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申辯篇1-13庭審局勢》
【解讀?何永旗】
大家好!今天開始分享蘇格拉底《申辯篇》的總結。同時也希望讀者們,通過對這兩篇的解讀閱讀,能對哲學泰鬥“蘇格拉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讀蘇格拉底的《申辯篇》,主要還是為了解他的思想和語言技巧!在他的言談中,能看到這個人的思維是什麽樣的,這非常寶貴!
蘇格拉底沒有出過書,有關他的言談,都是由他的跟隨者(學生),柏拉圖所收集整理;其中重要的篇幅,就那麽幾篇。
《申辯篇》記錄了,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答辯,這是蘇格拉底本人親口的申辯。
通過《申辯篇》的閱讀,能清晰了解蘇格拉底的思維模式,以及與他有關的事跡。比如他做了什麽?怎麽惹上官司的??還有蘇格拉底最後怎麽樣了?這些問題,我們都會逐一解答。
不過,讀者們需要有耐心!
柏拉圖的《裴多篇》記錄了蘇格拉底在羈押期間,與友人在獄中最後交談的內容。《裴多篇》的作者是柏拉圖,最後的處死蘇格拉底時,他並不在場。
柏拉圖是在蘇格拉底死後,訪談了那些在獄中,拜訪過蘇格拉底的人,這就是《裴多篇》所記載的內容。
這裏有一個問題,為什麽說是《蘇格拉底申辯篇》呢?答案是: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答辯,最後由他的學生柏拉圖整理;記錄的內容,都是蘇格拉底本人的口述答辯,那這篇文章就屬於蘇格拉底了。柏拉圖隻是代替老師,把他的話,記錄下來。這不屬於柏拉圖的思想,所以作品署名上,是蘇格拉底的答辯。
(庭審開局)
通過上段陳述,能看出蘇格拉底的明智之處,首先他把注意力,放在了那些對他的控詞上。然後,有個感覺說“那不是我”;注意!這個“那不是我”是條主線,它會一路貫穿到底。
接著,蘇格拉底把原告對他的指控,定義為是對他的“汙蔑”。
此時聽審席的觀眾,是聽眾;他們沒有幫助蘇格拉底的義務。聽審席,隻是辨別原和被告辯詞的對錯,誰說的話有說服力?那樣庭審席就會支持誰。
注意!最終判決,要等到申辯結束,最後的法庭判決,是根據最後的得票宣判的。票數多者勝訴。
這場庭辯與事實的關係不大,主要還是看答辯雙方誰的口才好。誰的口才好,就能贏得法庭聽眾席的支持率和投票,票數過三分之二就是贏家。
蘇格拉底的辯詞和對話,都是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不過這跟庭審關係不大。原告和被告,雙方所講的都是事實,所講的事實都有依據。既然都有依據,那就要看誰的口才好了。誰的演講口才好,能打動法官和聽審席的觀眾,那他就能贏得投票和支持率。庭審限時以內,支持率過三分之二,就算贏。
注意:表麵看,這是一場對蘇格拉底的審判,準確的說:這是一場智慧與語言技巧的較量。
這場官司的起因,是由原告對蘇格拉底的指控引發,蘇格拉底作為“被告”,出庭在為自己辯護。記住!這是一場口才與語言技巧的較量,也是整部《申辯篇》的重要價值所在。
申辯篇,展現了蘇格拉底的語言技巧,和答辯智慧。從對話與答辯中,又能看出他的思維模式,所以申辯篇的價值非常寶貴。因為它,記錄了蘇格拉底的言談及思想。
如果形象的比喻一下,就相當於老子的《道德經》,《申辯篇》的價值非常寶貴!因為蘇格拉底的“理性邏輯思維”,影響了整個希臘文化,後來又影響了整個西方哲學(歐美,包括東歐)。
理性邏輯思維,它隻是一個思維框架而已,這個框架支撐了“學術的脈絡以及方向”。主心不變,沿著“理性邏輯思維”這根線,知識上一路向上探索;永無止境的一路向上。
因為哲學的目標就是追求真理,最高理!從精神上來說,它的學術追求,是一路向上探索的,沒有頂點。
學術追求可以百花齊放,但是…思維方式是根主線,否則你連怎麽探索都不知道了。總不能空想吧??——空想脫離了“理”,那根本就沒辦法實現“夢想”。
理性邏輯思維很重要,它把夢想串聯起來,夢想有有了脈絡跟路徑,這樣就能夠實現了。
繼續:原告與被告,既然雙方都有依據,那就看誰更有說服力。誰的演講口才好,就能贏得法官和聽眾席的支持,為此他就能贏得這場官司的勝訴。
蘇格拉底此時在為自己辯護,辯贏了無罪釋放;辯輸了會被處死。蘇格拉底的輸,就意味著死!所以,他必須竭力的為自己去申辯。贏得了法官和聽眾席的支持,隻有投票過了三分之二,他才能贏得這場審判。否則他將會被判有罪。
他是哲學泰鬥極,他的學生也很顯赫;《申辯篇》最大財富,就是蘇格拉底的語言技巧和思維方式,包括他對庭審局勢的把握。
在申辯篇中,有很多亮點是隱藏起來的。你不分析劇情,就根本看不出它的亮點在哪。
我看到的是:蘇格拉底對語言技巧的運用,是最高超的。這場對蘇格拉底的庭審進程,局勢就像心電圖的曲線。它忽高忽低,時而被告占主動,時而原告占主動,局勢始終在不停的轉換。
原告是一群指控蘇格拉底的人,他們的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蘇格拉底必須死。
被告就是蘇格拉底本人了,他麵對的局麵很複雜。庭審,如果是公平公正進行,那倒還好!關鍵是雅典人對他是否帶著仇恨。假如憤怒的雅典人,本身就恨蘇格拉底?——那他辯的再好,也等於零。
法官和聽審席都是雅典人,蘇格拉底也是雅典人;人家不投你的票,最後也得輸。關鍵還是要看,雅典人對蘇格拉底是什麽態度,他們仇恨蘇格拉底嗎?這個很關鍵。
注意!原告和被告、都有一張牌,那就是“一張嘴”。
這張牌,看你通過嘴,怎麽打出去!整個申辯進程,就是語言技巧和智慧的較量!
看誰的演說,更能打動法官和聽眾席的心,從而他就贏得了支持率和投票。原告和被告雙方,隻要贏得三分之二的支持率,就能勝訴。
如果這場庭審是一場戰爭,那麽兩邊的武器就是一張嘴的較量。
你的演講口才,是否能帶動法官和聽眾席,這是生死的關鍵。當然、蘇格拉底隻有“一張嘴”,他所麵對的,是“一群嘴”。
這個倒沒關係,這本來就是一場“口才與智慧”的較量,隻不過是通過“嘴”來完成的。
就是說:即使那些人,對蘇格拉底的指控是真的,隻要蘇格拉底“辯”的好,那他就能獲勝。蘇格拉底的任務是,“駁倒原告對他的控詞”,這樣他就贏了。
不過,蘇格拉底想贏得申辯也很難,原告對他的指控內容,也很尖銳。不是那麽容易就能駁倒的。
再一個,雅典人對蘇格拉底太熟悉了!這對蘇格拉底的辯詞的,要求就更高了。蘇格拉底拿不出有力的辯詞,那他就很難贏得法官,和聽審席給他投票。
蘇格拉底很聰明,把原告對他的指控,首先進行全盤否定,說:“那不是我”。
不管對方說的是真是假,蘇格拉底都采取一路否定的態度。然後再轉過來,指責那些控訴他的人,這是蘇格拉底庭辯的一個策略。
注意:“那不是我”,是蘇格拉底庭辯的核心與主軸,他守的也就是這條主線。
前麵開頭,隻是蘇格拉底的一個陳述!原告控訴蘇格拉底的內容,他肯定已經聽過了。蘇格拉底,很巧妙的把辨別的對象,交給聽審席和法官,讓他們去評判原告的指控是否合理。
這招很巧妙,本來聽眾席和法官,隻是從雙方辨詞中辯別、誰說的有理,誰的說法能站住腳。從而法官和陪審團才,行使支持或反對權。根據得票數,最終聽審席和法官會進行舉手表,然後決定是否要定罪。可是蘇格拉底呢?他把指控的內容,先請法庭在坐人員評判一下,看看原告的指控有沒有說服力。假如原告的指控站不住腳??——那這場對蘇格拉底的審判,就沒有必要再進行了。
在這裏,主要還是看控訴雙方,誰能說服更多聽眾、來支持他的觀點,這是成敗的關鍵!拉選票,很重要。
不過這是在庭審,要靠你的口才和演講能力,來為自己贏得選票,關鍵還是“口才”。
第一,蘇格拉底和他對手的,演講能力,決定著勝敗的關鍵?等於說:誰的口才好,誰能贏得支持率,誰就是贏家。
不過這裏還有點兒複雜,比方:雅典人對蘇格拉底,是否懷有仇恨??假如雅典人本身就恨蘇格拉底,那他即使口才再好,都要被定罪。
庭審跟辯論不一樣,辯論是評判員對答辯雙方進行打分,然後點評優劣點。庭審是看的支持率(此處,隻針對蘇格拉底申辯篇而言)。
蘇格拉底在陳述中,始終把原告對他的指控,定義為“那不是我”;然後,反過來,蘇格拉底再指責那些控訴他的人。最後,蘇格拉底把裁判權,扔給聽眾席和法官。
蘇格拉底對所有人說:你們對原告、對我的指控,有何感想??
