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揚大雪過後,天地間白茫茫的一片,樹木早已掉光了殘葉,隻餘落滿積雪的樹幹伸向天際。小院的窗台上堆了厚厚的一層積雪,窗牖上張貼的大紅喜字,在一片雪色中分外醒目,沐著傾瀉而出的陽光,在地上投下明晃晃的影子,為蕭瑟的冬日平添了幾分喜氣。
“一梳梳到尾,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地。”衛子夫手握篦梳,望著鏡中一身紅衣的采兮輕輕言道,“采兮,這些年都是你在盡心服侍我,而我也將你的好視作習慣,多年來隻顧著自己卻忽略了你的幸福,如今你又為保我清譽匆忙出嫁,這份情意讓我如何償還?”
采兮搖了搖頭,道:“皇後言重了,這些年來皇後待我如同家人,在采兮心中,皇後不僅是皇後,還是姐姐!隻是以後采兮不能再伺候皇後了…”
衛子夫聞言眼中有淚,撫住采兮肩頭動容言道:“采兮,我的好妹妹,姐姐謝謝你!”
“公孫敖與我相交多年,為人厚實信義,你嫁與他我也放心。”衛子夫從髻上拔下一支青玉簪插在采兮發髻上,“這支簪子是多年前一位故人所贈,如今我將它轉贈於你,隻盼你與公孫敖相依相扶,執手偕老。”
采兮亦是眼泛淚光道:“多謝皇後!”
-----
晚間小雪不斷,寒風裹挾著雪花四處飄散,公孫敖心事重重地在門外徘徊了許久。這樁親事來的如此突然,他一點思想上的準備也沒有,可卻半分不能退卻,想想采兮,自己一個大男子,難道還不如一個女子來的堅強勇敢嗎?
“梆…梆”更聲傳來,不覺夜已二更,公孫敖心中愈發的矛盾,透過窗格向房內看去,隱約見堂中大紅喜字高懸,一對龍鳳燭已燃去大半,公孫敖輕歎一聲,斂起所有心思,推門而入。
洞房內采兮頭頂紅緞端坐大紅喜幔之下,雖看不見容顏,但公孫敖知道,她的心思不比他少。當真是造化弄人啊,公孫敖緩緩走近,握住一旁的秤杆頓了半響,終於還是輕輕挑起了紅蓋,一瞬間一支青玉簪赫然躍入公孫敖眼中,“這支青玉簪你從何而來?”公孫敖望著簪子不假思索問道。
紅蓋下的采兮麵如桃花,眉若遠山,聞言雙頰泛紅,慢啟朱唇:“此簪乃皇後所贈,聽皇後所言,是皇後多年前一位故人所贈。”
“哦…”公孫敖點了點頭,似有所思,采兮取下紅緞,緩緩道:“公孫護衛,是采兮不好拖累了你,隻是如今陛下下旨賜婚,木已成舟無法改變,假以時日待陛下忘卻此事,護衛便可尋由休了我,另覓良人。”
“采兮姑娘差矣!”公孫敖忙拱手道,“當初若不是姑娘舍身相護,隻怕如今公孫早已身首異處,姑娘對皇後、對公孫的恩情,公孫銘記在心。如今你我既已結發,你便是我的發妻,公孫斷然不會背棄於你,隻是讓你下嫁我這麽一個粗人,實在是委屈了你。”
“我不覺得委屈。”采兮搖了搖頭道,“采兮也隻是一個婢女,盼的不是夫君大富大貴,而是一心相待,如此足矣!”
公孫敖聞言似有觸動,言道:“世間男女所盼的不就是執子之手,白首相伴嗎,得妻若此,夫複何求?”公孫敖端起桌上的合巹酒,望著采兮鄭重言道:“今日結發,日後便是你我執手相伴一世,釂!!”
