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眾議重用宋降將
離間計難動君臣心
忽必烈日思夜想、念念不忘的就是滅掉南宋,一統華夏。而要攻打南宋就必須有源源不斷的錢糧作保證。這天,忽必烈召集群臣議事,詢問今年的收成和錢糧征繳情況。
宰相兼大司農孛羅奏道:“郭守敬自擔任河渠使以來,走遍了全國各地,督導開河修渠,不辭辛苦,親自踏勘、設計、規劃、指導開挖。使不少旱地變成了水田。中都漕渠、平陽導渠,除可航運外,尚能灌田千餘頃。在寧夏,新修的水渠可灌田萬頃以上。”
別說忽必烈,眾大臣也個個驚得目瞪口呆,讚不絕口:“啊?能澆這麽多地!太了不起嘞!”
“今年農業是個大豐收年!總產量比去年增加了一成還多啊!”孛羅心花怒放,臉上閃著興奮的光彩。
忽必烈高興極:“好!好!五穀豐登!有了糧食,朕再打仗,就沒有後顧之憂嘍!郭愛卿郭愛卿為都水少監。”
太府太卿急於表功,興衝衝地說:“大汗,還有好消息呐!”
忽必烈說:“快講,叫大夥聽聽。”
太府太卿說:“今年的稅賦征得比往年都多,估計至少也要超過二成。現在我們是國庫充盈,銀庫糧庫都是櫃滿倉流哇!這都是阿合馬大人管理有方,征繳得力啊!”
“太好啦!國庫充盈,朕心裏就有底嘞。”忽必烈喜形於色,對阿合馬說,“阿合馬,你沒辜負我對你的信任,我沒選錯人,朕就是要重用你這樣的。朕決定,任安童為尚書省左丞相,由阿合馬接替安童的中書省平章政事,兼任製國用司正使。”
錢糧有了保障,忽必烈決定再次攻宋,特意把劉整召迴京師,一起研究攻打南宋事宜。
忽必烈見到劉整以後,握著他的手,當著群臣的麵再次進行嘉獎,說:“劉愛卿歸順聖朝以後,南朝氣急敗壞,派宋京率大軍攻打瀘州。愛卿身先士卒,浴血奮戰十餘陣,保住了瀘州,使其慘敗而歸,元氣大傷!愛卿果然是一員難得的虎將,名不虛傳啊!”
劉整誠惶誠恐,說:“謝陛下誇獎。聖上如此看中末將,末將殫忠竭誠、肝腦塗地,難報聖上恩遇!”
忽必烈說:“好,請歸班入座吧。”
劉整退下迴的坐位。
忽必烈說:“南宋背信棄義,不但不按和約朝拜納貢,居然賣天下之大不韙,扣留我方使臣達十餘年之久。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決意興王者之師,討伐不義!朕把你從瀘州請來,就是想聽聽你的意見。”
劉整說:“自古以來,帝王非四海一家不為正統。眼下,聖朝已有天下十之七八。南宋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偏安一隅,苟延殘喘,命數將盡。我朝國力充盈,兵強馬壯,正是滅宋一統天下的大好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聖上決斷乃英明之舉。末將不才,願做馬前之卒,首當其衝!”
忽必烈頻頻點頭,問眾大臣:“諸位愛卿意見如何?”
塔察爾出班奏道:“臣以為攻宋時機尚不成熟。”
忽必烈問:“何以見得?”
塔察爾說:“我軍擅長陸戰騎射,不善水戰,現在攻宋,是以我之短對敵之長,應練好水軍以後再攻宋為宜。”
穆哥也說:“南宋雖然偏安江南一隅,但對其實力也不能低估。江南乃魚米之鄉,財力頗豐,城池堅固,利於久戰。金朝兩次攻宋均告失敗。我朝窩闊台汗打到四川,無功而返。蒙哥汗更是飲恨釣魚山下。這一切都提示我們,攻宋必須做好充分準備,輕易攻打是不會奏效的。”
“此議末將不敢苟同。”劉整不同意這兩位王爺的意見,說,“不說金朝,窩闊台和蒙哥攻宋之所以失敗,並不是敗在宋軍強大和糧草充裕,而是敗在選錯攻宋地點。四川乃長江之首,山高穀深,易守難攻……”
忽必烈對劉整的這一獨到見解很感興趣,問:“劉愛卿認為,從何處進攻為宜?”
劉整走到地圖前,指著地圖說:“末將認為攻擊點應選在荊襄,荊襄是南宋防線的中斷,失去荊襄,便會首尾難顧,很容易土崩瓦解。”
阿術長期戰鬥在與南宋對峙的長江前線,對南宋的防線比較了解,他覺得劉整分析得極有道理,便說:“劉將軍所言極是。我與南宋交戰多年,深知其內情。看起來宋兵數量不是太少,但毫無鬥誌。能征慣戰的良將,被賈似道害的害了,排擠走的排擠走了,劉將軍不就是現成的例子嗎?前線將士們在浴血苦戰,而偏安臨安的南宋君臣們,照樣花天酒地、享樂無度。像這樣昏庸腐敗的朝廷,不滅掉它還等什麽?”
“可是,陛下……”
塔察爾等人還要說什麽,忽必烈打斷他們,說:“不要說了。朕意已決!南宋無道,連國使也敢扣留,像這樣不講信義的昏君,還留著它幹什麽?阿術、劉整聽旨!任阿術為征南都元帥,升劉整為鎮國上將軍、征南副都元帥,分別率領蒙漢大軍十萬,進兵襄陽!”
阿術、劉整接旨:“末將領旨!”