其實蘇格拉底,也不指望他們能迴答,他隻是給陪審團和法官拋了一個疑問,讓他們去點評!
這樣做,一方麵能贏得一定的支持率;另一方麵,還能讓法官和聽審席,對原告形成新的認識!這對蘇格拉底是有利的。蘇票54vs46票,領先。
(第二局)
前麵已經說了,這場審判,是看誰更有口才。誰能說服法官和聽眾席的心,誰就能贏得更多支持率和投票。口才,決定了成敗(除非雅典人仇恨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不光口才好,智慧也很高!他善於思考,喜歡求知;關鍵是他愛真理,不停的在探索未知。
對蘇格拉底來說:求真、求知,是他思想的最高追求,他的一生,也是這樣做的。
蘇格拉底的一生,隻思考幾個問題;這些問題,還與神學相關。比如:人從哪裏來??——活著的意義是什麽?死後到哪裏去??——靈魂是什麽??——他的一生,除了求學期,都是這樣度過的。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反思,這使蘇格拉底的知識,凝結成了一個“點”,那就是“智慧”。
蘇格拉底對求真求知的渴慕,非常執著,十頭牛也拉不迴來。
可以說:思考與反思,就是蘇格拉底生命的意義。
在《裴多篇》中,蘇格拉底討論的,還是這些問題;活著的意義是什麽?——人死後到哪裏去??——人有靈魂嗎??——靈魂是什麽?——蘇格拉底臨死前,還與朋友討論這些。
記住,《裴多篇》,是蘇格拉底被處決以前,在羈押期間與友人的談話。這說明:蘇格拉底臨死,還在思考這些問題。
他是哲學泰鬥,他的思想,引領著整個西方社會的發展理念;我非常敬重蘇格拉底,他不愧是哲學界的泰鬥。
蘇格拉底的追隨者(學生),影響力也很大。像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這些人非常顯赫,從這裏也能間接的看到蘇格拉底的影響。
如果有時間,我希望把《理想國》也解讀一遍,這就要看時間允不允許了。
最近在解讀鬼穀子《捭闔篇》,讀的人也不多……
蘇格拉底始終把對手的控訴,定義為“謊言”,他說:原告對我的控詞,我反對;因為,“那不是我”。
接下來,蘇格拉底提了一個事實,說:在他們這些謊言中,最讓我吃驚的;是“我是說他們、告訴你們,要小心謹慎,不要被我的花言巧語給欺騙了”。
上麵這句話,其實沒反應出來什麽,蘇格拉底拿這句,指責對手的不是,目的是為自己拉選票。
這句話,另外還反應了一些問題;原告,確實認為蘇格拉底的口才很厲害!所以原告給法官和聽審席,提了個醒。
什麽呢??——不要被蘇格拉底的語言給騙了,他能把黑的說成白的,你們要仔細聽他“答辯”。
這也表明:蘇格拉底在當時的雅典,已經是“舌辯群雄了”。我們知道他是哲學大師;但你不知道,他在當時的雅典,口才已經很厲害!
蘇格拉底指責那些控訴他的那人,說他們的做法無恥!就是那句:“你們要小心蘇格拉底,他能把白的能說成黑的”;我們不得不承認,蘇格拉底確實有這個能力。蘇56vs44票
(第三局)
在這裏,蘇格拉底把他的口才,定義為“那是我的缺陷”。他的口才已經很高了,他卻說no,這反而是我不如人的地方。
接下來他說:每當,我一開口展現我的“缺陷”時,原告他們,就必定有所察覺。
這段話,蘇格拉底太精明了!假如法官和聽審席,都緊盯他的辯詞;那他贏的把握就不大,所以此時蘇格拉底采用了軟化。
怎麽軟化??——法官和聽審席,已經知道他口才很厲害!所以肯定認真仔細聽他答辯。這樣做,是為了抓蘇格拉底的把柄。等於說法官聽從了原告的提醒,他們開始謹慎的聽蘇格拉底的答辯。從陪審團、法官到聽眾席,直到原告,都在仔細抓蘇格拉底的把柄。
這樣的庭審,如果一路進行下去,明顯局勢對蘇格拉底,很不利。他如果無法說服法官和聽審席,那肯定是要被定罪。結果是:蘇格拉底罪名成立。蘇格拉底“輸”就意味著死,他不能輸;所以,他開始采取了“軟化”。
怎麽軟化?我來試答一下,看看情況:
蘇格拉底說:原告說我口才厲害?其實,那是我的缺陷。就是,我不如人的地方。
原告說我口才很厲害?我不會打鐵;他們說我厲害?我不會織布;他們說我口才厲害?——雅典小朋友的問題,我都答不上來。蘇格拉底說:哎,那正是我的缺陷,反而是我不如人的地方。
注意:蘇格拉底,把自己的口才,定義為“那是我的缺陷”,是我不如別人的地方。這是庭辯的一個策略,目的是麻痹法官和聽審席,以及陪審團;讓他們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辯詞”上。
看見沒?隻有這樣,才能化解整個法庭對蘇格拉底的警覺。
原告說:“蘇格拉底的口才很厲害!”這話,給法官和聽眾席提了個醒。他們開始認真聽辯了,稍不留意,就會被蘇格拉底給帶跑。
法官和陪審團,聽過蘇格拉底的答辯以後;大家覺得也沒什麽嘛,哪有原告說的那麽厲害??——所以,在接下來的申辯中,蘇格拉底就寬鬆了!不再有人緊盯著他的把柄。
從庭審局勢來看,此時蘇格拉底比較寬鬆,這對他的申辯很有利。通過前麵的軟化,也使他贏得了話語權。本來整個法庭對他的答辯,是輕看的;就是忽視的,因為蘇格拉底老是“不談現在,答以前。”
在這場辯論中,有一個主軸;蘇格拉底緊抓,“那不是我”作為核心,接著他反過來指責原告的不是。
這樣做,能降低法庭對原告控詞的信任度!蘇格拉底如果不這樣做,就會立刻輸。那樣的結果,是蘇格拉底罪名成立。
為何原告,老是盯著蘇格拉底的“現在”呢??
注意!因為談“現在”,足以讓蘇格拉底敗下陣來。談以前??——蘇格拉底的結果,會是:有過犯,不定罪;頂多法庭給他個警告,也就完事了。
所以,原告控詞的核心,是指蘇格拉底的“現在”。
蘇格拉底知道,談“現在”他必死;他不談現在,答——“以前”。
原告:直指蘇格拉底的“現在”,蘇格拉底:不談“現在”;答“以前”。
重點:原告把指控,對準蘇格拉底的“現在”。蘇格拉底的職責是,把目標拉向“以前”。
策略是:把當前最大的威脅,采取“淡化”;把以前最小的傷害,進行“誇大”。這是蘇格拉底,采取的庭辯策略。
以前?——對蘇格拉底傷害不大;現在,才是他最大的威脅。
舉個例子,原告說:蘇格拉底,你昨天去商場買了本書!蘇格拉底說:那不是我,我是去買醬油的。
看見沒?蘇格拉底的策略,是:不管原告對他的指控,是真是假,有理沒理,他都全部一路否認。然後反過來,再指責挖苦,那些控訴他的人。這樣使蘇格拉底在法庭,慢慢贏得了主動權和支持率。這離不開他的申辯策略,和語言技巧,這樣蘇格拉底在法庭始終占主動地位。
重點是:先否認掉對手的控詞,再反過來指責並挖苦對手。
這樣做,給對手造成了心理負擔。法官和陪審團,也會轉變對原告指控的看法(至少不那麽堅定了)。
最後會有一個結果,前提是雅典人在不仇恨蘇格拉底的情況下,才會發生:蘇格拉底,贏了!他被無罪釋放。
如果雅典人仇恨蘇格拉底??——那他口才再好,都要被定罪;要麽流放,要麽死刑。反正蘇格拉底,不能再待在雅典了。
其實蘇格拉底說了謊,隻不過法官和聽審席,沒有察覺到。他的法庭申辯,是為了贏得支持率,隻要支持率過三分之二就算勝訴,這正是一場“口才與智慧”的較量。票蘇57vs43票
(第四局)
前麵已經說過,這是場法庭辯論,不見得所說的都是真的。內容的真假也不重要。關鍵要看誰的答辯,能贏得聽審席和法官的支持,支持率和選票決定最後的結果。
在這一局,首先非常誠懇!蘇格拉底說:我不像他們,字字句句,都經過了精心安排,我絕不像他們那樣。我的話語與論證,都是想到哪,就說到哪;因為,我肯定那是真的。
蘇格拉底票58vs42票,略微領先。
(第五局)
上段話基本是屬實,原告要一心定他罪,是真的。至於原告的答辯,是否精心安排?這有兩個觀點:第一,蘇格拉底確實很難對付,他口才太好了!原告怎麽也駁都駁不倒。這使蘇格拉底贏得了法庭的主動權,原告確實要步步小心,否則原告就要失敗了。
控告蘇格拉底的,不是三五個人,那是一群人。他們都想要蘇格拉底死。
第二,原告辯詞是否精心安排,對蘇格拉底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高他的話語認同度,就是說:讓庭審中的所有人,都認為他說的是對的。這樣,蘇格拉底才能贏得支持率,從而勝訴。
關鍵還是要看口才,跟演講技巧!你的口才,能不能打動法官和聽眾席?這是勝敗的關鍵。
別以為說:蘇格拉底口才好,就肯定會贏!那不一定,重點是原告對他的指控也很致命。
相對來說,蘇格拉底隻要辯的好,支持率上去也能贏。
你看我打的分,這分數不是亂打的。分數,是根據蘇格拉底的陳訴,以及對法庭參與者的帶動性,和認同度所打。分數的變化,表示了庭審局勢的變化,它指明了原告與被告的厲害關係。
顯然一開始,蘇格拉底的票數,是緩慢增長的。這說明,法官、陪審團、聽眾席,這些人是靠向蘇格拉底的。這跟他的答辯和演說技巧,息息相關。“講”與“聽”是兩個概念,位置不同,感受也會不同。
演講有兩個重點:第一,要考慮“聽”者的感受。聽眾是你“講”的目標人群,聽眾不願聽,你隻能講給自己“聽”。
第二個重點,是講;講也是重點,你講的內容,和信息很重要。聽眾從你“講”的信息中,能得到什麽?這很關鍵。人家為什麽要聽你講??——所講的信息內容很重要,它歡迎到聽者的感受!