采兮凝眸點頭,迎上酒卮,柔聲言道:“釂!”隨即微微仰頭交杯喝過合巹酒,燭光下采兮的眸子越發燦若星子,襯得微紅的雙頰更顯嬌媚動人,公孫敖不禁輕輕靠了上去,燭火輕滅,餘留一窗旖旎伴著夜色中的雪花飄飄灑灑。
-----
天色未亮,長安城外遠遠地卷起一股煙塵,隨著一陣馬蹄聲由遠及近,一支小規模的匈奴部隊出現在了距離長安城樓不遠的地方,望著前方高高的漢家城闕,這支匈奴人不敢靠的太近就地停了下來。
此時城樓的戍卒早已發現異常,一排強弩手一字排開,手執弓弩對準了城樓下的匈奴人,隻待一聲令下便弓箭齊發。
遠處,隻見匈奴人首領跳下馬背,雙手高高舉起單獨走近城樓下,大聲地用匈奴話朝著城樓唿喊。守衛城樓的材官見狀趕緊上報,不久便有將官帶著懂匈奴話的人員趕來,一番匈奴語對話後,將官急問道:“他說什麽?”
“他說,我乃是匈奴太子於丹,求見大漢朝皇帝!”
-----
未央宮中,守衛京師的北軍中尉尹齊已將整件事詳細稟告了劉徹,又道:“陛下,匈奴人素來狡詐,來人自稱是匈奴太子,下臣恐是匈奴人設下的圈套,陛下宜慎之!”
劉徹微微頷首,並不表態,沉思良久方道:“匈奴雖與我大漢為敵數十載,但每每不過殺掠百姓,搶掠財物便就散去,從未有匈奴人敢如此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京畿之地。且如你所說,來人不過帶了數百人員,若真有圖謀不會隻帶如此少的人,朕思之,恐真是匈奴單於內部起變,這單於太子方會攜了他的親信來投我朝。此事不可拖延,你速速率北軍精騎千人,將那於丹太子迎入城中,朕自有安排!”
“諾!”尹齊領命匆匆而去。
待卯時剛過,這一小股匈奴人便被以尹齊為首的北軍迎入長安城中。“也許真如陛下所料,這匈奴人確是來投誠的。”見這支匈奴人中既有匈奴婦人又有孩童,尹齊心中暗自揣測道。
除了自稱是匈奴太子的於丹,其餘眾人尹齊均作了妥善的安置,隨後便有一輛馬車行來,尹齊對於丹做了一個請的手勢,於丹微一點頭,一個人跳上馬車,隨著車馬轆轆而去,東方的天色已是大亮。
馬車一路徑直自章城門入了未央宮中,於丹雖貴為匈奴太子,也曾見識過來自大漢朝的歲貢,那些精美的瓷器、華美的絲綢和沉甸甸的黃金,無不顯示出漢朝的富庶,但真正有一天置身在這富裕的國度中,那宏大的宮闕、恢弘的殿宇、精美的樓閣和步步錦繡的天家富貴,還是看得他驚歎不已。
馬車在承明殿外停了下來,一早便有小黃門在此等候著尹齊,於丹下了馬車隨著小黃門一路入了承明殿內,正殿中央的長案後麵,端坐了一個身著黑色寬袖袍服的男子,於丹猜測這便是漢家天子了吧,果不其然,尹齊上前叩拜道:“陛下,臣已將匈奴太子帶來!”
於丹忙上前單膝跪地,俯首道:“小王左屠耆王於丹叩見大漢朝皇帝陛下!”
隨侍人員聞言將於丹之言具告劉徹,劉徹笑道:“平身吧,賜座!”
在內侍的指引下,於丹學著漢人一般跪坐了下來,然後道:“大漢朝皇帝陛下,我乃軍臣單於之子於丹,我父王已死,叔父左穀蠡王伊稚斜趁亂奪我太子之位自立為單於,不僅殺我部眾更是一路追殺小王至長城腳下,如今小王與親隨百餘人,願降大漢朝皇帝陛下!”