忽必烈對阿合馬:“阿合馬聽旨,命你在大軍啟動前備足軍需糧餉,不得有誤。”
“大軍所需糧餉,臣早已備齊,隨時聽從調用。”阿合馬十分得意。“好!”忽必烈很滿意,說,“阿合馬辦事,最讓朕放心。”
阿術和劉整領命,驅動十萬蒙漢大軍過南陽,下新野,直逼漢江北岸的襄陽城。襄陽守將是南宋名將呂文德的胞弟呂文煥,不僅能征善戰,運籌帷幄,而且深思遠慮,未雨綢繆。他料定忽必烈遲早會來攻城,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除了把襄陽城池築得又高又厚,還儲備了足夠全城軍民吃十年的糧食。襄陽城四麵環水,呂文煥在水中布滿了暗礁、木樁、鐵絲網。別說攻城,連靠近都非常困難。
阿術和劉整得此情報,知道要攻下襄陽絕非我易事。二人登上與襄陽城遙遙相對的峴山,一麵觀察地形,一麵商議對策。
劉整指著襄陽城外密如蛛網的水道,對阿術說:“元帥請看,襄陽四周被水包圍,沒有善戰的水軍是很難接近的。我軍鐵騎精良,所向披靡,唯水軍不如宋。因此,我建議暫不攻城,一麵加緊操練水軍,另外,隻在陸上包圍襄陽還不夠,還應築一道堅固水中防線。”
“水中防線?”阿術對劉整的建議很感興趣,問:“你說說,如何構築水中防線?”
劉整說:“元帥您看,襄陽城的西北是萬仞山,東南是百丈山,兩山之間是寬闊的江麵,對襄陽形成弧形包圍。我們在萬仞山到百丈山的江中用木樁鐵索築起一道長柵,在江心咽喉處築一座高台,上置火炮強弩,高台兩側各置五個大石墩,防止敵船馳援襄陽,斷絕襄陽通過水上與外界聯係。水陸兩到防線,把襄陽變成一座死城,困也要把它困死!”
阿術和劉整把上述計劃寫成奏折,差人飛速奏報忽必烈。忽必烈聞報大喜,下旨命他們加緊訓練水軍,早日攻下襄陽。
然而,襄陽守軍都是久經征戰的精銳之師,再加上呂文煥指揮有方,防守嚴密,又處在背水一戰的哀兵地位,士氣極高,戰鬥力極強。阿術和劉整多次強攻,都被呂文煥打敗。可是,呂文煥也無法攻出城來。雙方形成對峙之勢。
俗話說,智者千慮也有一失。呂文煥雖然在城中儲備了足夠的糧草,但他卻忽略了衣甲兵器。被困時間一長,衣甲兵器便成了問題。如不能及時得到補充,想長期堅持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到了冬天,會凍死人的。怎麽辦?必須設法與外界取得聯係。呂文煥組織精銳小分隊幾次強行突圍,都沒有成功。最後,呂文煥想出個主意,挑選一名水性好的士兵,乘夜深人靜的時候潛水越過封鎖線,去郢州給李庭芝送信,讓李庭芝想辦法為他們送來衣甲兵器。
這法還真靈,一個士兵目標小,又是水下潛遊,北軍的哨兵沒有發現,順利到達郢州,把襄陽的情況報告李庭芝。
李庭芝得報,立即備好足夠的衣甲兵器。可是,怎樣才能送進襄陽城呢?有人主張硬拚,強闖北軍封鎖線。李庭芝明知這樣太冒險,但實在沒有別的辦法,隻好這麽辦。李庭芝從襄陽城外一名農夫口中得知,襄陽城後有一條叫清泥河的小河,兩岸林木繁茂,比較隱蔽,離北軍大營也遠,防守相對薄弱,是突擊強攻的理想地點。李庭芝親自挑選了三千名驍勇善戰士卒,近百隻快船,船上滿裝衣甲兵器,由都統張順、張貴率領,帶著砍刀板斧鋼鋸之類的工具,趁深夜北軍困乏時突襲強攻。張順、張貴是同胞兄弟,行伍出身,父親原在呂文德麾下任參將,在鄂州保衛戰時身守百創,戰死疆場。二人與忽必烈有不共戴天之仇。
出發那天晚上,天陰得伸手不見五指,江風咧咧,濤聲如雷。李庭芝心中暗喜,蒼天助我大宋,給了我這樣一個難得的好天氣。出發前,他握著張家兄弟的手,動情地說:“襄陽被困多年,急需補充衣甲兵器,二位肩上責任重大。北兵在江中埋下大量木柵鐵鏈,船行困難,二位要格外小心啊!”
張順說:“元帥放心,忽必烈是我的殺父仇人,就是犧牲性命,我們弟兄也要把衣甲兵器送到呂將軍手裏!木柵鐵鏈就是固若金湯,也休想阻止住我們!”
李庭芝說:“要有智有謀,盡量不驚動敵人。”
張順張貴點頭答應:“是,末將記下了!”
“好。”李庭芝下令,“出發!”
張順和張貴向整裝待發的將士們一揮手,聲音很低但很堅定:“上船,出發!”