所以“講”和“聽”,這兩個概念在演講中至關重要,這關係到成效了。
蘇格拉底票59vs41票,領先。
(第六局)
在一這局,提示了幾個信息;看來雅典人,對蘇格拉底是討厭的。為什麽討厭他呢??——這跟蘇格拉底做學問,的方式有關。
蘇格拉底愛真理(哲學-索菲亞,就是愛真理);蘇格拉底愛真理,喜歡探索未知!所以,他沒事就到城門口、集市上、人多的地方,找那些自認為聰明的人辯論。
結果呢?——辯來,辯去;蘇格拉底發現,那些人並不比他聰明。
就這樣,他得罪了很多雅典人。你看這些控告蘇格拉底的人,就是那些“自認為聰明”的人。
這些都是被蘇格拉底“討教”過的人,他們在雅典多少也有點臉麵,被蘇格拉底駁倒後,臉麵無存。這就是,他們控告蘇格拉底的原因。
注意!他們指控的內容,不是說“蘇格拉底”駁倒了他們,這也沒臉說,要用事實說話;他們控告蘇格拉底,說他“教壞了年輕人”。
蘇格拉底的討教方式,觸怒了那些在雅典聲望和地位很高的人,這群人被蘇格拉底駁倒後,名譽地位盡失,家族臉麵也過不去。他們就開始陷害蘇格拉底。怎麽陷害呢??——抓蘇格拉底的把柄,然後去法庭指控他。這次的指控,是說:蘇格拉底,教壞了雅典的年輕人。
他們開始用控告,來報複蘇格拉底;可以說這群人,對蘇格拉底恨之入骨,他們認為“蘇格拉底,就是雅典的禍根(不死不行)。”
顯然在雅典,有一部分人對蘇格拉底,是討厭的;就這樣,蘇格拉底慢慢在雅典的知名度,居高不下。那些被他駁倒的人呢?他們生氣、嫉妒,這就是蘇格拉底惹上官司的原因。
如此看來,蘇格拉底在雅典的上流人中,是被罵的最多的。一般人對他,還是比較尊敬!隻是覺得他很怪,感覺總是捉摸不透。
在這段陳述中,蘇格拉底不溫不火的,提醒了法庭裏的所有人;辯論策略是不溫不火,而中肯。這是在打感情牌,最好讓法庭裏的所有人,都理解他。
注意:這也是庭辯中的演講中技巧,目的還是贏得支持率。
蘇票60vs40票,領先。
此時,法庭的參與者們,對蘇格拉底的辯護,有點失去耐心了。因為蘇格拉底,老是“避開現在,答以前”,這使審理很難有進展。法庭又不能剝奪他為自己申訴的權利,說不說在蘇格拉底,聽不聽在法官和聽審席。
(第七局)
通過上麵蘇格拉底的陳述,能夠看到,顯然罵他的人很多!而且罵的這些人,都是當時雅典的知名人士。
在這裏蘇格拉底很聰明,他提到了“阿倪托斯”,這個控告他的人。
這也有一個庭辯策略;雖然蘇格拉底說:“阿倪托斯”對他的誣陷最大,但遠沒有早期以前的某人,對他汙蔑大。
注意!在這裏,蘇格拉底把對他最具威脅的對象,貶了一番。他拿以前的一個人,進行主要針對。其實這是一個幌子。
就是說:蘇格拉底,想淡化法庭對他控詞的重視程度。他知道,講“現在”肯定要被定罪,所以、他把重點“拉到以前。”
記住,原告:指的是蘇格拉底的“現在”,這是重點!蘇格拉底的策略是:避開“現在”,答“以前”。
等於說:蘇格拉底,把最致命的指控先繞開,然後把以前最無力的傷害,捧得高高的,這樣能降低“現在”威脅的程度。
假如有100%傷害打來,我先去迎10%,轉過來100%至少降低7%,我再想辦法迴擊。
你沒發現問題了嗎??——這是在庭審,早期汙蔑蘇格拉底的個人,很可能已經不在了。就算在,也沒有個那心思了!其實:“阿倪托斯”,才是蘇格拉底當前,最大的威脅。
隻不過蘇格拉底,必須把這個威脅,說成不算什麽。
比如:幾年前恨你的人,用針紮了你一下。現在,有個恨你的人,拿的是把刀,從辯論的角度,你肯定會說:這刀不算什麽,那誰紮了我一針,差點兒要了我的命。
注意!其實要命的是刀,隻不過這刀還沒紮。拿刀的人聽了你的話,他會想:嗯,這刀殺不了他,我下次拿根針來,殺他也不遲。
其實紮針的那個人,已經過去了,是以前式,沒有傷害了。
而拿刀的人呢?這是現在式,傷害就在眼前。
這也是辯論的一個策略,此時蘇格拉底票數,明顯遠超過了原告,蘇格拉底以票62vs38居決勝優勢。
這表示:法官和陪審團,把目光投向了蘇格拉底的以前。這也說明,蘇格拉底“避開現在,談以前”是成功的。
蘇62vs38票,領先。
(第八局)
在這一局,提示了幾個問題;
第一,對蘇格拉底的討論,一直就有;注意!而且已經隔代了。
就是說:爺爺輩討論蘇格拉底,到了兒子輩,孫子輩這一代,都還在討論他。
等於:說蘇格拉底壞話的,那些人;啥時候說的?都無從察考了。現在隻是有那麽個說法,還在一些人的記憶中。有說法,沒證據;最有發言權的,還是蘇格拉底本人。
這也是蘇格拉底的辯論策略;先模糊庭審員的視野,讓他們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現在”。隻有這樣,才能模糊聽眾席視野!把他們的目光,拉向早期對他的汙蔑上。如此會形成一個對比:拿早期的汙蔑,與現在的這個“汙蔑”,進行比較。這使得陪審團會考慮,說:當前這個指控,還有進行下去的必要嗎??
這是一個前後的對比;拿以前,來比現在。以前你摔了一個西瓜,現在掉了一粒芝麻,哪個重要??蘇格拉底的申辯策略,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重點:把以前最小的“汙蔑”誇大,越大越好。把現在的指控,采取“淡化”;這樣就能給庭審現場的人員一個對比心理,拿以前比現在。
蘇格拉底的任務,隻需要把以前的汙蔑誇大,越大越好!這樣,就顯出當前這個指控,意義不大。
他這一招,很厲害!使陪審團和法官,會有一個自問,說:這個案子,還有沒有進行下去的必要??明顯不算事嘛!
看見沒?——蘇格拉底不光用語言技巧打動了陪審團,重點在“他的語言技巧的轉換上”。這樣做,把審判局勢就牽住了;話語權,始終掌握在蘇格拉底的手中。
這就跟下棋一樣,蘇格拉底能看到“勢”,又能左右勢,就憑“一張嘴”來完成。所以“口才”很重要!
前麵已經說了,原告和被告都有一個武器,那就是“一張嘴”。手裏的牌,看你通過嘴,怎麽打出去!