於丹的說辭與劉徹的想法基本一致,聞言微微頷首道:“既是如此,太子先在長安城住下吧,待朕前方的信使迴來,再行安置太子與隨行眾人。”
“多謝皇帝陛下!”於丹麵露感激之色,被伊稚斜一路追殺,無奈之下於丹選擇了投誠大漢,因著漢匈幾十年的紛爭,於丹本也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但如今卻得到了大漢朝皇帝的善待,令他惶恐之餘生出莫大的感激。
-----
自匈奴太子歸降後數月內,因著匈奴內部的勢力紛爭,漢匈邊境反倒出現了難得的和平,看著通過一座座置所傳來的驛簡,劉徹眉間舒展了不少。
“陛下!”小黃門匆匆上前,躬身稟奏道,“內史在殿外求見,說是長安城官驛中來了兩名男子,其中一名男子手執了一杆節旄盡落的旌節,自稱是張騫…”
小黃門話還未完,劉徹振衣而起,急問道:“什麽,張騫?快傳內史!”
內史片刻便入了殿,劉徹問道:“那張騫如今何在?”
內史忙道:“迴陛下,事關重大,臣已將此人安置在官驛之中派人把守。”
“好!”劉徹道,“帶朕去!”
去往官驛的路上,劉徹不由迴憶起十幾年前的往事。那還是在建元二年的時候,他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合與匈奴有世仇的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未料張騫如泥牛入海一去不返,多年來一直以為張騫早已葬身胡地,未料如今他竟然迴來了…
“陛下,這便是安置張騫的客舍了。”內史指著官驛中北邊的一間客舍言道。
“走!”劉徹按下起伏的心潮,疾步過去。隨著左右將門打開,客舍中的三個人站了起來,站在最前麵的便是一個發須中夾雜著花白的高個男子,隻見他手持一杆旌節,那旌節上節旄早已經落盡,隻剩光禿禿的節杖,他一見劉徹便伏地叩拜,克製著聲音道:“臣張騫,叩見陛下!”
“快快平身!”依稀記得當年出使時意氣風發的青年,如今歸來卻已是風霜兩鬢,劉徹急忙上前扶住,動容言道:“卿,受苦了!”
張騫起身,將手中節杖呈上道:“陛下,臣奉命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共抗匈奴,但臣未完成使命,請陛下責罰!”
劉徹接過光禿禿的旌節,好聲道:“卿出使西域十三年,如今能持節迴來朕已是欣慰,何談責罰?”
“來!”劉徹令其坐下道,“把這十幾年來的經曆告訴朕,朕相信定然是艱難曲折的曆程。”
張騫動容點頭,將這十多年出使的經曆徐徐道來。
“陛下,當年臣率百餘人出使西域,一路西行,未料經河西之時遇匈奴騎兵,臣等全部被俘送入單於王庭,軍臣單於得知臣等欲往大月氏,便將臣等扣押下來,這一扣便是十年之久。十年後,臣尋了一個機會,趁匈奴人不備逃出了單於王庭,但此時的大月氏已被迫西遷,臣等隨即一路尋去。途經西域大宛國時因沿途艱難,與臣同去之人皆已歿,僅剩臣與堂邑父二人,大宛國國王知臣等去往大月氏,便遣人將臣送至大月氏,未料大月氏西遷之地土地肥沃,且距離匈奴人較遠,大月氏已無意向匈奴複仇。臣多次勸說無果,隻能無奈離去,豈料歸漢途中臣二人又被匈奴所俘,扣留了一年多,數月前軍臣單於去世,匈奴內部發生戰亂,臣二人趁著紛亂這才得以脫身逃迴長安。”
聽了張騫的一番話,劉徹眼中隱有淚滴,歎道:“朕知道這一路艱辛,未料竟艱難至此!”