眾將士飛身上船,箭似地向襄陽城後的清泥河劃去。
船隊到達清泥河入口,張順命令船隊停下,隱蔽在河邊樹叢下。他和弟弟張貴觀察了一下清泥河的形勢。清泥河不算太寬,但水深流急,湍急處羽毛可沉。此時正是後半夜,北軍的士兵大都已經入睡,遠處大營裏閃爍著昏黃暗淡的燈光。江邊時有哨兵走動,但人數不多,哨卡之間距離也較遠。看來,北軍在這裏的防備確實相對薄弱。因為山野寂靜,顯得風聲和濤聲格外的大,麵對麵說話都很難聽到。張順和張貴極為高興,命令頭船士兵拿出砍刀板斧鋼鋸前行開路,向襄陽城進發。
都船士兵領命,飛速開進清泥河中,一邊前行一邊用竹竿木棍探察河中障礙,發現木柵鐵鏈便砍的砍鋸的鋸,為船隊開出了一條通路。張順和張貴的心情極為緊張,目不轉睛地盯著北軍營地,隨時做好應變準備。值得慶幸的時,船隊馬上就要到襄陽城下了,北軍仍然沒有察覺。張順和張貴既高興又緊張,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
可是,就在船隊逼近襄陽城下時,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北軍哨兵發現了宋軍船隊。哨兵敲鑼報警,北軍營地燈光大亮,喊叫聲號角聲響成一片。北軍的動作也非常快,刹那間便從岸上和河中向宋軍船隊殺來。劉整親自指揮,雖然北軍不善水戰,奈何船多人多,宋軍很快陷入被動。張順當機立斷,自己斷後掩護,讓弟弟張貴護送衣甲兵器突擊進城。
好個血腥廝殺!張順上身赤裸,身先士卒,率領敢死勇士衝向敵船。喊殺聲聲,刀槍揮舞,鮮血飛濺,染紅江水,屍橫江麵,江水為之阻塞。張順身中七槍六箭,仍然死抱住一名北軍士兵一起栽進江中。張貴見哥哥慘死,怒火中燒,雙眼血紅,在敵陣中殺出一條血路,衝進襄陽城。
張貴的到來,給襄陽守軍極大的鼓舞。張貴不但送來了急需的衣甲兵器,而且還帶來了李庭芝的破敵計策。李庭芝與張氏兄弟約定,如果張氏兄弟能進入襄陽城,便於第三天深夜子時,張氏兄弟從襄陽,李庭芝從郢州,同時出發夾擊北軍。乘其不備,力爭全殲。呂文煥覺得此計甚妙,要與張貴一起出擊。
張貴說:“不可。李將軍早有安排,為防北軍趁亂攻擊襄陽,襄陽守軍不可傾巢出擊。可抽調精銳補充到我的敢死隊中。如果我和李將軍獲勝,呂將軍便可傾城而出,痛擊敵軍。”
呂文煥說:“李將軍不愧是運籌帷幄的老將,考慮得就是周到。好,末將等待你們的好消息。”
到了第三天夤夜子時,這天又是個烏雲密布風大浪急的天氣。張貴率領經過重新休整補充的敢死隊,齊集襄陽城的水門。呂文煥緊緊握著張貴手,囑咐再三。張貴咬牙切齒,怒目圓睜,對呂文煥說:“將軍放心,我與胡兒韃子有不共戴天之仇,您就等我的好消息吧!”
張貴說完,命令打開水門。身穿夜行衣的敢死隊迅速消失在濃黑的夜色。
張貴命令士兵不許說話,動作要輕,隱身潛形,不能暴露自己,以便打敵人個措手不及。
張貴一邊摔隊前行,一邊緊張地觀察兩岸動靜。江上夜霧彌漫,沒有一艘船隻。兩岸更是漆黑一片,除了風聲和浪濤聲沒有任何聲響。張貴慶幸敵人沒有防備,但不知怎的心中又有一種莫名的不安。傳令隊員們注意觀察,隨時做好戰鬥準備。
果然不出張貴所料,船隊行至比較開闊的江麵時,突然一陣鑼響,兩岸燃起熊熊大火,火舌飛躥,把剛才還是漆黑一片的夜空,照得亮如白晝。張貴和敢死隊員們都驚呆了!敵人分明是早有準備嘛!張貴猜疑的一點也不錯,劉整是從被俘的宋軍口中得到這一重要情報,於是,他便想出了這條“火燒草牛”之計。讓士兵紮幹草如牛狀,置於大江兩岸,首尾相接,綿延數裏之遙。等到張貴的船隊來到預定地點,下令士兵一起點燃草牛。同時,隱藏在蘆葦叢中的戰船一齊衝出,殺向張貴的船隊。遇此突變,張貴倉皇迎戰,與北軍轉戰五十餘裏,終因寡不敵眾,被北軍擊敗。張貴身負重傷被擒獲。張貴不愧是條錚錚鐵漢,誓死不降,破口大罵,阿術被激怒,將其斬首。
劉整當年曾與呂文煥同在呂文德麾下為將,知道呂文煥是員良將,便想利用這層關係勸說呂文煥棄宋來降。決定親自護送把張貴的屍體交還呂文煥。
阿術和眾將都不同意,覺得這樣太冒險了,萬一城上放箭,後果不堪設想。
劉整卻說:“若能勸說呂文煥來歸,這點險算得了什麽!”
便讓四名南宋降兵抬著張貴的屍體,來到襄陽城下。
城上的呂文煥和眾將士,見來人抬的是張貴的屍體,知道突襲失敗。看到後麵騎在馬上的是降將劉整,不由氣滿胸膛。
劉整在馬上向城牆上的呂文煥深施一禮,說道:“文煥兄!分別多日,甚是思念,向來可好?”
呂文煥氣憤填膺,怒目而視,斥罵道:“呸!背叛朝廷,無恥至極!誰是你的兄弟!真不知羞恥為何事!”
劉整並不生氣,淡然一笑,說:“小弟是來告訴仁兄,你與李庭芝的計謀已經化為泡影,張貴全軍覆沒。張貴的屍首在此,請兄收迴,妥為安葬。”
劉整示意四降兵將屍首抬向城門。
這不是公然挑釁嗎?城上將士勃然大怒,紛紛拿起武器,要衝下城去與敵人決一死戰。
“慢。”呂文煥攔住激憤的弟兄,說,“不要傷害張將軍遺體,先將張將軍屍首抬迴。”
“是。”將士們強忍憤怒,打開城門抬迴張貴遺體,也把四名抬屍體的投降宋兵捉進城中。
將士指著四個被擒的降兵,對呂文煥說:“將軍,這幾個敗類如何處置?”
四個降兵磕頭求饒:“將軍饒命,我們也是沒有辦法呀!”
“呸!”呂文煥大怒,“什麽沒有辦法,分明是軟骨頭!來人,把他們拉到垛口上,當著劉整的麵斬首!”
“是!”
呂文煥當著劉整的麵殺了四個降兵,劉整依然沒有被激怒,平靜地說:“沒想到幾年不見,文煥兄的脾氣還是如此剛烈。不過,南宋氣數已盡,滅亡隻是早晚的事,何必要拿無辜士卒出氣?做為統軍大將,心胸太狹窄了吧?”