一副爛牌隻要有智慧,也能打贏,關鍵點是在“智”。
別看這場庭審,是用嘴完成的,它背後隱藏的,是蘇格拉底的智慧。蘇格拉底不光智慧高,他的語言天賦也極高!票蘇64vs36票,領先。
(第九居)
蘇格拉底在這局的陳述,彰顯了莊嚴性!表示:我正式的申辯,將會在下麵展開。蘇格拉底這篇陳述的內容,真假不重要;重點是看他對當前指控,怎麽把握。
畢竟現在的指控,才是他的威脅;以前的汙蔑已經過去了,跟現在的蘇格拉底沒啥關係。
蘇格拉底的提議是合理的,講到為什麽現在會有人控告他,但這也是一個策略。不管以前的汙蔑,和經過是誰說的,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現在的焦點,放到以前。這樣對蘇格拉底有利。
就是說:對當前的指控,還是堅持“那不是我”;把當前的威脅,轉移到以前。
策略上,還是把“現在”的威脅淡化,把“以前”的傷害誇大。淡化現在,誇大以前,這是蘇格拉底的庭辯策略。
前麵他一直都是這樣做的,比方說:避開現在,答以前;這樣把當前的焦點,就拉向了以前。這樣能把注意力,就拉到了以前的那件“事”上。
把現在的焦點,拉向以前;這樣做,陪審團的目光,就不會盯在蘇格拉底身上,而是盯在以前那些事上。
總之心裏還是會進行比較;拿現在,比以前。以前的事,隻是聽說;最有發言權的,還是蘇格拉底本人。
本局蘇格拉底的策略成功,為他增加了支持率,以66vs34票,領先。
(第十局)
與前麵的推論差不多,上段蘇格拉底說的有些是實情,有些…是拐著彎再說。蘇格拉底經常把問題,拋給法官和聽審席;讓他們作答,再由他們辯論,此時蘇格拉底成了旁觀者。
這樣做,一方麵能澄清自己說的話;另一方麵,也能把焦點,從他身上轉移到“話”上。
假如觀眾席有人提出:蘇格拉底說了什麽話,並講了出來。此時蘇格拉底有兩個策略;第一,你們大家先討論一遍,看看說的對不對?第二,我沒說。
蘇格拉底申辯的主軸,還是那條線,一直沒變!堅持“那不是我”。
然後,他反過來指責說這話的人;被指責者沒有充分的理由解答,就會失信。失信人的話,就會被討論一遍對還是不對?
如此,在下次提問和發言上,這個人的可信度就降低;如此這個人也會小心答辯了。
如果原告不認真思考,拿出有力的控詞。法庭很可能當庭撤銷,對蘇格拉底的指控,從而無罪釋放他。
票數蘇67vs33票,領先。
(第十一局)
前麵蘇格拉底講他“拿薪水”的事,這是一個鋪墊。像是在給法庭講關於他拿薪水的故事,更像是在講有關他的事。
當然,這件事,確實是發生在蘇格拉底身上的,沒錯;但此時蘇格拉底的做法,是在拖延時間。第二,他的目的是用語言表達,來打動陪審團和法官,使他們專心聽他講話。這對接下來展開什麽話題,至關重要!比如:蘇格拉底可以用現在,作為開場白。但那樣,會使他麵臨當前的指控,會被定罪的。
假如蘇格拉底選擇用以前的汙蔑,作為開場白?那他就避開了當前指控的,直接威脅。
蘇格拉底把重點,還是放在以前的事上,用這個話題,來作為下一步的開場。
這樣對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傷害,傷害來自現在。增加那1票,說明法庭參與者對他“拿薪水”的事,有興趣。
票蘇68v32票,領先。
(第十二局)
在這局裏,蘇格拉底有一個突出點;他想用“凱瑞豐”這件事,來提高人們對他話語的認可度。顯然此時蘇格拉底的申訴已,經不被大家采納了。
法官和陪審團覺得,蘇格拉底有點煩!他太囉嗦了,總拿以前說事。法庭已經失去了對他“話語”的興趣。
陪審團這樣的情緒,對蘇格拉底很不利!如果法庭都不願聽他的申辯,那他就是失敗了。
整個法庭,除了原告不想聽他的答辯,那誰還支持他呢??誰給他投票?——法官和聽眾席要給雙方投票的,別忘了!三分之二的支持率,算勝訴。蘇格拉底是輸不起的,輸就意味著死。
所以,他用“凱瑞豐”這件事,來提高自己話語的認可度,證明這是真的。還有人能佐證,凱瑞豐的弟弟就在法庭現場。
注意:假如此時“凱瑞豐”的弟弟,能為這件事作證;那蘇格拉底就撈大了!在接下來的庭審中,他就能掌握局勢的主動權。現在他很被動,法庭對他都沒耐心了,他很被動!
這裏也指出了一個問題:原告也很厲害!他們能尖銳的指出,蘇格拉底的錯誤;原告能使局勢倒向他們,此處說明原告的指控很尖銳。別以為說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原告能指出蘇格拉底的錯誤,在哪裏。
注意!原告不是指蘇格拉底說的,那些事,而是指蘇格拉底老是把現在的指控轉而不答,他隻說以前。
蘇格拉底這樣的做法,是在拖延時間,他避重就輕太明顯了。另外,這樣使當前原告的控告,無法進行。
雖然蘇格拉底作為辯護人,有權為自己辯護。但他選擇的事件的目標,都是指向以前的。法庭又不能剝奪他為自己辯護的權利,你可以盡情的選擇辯護的內容,我可以選擇不采納。
但是,法庭必須完整的聽完,蘇格拉底的陳訴。
這場庭審,對每一位參與者來說,都是煎熬!蘇格拉底喋喋不休的,老拿以前說事,這使人厭倦。庭審現場很多的參與者,都打起瞌睡來了……
現在,蘇格拉底需要一個激勵,把所有聽眾從靡靡之音中,驚嚇起來,要不然他們都快睡著了。
所以,“凱瑞豐”在神廟求問女巫的,這件事,能喚醒陪審團的精神!還能提高他話語,的可信度。
票蘇67vs33票領先。
(第十三局)
上局的陳述,蘇格拉底是失敗的!他取得了適得其反的效果。他這樣說,是沒錯!但他沒有考慮到,陪審團和聽眾席這些人的感受。
這場庭審,說是申辯,應該是演講才對。蘇格拉底說的具體人和事,此時激發了法庭大部分人的怒氣!等於他觸犯了大多數人的自尊心。
此時肯定會有人追問:蘇格拉底,你說別人這不行,那不行;就你行?你真狂!我看那誰誰誰,就比你強。
注意:此時蘇格拉底的辯護,已經進入了白熱化,他前麵的申辯,觸怒了很多人的自尊心!這使得大家開始,反感他。
前麵提到,一開始隻是雅典的上流人,罵蘇格拉底;一般人還是尊敬他的。但是此時呢?經過上麵他的陳訴,他得罪了更多人。當前的局勢,不光是上流人罵蘇格拉底,現在就連一般人也開始罵他了。重點:蘇格拉底的這個陳訴,雖然真實,但它傷害了大多數人的自尊心。
通過推論我們發現,這次蘇格拉底的辯護,是失敗的。
他犯了兩個錯:第一,題選錯了;如果不拿“凱瑞豐”說事,還不會導致現在的頹勢。
第二個最嚴重,蘇格拉底把原本應該是一場演講的辯護,當作辯護來答。就是說:蘇格拉底在演說,與申辯之間的位置轉錯了。
演說,是要調動聽眾情緒的,他前麵做的一直都很好,但在這裏出了叉子。
這場庭審是要投票的,如果得不到三分之二的支持率,蘇格拉底肯定要被定罪。
在上個環節,蘇格拉底把“演說”狀態放棄,進入了“辯護”的狀態;這導致他,觸犯了整個法庭參與者的情緒。他的支持率估計掉的隻剩37%了,其中還有幾個是中立態度。
重點:蘇格拉底不該從演講狀態,跳入辯護狀態。這一跳,使他觸怒了法庭參與者的情緒!
這麽說吧,前麵蘇格拉底一直占主動優勢,那時支持率67%左右,他有完勝訴的機會。
但自從他從演講狀態,進入到辯護狀態以後,這就是個失誤。
首先,蘇格拉底把陳述事件、會帶來什麽後果,沒考慮清楚!辯護,重視的是“理”不是“情”。演說,講的是“情”而不是“理”;蘇格拉底這次選什麽題,就選錯了。
他不該從“演說”跳到“辯護”中去,這個環節,蘇格拉底敗的很慘!法庭100位參與者,隻有37%還在支持他,這樣下去是要被定罪的。
個人觀點:現在我真替蘇格拉底捏一把汗,如果在後麵的申辯中,他不能扭轉局麵,那他…就死定了。
在前麵,我想過他必須打破這靡靡之音,把瞌睡的陪審團給驚醒,但沒像到會是這麽大的動靜。他扔了一顆雷,把整個陪審團和聽眾席,給“嘣”醒了。
這動靜…也忒大了吧!
