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北地求存
三國第一後勤大師,蕭何算什麽? 作者:蓮花落地成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了賈詡的幫助,這北地郡的形勢,一下子就清晰起來。
這北地說是漢羌雜居,實際上還要複雜的多。有匈奴人、才來到河西的鮮卑人以及氐人等等,算得上五胡俱全。而且,在這地方,漢羌的區別也很小。一般用什麽什麽習俗就算是哪一方的人。
甚至有的人家準備兩套衣服,遇到胡人穿胡服,遇到漢人穿漢服。在這混雜聚居的地方上,人們因為各種原因被朝廷定義為漢或者胡,與實際情況相距甚遠。
當地大姓鮮於、拓跋、北宮、馬、李、龐等等……是漢是羌根本就非常難以說清楚,他們之間本身就有複雜的姻親關係。
但是,在賈詡眼裏,這些都是他們可以借助的力量。不管是什麽人,隻要他們服習王化,簡而言之是不要造反,那就可以進行交易。
畢竟,劉備此來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榷場,從他們手上掙錢,掙到了錢交給漢帝,順便把自己的軍隊擴張到千人規模。那麽,和什麽人交易又有什麽關係?
而且,劉備有來自皇帝的聖旨,可以調動最重要的物資鹽和鐵,這生意在賈詡看來不要太好做。隻要劉備軍守住這些物資,那掙錢根本就是手到擒來。
在北地郡這種地方,鹽和鐵就是硬通貨中的硬通貨。從司隸運來,價格翻個幾倍根本不成問題,然後如果換成馬匹再賣迴給司隸諸公,那絕對有十倍的利潤。
當然,前提是劉備軍有足夠的兵力守得住這條貿易線路。很多本地豪強,對於化妝成,或者說露出他們胡人的一麵可是絲毫沒有忌諱的。
對於這一點,顧南行和劉備也是讚成的,他們雀巢的啟動就是要靠這兩樣物資。事實上,哪怕到了明代,其交易也還是以此為主。
但是,顧南行想要的,比這還要複雜的多。
顧南行最初和劉備討論榷場互市的時候,以他在草原上行醫多年的經驗,講述了許多關於牧民生活習慣和文化行為的來源。
草原可是比中原更加的貧瘠,開墾草原農耕就會造成土地沙漠化。所以,未來的藍星華夏才會有退耕還草的治理方案。
而人類利用這種貧瘠土地的方式就是遊牧,這也意味著漢朝意義上那種牧民的遊牧方式誕生的相當晚,是人類馴化馬等動物之後,在農耕文明誕生之後誕生的。這種文明稱得上是人類利用貧瘠土地,適應貧瘠土地所誕生的生活方式。
而許多遊牧民的生活習慣,都來自於其貧瘠的天然環境。不管是繼承人會繼承前任的妻子,還是搶劫掠奪的喜歡,都來自於這裏。甚至,他們那紮辮子,頭頂剃光的頭發,也與草原上風沙不斷吹過,頭頂很難留住頭發有關……
所以顧南行要做的,是要重構一部分人的文化,就如同他在藍星華夏所見的那樣。他要牧民們接受王化,習慣於中原的文化但保留部分遊牧生活。
這就要讓他們通過榷場能夠獲得充足的物資,而另一方麵,這些物資需要他們通過提供畜力,讓邊民能夠更好的農耕。這樣構成一種良性的互動的循環,一方麵是讓那些苦難深重的邊民生活更好,另一方麵也讓牧民們生活更加穩定,能夠接受漢文化,
而這些都有賴於榷場機製,尤其是民和民之間的自由貿易實現。除了漢朝,曆史上怕是再也就沒有了牧民和農民自由交易的機會了。畢竟隨著草原政權的建立,政權本身的摩擦與衝突,就會逐漸阻止這種關係的誕生。
不過如今,倒是沒有這樣的顧慮。
所以,賈詡在聽到顧南行和劉備這近乎於做夢的想法之後隻能說一句:“此誠千年之計也!”