“你!”呂文煥氣得渾身哆嗦,“你住口!要不是你出謀劃策,光憑那些頭腦簡單粗魯野蠻的胡兒韃子,哼哼,早被我趕迴老家去了!你助紂為虐,為虎作倀,有什麽資格跟我說話!”
“仁兄差矣!”劉整義正詞嚴,說,“難道你真的不知?南宋皇帝昏庸,奸佞當道,你的胞兄呂文德不是就深受奸賊賈似道之害嗎?忽必烈誌在結束分裂,統一華夏,懷仁愛民,廣攬天下英賢。南宋滅亡,已是民心所向,天命所至,是你我誰都無力改變的。像兄這樣的蓋世英才,聰明之人,難道看不到這一點?怎麽能逆天而動呢?這樣,不僅害了自己,還使生靈慘遭塗炭。請聽小弟一句肺腑之言,幡然悔悟,棄暗投明……”
呂文煥怕他的煽動惑亂軍心,不等他說完,把大手一揮,說:“休聽他胡言亂語!放箭!射死這個叛徒!”
士卒領命,齊向劉整等人射去。
“啊?元帥看箭!”副將見狀大驚,一麵撥打飛蝗似的箭鏃,一麵護住劉整。
可是,還是晚了一步,劉整的肩膀已被箭射中。
眾人急忙護擁著受傷的劉整,撤迴大營。
呂文煥雖然未降,但北軍連折宋軍兩員大將,大大鼓舞了士氣。阿術特命大將茶唿十萬火急趕迴京師,向忽必烈報捷。
忽必烈聞報,大為高興。當聽說劉整被敵箭射傷,關心地問:“劉元帥傷得怎樣?不要緊吧?”
茶唿說:“傷勢不重,隻是傷著點皮肉,經過調治,已經好了。”
忽必烈和在場的人才鬆了一口氣。
茶唿說:“經過這兩次大戰,宋軍大傷了元氣。劉將軍的謀略確實非常人可比,把宋軍搞得苦不堪言,成了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啊!”
忽必烈說:“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嘛。朕沒有白冒那麽大的險,值得,值得啊!茶唿,你迴去告訴阿術和劉整,襄陽久攻不下,已經成了朕的一塊心病,希望他們能盡快拿下襄陽,早日去掉朕的這塊心病!”
“是!茶唿明白!”茶唿帶著忽必烈的口諭,星夜趕迴襄陽前線。
就在茶唿返迴襄陽前線不久,突然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
那天上午,忽必烈正在召集群臣議事。突然聽到登聞院鼓響了起來,聲音很急促。大臣們很清楚,沒有非常重大的事情是誰也不敢隨便敲登聞院鼓的。人們推測,不是外寇入侵,就是暴民造反,要不就是哪裏發生了天塌地陷的重大災害。可是,當忽必烈把敲登聞院鼓的人傳來詢問時,卻都不是上述猜測。眾人頓時愣住了,除了這些災異,還會有什麽更重大的事呢?
敲擊登聞院鼓的是永寧府尹,忽必烈聽他說報告的不是外寇入侵、暴民造反和重大天災,臉色頓時沉了下來,用一種嚴厲而暗含威脅的口氣說:“永寧府尹!你身為地方官,有事應當按級上報,如果事情確實重大,需要直接稟報朝廷,也應當去找職司部衙。你可知道,如果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擅敲登聞鼓,是什麽罪過嗎?”
永寧府尹是個辦事認真,有點迂腐的小老頭,點點頭說:“卑職知道,誅滅九族。不過,卑職稟報的雖然不是外寇、暴民造反,可也關係到朝廷安危、襄陽前線將士們的生死存亡呐!”
“啊?”永寧府尹的話大大出乎忽必烈和大臣們的意料,心中不由驚顫了一下。
“這……前線將士的生死存亡……”忽必烈蹙起眉頭,暗自忖道:“茶唿剛走,襄陽前線會發生什麽事呢?”問永寧府尹:“你說,襄陽前線出了什麽事?”
“事情極端機密,這……”永寧府尹看了看眾大臣,欲言又止。
忽必烈說:“他們都是朕的心腹股肱大臣,你但說無妨。”
“是。”永寧府尹神情極為嚴肅,用非常機密的口氣說:“劉整曾是南宋重臣,歸順我朝以後,朝廷待他不薄,封官晉爵,委以平宋重任,手中軍權在握。按理說,他應效死賣力,報答我主知遇之恩。可是,沒想到他……”
“啊?劉整怎麽啦?”大臣們的神經都緊張起來。
忽必烈也大感意外,不由從禦座上站了起來,盯著永寧府尹問:“劉整怎麽了?他怎麽了?你說呀?快說呀?”
“他……他……”永寧府尹氣的說不出話來,“他……”了多時才說:“他投降汗廷並非真心,而是韜晦潛伏之計!”
“啊?”忽必烈顧不得儀表威嚴,一個箭步躥到永寧府尹麵前,一把揪住他的衣領,目光像雄鷹般直勾勾盯著他問:“你說什麽?你敢誣陷朕的愛將,挑撥君臣關係,小心我把你碎屍萬段!”
永寧府尹嚇得渾身發抖,戰戰兢兢地說:“卑……卑職不敢,卑……卑職說的都是真的,劉整背著朝廷,與南宋暗中勾結……”
忽必烈問:“你可有證據?”
永寧府尹:“有,有,都在這兒,大汗請看。南宋晉已經封他為燕郡王、征北大元帥、盧龍軍節度使!您看,這是南宋授給他的金印,牙符,還……有這敕命文書。請陛下驗看,請陛下驗看!”