現在整個庭審現場的人,都開始恨蘇格拉底了……票:蘇37vs63票落後。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作者:何永旗
注:《申辯篇》解讀,下篇“大結局”——待續………
【解讀?何永旗】
大家好!今天開始分享蘇格拉底《申辯篇》的總結。同時也希望讀者們,通過對這兩篇的解讀閱讀,能對哲學泰鬥“蘇格拉底”,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讀蘇格拉底的《申辯篇》,主要還是為了解他的思想和語言技巧!在他的言談中,能看到這個人的思維是什麽樣的,這非常寶貴!
蘇格拉底沒有出過書,有關他的言談,都是由他的跟隨者(學生),柏拉圖所收集整理;其中重要的篇幅,就那麽幾篇。
《申辯篇》記錄了,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答辯,這是蘇格拉底本人親口的申辯。
通過《申辯篇》的閱讀,能清晰了解蘇格拉底的思維模式,以及與他有關的事跡。比如他做了什麽?怎麽惹上官司的??還有蘇格拉底最後怎麽樣了?這些問題,我們都會逐一解答。
不過,讀者們需要有耐心!
柏拉圖的《裴多篇》記錄了蘇格拉底在羈押期間,與友人在獄中最後交談的內容。《裴多篇》的作者是柏拉圖,最後的處死蘇格拉底時,他並不在場。
柏拉圖是在蘇格拉底死後,訪談了那些在獄中,拜訪過蘇格拉底的人,這就是《裴多篇》所記載的內容。
這裏有一個問題,為什麽說是《蘇格拉底申辯篇》呢?答案是: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答辯,最後由他的學生柏拉圖整理;記錄的內容,都是蘇格拉底本人的口述答辯,那這篇文章就屬於蘇格拉底了。柏拉圖隻是代替老師,把他的話,記錄下來。這不屬於柏拉圖的思想,所以作品署名上,是蘇格拉底的答辯。
(庭審開局)
通過上段陳述,能看出蘇格拉底的明智之處,首先他把注意力,放在了那些對他的控詞上。然後,有個感覺說“那不是我”;注意!這個“那不是我”是條主線,它會一路貫穿到底。
接著,蘇格拉底把原告對他的指控,定義為是對他的“汙蔑”。
此時聽審席的觀眾,是聽眾;他們沒有幫助蘇格拉底的義務。聽審席,隻是辨別原和被告辯詞的對錯,誰說的話有說服力?那樣庭審席就會支持誰。
注意!最終判決,要等到申辯結束,最後的法庭判決,是根據最後的得票宣判的。票數多者勝訴。
這場庭辯與事實的關係不大,主要還是看答辯雙方誰的口才好。誰的口才好,就能贏得法庭聽眾席的支持率和投票,票數過三分之二就是贏家。
蘇格拉底的辯詞和對話,都是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不過這跟庭審關係不大。原告和被告,雙方所講的都是事實,所講的事實都有依據。既然都有依據,那就要看誰的口才好了。誰的演講口才好,能打動法官和聽審席的觀眾,那他就能贏得投票和支持率。庭審限時以內,支持率過三分之二,就算贏。
注意:表麵看,這是一場對蘇格拉底的審判,準確的說:這是一場智慧與語言技巧的較量。
這場官司的起因,是由原告對蘇格拉底的指控引發,蘇格拉底作為“被告”,出庭在為自己辯護。記住!這是一場口才與語言技巧的較量,也是整部《申辯篇》的重要價值所在。
申辯篇,展現了蘇格拉底的語言技巧,和答辯智慧。從對話與答辯中,又能看出他的思維模式,所以申辯篇的價值非常寶貴。因為它,記錄了蘇格拉底的言談及思想。
如果形象的比喻一下,就相當於老子的《道德經》,《申辯篇》的價值非常寶貴!因為蘇格拉底的“理性邏輯思維”,影響了整個希臘文化,後來又影響了整個西方哲學(歐美,包括東歐)。
理性邏輯思維,它隻是一個思維框架而已,這個框架支撐了“學術的脈絡以及方向”。主心不變,沿著“理性邏輯思維”這根線,知識上一路向上探索;永無止境的一路向上。
因為哲學的目標就是追求真理,最高理!從精神上來說,它的學術追求,是一路向上探索的,沒有頂點。
學術追求可以百花齊放,但是…思維方式是根主線,否則你連怎麽探索都不知道了。總不能空想吧??——空想脫離了“理”,那根本就沒辦法實現“夢想”。
理性邏輯思維很重要,它把夢想串聯起來,夢想有有了脈絡跟路徑,這樣就能夠實現了。
繼續:原告與被告,既然雙方都有依據,那就看誰更有說服力。誰的演講口才好,就能贏得法官和聽眾席的支持,為此他就能贏得這場官司的勝訴。
蘇格拉底此時在為自己辯護,辯贏了無罪釋放;辯輸了會被處死。蘇格拉底的輸,就意味著死!所以,他必須竭力的為自己去申辯。贏得了法官和聽眾席的支持,隻有投票過了三分之二,他才能贏得這場審判。否則他將會被判有罪。
他是哲學泰鬥極,他的學生也很顯赫;《申辯篇》最大財富,就是蘇格拉底的語言技巧和思維方式,包括他對庭審局勢的把握。
在申辯篇中,有很多亮點是隱藏起來的。你不分析劇情,就根本看不出它的亮點在哪。
我看到的是:蘇格拉底對語言技巧的運用,是最高超的。這場對蘇格拉底的庭審進程,局勢就像心電圖的曲線。它忽高忽低,時而被告占主動,時而原告占主動,局勢始終在不停的轉換。
原告是一群指控蘇格拉底的人,他們的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蘇格拉底必須死。
被告就是蘇格拉底本人了,他麵對的局麵很複雜。庭審,如果是公平公正進行,那倒還好!關鍵是雅典人對他是否帶著仇恨。假如憤怒的雅典人,本身就恨蘇格拉底?——那他辯的再好,也等於零。
法官和聽審席都是雅典人,蘇格拉底也是雅典人;人家不投你的票,最後也得輸。關鍵還是要看,雅典人對蘇格拉底是什麽態度,他們仇恨蘇格拉底嗎?這個很關鍵。
注意!原告和被告、都有一張牌,那就是“一張嘴”。
這張牌,看你通過嘴,怎麽打出去!整個申辯進程,就是語言技巧和智慧的較量!
看誰的演說,更能打動法官和聽眾席的心,從而他就贏得了支持率和投票。原告和被告雙方,隻要贏得三分之二的支持率,就能勝訴。
如果這場庭審是一場戰爭,那麽兩邊的武器就是一張嘴的較量。
你的演講口才,是否能帶動法官和聽眾席,這是生死的關鍵。當然、蘇格拉底隻有“一張嘴”,他所麵對的,是“一群嘴”。
這個倒沒關係,這本來就是一場“口才與智慧”的較量,隻不過是通過“嘴”來完成的。
就是說:即使那些人,對蘇格拉底的指控是真的,隻要蘇格拉底“辯”的好,那他就能獲勝。蘇格拉底的任務是,“駁倒原告對他的控詞”,這樣他就贏了。
不過,蘇格拉底想贏得申辯也很難,原告對他的指控內容,也很尖銳。不是那麽容易就能駁倒的。
再一個,雅典人對蘇格拉底太熟悉了!這對蘇格拉底的辯詞的,要求就更高了。蘇格拉底拿不出有力的辯詞,那他就很難贏得法官,和聽審席給他投票。
蘇格拉底很聰明,把原告對他的指控,首先進行全盤否定,說:“那不是我”。
不管對方說的是真是假,蘇格拉底都采取一路否定的態度。然後再轉過來,指責那些控訴他的人,這是蘇格拉底庭辯的一個策略。
注意:“那不是我”,是蘇格拉底庭辯的核心與主軸,他守的也就是這條主線。
前麵開頭,隻是蘇格拉底的一個陳述!原告控訴蘇格拉底的內容,他肯定已經聽過了。蘇格拉底,很巧妙的把辨別的對象,交給聽審席和法官,讓他們去評判原告的指控是否合理。
這招很巧妙,本來聽眾席和法官,隻是從雙方辨詞中辯別、誰說的有理,誰的說法能站住腳。從而法官和陪審團才,行使支持或反對權。根據得票數,最終聽審席和法官會進行舉手表,然後決定是否要定罪。可是蘇格拉底呢?他把指控的內容,先請法庭在坐人員評判一下,看看原告的指控有沒有說服力。假如原告的指控站不住腳??——那這場對蘇格拉底的審判,就沒有必要再進行了。
在這裏,主要還是看控訴雙方,誰能說服更多聽眾、來支持他的觀點,這是成敗的關鍵!拉選票,很重要。
不過這是在庭審,要靠你的口才和演講能力,來為自己贏得選票,關鍵還是“口才”。
第一,蘇格拉底和他對手的,演講能力,決定著勝敗的關鍵?等於說:誰的口才好,誰能贏得支持率,誰就是贏家。
不過這裏還有點兒複雜,比方:雅典人對蘇格拉底,是否懷有仇恨??假如雅典人本身就恨蘇格拉底,那他即使口才再好,都要被定罪。
庭審跟辯論不一樣,辯論是評判員對答辯雙方進行打分,然後點評優劣點。庭審是看的支持率(此處,隻針對蘇格拉底申辯篇而言)。
蘇格拉底在陳述中,始終把原告對他的指控,定義為“那不是我”;然後,反過來,蘇格拉底再指責那些控訴他的人。最後,蘇格拉底把裁判權,扔給聽眾席和法官。
蘇格拉底對所有人說:你們對原告、對我的指控,有何感想??