“臣手持旌節即代表我大漢王朝,使命所致,何談艱難!”張騫言辭坦坦,談及以往雖有艱辛,但在他心中更多的是對使命的執著。
“好!”劉徹頷首讚道,“朕果然沒看錯人!如今你既已歸來,先在此處好生歇息幾日,朕自有安排。”
數日後,朝廷下旨張騫官拜太中大夫,堂邑父被封奉使君,賜二人府邸及千金,引為百官之表率。
“一梳梳到尾,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地。”衛子夫手握篦梳,望著鏡中一身紅衣的采兮輕輕言道,“采兮,這些年都是你在盡心服侍我,而我也將你的好視作習慣,多年來隻顧著自己卻忽略了你的幸福,如今你又為保我清譽匆忙出嫁,這份情意讓我如何償還?”
采兮搖了搖頭,道:“皇後言重了,這些年來皇後待我如同家人,在采兮心中,皇後不僅是皇後,還是姐姐!隻是以後采兮不能再伺候皇後了…”
衛子夫聞言眼中有淚,撫住采兮肩頭動容言道:“采兮,我的好妹妹,姐姐謝謝你!”
“公孫敖與我相交多年,為人厚實信義,你嫁與他我也放心。”衛子夫從髻上拔下一支青玉簪插在采兮發髻上,“這支簪子是多年前一位故人所贈,如今我將它轉贈於你,隻盼你與公孫敖相依相扶,執手偕老。”
采兮亦是眼泛淚光道:“多謝皇後!”
-----
晚間小雪不斷,寒風裹挾著雪花四處飄散,公孫敖心事重重地在門外徘徊了許久。這樁親事來的如此突然,他一點思想上的準備也沒有,可卻半分不能退卻,想想采兮,自己一個大男子,難道還不如一個女子來的堅強勇敢嗎?
“梆…梆”更聲傳來,不覺夜已二更,公孫敖心中愈發的矛盾,透過窗格向房內看去,隱約見堂中大紅喜字高懸,一對龍鳳燭已燃去大半,公孫敖輕歎一聲,斂起所有心思,推門而入。
洞房內采兮頭頂紅緞端坐大紅喜幔之下,雖看不見容顏,但公孫敖知道,她的心思不比他少。當真是造化弄人啊,公孫敖緩緩走近,握住一旁的秤杆頓了半響,終於還是輕輕挑起了紅蓋,一瞬間一支青玉簪赫然躍入公孫敖眼中,“這支青玉簪你從何而來?”公孫敖望著簪子不假思索問道。
紅蓋下的采兮麵如桃花,眉若遠山,聞言雙頰泛紅,慢啟朱唇:“此簪乃皇後所贈,聽皇後所言,是皇後多年前一位故人所贈。”
“哦…”公孫敖點了點頭,似有所思,采兮取下紅緞,緩緩道:“公孫護衛,是采兮不好拖累了你,隻是如今陛下下旨賜婚,木已成舟無法改變,假以時日待陛下忘卻此事,護衛便可尋由休了我,另覓良人。”
“采兮姑娘差矣!”公孫敖忙拱手道,“當初若不是姑娘舍身相護,隻怕如今公孫早已身首異處,姑娘對皇後、對公孫的恩情,公孫銘記在心。如今你我既已結發,你便是我的發妻,公孫斷然不會背棄於你,隻是讓你下嫁我這麽一個粗人,實在是委屈了你。”
“我不覺得委屈。”采兮搖了搖頭道,“采兮也隻是一個婢女,盼的不是夫君大富大貴,而是一心相待,如此足矣!”
公孫敖聞言似有觸動,言道:“世間男女所盼的不就是執子之手,白首相伴嗎,得妻若此,夫複何求?”公孫敖端起桌上的合巹酒,望著采兮鄭重言道:“今日結發,日後便是你我執手相伴一世,釂!!”
