷之故而導致的,到如今約莫有十多年了。
宮中對阿璀有耳疾一事,知道的人並不多。
不是晏琛刻意隱瞞,而是阿璀素來行事說話與常人無異,確實也沒必要太多張揚出去。
好在張謐行醫多年,曾經也遇見過有些並非先天耳聾的人,尚且保留著說話的能力,但那些人多是耳聾時間不久。
而按照常理來看,若一個耳聾之人長期處於聽不見的環境下,其說話的能力是會退化的。
但能像這位長公主一般,耳聾已近十年,卻還能保持這樣清晰的口齒平穩的音調,實在不易。
而若要保持住這般說話的能力,唯有長期的練習,且有旁人隨時刻意的糾正。
饒是張謐經年行醫,見識良多,也不由得心下感歎。
且不說這位長公主能通過旁人口型神色分別對方之言,需要何等經年刻苦的訓練,便隻是像這般保持說話的能力,已經是十分不容易地事情了。
探過脈後,張謐有些詫異:“殿下近來心肺可曾有損傷?”
一旁黃櫨便將兩三個月前阿璀重傷的病症表象以及用藥等一一都說給張謐,張謐斟酌之後,也放心下來,才道:“想是宮中太醫看護得當,心肺上的病症並無大礙,還是照舊好生將養便是。”
問過脈象上的疑慮之事,張謐便開始專心來看阿璀耳疾:“敢問殿下,此刻我在說話時,殿下可能聽到什麽聲音?還是一點聲音也無法聽到?”
“能知道有人在說話,但聲音小且雜亂,無法分辨。”阿璀道,“早幾年剛開始耳聾的時候是一絲聲音也聽不見,但前幾年漸漸地倒是能感覺到周圍有聲音出現,當時以為許是有所好轉,隻是尋醫問藥許久並未有好結果,如今還是那樣。”
張謐聽言點點頭,朝張宿看了一眼。
張宿會意,自隨身背著的醫藥箱子裏取出一個小布包,布包打開裏頭竟然是枚銅鐸。
張謐接過銅鐸,在阿璀跟前輕輕搖動了兩下,問:“銅鐸晃動的時候,可能分辨出銅鐸的聲音?”
阿璀點頭:“我不知道是不是銅鐸的聲音,但確實有輕微且雜亂的聲響。”
“好。”張謐道,“一會兒我拿著銅鐸在殿下耳後晃動,距離會由近而遠,殿下若能感覺到聲音便說可以,若聲音有變化或完全聽不到了,便叫住我。”
阿璀再次點頭,表示自己明白了。
於是當張謐拿著銅鐸自她而後晃動越來越遠時,阿璀才發現當銅鐸緊緊貼近自己耳側時,是能很清晰地感覺到的,隻是她“聽”到的銅鐸的聲音,卻與尋常人耳中的聲音並不相同。
而當銅鐸越來越遠時,確實那種聲音的感覺越來越小,直到十來步距離之外,便是一點也聽不到了。
張謐複至跟前來,神色如常,又問了阿璀些許其他問題。
比如耳疾是如何有的,以前有如何治療過,或者吃過哪些藥雲雲。
阿璀將自己知曉的皆一一迴答了。
張謐將詢問和查看到的所有消息都詳細地一一記錄下來。
“敢問張先生,我的耳疾可還能醫治?”阿璀有些忐忑問道。
已有近十年聽不到聲音,阿璀即便如今也能交流無礙,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無聲的生活,但說到底還是會懷著些期待的。
張謐正色道:“不敢瞞貴人,這耳疾已有近十年,我隻能說勉力一試,不敢保證能治愈。”
“如何隻能是勉力一試呢?請張醫聖再多瞧瞧……當真不能治愈嗎?”皇後有些焦急,問道。
但阿璀卻知道,能得醫聖一句勉力一試,便說明她的耳疾不是徹底不能治,而是有不小的治愈的希望,但這希望基本也隻是一般一半了。
不過醫聖給的希望,哪怕再小,也總比一句“另請高明”要讓人欣喜得多。
“那便勞煩張先生了。”阿璀笑道。
阿璀這句話,便是明確希望張謐幫自己醫治。
張謐也是聽明白的,便道:“隻是這醫治,需得藥理配合針灸,怕是短日裏不能有效果,少則數月多則經年,才能分明。殿下又長居宮中,我需時時為殿下用針,怕是出入宮城有所不便。”
“張先生若能醫治,我自當全力配合。”阿璀自他話裏看出了他的擔憂,複道,“隻是據說張先生是陛下請迴金陵的,若是張先生近來有旁的安排,不知可會耽擱了張先生?”
張謐這下倒是有幾分佩服這位長公主的通透性情和不同尋常的風度,竟無一絲貴胄子弟的驕矜。
便道:“多謝殿下體恤,草民確實還需返鄉一趟,最快也得兩個月的功夫。若殿下能等的,等十月裏我迴到金陵,便開始為殿下醫治。”
“多謝張先生。”阿璀感激,複又笑問:“不知張先生何時自西域歸來的?”
張謐有些詫異,不知道這位長公主殿下是如何知道自己這些年是在西域的,畢竟先前陛下的人來尋自己的時候,自己已經在大淵了。
但轉而一想,自己行蹤不算隱秘,便是知道自己這些年在西域也並不是什麽難事。
隻是觀這位長公主的語氣,竟然好像是早先便知道自己的。
“去歲方歸。”張謐雖有暗中思忖,卻也迴答了。
“若我所知沒錯,先生的祖籍也是在閬中的吧?”阿璀又問。
張謐不妨她又問到此處,當下疑惑更甚。
未等他迴答,阿璀卻已經又笑道:“早年吾祖父也曾想尋先生為我看治,隻是尋了許久才知先生往西域去了。祖父還蹭感歎,張先生一去西域十數年,昔日舊友分隔兩方,竟不得一見。待先生重返金陵,吾祖父欣喜之處可見。”
此時張謐已不是詫異可言。
這位長公主既然與大淵皇帝一母同胞,那自然是昔年越王晏氏一族出生,她所說的祖父……
張謐自認不曾與晏氏一族有過什麽交集,但聽這位長公主話裏之言,她所說的祖父竟然像是自己的舊識?