於是,幾個人就更加投入到了這份要為大漢開太平,解決邊患的第一個試驗場裏。
不知道是不是被顧南行和劉備兩個不太正常的家夥影響,賈詡居然很投入的與顧南行一路寫寫算算。
大半個月的時間,他們都在商議著在哪裏建立榷場,以及怎麽樣才能最大化利用他們手中的權力。
最後,還是人脈起了最大的作用。靈州的縣令乃是賈詡故交好友陳能。所以顧南行他們就在靈州這個地方準備建立榷場。
要建立榷場可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開一個市場,然後其他人自動就會來到這裏,商人們也會自動不遠萬裏來到這裏進行交易。
這些如果有藍星華夏的通訊設施,以及網絡或許可以實現。但是,在這個書信都隻能靠著驛站的差役去送的時代,哪裏有這麽方便的事情?
想要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不親力親為,那是完全沒戲的。自劉備和顧南行以下,所有人都在為榷場的事情忙得不可開交。
大宗交易,需要場地和倉庫,以及為可能前來的各路大人物準備酒食店鋪。小規模的交易,他們也必須準備好給各路人士對接的地方,讓他們能夠互相合作,以及官府要從中收費,以及提供部分馬或者牛用的犁等工具。
好在顧南行他們這些人,大多數有在桃園工作的經驗,許多設施和布置直接照搬桃園就好。從發布信息的大廳,到酒樓客舍,全都按照桃園的標準布置。
好在地處西北,這火鍋和烤肉的原材料不缺,也讓顧南行省了再開發一次可賣的菜肴的功夫。
他現在可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現在終於可以建一座馬場,更有效的開始育種良馬了。這雖然是一件十年都不一定能有多少成果的事情,可是如果真的做成了,那對未來的意義難以想象。
對此,賈詡曾經好奇的問:“南行,如今天下紛亂朝不保夕,你為何總做這些要十年才能見效的事情?”
對此,顧南行的迴答倒是簡單:“因為這些事情本來應當這麽做。”
是啊,對的事情往往是這樣,要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但是對你達到目的而言未必結果好多少。那麽又有多少傻瓜願意堅持對的事情呢?
聰明人不會這麽做,他們才能賺到更多,笨人不會這麽做,他們想不到這些。隻有機緣巧合之下,才有那麽一個傻瓜就想做這樣的事情,那自然就會吸引別的傻瓜,因為這世上,終究還是得有人去做正確的事情。
這北地說是漢羌雜居,實際上還要複雜的多。有匈奴人、才來到河西的鮮卑人以及氐人等等,算得上五胡俱全。而且,在這地方,漢羌的區別也很小。一般用什麽什麽習俗就算是哪一方的人。
甚至有的人家準備兩套衣服,遇到胡人穿胡服,遇到漢人穿漢服。在這混雜聚居的地方上,人們因為各種原因被朝廷定義為漢或者胡,與實際情況相距甚遠。
當地大姓鮮於、拓跋、北宮、馬、李、龐等等……是漢是羌根本就非常難以說清楚,他們之間本身就有複雜的姻親關係。
但是,在賈詡眼裏,這些都是他們可以借助的力量。不管是什麽人,隻要他們服習王化,簡而言之是不要造反,那就可以進行交易。
畢竟,劉備此來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榷場,從他們手上掙錢,掙到了錢交給漢帝,順便把自己的軍隊擴張到千人規模。那麽,和什麽人交易又有什麽關係?
