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明月幾時有》/何永旗


    【解讀?何永旗】


    注: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注意:從整體來講,此時蘇軾在失意當中。切記,這個“失意”是指蘇軾人生的失意,他身不由己,他早已厭倦了皇宮的生活。


    這裏的“厭倦”有兩方麵;第一,蘇軾厭的倦,主要還是集中在他身邊接觸的人身上。


    第二,蘇軾厭倦了北宋當時皇宮中勾心鬥角的氛圍。這使他感到厭煩,他想要逃離,逃離這人間的地獄。


    可見,蘇軾不願做一個宮中的才子;像是一隻籠中的鳥,這使蘇軾感到了壓抑,他想要逃離。


    逃離什麽?——是非之地。


    蘇軾是一個詩人,詩人向往的生活,更貼近自然;否則,他作詩的靈感和意境就消失了。這會導致一個結果:作不出詩;即使作出來、詩也顯的生硬,這樣就很難出優秀作品了。


    等於說:壓抑的環境,限製了蘇軾的創作。蘇軾的心中很苦悶,他又無法逃脫……


    這裏也凸顯了蘇軾的另外一個向往,他渴望閑雲野鶴般的生活;鄉野的生活,是蘇軾所渴慕的。


    但是如今,他迫不得已待在皇宮;所接觸的人,都沒什麽品味。再加上阿諛奉承、爾虞我詐的宮廷氛圍,蘇軾的心累了!坦白說;他的心要枯竭了。


    蘇軾怎麽辦呢?——身在曹營心在漢,對蘇軾來說,皇宮就是他的牢籠。看起來他是自由的、顯貴的,但在光鮮亮麗的背後,有一張無形的網把他捆著。


    在這樣的環境中,蘇軾還能作詩嗎?——很難,隻能勉強應付。


    他的心不在皇宮的牢籠中,蘇軾的身心都遭受著折磨,他快頹廢了。


    那蘇軾在宮中,又是怎麽度過的?——借酒消愁!隻有借助酒,他才敢把心中的苦悶說出口;否則他不敢說。


    可以說宮廷的生活,幾乎耗盡了蘇軾的心力;朝廷的爾虞我詐與爭鬥,使蘇軾灰了心。


    他身邊的所謂朋友,又無法去傾訴。蘇軾是什麽樣的處境呢?——與詩情畫意格格不入,這是他想要的嗎?——不。


    蘇軾在這樣的日子,生活了很久!也浪費了他的年華。他心裏很清楚,這不是他想要的。


    在失意中,他會懷念親人,也就是他的兄弟子由。


    蘇轍比蘇軾年齡小一點,兄弟兩人都是詩人,蘇轍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詩詞的造詣也很高。


    注意:蘇軾懷念子由,也就是蘇轍;這不是說“蘇轍死了”,蘇轍還沒死呢,他比蘇軾多活了幾年。


    這裏有一個問題:蘇軾為什麽懷念蘇轍??——蘇轍又沒死,他為什麽懷念蘇轍呢,這是一個問題。


    注意!蘇軾懷念蘇轍,有兩個原因;


    第一,蘇轍是蘇軾的弟弟,親兄弟!哥哥想念弟弟,這很正常。第二,蘇轍也是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兩人容易交流詩辭方麵的學問。他兩有共同語言,尤其蘇軾在宮廷生活的那段時間,他特別苦悶,此時交流就很珍貴了。


    蘇軾想和誌同道合的人談談心,聊聊對詩辭的見解,可是在宮廷、沒有這樣造詣的人。沒辦法,他想起了弟弟子由,蘇軾覺得:此時子由比我好。


    什麽意思呢?——蘇軾說:子由比我好,是指什麽?——答案是:子由作為詩人,他的處境比我好。


    就是說:子由,他還可以隨興作詩,沒有什麽限製他的思想。子由像是一位歸隱山林的老者,自由自在的,可以做他喜歡做的任何事,蘇軾說:這一點、子由比我好,我羨慕他這一點。


    同樣是詩人,子由可以隨心所欲的寫詩,而且子由寫詩的那個環境,不會有人去打攪他。歸隱山林的子由,有什麽限製了他?——沒有;他與鳥獸為伴,這對子由詩辭創作的啟發會很大。


    再看看蘇軾?他在這宮廷中,有一張無形的網捆著;哪還有什麽閑情雅致作詩?蘇軾沒有作詩的理由。


    所以,蘇軾說:我懷念我的弟弟子由,我也羨慕我的弟弟蘇轍!