忽必烈接過一看,一下子驚呆了。金印、牙符、敕封文書,材質、樣式、文體……等等都與宋朝宮廷禦製一模一樣,顯然是真的。“啊!?”忽必烈瞠目結舌,驚呆了。
眾大臣頓時炸了窩,驚訝、惶恐,好象天要塌下來……
離間計難動君臣心
忽必烈日思夜想、念念不忘的就是滅掉南宋,一統華夏。而要攻打南宋就必須有源源不斷的錢糧作保證。這天,忽必烈召集群臣議事,詢問今年的收成和錢糧征繳情況。
宰相兼大司農孛羅奏道:“郭守敬自擔任河渠使以來,走遍了全國各地,督導開河修渠,不辭辛苦,親自踏勘、設計、規劃、指導開挖。使不少旱地變成了水田。中都漕渠、平陽導渠,除可航運外,尚能灌田千餘頃。在寧夏,新修的水渠可灌田萬頃以上。”
別說忽必烈,眾大臣也個個驚得目瞪口呆,讚不絕口:“啊?能澆這麽多地!太了不起嘞!”
“今年農業是個大豐收年!總產量比去年增加了一成還多啊!”孛羅心花怒放,臉上閃著興奮的光彩。
忽必烈高興極:“好!好!五穀豐登!有了糧食,朕再打仗,就沒有後顧之憂嘍!郭愛卿郭愛卿為都水少監。”
太府太卿急於表功,興衝衝地說:“大汗,還有好消息呐!”
忽必烈說:“快講,叫大夥聽聽。”
太府太卿說:“今年的稅賦征得比往年都多,估計至少也要超過二成。現在我們是國庫充盈,銀庫糧庫都是櫃滿倉流哇!這都是阿合馬大人管理有方,征繳得力啊!”
“太好啦!國庫充盈,朕心裏就有底嘞。”忽必烈喜形於色,對阿合馬說,“阿合馬,你沒辜負我對你的信任,我沒選錯人,朕就是要重用你這樣的。朕決定,任安童為尚書省左丞相,由阿合馬接替安童的中書省平章政事,兼任製國用司正使。”
錢糧有了保障,忽必烈決定再次攻宋,特意把劉整召迴京師,一起研究攻打南宋事宜。
忽必烈見到劉整以後,握著他的手,當著群臣的麵再次進行嘉獎,說:“劉愛卿歸順聖朝以後,南朝氣急敗壞,派宋京率大軍攻打瀘州。愛卿身先士卒,浴血奮戰十餘陣,保住了瀘州,使其慘敗而歸,元氣大傷!愛卿果然是一員難得的虎將,名不虛傳啊!”
劉整誠惶誠恐,說:“謝陛下誇獎。聖上如此看中末將,末將殫忠竭誠、肝腦塗地,難報聖上恩遇!”
忽必烈說:“好,請歸班入座吧。”
劉整退下迴的坐位。
忽必烈說:“南宋背信棄義,不但不按和約朝拜納貢,居然賣天下之大不韙,扣留我方使臣達十餘年之久。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決意興王者之師,討伐不義!朕把你從瀘州請來,就是想聽聽你的意見。”
劉整說:“自古以來,帝王非四海一家不為正統。眼下,聖朝已有天下十之七八。南宋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偏安一隅,苟延殘喘,命數將盡。我朝國力充盈,兵強馬壯,正是滅宋一統天下的大好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聖上決斷乃英明之舉。末將不才,願做馬前之卒,首當其衝!”
忽必烈頻頻點頭,問眾大臣:“諸位愛卿意見如何?”
塔察爾出班奏道:“臣以為攻宋時機尚不成熟。”
忽必烈問:“何以見得?”
塔察爾說:“我軍擅長陸戰騎射,不善水戰,現在攻宋,是以我之短對敵之長,應練好水軍以後再攻宋為宜。”
穆哥也說:“南宋雖然偏安江南一隅,但對其實力也不能低估。江南乃魚米之鄉,財力頗豐,城池堅固,利於久戰。金朝兩次攻宋均告失敗。我朝窩闊台汗打到四川,無功而返。蒙哥汗更是飲恨釣魚山下。這一切都提示我們,攻宋必須做好充分準備,輕易攻打是不會奏效的。”
“此議末將不敢苟同。”劉整不同意這兩位王爺的意見,說,“不說金朝,窩闊台和蒙哥攻宋之所以失敗,並不是敗在宋軍強大和糧草充裕,而是敗在選錯攻宋地點。四川乃長江之首,山高穀深,易守難攻……”
忽必烈對劉整的這一獨到見解很感興趣,問:“劉愛卿認為,從何處進攻為宜?”
劉整走到地圖前,指著地圖說:“末將認為攻擊點應選在荊襄,荊襄是南宋防線的中斷,失去荊襄,便會首尾難顧,很容易土崩瓦解。”
阿術長期戰鬥在與南宋對峙的長江前線,對南宋的防線比較了解,他覺得劉整分析得極有道理,便說:“劉將軍所言極是。我與南宋交戰多年,深知其內情。看起來宋兵數量不是太少,但毫無鬥誌。能征慣戰的良將,被賈似道害的害了,排擠走的排擠走了,劉將軍不就是現成的例子嗎?前線將士們在浴血苦戰,而偏安臨安的南宋君臣們,照樣花天酒地、享樂無度。像這樣昏庸腐敗的朝廷,不滅掉它還等什麽?”
“可是,陛下……”
塔察爾等人還要說什麽,忽必烈打斷他們,說:“不要說了。朕意已決!南宋無道,連國使也敢扣留,像這樣不講信義的昏君,還留著它幹什麽?阿術、劉整聽旨!任阿術為征南都元帥,升劉整為鎮國上將軍、征南副都元帥,分別率領蒙漢大軍十萬,進兵襄陽!”
阿術、劉整接旨:“末將領旨!”