采兮凝眸點頭,迎上酒卮,柔聲言道:“釂!”隨即微微仰頭交杯喝過合巹酒,燭光下采兮的眸子越發燦若星子,襯得微紅的雙頰更顯嬌媚動人,公孫敖不禁輕輕靠了上去,燭火輕滅,餘留一窗旖旎伴著夜色中的雪花飄飄灑灑。
-----
天色未亮,長安城外遠遠地卷起一股煙塵,隨著一陣馬蹄聲由遠及近,一支小規模的匈奴部隊出現在了距離長安城樓不遠的地方,望著前方高高的漢家城闕,這支匈奴人不敢靠的太近就地停了下來。
此時城樓的戍卒早已發現異常,一排強弩手一字排開,手執弓弩對準了城樓下的匈奴人,隻待一聲令下便弓箭齊發。
遠處,隻見匈奴人首領跳下馬背,雙手高高舉起單獨走近城樓下,大聲地用匈奴話朝著城樓唿喊。守衛城樓的材官見狀趕緊上報,不久便有將官帶著懂匈奴話的人員趕來,一番匈奴語對話後,將官急問道:“他說什麽?”
“他說,我乃是匈奴太子於丹,求見大漢朝皇帝!”
-----
未央宮中,守衛京師的北軍中尉尹齊已將整件事詳細稟告了劉徹,又道:“陛下,匈奴人素來狡詐,來人自稱是匈奴太子,下臣恐是匈奴人設下的圈套,陛下宜慎之!”
劉徹微微頷首,並不表態,沉思良久方道:“匈奴雖與我大漢為敵數十載,但每每不過殺掠百姓,搶掠財物便就散去,從未有匈奴人敢如此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京畿之地。且如你所說,來人不過帶了數百人員,若真有圖謀不會隻帶如此少的人,朕思之,恐真是匈奴單於內部起變,這單於太子方會攜了他的親信來投我朝。此事不可拖延,你速速率北軍精騎千人,將那於丹太子迎入城中,朕自有安排!”
“諾!”尹齊領命匆匆而去。
待卯時剛過,這一小股匈奴人便被以尹齊為首的北軍迎入長安城中。“也許真如陛下所料,這匈奴人確是來投誠的。”見這支匈奴人中既有匈奴婦人又有孩童,尹齊心中暗自揣測道。
除了自稱是匈奴太子的於丹,其餘眾人尹齊均作了妥善的安置,隨後便有一輛馬車行來,尹齊對於丹做了一個請的手勢,於丹微一點頭,一個人跳上馬車,隨著車馬轆轆而去,東方的天色已是大亮。
馬車一路徑直自章城門入了未央宮中,於丹雖貴為匈奴太子,也曾見識過來自大漢朝的歲貢,那些精美的瓷器、華美的絲綢和沉甸甸的黃金,無不顯示出漢朝的富庶,但真正有一天置身在這富裕的國度中,那宏大的宮闕、恢弘的殿宇、精美的樓閣和步步錦繡的天家富貴,還是看得他驚歎不已。
馬車在承明殿外停了下來,一早便有小黃門在此等候著尹齊,於丹下了馬車隨著小黃門一路入了承明殿內,正殿中央的長案後麵,端坐了一個身著黑色寬袖袍服的男子,於丹猜測這便是漢家天子了吧,果不其然,尹齊上前叩拜道:“陛下,臣已將匈奴太子帶來!”
於丹忙上前單膝跪地,俯首道:“小王左屠耆王於丹叩見大漢朝皇帝陛下!”
隨侍人員聞言將於丹之言具告劉徹,劉徹笑道:“平身吧,賜座!”
在內侍的指引下,於丹學著漢人一般跪坐了下來,然後道:“大漢朝皇帝陛下,我乃軍臣單於之子於丹,我父王已死,叔父左穀蠡王伊稚斜趁亂奪我太子之位自立為單於,不僅殺我部眾更是一路追殺小王至長城腳下,如今小王與親隨百餘人,願降大漢朝皇帝陛下!”