而且,劉備有來自皇帝的聖旨,可以調動最重要的物資鹽和鐵,這生意在賈詡看來不要太好做。隻要劉備軍守住這些物資,那掙錢根本就是手到擒來。
在北地郡這種地方,鹽和鐵就是硬通貨中的硬通貨。從司隸運來,價格翻個幾倍根本不成問題,然後如果換成馬匹再賣迴給司隸諸公,那絕對有十倍的利潤。
當然,前提是劉備軍有足夠的兵力守得住這條貿易線路。很多本地豪強,對於化妝成,或者說露出他們胡人的一麵可是絲毫沒有忌諱的。
對於這一點,顧南行和劉備也是讚成的,他們雀巢的啟動就是要靠這兩樣物資。事實上,哪怕到了明代,其交易也還是以此為主。
但是,顧南行想要的,比這還要複雜的多。
顧南行最初和劉備討論榷場互市的時候,以他在草原上行醫多年的經驗,講述了許多關於牧民生活習慣和文化行為的來源。
草原可是比中原更加的貧瘠,開墾草原農耕就會造成土地沙漠化。所以,未來的藍星華夏才會有退耕還草的治理方案。
而人類利用這種貧瘠土地的方式就是遊牧,這也意味著漢朝意義上那種牧民的遊牧方式誕生的相當晚,是人類馴化馬等動物之後,在農耕文明誕生之後誕生的。這種文明稱得上是人類利用貧瘠土地,適應貧瘠土地所誕生的生活方式。
而許多遊牧民的生活習慣,都來自於其貧瘠的天然環境。不管是繼承人會繼承前任的妻子,還是搶劫掠奪的喜歡,都來自於這裏。甚至,他們那紮辮子,頭頂剃光的頭發,也與草原上風沙不斷吹過,頭頂很難留住頭發有關……
所以顧南行要做的,是要重構一部分人的文化,就如同他在藍星華夏所見的那樣。他要牧民們接受王化,習慣於中原的文化但保留部分遊牧生活。
這就要讓他們通過榷場能夠獲得充足的物資,而另一方麵,這些物資需要他們通過提供畜力,讓邊民能夠更好的農耕。這樣構成一種良性的互動的循環,一方麵是讓那些苦難深重的邊民生活更好,另一方麵也讓牧民們生活更加穩定,能夠接受漢文化,
而這些都有賴於榷場機製,尤其是民和民之間的自由貿易實現。除了漢朝,曆史上怕是再也就沒有了牧民和農民自由交易的機會了。畢竟隨著草原政權的建立,政權本身的摩擦與衝突,就會逐漸阻止這種關係的誕生。
不過如今,倒是沒有這樣的顧慮。
所以,賈詡在聽到顧南行和劉備這近乎於做夢的想法之後隻能說一句:“此誠千年之計也!”
於是,幾個人就更加投入到了這份要為大漢開太平,解決邊患的第一個試驗場裏。
不知道是不是被顧南行和劉備兩個不太正常的家夥影響,賈詡居然很投入的與顧南行一路寫寫算算。
大半個月的時間,他們都在商議著在哪裏建立榷場,以及怎麽樣才能最大化利用他們手中的權力。
最後,還是人脈起了最大的作用。靈州的縣令乃是賈詡故交好友陳能。所以顧南行他們就在靈州這個地方準備建立榷場。
要建立榷場可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開一個市場,然後其他人自動就會來到這裏,商人們也會自動不遠萬裏來到這裏進行交易。
這些如果有藍星華夏的通訊設施,以及網絡或許可以實現。但是,在這個書信都隻能靠著驛站的差役去送的時代,哪裏有這麽方便的事情?
想要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不親力親為,那是完全沒戲的。自劉備和顧南行以下,所有人都在為榷場的事情忙得不可開交。
大宗交易,需要場地和倉庫,以及為可能前來的各路大人物準備酒食店鋪。小規模的交易,他們也必須準備好給各路人士對接的地方,讓他們能夠互相合作,以及官府要從中收費,以及提供部分馬或者牛用的犁等工具。
好在顧南行他們這些人,大多數有在桃園工作的經驗,許多設施和布置直接照搬桃園就好。從發布信息的大廳,到酒樓客舍,全都按照桃園的標準布置。
好在地處西北,這火鍋和烤肉的原材料不缺,也讓顧南行省了再開發一次可賣的菜肴的功夫。
他現在可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現在終於可以建一座馬場,更有效的開始育種良馬了。這雖然是一件十年都不一定能有多少成果的事情,可是如果真的做成了,那對未來的意義難以想象。
對此,賈詡曾經好奇的問:“南行,如今天下紛亂朝不保夕,你為何總做這些要十年才能見效的事情?”
對此,顧南行的迴答倒是簡單:“因為這些事情本來應當這麽做。”
是啊,對的事情往往是這樣,要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但是對你達到目的而言未必結果好多少。那麽又有多少傻瓜願意堅持對的事情呢?
聰明人不會這麽做,他們才能賺到更多,笨人不會這麽做,他們想不到這些。隻有機緣巧合之下,才有那麽一個傻瓜就想做這樣的事情,那自然就會吸引別的傻瓜,因為這世上,終究還是得有人去做正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