    好,我們再來看蘇軾與蘇轍的逝世日期,這能說明一些重要問題;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北歸途中,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再看蘇軾的弟弟蘇轍,也就是子由;


    蘇轍:1039—1112年;


    政和二年(1112年)春,遊潁昌西湖,泛赮水,並有詩作。九月,以太中大夫職致仕。十月三日(10月25日),蘇轍逝世,享年七十四歲。


    看見了沒?子由比蘇軾多活了幾年,這證明蘇軾在《明月幾時有》的致辭中,所提的“兼懷”子由,這不是說子由死了;蘇軾指的是“子由的處境比我好”。


    下麵進入主題《明月幾時有》;


    原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注意:這裏指明了蘇軾在宮廷中生活的處境。“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說明蘇軾在宮廷的生活是暗淡的,也是灰色的。蘇軾的人生非常失意,可以說這是蘇軾人生的一個低穀,耗費了他很多年華。


    另外“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還透露出蘇軾心中的不滿,卻又不敢說。他心中有苦,卻沒有傾訴的對象。


    特別提示!這也說明了一個隱藏的問題,那就是:宮廷裏權貴們的權勢很大,蘇軾沒有“走”的自由。但是,蘇軾卻厭惡了這些,嚴格的說是:蘇軾厭惡了這群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人”。


    蘇軾在這樣的環境中,成為了權貴之間的提線木偶。權貴們不在乎蘇軾能不能作詩,他們用蘇軾來裝點門麵,才子。


    注:“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裏說明了兩點;第一,是在講蘇軾所在宮廷內的奢華。


    一方麵它什麽寶貝都有,另一方麵、權貴之間拿奢華來炫耀自己的富有,官員之間興起了攀比之風。攀比什麽?——比誰家的奇珍異寶更多,比誰更有錢;大臣之間不務政業,把心思全用在炫耀上了。


    注意:朝廷的奢華無比,與民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大臣們富的流油,丫鬟成群;出門的馬車,堪比皇帝的車輦,民間呢?——餓俘遍野,民不聊生。


    北宋富不富?——富,大臣富、權貴富,唯獨百姓苦不堪言。民間是饑俘遍野,朝堂極盡奢華,大臣之間又興起了攀比之風,你說怎麽辦??


    蘇軾在宮廷,就是這樣生活著,他感覺到了無望,卻又不敢說。


    原文: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此處指明了蘇軾身在其中的無奈。


    他厭惡了權貴們這樣的歌舞升平,蘇軾知道,北宋的繁榮是虛的,他不願待在這幻化出來的奢華皇宮中。因為他知道,這都是假象。


    蘇軾也不願與這些權貴同流合汙。蘇軾是詩人,與那些達官顯貴根本就不是一路人。蘇軾其實內心也很苦,因為他身不由己,他成為了權貴們的提線木偶。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裏是接著上句講的。前麵講了蘇軾的身不由己,他成為了權貴之間的提線木偶,蘇軾不敢得罪這些人。


    蘇軾說:伴君如伴虎,群臣之間都是阿諛奉承勾心鬥角,爭權奪利;這是很危險的。大臣之間,誰也不敢保證說“我明天還活著”,指不定頃刻間就命喪黃泉了。不光是伴君如伴虎,大臣之間的權利之爭,隨時都能喪命。臣與臣之間爭權奪利,彼此互相廝殺;每個人,在權利的爭奪下都是命不保夕。


    注意!這樣的權利之爭,會使他們每個人都處處小心!一不留神,就成了別人的替罪羊。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前麵的“好處不勝寒”,是指權利之爭的兇險。後半句的“起舞弄清影”,是指蘇軾的處事態度。


    就是說:對蘇軾來說,能在這樣兇險的宮廷活下去,是很難的。他又不願與權貴同流合汙;一方麵,蘇軾也沒有“說走就走”的自由,他被一張無形的網捆著。如何在這樣處境當中活下去呢?——“起舞弄清影”,這是蘇軾最好的選擇。


    什麽意思?——“起舞弄清影”就是蘇軾的處世方法。


    蘇軾說:你們不是看重我的“才華”嗎?詩我不寫了。在這如同牢籠般的皇宮中,我就做一個閑散的人。喝酒、看景兒,就是不作詩。你們就把我當做是“閑人”吧!