於丹的說辭與劉徹的想法基本一致,聞言微微頷首道:“既是如此,太子先在長安城住下吧,待朕前方的信使迴來,再行安置太子與隨行眾人。”
“多謝皇帝陛下!”於丹麵露感激之色,被伊稚斜一路追殺,無奈之下於丹選擇了投誠大漢,因著漢匈幾十年的紛爭,於丹本也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但如今卻得到了大漢朝皇帝的善待,令他惶恐之餘生出莫大的感激。
-----
自匈奴太子歸降後數月內,因著匈奴內部的勢力紛爭,漢匈邊境反倒出現了難得的和平,看著通過一座座置所傳來的驛簡,劉徹眉間舒展了不少。
“陛下!”小黃門匆匆上前,躬身稟奏道,“內史在殿外求見,說是長安城官驛中來了兩名男子,其中一名男子手執了一杆節旄盡落的旌節,自稱是張騫…”
小黃門話還未完,劉徹振衣而起,急問道:“什麽,張騫?快傳內史!”
內史片刻便入了殿,劉徹問道:“那張騫如今何在?”
內史忙道:“迴陛下,事關重大,臣已將此人安置在官驛之中派人把守。”
“好!”劉徹道,“帶朕去!”
去往官驛的路上,劉徹不由迴憶起十幾年前的往事。那還是在建元二年的時候,他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合與匈奴有世仇的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未料張騫如泥牛入海一去不返,多年來一直以為張騫早已葬身胡地,未料如今他竟然迴來了…
“陛下,這便是安置張騫的客舍了。”內史指著官驛中北邊的一間客舍言道。
“走!”劉徹按下起伏的心潮,疾步過去。隨著左右將門打開,客舍中的三個人站了起來,站在最前麵的便是一個發須中夾雜著花白的高個男子,隻見他手持一杆旌節,那旌節上節旄早已經落盡,隻剩光禿禿的節杖,他一見劉徹便伏地叩拜,克製著聲音道:“臣張騫,叩見陛下!”
“快快平身!”依稀記得當年出使時意氣風發的青年,如今歸來卻已是風霜兩鬢,劉徹急忙上前扶住,動容言道:“卿,受苦了!”
張騫起身,將手中節杖呈上道:“陛下,臣奉命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共抗匈奴,但臣未完成使命,請陛下責罰!”
劉徹接過光禿禿的旌節,好聲道:“卿出使西域十三年,如今能持節迴來朕已是欣慰,何談責罰?”
“來!”劉徹令其坐下道,“把這十幾年來的經曆告訴朕,朕相信定然是艱難曲折的曆程。”
張騫動容點頭,將這十多年出使的經曆徐徐道來。
“陛下,當年臣率百餘人出使西域,一路西行,未料經河西之時遇匈奴騎兵,臣等全部被俘送入單於王庭,軍臣單於得知臣等欲往大月氏,便將臣等扣押下來,這一扣便是十年之久。十年後,臣尋了一個機會,趁匈奴人不備逃出了單於王庭,但此時的大月氏已被迫西遷,臣等隨即一路尋去。途經西域大宛國時因沿途艱難,與臣同去之人皆已歿,僅剩臣與堂邑父二人,大宛國國王知臣等去往大月氏,便遣人將臣送至大月氏,未料大月氏西遷之地土地肥沃,且距離匈奴人較遠,大月氏已無意向匈奴複仇。臣多次勸說無果,隻能無奈離去,豈料歸漢途中臣二人又被匈奴所俘,扣留了一年多,數月前軍臣單於去世,匈奴內部發生戰亂,臣二人趁著紛亂這才得以脫身逃迴長安。”
聽了張騫的一番話,劉徹眼中隱有淚滴,歎道:“朕知道這一路艱辛,未料竟艱難至此!”
“臣手持旌節即代表我大漢王朝,使命所致,何談艱難!”張騫言辭坦坦,談及以往雖有艱辛,但在他心中更多的是對使命的執著。
“好!”劉徹頷首讚道,“朕果然沒看錯人!如今你既已歸來,先在此處好生歇息幾日,朕自有安排。”
數日後,朝廷下旨張騫官拜太中大夫,堂邑父被封奉使君,賜二人府邸及千金,引為百官之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