其實蘇格拉底,也不指望他們能迴答,他隻是給陪審團和法官拋了一個疑問,讓他們去點評!
這樣做,一方麵能贏得一定的支持率;另一方麵,還能讓法官和聽審席,對原告形成新的認識!這對蘇格拉底是有利的。蘇票54vs46票,領先。
(第二局)
前麵已經說了,這場審判,是看誰更有口才。誰能說服法官和聽眾席的心,誰就能贏得更多支持率和投票。口才,決定了成敗(除非雅典人仇恨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不光口才好,智慧也很高!他善於思考,喜歡求知;關鍵是他愛真理,不停的在探索未知。
對蘇格拉底來說:求真、求知,是他思想的最高追求,他的一生,也是這樣做的。
蘇格拉底的一生,隻思考幾個問題;這些問題,還與神學相關。比如:人從哪裏來??——活著的意義是什麽?死後到哪裏去??——靈魂是什麽??——他的一生,除了求學期,都是這樣度過的。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反思,這使蘇格拉底的知識,凝結成了一個“點”,那就是“智慧”。
蘇格拉底對求真求知的渴慕,非常執著,十頭牛也拉不迴來。
可以說:思考與反思,就是蘇格拉底生命的意義。
在《裴多篇》中,蘇格拉底討論的,還是這些問題;活著的意義是什麽?——人死後到哪裏去??——人有靈魂嗎??——靈魂是什麽?——蘇格拉底臨死前,還與朋友討論這些。
記住,《裴多篇》,是蘇格拉底被處決以前,在羈押期間與友人的談話。這說明:蘇格拉底臨死,還在思考這些問題。
他是哲學泰鬥,他的思想,引領著整個西方社會的發展理念;我非常敬重蘇格拉底,他不愧是哲學界的泰鬥。
蘇格拉底的追隨者(學生),影響力也很大。像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這些人非常顯赫,從這裏也能間接的看到蘇格拉底的影響。
如果有時間,我希望把《理想國》也解讀一遍,這就要看時間允不允許了。
最近在解讀鬼穀子《捭闔篇》,讀的人也不多……
蘇格拉底始終把對手的控訴,定義為“謊言”,他說:原告對我的控詞,我反對;因為,“那不是我”。
接下來,蘇格拉底提了一個事實,說:在他們這些謊言中,最讓我吃驚的;是“我是說他們、告訴你們,要小心謹慎,不要被我的花言巧語給欺騙了”。
上麵這句話,其實沒反應出來什麽,蘇格拉底拿這句,指責對手的不是,目的是為自己拉選票。
這句話,另外還反應了一些問題;原告,確實認為蘇格拉底的口才很厲害!所以原告給法官和聽審席,提了個醒。
什麽呢??——不要被蘇格拉底的語言給騙了,他能把黑的說成白的,你們要仔細聽他“答辯”。
這也表明:蘇格拉底在當時的雅典,已經是“舌辯群雄了”。我們知道他是哲學大師;但你不知道,他在當時的雅典,口才已經很厲害!
蘇格拉底指責那些控訴他的那人,說他們的做法無恥!就是那句:“你們要小心蘇格拉底,他能把白的能說成黑的”;我們不得不承認,蘇格拉底確實有這個能力。蘇56vs44票
(第三局)
在這裏,蘇格拉底把他的口才,定義為“那是我的缺陷”。他的口才已經很高了,他卻說no,這反而是我不如人的地方。
接下來他說:每當,我一開口展現我的“缺陷”時,原告他們,就必定有所察覺。
這段話,蘇格拉底太精明了!假如法官和聽審席,都緊盯他的辯詞;那他贏的把握就不大,所以此時蘇格拉底采用了軟化。
怎麽軟化??——法官和聽審席,已經知道他口才很厲害!所以肯定認真仔細聽他答辯。這樣做,是為了抓蘇格拉底的把柄。等於說法官聽從了原告的提醒,他們開始謹慎的聽蘇格拉底的答辯。從陪審團、法官到聽眾席,直到原告,都在仔細抓蘇格拉底的把柄。
這樣的庭審,如果一路進行下去,明顯局勢對蘇格拉底,很不利。他如果無法說服法官和聽審席,那肯定是要被定罪。結果是:蘇格拉底罪名成立。蘇格拉底“輸”就意味著死,他不能輸;所以,他開始采取了“軟化”。
怎麽軟化?我來試答一下,看看情況:
蘇格拉底說:原告說我口才厲害?其實,那是我的缺陷。就是,我不如人的地方。
原告說我口才很厲害?我不會打鐵;他們說我厲害?我不會織布;他們說我口才厲害?——雅典小朋友的問題,我都答不上來。蘇格拉底說:哎,那正是我的缺陷,反而是我不如人的地方。
注意:蘇格拉底,把自己的口才,定義為“那是我的缺陷”,是我不如別人的地方。這是庭辯的一個策略,目的是麻痹法官和聽審席,以及陪審團;讓他們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辯詞”上。
看見沒?隻有這樣,才能化解整個法庭對蘇格拉底的警覺。
原告說:“蘇格拉底的口才很厲害!”這話,給法官和聽眾席提了個醒。他們開始認真聽辯了,稍不留意,就會被蘇格拉底給帶跑。
法官和陪審團,聽過蘇格拉底的答辯以後;大家覺得也沒什麽嘛,哪有原告說的那麽厲害??——所以,在接下來的申辯中,蘇格拉底就寬鬆了!不再有人緊盯著他的把柄。
從庭審局勢來看,此時蘇格拉底比較寬鬆,這對他的申辯很有利。通過前麵的軟化,也使他贏得了話語權。本來整個法庭對他的答辯,是輕看的;就是忽視的,因為蘇格拉底老是“不談現在,答以前。”
在這場辯論中,有一個主軸;蘇格拉底緊抓,“那不是我”作為核心,接著他反過來指責原告的不是。
這樣做,能降低法庭對原告控詞的信任度!蘇格拉底如果不這樣做,就會立刻輸。那樣的結果,是蘇格拉底罪名成立。
為何原告,老是盯著蘇格拉底的“現在”呢??
注意!因為談“現在”,足以讓蘇格拉底敗下陣來。談以前??——蘇格拉底的結果,會是:有過犯,不定罪;頂多法庭給他個警告,也就完事了。
所以,原告控詞的核心,是指蘇格拉底的“現在”。
蘇格拉底知道,談“現在”他必死;他不談現在,答——“以前”。
原告:直指蘇格拉底的“現在”,蘇格拉底:不談“現在”;答“以前”。
重點:原告把指控,對準蘇格拉底的“現在”。蘇格拉底的職責是,把目標拉向“以前”。
策略是:把當前最大的威脅,采取“淡化”;把以前最小的傷害,進行“誇大”。這是蘇格拉底,采取的庭辯策略。
以前?——對蘇格拉底傷害不大;現在,才是他最大的威脅。
舉個例子,原告說:蘇格拉底,你昨天去商場買了本書!蘇格拉底說:那不是我,我是去買醬油的。
看見沒?蘇格拉底的策略,是:不管原告對他的指控,是真是假,有理沒理,他都全部一路否認。然後反過來,再指責挖苦,那些控訴他的人。這樣使蘇格拉底在法庭,慢慢贏得了主動權和支持率。這離不開他的申辯策略,和語言技巧,這樣蘇格拉底在法庭始終占主動地位。
重點是:先否認掉對手的控詞,再反過來指責並挖苦對手。
這樣做,給對手造成了心理負擔。法官和陪審團,也會轉變對原告指控的看法(至少不那麽堅定了)。
最後會有一個結果,前提是雅典人在不仇恨蘇格拉底的情況下,才會發生:蘇格拉底,贏了!他被無罪釋放。
如果雅典人仇恨蘇格拉底??——那他口才再好,都要被定罪;要麽流放,要麽死刑。反正蘇格拉底,不能再待在雅典了。
其實蘇格拉底說了謊,隻不過法官和聽審席,沒有察覺到。他的法庭申辯,是為了贏得支持率,隻要支持率過三分之二就算勝訴,這正是一場“口才與智慧”的較量。票蘇57vs43票
(第四局)
前麵已經說過,這是場法庭辯論,不見得所說的都是真的。內容的真假也不重要。關鍵要看誰的答辯,能贏得聽審席和法官的支持,支持率和選票決定最後的結果。
在這一局,首先非常誠懇!蘇格拉底說:我不像他們,字字句句,都經過了精心安排,我絕不像他們那樣。我的話語與論證,都是想到哪,就說到哪;因為,我肯定那是真的。
蘇格拉底票58vs42票,略微領先。
(第五局)
上段話基本是屬實,原告要一心定他罪,是真的。至於原告的答辯,是否精心安排?這有兩個觀點:第一,蘇格拉底確實很難對付,他口才太好了!原告怎麽也駁都駁不倒。這使蘇格拉底贏得了法庭的主動權,原告確實要步步小心,否則原告就要失敗了。
控告蘇格拉底的,不是三五個人,那是一群人。他們都想要蘇格拉底死。
第二,原告辯詞是否精心安排,對蘇格拉底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高他的話語認同度,就是說:讓庭審中的所有人,都認為他說的是對的。這樣,蘇格拉底才能贏得支持率,從而勝訴。
關鍵還是要看口才,跟演講技巧!你的口才,能不能打動法官和聽眾席?這是勝敗的關鍵。
別以為說:蘇格拉底口才好,就肯定會贏!那不一定,重點是原告對他的指控也很致命。
相對來說,蘇格拉底隻要辯的好,支持率上去也能贏。
你看我打的分,這分數不是亂打的。分數,是根據蘇格拉底的陳訴,以及對法庭參與者的帶動性,和認同度所打。分數的變化,表示了庭審局勢的變化,它指明了原告與被告的厲害關係。
顯然一開始,蘇格拉底的票數,是緩慢增長的。這說明,法官、陪審團、聽眾席,這些人是靠向蘇格拉底的。這跟他的答辯和演說技巧,息息相關。“講”與“聽”是兩個概念,位置不同,感受也會不同。
演講有兩個重點:第一,要考慮“聽”者的感受。聽眾是你“講”的目標人群,聽眾不願聽,你隻能講給自己“聽”。
第二個重點,是講;講也是重點,你講的內容,和信息很重要。聽眾從你“講”的信息中,能得到什麽?這很關鍵。人家為什麽要聽你講??——所講的信息內容很重要,它歡迎到聽者的感受!