    “起舞弄清影”也指出了蘇軾的孤獨。


    宮廷中的蘇軾無詩可作,自娛自樂的他顯得格外孤獨。他也沒有傾訴的對象……


    注意“何似在人間”,是對蘇軾宮廷生活的總概括,意思是說:這樣的生活就是地獄。


    此處也反應出了蘇軾的內心感受,他在這種環境下十分痛苦。


    你看“何似在人間”;蘇軾所說的,不是“這就是人間”,蘇軾強調的是:這是人間的景象嗎??——不對,這是地獄的場景。


    注意!蘇軾用“何似在人間”所指的,是他當下的生活。就是說:我蘇軾在宮廷,身不由己的活著;我成了一個“閑人”,但是那些權貴們還不肯放我。


    權貴們把蘇軾招進宮,不是為了讓他作詩,而是用蘇軾裝點門麵。蘇軾是個名人,蘇學士、蘇東坡、蘇軾的名譽很響亮。一提蘇大學士?無人不曉,都是久仰盛名,難得一見。蘇軾的名望很高!


    如今蘇軾成了“散人”,宮廷的權貴還不肯放他走。權貴們認為:蘇大學士可以不作詩,我們要的是蘇大學士的聲望。論才子,誰能比得過蘇軾在詩辭上的造詣?——沒有。蘇軾在我的門下呢!


    所以,蘇軾即使不作詩,權貴們也不會放他走。蘇軾這個名字,就是個金字招牌。


    原文: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裏說了蘇軾成“散人”以後的生活,這個“散人”不是蘇軾想要做的,他是沒有辦法。他想用“懶散”的樣式,消除權貴們對他的重視。蘇軾說:我把自己活成一個廢人,權貴們討厭我、認為我是沒用的,他們就會踢開我。那時,我就自由了。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在這皇宮中,同樣的路、同樣的景、同樣的樓台,我不知走了多少遍。一遍、兩遍、一百遍,我不斷的每天重複著所做的事;一遍、兩遍、一百遍,雖然如此、我的心還是沒有變。


    蘇軾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願望是什麽,他一直想逃離宮廷這個牢籠,他渴望過閑雲野鶴的生活!隻有那樣,蘇學士才是活的。這個目標,蘇軾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迴歸自然的鄉野生活,才是蘇軾詩辭意境的來源,他始終為此盼望著努力著。


    注意——“轉朱閣,低綺戶”指的是“無限的重複”;最後的“照無眠”是說:我從來沒有放棄過。沒有放棄什麽?——迴到閑雲野鶴的鄉野生活。這是蘇軾的夢,如果沒有閑雲野鶴的生活環境?那蘇軾寧願扔掉手中的“筆”。


    對於像蘇軾這樣的大詩人來說,筆意味著什麽?——那是他的全部。


    結尾原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此處是蘇軾的悲鳴!蘇軾在宮廷中,被壓抑了很久了,不知道多少年過去了,但是權貴們依然沒有放蘇軾的意思。


    蘇軾可能已經老了,他不知道自己的那個夙願是否還能達成。五年、十年過去了,蘇軾在用“散人”的形象,來消除權貴們對他的重視程度。他希望權貴們把他當作一個“廢人”,像廢物一樣的把他扔掉。可惜,蘇軾沒有看到這絲希望。


    最後,蘇軾已經對他的理想,已經不報希望!這不是說他放棄了理想,隻是“人到中年古來稀”,已是知天命的時候了。蘇軾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他已經老了……


    最後,蘇軾說: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這是蘇軾最後的囑托,就是說:蘇軾認為,自己已經不可能再實現那個願望了;最終他把這個夙願交給了“天意”。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結語:通過對蘇軾《明月幾時有》的解讀,至少讓我們了解到了蘇軾這個人。是的,蘇軾確實是個大詩人;難道我們對蘇軾的了解,隻是一個“詩人”嗎?——這樣是不是太單調了??


    在詩的背後,才是蘇軾這個活生生的人;我們讀蘇軾的詩,隻是了解了他的思想和意境,最重要的部分、卻被我們忽略掉了。


    恰恰就是蘇軾這個人,作出了這首詩;詩辭解讀重要嗎?——很重要。


    不解讀?那你看到的隻是一首詩,隻有詩辭經過了解讀,你才能看到詩辭背後那個活生生的人。


    我們沒有見過蘇軾,相差了幾百年的距離。我們對蘇軾的認識,隻局限於他的詩辭以內。通過解讀,我們看到了活生生的蘇軾,他有無奈、有追求、也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重要點是“他為這個目標努力了”。


    我本來不想解讀這首辭,因為覺得太平淡了。它沒有什麽特別吸引人的地方,幸好!今天把它解讀了。


    不管好壞,就當聽故事了;能對蘇軾有一個了解,那也是一種收獲!


    ——再見。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作者:何永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談古論今話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dali265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dali265並收藏談古論今話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