“不知殿下所說的祖父……”
“祖父關渡。”阿璀道,“不知先生可還記得,您的這樣一位舊友?”
張謐隻聽這樣一個名字,頓時大驚,不敢置信。
他與關渡是少年之友,家中數代從醫,他本與關家出身的關渡不該有什麽交集的。
但偏偏命運使然,少年相識。
隻是許多年前他為研習醫道背井離鄉,四處遊曆,這對少年之友自此也相聚無多。
好在他每每遊曆迴鄉之後,還能一聚。
隻是自十數年前他輾轉西行之後,便再未返鄉,自此之後便再未見過了。
張謐迴憶當年舊友,尚有些反應不過來該從何處去想這位長公主與他從前舊友的關係,外頭已有宮人來報。
“聖人那邊事情忙完了,問公主這邊,看診如何了?若看診好了,聖人也想請張醫聖過去見一見。”
“張先生已經給公主看好了。”皇後起身,朝張謐道,“聖人請見,張先生且先去拜見聖人吧。”
“不知公主殿下與草民舊友之間有何緣分,想必來日若見了舊友,便能知曉了。”張謐朝阿璀一拜,複道,“殿下的耳疾暫時可不必理會,但方才所說心肺上的病症,我會留個方子,殿下這兩個月每隔三日便可用一副,等一二個月之後,便可無礙。至於先前太醫開的調養方子,可暫停了。”
阿璀還禮,道謝,才複命人好生送了張謐過去。
徐螢卻未曾一起去晏琛處,阿璀記得她方才來時說是為著兩件事。
其中一件便是為自己看診,那麽想必是還有旁的事情要說。
黃櫨送了熱茶過來,阿璀先倒了一盞給徐螢,問道:“阿嫂還有話要與我說嗎?”
徐螢謝過,將茶盞接過來,似在斟酌言詞。
“是還有件事情。這事出自後宮,本來是件醃臢事,如今已經有了結局,隻是事情最開始也不是針對公主而來的,隻是將公主牽扯到其中的。我本意是想著,這樣的醃臢事情不必告知公主,省得汙了你的……,讓你心煩。但陛下卻說,既然是將你牽扯進去了,那自然你有知曉的權利,所以便命我來與你說一說。”
出自後宮?
阿璀立刻便想到早幾天黃櫨說給自己的那件事情,當時黃櫨還十分氣憤。
“阿嫂是說杜宣儀巫祝之事?”
徐螢不妨阿璀竟然知道,這事自發生之後便一直都是在暗中處理的,並未廣而告之,況且春和宮與內宮還頗有些距離,也不曉得是如何傳過來的。
“原來早傳到春和宮來了,本還想著這樣的事情讓你知道總是膈應。”徐螢笑道。
阿璀卻並不太在意,不多對於方才徐螢話裏的意思,似乎這事情更有隱情,她便來了些興趣:“隻隱約見誰提了一嘴的,並未多留意,阿嫂與我說說。”
於是皇後便將這件事情從頭講起來。
事情起因是,前幾日杜宣儀宮裏頭有個宮人暗中來甘泉宮要求見皇後,說是要舉報杜宣儀在宮中行厭勝之術。
皇後聞言大驚,留下人細問之後,發現那宮人說得倒也詳細,甚至連杜宣儀將厭勝偶人藏於何處,每日如何禱祝都說得一清二楚,仿若親眼所見。
發生這樣的事情,皇後自然不能視若無睹,便親自帶了人去杜宣儀宮中搜查。
按著先前那宮人所說的地方一搜查,果真搜出一個刻著阿璀身份名姓的偶人,隻是那偶人做得粗糙。
但杜宣儀看了那偶人卻不停喊冤,直言此事她一無所知,那偶人也並非她的手筆,禱祝之事更是無稽之談。
然後杜宣儀便提出要與那位舉報她的宮人對峙,這樣的要求也是常理,皇後也無法阻止,便讓人將那宮人帶來。
誰知那宮人被杜宣儀質問幾句之後,竟然什麽話都沒說,便觸柱而亡了。
杜宣儀見著這場景頓時愣住了,不知是被嚇到還是眼見爭辯無望,便開始攀扯,隻說定是有人陷害自己,這木偶人怕是別人收買了自己宮中人藏到自己宮裏的。
但這般攀扯之下,一時事情沒有頭緒,皇後便將此事報予陛下。
陛下聞言大怒,將各宮都召來甘泉宮問話,最後也沒問出什麽來,隻能臨時將杜宣儀關押在掖庭宮。
本以為最後這事情怕是查不出什麽結果,這罪名杜宣儀無論如何都是要背上的了。
就在前兩日,竟然又有宮人暗中往甘泉宮密報。
這迴這個宮人舉報的對象,是宮中的楊承閨。說是杜宣儀宮中的偶人,是楊承閨所製,收買了杜宣儀宮中人偷藏進去的。
既然事情又有轉機,皇後便叫來楊承閨審問。
這幾日這楊承閨本就忐忑,眼見著事情敗露,與舉報的宮人對峙時,最後竟無話可說。
問到緣由,楊承閨隻說是看不過杜宣儀近來大盛的風頭,才想了這麽個法子嫁禍於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