忽必烈對阿合馬:“阿合馬聽旨,命你在大軍啟動前備足軍需糧餉,不得有誤。”
“大軍所需糧餉,臣早已備齊,隨時聽從調用。”阿合馬十分得意。“好!”忽必烈很滿意,說,“阿合馬辦事,最讓朕放心。”
阿術和劉整領命,驅動十萬蒙漢大軍過南陽,下新野,直逼漢江北岸的襄陽城。襄陽守將是南宋名將呂文德的胞弟呂文煥,不僅能征善戰,運籌帷幄,而且深思遠慮,未雨綢繆。他料定忽必烈遲早會來攻城,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除了把襄陽城池築得又高又厚,還儲備了足夠全城軍民吃十年的糧食。襄陽城四麵環水,呂文煥在水中布滿了暗礁、木樁、鐵絲網。別說攻城,連靠近都非常困難。
阿術和劉整得此情報,知道要攻下襄陽絕非我易事。二人登上與襄陽城遙遙相對的峴山,一麵觀察地形,一麵商議對策。
劉整指著襄陽城外密如蛛網的水道,對阿術說:“元帥請看,襄陽四周被水包圍,沒有善戰的水軍是很難接近的。我軍鐵騎精良,所向披靡,唯水軍不如宋。因此,我建議暫不攻城,一麵加緊操練水軍,另外,隻在陸上包圍襄陽還不夠,還應築一道堅固水中防線。”
“水中防線?”阿術對劉整的建議很感興趣,問:“你說說,如何構築水中防線?”
劉整說:“元帥您看,襄陽城的西北是萬仞山,東南是百丈山,兩山之間是寬闊的江麵,對襄陽形成弧形包圍。我們在萬仞山到百丈山的江中用木樁鐵索築起一道長柵,在江心咽喉處築一座高台,上置火炮強弩,高台兩側各置五個大石墩,防止敵船馳援襄陽,斷絕襄陽通過水上與外界聯係。水陸兩到防線,把襄陽變成一座死城,困也要把它困死!”
阿術和劉整把上述計劃寫成奏折,差人飛速奏報忽必烈。忽必烈聞報大喜,下旨命他們加緊訓練水軍,早日攻下襄陽。
然而,襄陽守軍都是久經征戰的精銳之師,再加上呂文煥指揮有方,防守嚴密,又處在背水一戰的哀兵地位,士氣極高,戰鬥力極強。阿術和劉整多次強攻,都被呂文煥打敗。可是,呂文煥也無法攻出城來。雙方形成對峙之勢。
俗話說,智者千慮也有一失。呂文煥雖然在城中儲備了足夠的糧草,但他卻忽略了衣甲兵器。被困時間一長,衣甲兵器便成了問題。如不能及時得到補充,想長期堅持是很困難的。尤其是到了冬天,會凍死人的。怎麽辦?必須設法與外界取得聯係。呂文煥組織精銳小分隊幾次強行突圍,都沒有成功。最後,呂文煥想出個主意,挑選一名水性好的士兵,乘夜深人靜的時候潛水越過封鎖線,去郢州給李庭芝送信,讓李庭芝想辦法為他們送來衣甲兵器。
這法還真靈,一個士兵目標小,又是水下潛遊,北軍的哨兵沒有發現,順利到達郢州,把襄陽的情況報告李庭芝。
李庭芝得報,立即備好足夠的衣甲兵器。可是,怎樣才能送進襄陽城呢?有人主張硬拚,強闖北軍封鎖線。李庭芝明知這樣太冒險,但實在沒有別的辦法,隻好這麽辦。李庭芝從襄陽城外一名農夫口中得知,襄陽城後有一條叫清泥河的小河,兩岸林木繁茂,比較隱蔽,離北軍大營也遠,防守相對薄弱,是突擊強攻的理想地點。李庭芝親自挑選了三千名驍勇善戰士卒,近百隻快船,船上滿裝衣甲兵器,由都統張順、張貴率領,帶著砍刀板斧鋼鋸之類的工具,趁深夜北軍困乏時突襲強攻。張順、張貴是同胞兄弟,行伍出身,父親原在呂文德麾下任參將,在鄂州保衛戰時身守百創,戰死疆場。二人與忽必烈有不共戴天之仇。
出發那天晚上,天陰得伸手不見五指,江風咧咧,濤聲如雷。李庭芝心中暗喜,蒼天助我大宋,給了我這樣一個難得的好天氣。出發前,他握著張家兄弟的手,動情地說:“襄陽被困多年,急需補充衣甲兵器,二位肩上責任重大。北兵在江中埋下大量木柵鐵鏈,船行困難,二位要格外小心啊!”
張順說:“元帥放心,忽必烈是我的殺父仇人,就是犧牲性命,我們弟兄也要把衣甲兵器送到呂將軍手裏!木柵鐵鏈就是固若金湯,也休想阻止住我們!”
李庭芝說:“要有智有謀,盡量不驚動敵人。”
張順張貴點頭答應:“是,末將記下了!”
“好。”李庭芝下令,“出發!”
張順和張貴向整裝待發的將士們一揮手,聲音很低但很堅定:“上船,出發!”