所以“講”和“聽”,這兩個概念在演講中至關重要,這關係到成效了。
蘇格拉底票59vs41票,領先。
(第六局)
在一這局,提示了幾個信息;看來雅典人,對蘇格拉底是討厭的。為什麽討厭他呢??——這跟蘇格拉底做學問,的方式有關。
蘇格拉底愛真理(哲學-索菲亞,就是愛真理);蘇格拉底愛真理,喜歡探索未知!所以,他沒事就到城門口、集市上、人多的地方,找那些自認為聰明的人辯論。
結果呢?——辯來,辯去;蘇格拉底發現,那些人並不比他聰明。
就這樣,他得罪了很多雅典人。你看這些控告蘇格拉底的人,就是那些“自認為聰明”的人。
這些都是被蘇格拉底“討教”過的人,他們在雅典多少也有點臉麵,被蘇格拉底駁倒後,臉麵無存。這就是,他們控告蘇格拉底的原因。
注意!他們指控的內容,不是說“蘇格拉底”駁倒了他們,這也沒臉說,要用事實說話;他們控告蘇格拉底,說他“教壞了年輕人”。
蘇格拉底的討教方式,觸怒了那些在雅典聲望和地位很高的人,這群人被蘇格拉底駁倒後,名譽地位盡失,家族臉麵也過不去。他們就開始陷害蘇格拉底。怎麽陷害呢??——抓蘇格拉底的把柄,然後去法庭指控他。這次的指控,是說:蘇格拉底,教壞了雅典的年輕人。
他們開始用控告,來報複蘇格拉底;可以說這群人,對蘇格拉底恨之入骨,他們認為“蘇格拉底,就是雅典的禍根(不死不行)。”
顯然在雅典,有一部分人對蘇格拉底,是討厭的;就這樣,蘇格拉底慢慢在雅典的知名度,居高不下。那些被他駁倒的人呢?他們生氣、嫉妒,這就是蘇格拉底惹上官司的原因。
如此看來,蘇格拉底在雅典的上流人中,是被罵的最多的。一般人對他,還是比較尊敬!隻是覺得他很怪,感覺總是捉摸不透。
在這段陳述中,蘇格拉底不溫不火的,提醒了法庭裏的所有人;辯論策略是不溫不火,而中肯。這是在打感情牌,最好讓法庭裏的所有人,都理解他。
注意:這也是庭辯中的演講中技巧,目的還是贏得支持率。
蘇票60vs40票,領先。
此時,法庭的參與者們,對蘇格拉底的辯護,有點失去耐心了。因為蘇格拉底,老是“避開現在,答以前”,這使審理很難有進展。法庭又不能剝奪他為自己申訴的權利,說不說在蘇格拉底,聽不聽在法官和聽審席。
(第七局)
通過上麵蘇格拉底的陳述,能夠看到,顯然罵他的人很多!而且罵的這些人,都是當時雅典的知名人士。
在這裏蘇格拉底很聰明,他提到了“阿倪托斯”,這個控告他的人。
這也有一個庭辯策略;雖然蘇格拉底說:“阿倪托斯”對他的誣陷最大,但遠沒有早期以前的某人,對他汙蔑大。
注意!在這裏,蘇格拉底把對他最具威脅的對象,貶了一番。他拿以前的一個人,進行主要針對。其實這是一個幌子。
就是說:蘇格拉底,想淡化法庭對他控詞的重視程度。他知道,講“現在”肯定要被定罪,所以、他把重點“拉到以前。”
記住,原告:指的是蘇格拉底的“現在”,這是重點!蘇格拉底的策略是:避開“現在”,答“以前”。
等於說:蘇格拉底,把最致命的指控先繞開,然後把以前最無力的傷害,捧得高高的,這樣能降低“現在”威脅的程度。
假如有100%傷害打來,我先去迎10%,轉過來100%至少降低7%,我再想辦法迴擊。
你沒發現問題了嗎??——這是在庭審,早期汙蔑蘇格拉底的個人,很可能已經不在了。就算在,也沒有個那心思了!其實:“阿倪托斯”,才是蘇格拉底當前,最大的威脅。
隻不過蘇格拉底,必須把這個威脅,說成不算什麽。
比如:幾年前恨你的人,用針紮了你一下。現在,有個恨你的人,拿的是把刀,從辯論的角度,你肯定會說:這刀不算什麽,那誰紮了我一針,差點兒要了我的命。
注意!其實要命的是刀,隻不過這刀還沒紮。拿刀的人聽了你的話,他會想:嗯,這刀殺不了他,我下次拿根針來,殺他也不遲。
其實紮針的那個人,已經過去了,是以前式,沒有傷害了。
而拿刀的人呢?這是現在式,傷害就在眼前。
這也是辯論的一個策略,此時蘇格拉底票數,明顯遠超過了原告,蘇格拉底以票62vs38居決勝優勢。
這表示:法官和陪審團,把目光投向了蘇格拉底的以前。這也說明,蘇格拉底“避開現在,談以前”是成功的。
蘇62vs38票,領先。
(第八局)
在這一局,提示了幾個問題;
第一,對蘇格拉底的討論,一直就有;注意!而且已經隔代了。
就是說:爺爺輩討論蘇格拉底,到了兒子輩,孫子輩這一代,都還在討論他。
等於:說蘇格拉底壞話的,那些人;啥時候說的?都無從察考了。現在隻是有那麽個說法,還在一些人的記憶中。有說法,沒證據;最有發言權的,還是蘇格拉底本人。
這也是蘇格拉底的辯論策略;先模糊庭審員的視野,讓他們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現在”。隻有這樣,才能模糊聽眾席視野!把他們的目光,拉向早期對他的汙蔑上。如此會形成一個對比:拿早期的汙蔑,與現在的這個“汙蔑”,進行比較。這使得陪審團會考慮,說:當前這個指控,還有進行下去的必要嗎??
這是一個前後的對比;拿以前,來比現在。以前你摔了一個西瓜,現在掉了一粒芝麻,哪個重要??蘇格拉底的申辯策略,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重點:把以前最小的“汙蔑”誇大,越大越好。把現在的指控,采取“淡化”;這樣就能給庭審現場的人員一個對比心理,拿以前比現在。
蘇格拉底的任務,隻需要把以前的汙蔑誇大,越大越好!這樣,就顯出當前這個指控,意義不大。
他這一招,很厲害!使陪審團和法官,會有一個自問,說:這個案子,還有沒有進行下去的必要??明顯不算事嘛!
看見沒?——蘇格拉底不光用語言技巧打動了陪審團,重點在“他的語言技巧的轉換上”。這樣做,把審判局勢就牽住了;話語權,始終掌握在蘇格拉底的手中。
這就跟下棋一樣,蘇格拉底能看到“勢”,又能左右勢,就憑“一張嘴”來完成。所以“口才”很重要!
前麵已經說了,原告和被告都有一個武器,那就是“一張嘴”。手裏的牌,看你通過嘴,怎麽打出去!