眾將士飛身上船,箭似地向襄陽城後的清泥河劃去。
船隊到達清泥河入口,張順命令船隊停下,隱蔽在河邊樹叢下。他和弟弟張貴觀察了一下清泥河的形勢。清泥河不算太寬,但水深流急,湍急處羽毛可沉。此時正是後半夜,北軍的士兵大都已經入睡,遠處大營裏閃爍著昏黃暗淡的燈光。江邊時有哨兵走動,但人數不多,哨卡之間距離也較遠。看來,北軍在這裏的防備確實相對薄弱。因為山野寂靜,顯得風聲和濤聲格外的大,麵對麵說話都很難聽到。張順和張貴極為高興,命令頭船士兵拿出砍刀板斧鋼鋸前行開路,向襄陽城進發。
都船士兵領命,飛速開進清泥河中,一邊前行一邊用竹竿木棍探察河中障礙,發現木柵鐵鏈便砍的砍鋸的鋸,為船隊開出了一條通路。張順和張貴的心情極為緊張,目不轉睛地盯著北軍營地,隨時做好應變準備。值得慶幸的時,船隊馬上就要到襄陽城下了,北軍仍然沒有察覺。張順和張貴既高興又緊張,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
可是,就在船隊逼近襄陽城下時,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北軍哨兵發現了宋軍船隊。哨兵敲鑼報警,北軍營地燈光大亮,喊叫聲號角聲響成一片。北軍的動作也非常快,刹那間便從岸上和河中向宋軍船隊殺來。劉整親自指揮,雖然北軍不善水戰,奈何船多人多,宋軍很快陷入被動。張順當機立斷,自己斷後掩護,讓弟弟張貴護送衣甲兵器突擊進城。
好個血腥廝殺!張順上身赤裸,身先士卒,率領敢死勇士衝向敵船。喊殺聲聲,刀槍揮舞,鮮血飛濺,染紅江水,屍橫江麵,江水為之阻塞。張順身中七槍六箭,仍然死抱住一名北軍士兵一起栽進江中。張貴見哥哥慘死,怒火中燒,雙眼血紅,在敵陣中殺出一條血路,衝進襄陽城。
張貴的到來,給襄陽守軍極大的鼓舞。張貴不但送來了急需的衣甲兵器,而且還帶來了李庭芝的破敵計策。李庭芝與張氏兄弟約定,如果張氏兄弟能進入襄陽城,便於第三天深夜子時,張氏兄弟從襄陽,李庭芝從郢州,同時出發夾擊北軍。乘其不備,力爭全殲。呂文煥覺得此計甚妙,要與張貴一起出擊。
張貴說:“不可。李將軍早有安排,為防北軍趁亂攻擊襄陽,襄陽守軍不可傾巢出擊。可抽調精銳補充到我的敢死隊中。如果我和李將軍獲勝,呂將軍便可傾城而出,痛擊敵軍。”
呂文煥說:“李將軍不愧是運籌帷幄的老將,考慮得就是周到。好,末將等待你們的好消息。”
到了第三天夤夜子時,這天又是個烏雲密布風大浪急的天氣。張貴率領經過重新休整補充的敢死隊,齊集襄陽城的水門。呂文煥緊緊握著張貴手,囑咐再三。張貴咬牙切齒,怒目圓睜,對呂文煥說:“將軍放心,我與胡兒韃子有不共戴天之仇,您就等我的好消息吧!”
張貴說完,命令打開水門。身穿夜行衣的敢死隊迅速消失在濃黑的夜色。
張貴命令士兵不許說話,動作要輕,隱身潛形,不能暴露自己,以便打敵人個措手不及。
張貴一邊摔隊前行,一邊緊張地觀察兩岸動靜。江上夜霧彌漫,沒有一艘船隻。兩岸更是漆黑一片,除了風聲和浪濤聲沒有任何聲響。張貴慶幸敵人沒有防備,但不知怎的心中又有一種莫名的不安。傳令隊員們注意觀察,隨時做好戰鬥準備。
果然不出張貴所料,船隊行至比較開闊的江麵時,突然一陣鑼響,兩岸燃起熊熊大火,火舌飛躥,把剛才還是漆黑一片的夜空,照得亮如白晝。張貴和敢死隊員們都驚呆了!敵人分明是早有準備嘛!張貴猜疑的一點也不錯,劉整是從被俘的宋軍口中得到這一重要情報,於是,他便想出了這條“火燒草牛”之計。讓士兵紮幹草如牛狀,置於大江兩岸,首尾相接,綿延數裏之遙。等到張貴的船隊來到預定地點,下令士兵一起點燃草牛。同時,隱藏在蘆葦叢中的戰船一齊衝出,殺向張貴的船隊。遇此突變,張貴倉皇迎戰,與北軍轉戰五十餘裏,終因寡不敵眾,被北軍擊敗。張貴身負重傷被擒獲。張貴不愧是條錚錚鐵漢,誓死不降,破口大罵,阿術被激怒,將其斬首。
劉整當年曾與呂文煥同在呂文德麾下為將,知道呂文煥是員良將,便想利用這層關係勸說呂文煥棄宋來降。決定親自護送把張貴的屍體交還呂文煥。
阿術和眾將都不同意,覺得這樣太冒險了,萬一城上放箭,後果不堪設想。
劉整卻說:“若能勸說呂文煥來歸,這點險算得了什麽!”
便讓四名南宋降兵抬著張貴的屍體,來到襄陽城下。
城上的呂文煥和眾將士,見來人抬的是張貴的屍體,知道突襲失敗。看到後麵騎在馬上的是降將劉整,不由氣滿胸膛。
劉整在馬上向城牆上的呂文煥深施一禮,說道:“文煥兄!分別多日,甚是思念,向來可好?”
呂文煥氣憤填膺,怒目而視,斥罵道:“呸!背叛朝廷,無恥至極!誰是你的兄弟!真不知羞恥為何事!”
劉整並不生氣,淡然一笑,說:“小弟是來告訴仁兄,你與李庭芝的計謀已經化為泡影,張貴全軍覆沒。張貴的屍首在此,請兄收迴,妥為安葬。”
劉整示意四降兵將屍首抬向城門。
這不是公然挑釁嗎?城上將士勃然大怒,紛紛拿起武器,要衝下城去與敵人決一死戰。
“慢。”呂文煥攔住激憤的弟兄,說,“不要傷害張將軍遺體,先將張將軍屍首抬迴。”
“是。”將士們強忍憤怒,打開城門抬迴張貴遺體,也把四名抬屍體的投降宋兵捉進城中。
將士指著四個被擒的降兵,對呂文煥說:“將軍,這幾個敗類如何處置?”
四個降兵磕頭求饒:“將軍饒命,我們也是沒有辦法呀!”
“呸!”呂文煥大怒,“什麽沒有辦法,分明是軟骨頭!來人,把他們拉到垛口上,當著劉整的麵斬首!”
“是!”
呂文煥當著劉整的麵殺了四個降兵,劉整依然沒有被激怒,平靜地說:“沒想到幾年不見,文煥兄的脾氣還是如此剛烈。不過,南宋氣數已盡,滅亡隻是早晚的事,何必要拿無辜士卒出氣?做為統軍大將,心胸太狹窄了吧?”
“你!”呂文煥氣得渾身哆嗦,“你住口!要不是你出謀劃策,光憑那些頭腦簡單粗魯野蠻的胡兒韃子,哼哼,早被我趕迴老家去了!你助紂為虐,為虎作倀,有什麽資格跟我說話!”
“仁兄差矣!”劉整義正詞嚴,說,“難道你真的不知?南宋皇帝昏庸,奸佞當道,你的胞兄呂文德不是就深受奸賊賈似道之害嗎?忽必烈誌在結束分裂,統一華夏,懷仁愛民,廣攬天下英賢。南宋滅亡,已是民心所向,天命所至,是你我誰都無力改變的。像兄這樣的蓋世英才,聰明之人,難道看不到這一點?怎麽能逆天而動呢?這樣,不僅害了自己,還使生靈慘遭塗炭。請聽小弟一句肺腑之言,幡然悔悟,棄暗投明……”
呂文煥怕他的煽動惑亂軍心,不等他說完,把大手一揮,說:“休聽他胡言亂語!放箭!射死這個叛徒!”
士卒領命,齊向劉整等人射去。
“啊?元帥看箭!”副將見狀大驚,一麵撥打飛蝗似的箭鏃,一麵護住劉整。
可是,還是晚了一步,劉整的肩膀已被箭射中。
眾人急忙護擁著受傷的劉整,撤迴大營。
呂文煥雖然未降,但北軍連折宋軍兩員大將,大大鼓舞了士氣。阿術特命大將茶唿十萬火急趕迴京師,向忽必烈報捷。
忽必烈聞報,大為高興。當聽說劉整被敵箭射傷,關心地問:“劉元帥傷得怎樣?不要緊吧?”
茶唿說:“傷勢不重,隻是傷著點皮肉,經過調治,已經好了。”
忽必烈和在場的人才鬆了一口氣。
茶唿說:“經過這兩次大戰,宋軍大傷了元氣。劉將軍的謀略確實非常人可比,把宋軍搞得苦不堪言,成了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啊!”
忽必烈說:“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嘛。朕沒有白冒那麽大的險,值得,值得啊!茶唿,你迴去告訴阿術和劉整,襄陽久攻不下,已經成了朕的一塊心病,希望他們能盡快拿下襄陽,早日去掉朕的這塊心病!”
“是!茶唿明白!”茶唿帶著忽必烈的口諭,星夜趕迴襄陽前線。
就在茶唿返迴襄陽前線不久,突然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
那天上午,忽必烈正在召集群臣議事。突然聽到登聞院鼓響了起來,聲音很急促。大臣們很清楚,沒有非常重大的事情是誰也不敢隨便敲登聞院鼓的。人們推測,不是外寇入侵,就是暴民造反,要不就是哪裏發生了天塌地陷的重大災害。可是,當忽必烈把敲登聞院鼓的人傳來詢問時,卻都不是上述猜測。眾人頓時愣住了,除了這些災異,還會有什麽更重大的事呢?
敲擊登聞院鼓的是永寧府尹,忽必烈聽他說報告的不是外寇入侵、暴民造反和重大天災,臉色頓時沉了下來,用一種嚴厲而暗含威脅的口氣說:“永寧府尹!你身為地方官,有事應當按級上報,如果事情確實重大,需要直接稟報朝廷,也應當去找職司部衙。你可知道,如果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擅敲登聞鼓,是什麽罪過嗎?”
永寧府尹是個辦事認真,有點迂腐的小老頭,點點頭說:“卑職知道,誅滅九族。不過,卑職稟報的雖然不是外寇、暴民造反,可也關係到朝廷安危、襄陽前線將士們的生死存亡呐!”
“啊?”永寧府尹的話大大出乎忽必烈和大臣們的意料,心中不由驚顫了一下。
“這……前線將士的生死存亡……”忽必烈蹙起眉頭,暗自忖道:“茶唿剛走,襄陽前線會發生什麽事呢?”問永寧府尹:“你說,襄陽前線出了什麽事?”
“事情極端機密,這……”永寧府尹看了看眾大臣,欲言又止。
忽必烈說:“他們都是朕的心腹股肱大臣,你但說無妨。”
“是。”永寧府尹神情極為嚴肅,用非常機密的口氣說:“劉整曾是南宋重臣,歸順我朝以後,朝廷待他不薄,封官晉爵,委以平宋重任,手中軍權在握。按理說,他應效死賣力,報答我主知遇之恩。可是,沒想到他……”
“啊?劉整怎麽啦?”大臣們的神經都緊張起來。
忽必烈也大感意外,不由從禦座上站了起來,盯著永寧府尹問:“劉整怎麽了?他怎麽了?你說呀?快說呀?”
“他……他……”永寧府尹氣的說不出話來,“他……”了多時才說:“他投降汗廷並非真心,而是韜晦潛伏之計!”
“啊?”忽必烈顧不得儀表威嚴,一個箭步躥到永寧府尹麵前,一把揪住他的衣領,目光像雄鷹般直勾勾盯著他問:“你說什麽?你敢誣陷朕的愛將,挑撥君臣關係,小心我把你碎屍萬段!”
永寧府尹嚇得渾身發抖,戰戰兢兢地說:“卑……卑職不敢,卑……卑職說的都是真的,劉整背著朝廷,與南宋暗中勾結……”
忽必烈問:“你可有證據?”
永寧府尹:“有,有,都在這兒,大汗請看。南宋晉已經封他為燕郡王、征北大元帥、盧龍軍節度使!您看,這是南宋授給他的金印,牙符,還……有這敕命文書。請陛下驗看,請陛下驗看!”
忽必烈接過一看,一下子驚呆了。金印、牙符、敕封文書,材質、樣式、文體……等等都與宋朝宮廷禦製一模一樣,顯然是真的。“啊!?”忽必烈瞠目結舌,驚呆了。
眾大臣頓時炸了窩,驚訝、惶恐,好象天要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