一副爛牌隻要有智慧,也能打贏,關鍵點是在“智”。
別看這場庭審,是用嘴完成的,它背後隱藏的,是蘇格拉底的智慧。蘇格拉底不光智慧高,他的語言天賦也極高!票蘇64vs36票,領先。
(第九居)
蘇格拉底在這局的陳述,彰顯了莊嚴性!表示:我正式的申辯,將會在下麵展開。蘇格拉底這篇陳述的內容,真假不重要;重點是看他對當前指控,怎麽把握。
畢竟現在的指控,才是他的威脅;以前的汙蔑已經過去了,跟現在的蘇格拉底沒啥關係。
蘇格拉底的提議是合理的,講到為什麽現在會有人控告他,但這也是一個策略。不管以前的汙蔑,和經過是誰說的,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現在的焦點,放到以前。這樣對蘇格拉底有利。
就是說:對當前的指控,還是堅持“那不是我”;把當前的威脅,轉移到以前。
策略上,還是把“現在”的威脅淡化,把“以前”的傷害誇大。淡化現在,誇大以前,這是蘇格拉底的庭辯策略。
前麵他一直都是這樣做的,比方說:避開現在,答以前;這樣把當前的焦點,就拉向了以前。這樣能把注意力,就拉到了以前的那件“事”上。
把現在的焦點,拉向以前;這樣做,陪審團的目光,就不會盯在蘇格拉底身上,而是盯在以前那些事上。
總之心裏還是會進行比較;拿現在,比以前。以前的事,隻是聽說;最有發言權的,還是蘇格拉底本人。
本局蘇格拉底的策略成功,為他增加了支持率,以66vs34票,領先。
(第十局)
與前麵的推論差不多,上段蘇格拉底說的有些是實情,有些…是拐著彎再說。蘇格拉底經常把問題,拋給法官和聽審席;讓他們作答,再由他們辯論,此時蘇格拉底成了旁觀者。
這樣做,一方麵能澄清自己說的話;另一方麵,也能把焦點,從他身上轉移到“話”上。
假如觀眾席有人提出:蘇格拉底說了什麽話,並講了出來。此時蘇格拉底有兩個策略;第一,你們大家先討論一遍,看看說的對不對?第二,我沒說。
蘇格拉底申辯的主軸,還是那條線,一直沒變!堅持“那不是我”。
然後,他反過來指責說這話的人;被指責者沒有充分的理由解答,就會失信。失信人的話,就會被討論一遍對還是不對?
如此,在下次提問和發言上,這個人的可信度就降低;如此這個人也會小心答辯了。
如果原告不認真思考,拿出有力的控詞。法庭很可能當庭撤銷,對蘇格拉底的指控,從而無罪釋放他。
票數蘇67vs33票,領先。
(第十一局)
前麵蘇格拉底講他“拿薪水”的事,這是一個鋪墊。像是在給法庭講關於他拿薪水的故事,更像是在講有關他的事。
當然,這件事,確實是發生在蘇格拉底身上的,沒錯;但此時蘇格拉底的做法,是在拖延時間。第二,他的目的是用語言表達,來打動陪審團和法官,使他們專心聽他講話。這對接下來展開什麽話題,至關重要!比如:蘇格拉底可以用現在,作為開場白。但那樣,會使他麵臨當前的指控,會被定罪的。
假如蘇格拉底選擇用以前的汙蔑,作為開場白?那他就避開了當前指控的,直接威脅。
蘇格拉底把重點,還是放在以前的事上,用這個話題,來作為下一步的開場。
這樣對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傷害,傷害來自現在。增加那1票,說明法庭參與者對他“拿薪水”的事,有興趣。
票蘇68v32票,領先。
(第十二局)
在這局裏,蘇格拉底有一個突出點;他想用“凱瑞豐”這件事,來提高人們對他話語的認可度。顯然此時蘇格拉底的申訴已,經不被大家采納了。
法官和陪審團覺得,蘇格拉底有點煩!他太囉嗦了,總拿以前說事。法庭已經失去了對他“話語”的興趣。
陪審團這樣的情緒,對蘇格拉底很不利!如果法庭都不願聽他的申辯,那他就是失敗了。
整個法庭,除了原告不想聽他的答辯,那誰還支持他呢??誰給他投票?——法官和聽眾席要給雙方投票的,別忘了!三分之二的支持率,算勝訴。蘇格拉底是輸不起的,輸就意味著死。
所以,他用“凱瑞豐”這件事,來提高自己話語的認可度,證明這是真的。還有人能佐證,凱瑞豐的弟弟就在法庭現場。
注意:假如此時“凱瑞豐”的弟弟,能為這件事作證;那蘇格拉底就撈大了!在接下來的庭審中,他就能掌握局勢的主動權。現在他很被動,法庭對他都沒耐心了,他很被動!
這裏也指出了一個問題:原告也很厲害!他們能尖銳的指出,蘇格拉底的錯誤;原告能使局勢倒向他們,此處說明原告的指控很尖銳。別以為說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原告能指出蘇格拉底的錯誤,在哪裏。
注意!原告不是指蘇格拉底說的,那些事,而是指蘇格拉底老是把現在的指控轉而不答,他隻說以前。
蘇格拉底這樣的做法,是在拖延時間,他避重就輕太明顯了。另外,這樣使當前原告的控告,無法進行。
雖然蘇格拉底作為辯護人,有權為自己辯護。但他選擇的事件的目標,都是指向以前的。法庭又不能剝奪他為自己辯護的權利,你可以盡情的選擇辯護的內容,我可以選擇不采納。
但是,法庭必須完整的聽完,蘇格拉底的陳訴。
這場庭審,對每一位參與者來說,都是煎熬!蘇格拉底喋喋不休的,老拿以前說事,這使人厭倦。庭審現場很多的參與者,都打起瞌睡來了……
現在,蘇格拉底需要一個激勵,把所有聽眾從靡靡之音中,驚嚇起來,要不然他們都快睡著了。
所以,“凱瑞豐”在神廟求問女巫的,這件事,能喚醒陪審團的精神!還能提高他話語,的可信度。
票蘇67vs33票領先。
(第十三局)
上局的陳述,蘇格拉底是失敗的!他取得了適得其反的效果。他這樣說,是沒錯!但他沒有考慮到,陪審團和聽眾席這些人的感受。
這場庭審,說是申辯,應該是演講才對。蘇格拉底說的具體人和事,此時激發了法庭大部分人的怒氣!等於他觸犯了大多數人的自尊心。
此時肯定會有人追問:蘇格拉底,你說別人這不行,那不行;就你行?你真狂!我看那誰誰誰,就比你強。
注意:此時蘇格拉底的辯護,已經進入了白熱化,他前麵的申辯,觸怒了很多人的自尊心!這使得大家開始,反感他。
前麵提到,一開始隻是雅典的上流人,罵蘇格拉底;一般人還是尊敬他的。但是此時呢?經過上麵他的陳訴,他得罪了更多人。當前的局勢,不光是上流人罵蘇格拉底,現在就連一般人也開始罵他了。重點:蘇格拉底的這個陳訴,雖然真實,但它傷害了大多數人的自尊心。
通過推論我們發現,這次蘇格拉底的辯護,是失敗的。
他犯了兩個錯:第一,題選錯了;如果不拿“凱瑞豐”說事,還不會導致現在的頹勢。
第二個最嚴重,蘇格拉底把原本應該是一場演講的辯護,當作辯護來答。就是說:蘇格拉底在演說,與申辯之間的位置轉錯了。
演說,是要調動聽眾情緒的,他前麵做的一直都很好,但在這裏出了叉子。
這場庭審是要投票的,如果得不到三分之二的支持率,蘇格拉底肯定要被定罪。
在上個環節,蘇格拉底把“演說”狀態放棄,進入了“辯護”的狀態;這導致他,觸犯了整個法庭參與者的情緒。他的支持率估計掉的隻剩37%了,其中還有幾個是中立態度。
重點:蘇格拉底不該從演講狀態,跳入辯護狀態。這一跳,使他觸怒了法庭參與者的情緒!
這麽說吧,前麵蘇格拉底一直占主動優勢,那時支持率67%左右,他有完勝訴的機會。
但自從他從演講狀態,進入到辯護狀態以後,這就是個失誤。
首先,蘇格拉底把陳述事件、會帶來什麽後果,沒考慮清楚!辯護,重視的是“理”不是“情”。演說,講的是“情”而不是“理”;蘇格拉底這次選什麽題,就選錯了。
他不該從“演說”跳到“辯護”中去,這個環節,蘇格拉底敗的很慘!法庭100位參與者,隻有37%還在支持他,這樣下去是要被定罪的。
個人觀點:現在我真替蘇格拉底捏一把汗,如果在後麵的申辯中,他不能扭轉局麵,那他…就死定了。
在前麵,我想過他必須打破這靡靡之音,把瞌睡的陪審團給驚醒,但沒像到會是這麽大的動靜。他扔了一顆雷,把整個陪審團和聽眾席,給“嘣”醒了。
這動靜…也忒大了吧!
現在整個庭審現場的人,都開始恨蘇格拉底了……票:蘇37vs63票落後。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作者:何永旗
注:《申辯篇》解讀,下篇“大結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