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建炎二年東、陝西、耀州、東下部縣。
百裏荒無人煙的土地上,一隊又一隊的西軍正在集結。連綿的營寨延伸出去不知幾裏,充滿了整個眼簾。
殘陽如血,旌旗招展,大大的“宋”字大旗隨風擺動,獵獵作響。馬嘶聲不斷傳來,西北風凜冽,金戈鐵馬,荒草雪原,讓人頗有一種“易水寒”的悲壯、蒼涼之感。
鐵甲貫身的宋軍們雖然依然是隊列整齊,軍容森嚴,但在許多西軍將士的心中,已經沒有了往昔那種縱橫沙場的興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深的無奈和憤懣。
自西夏建國以來,圍繞著宋、夏反複爭奪的橫山地區,兩國之間的絞殺進行了長達80年之久。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國戰之中,大宋朝曆史上最強的野戰軍團西軍,也應運而生。
折家軍、種家軍、楊家將、陝西沿邊五路,西軍男兒縱橫疆場、浴血奮戰,用生命和鮮血捍衛著大宋的邊陲,自大宋建國以來,未曾停歇。
隨著西軍的崛起,西夏步步後退,疆土日漸萎縮。趙佶宣和年間,西軍更是打得西夏全線潰退,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到了滅國邊緣。
時移世易,天有不測風雲。西夏奄奄一息之際,金人不失時機地南下攻宋,西軍奉命勤王。西夏得以幸存,西軍卻是如救火隊長一般,焦頭爛額,四處救援,實力也在一次次的大戰中削弱,雄風不再。
曆史上,西軍在陝西富平一戰後徹底衰落,餘者散入各處,從此世間不複再有這一支鐵血雄軍。富平之戰,成了西軍的絕唱。
可以說,陝西富平之戰前,西軍已經是黃昏斜陽,映襯著大宋帝國的腐朽和衰敗。
盡管有王鬆的橫空出世,改變了曆史的些許走向,但西軍依然是暮氣沉沉,一盤散沙,難改覆滅的命運。
劉子羽,資政殿大學士劉韐長子,張浚宣撫川陝,辟為宣撫使參議軍事。如今,這位久經沙場的善謀之士,站在耀州城牆之上,麵色凝重,眉頭緊鎖,顯示出內心的強烈不安。
“五路西軍,各自為戰,勾心鬥角,暮氣沉沉。即便有二十萬之眾,恐怕也會被金人各個擊破。”
參議官賈世方看著城外各路西軍駐紮的營盤,不由得發出一聲長歎。
從各軍獨自分離的營寨可以看出,西軍各路大軍之間,營壘距離太遠,沒有相互唿應,極容易被分而殲之。
“女真鐵騎來去如風,摧枯拉朽,衝擊力十足。我軍普通步兵難以承受,即便是重甲步兵,麵對女真騎兵,殺傷力也大大減弱。若是對方集中攻擊一處,隻怕……”
誰都知道女真騎兵的厲害,機動性強,進退自如,衝擊性更是無與倫比。騎兵對陣步兵,有著無法跨越的優勢。尤其是麵對女真重甲騎兵的衝擊,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夠與之抗衡,更不用說,單獨攻擊一處了。
西軍雖然也有騎兵,但一是數量少,二是質量差,和這些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女真人比起來,馬上戰力差的不止一星半點。
“賈兄,你說的是。”
劉子羽苦笑著搖了搖頭,言語不勝唏噓。
“我也曾苦勸張相公,以步卒對抗騎兵,應該據險而守,利用地形殺傷金人。誰知張相公卻一反常態,令各路西軍駐紮在平原,和金人正麵硬碰硬,以求一擊得手,大敗金人。美其名曰,“前控六路之師,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
之馬”。我又能奈何?”
賈世方搖了搖頭,難道張浚就這麽自信,能夠在平原上擊敗金人?
可惜西軍的幾位傑出統帥種師中、種師道、姚古、姚平仲或死或貶或逃,群龍無首,否則,朝廷也不會讓張浚這樣一個“誌大才疏”的上官來指揮這20萬大宋西軍,自然也就不會犯下平原上步卒對抗騎兵的愚蠢可悲之舉。
要是忠義軍將士在此,看到如此的排兵布陣,一定會搖頭歎息。讓西軍這樣一支經曆無數苦戰、名聞天下的百戰之師,操縱在這樣一位道貌岸然、風度翩翩、“何不食肉糜”的士大夫手中,不知道是大宋百姓的悲哀,還是金人完顏吳乞買、完顏宗弼們的幸運?
“張相公,你為何要一意孤行?難道那一片淺淺的沼澤地,真的能擋住女真鐵騎?”
劉子羽站在城牆之上,神色不豫,憂心忡忡。
完顏宗弼軍西調陝西,淮南僅有監軍完顏昌所率金軍,朝廷猶恐金軍再度秋高南下,遂命知樞密院事兼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在陝西發動攻勢,以牽製淮南金軍,使其不能集兵南下。
朝廷數萬大軍,數路兵馬,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在江南水路縱橫之地,難道真的對付不了完顏昌一支孤軍?
這樣的朝廷,真是懦弱無能到了骨子裏,頻繁割地賠款不說,還對金人奴顏婢膝,可謂是丟盡了大宋朝廷的臉麵。
在皇帝催促下,張浚急著立大功,絲毫不顧戰場上的千變萬化,不顧幾十萬大軍的安危,千方百計作死,隻為減輕東南壓力,博得君王的一句肯定之言。
“銳於抗金而又短於用兵,亦急於轉守為攻,拒納曲端按兵據險,先行防禦,壁壘不固,驕傲輕敵,此戰危矣!”
劉子羽的歎息,惹來身後之人的一聲感慨。劉子羽轉過頭來,卻是涇原路經略使曲端在一群鐵甲之士簇擁之下,走了過來。
“曲相公,怎麽是你。”
劉子羽趕緊上前行禮。盡管他不喜歡此人的狂傲不羈,恃才傲物,但曲端乃是真真正正的抗擊金人,頗得部下將士的愛戴。
“劉彥修,不要因為張浚是你的恩相,就一味附和於他。可知戰場之上,牽一發而動全身。若是主帥無能,必將禍及三軍。”
曲端眼神冷峻,麵上倨傲之色盡顯。
起初,宋軍部署既定,他建議張浚應乘完顏婁室軍尚未趕到,金軍未能合兵之機,各個擊破,先行攻擊完顏宗弼軍。張浚卻自恃兵眾勢雄,穩操勝券,執意致書金軍約戰。對他的建議理也不理,真可謂是愚蠢之極!
“曲相公,金人精銳,勢不可當。還請曲相公執本部將士精銳,從中斡旋。”
劉子羽麵色一紅,但仍是言詞誠懇,語重心長。
“劉彥修,你倒是癡心不改。”
曲端難得地麵色緩和了一下,眼神中露出一絲無助。
“怕隻怕我西軍各自為戰,不能萬眾一心。隻憑我涇原路一路兄弟,恐怕無力迴天。”
熙河路經略使劉錫、秦鳳路經略使孫偓、涇原路經略使曲端、環慶路經略使趙哲以及鳳翔路經略使吳玠,五路之師、十八萬人。曲端部四萬人,又如何抗拒得了金人十餘萬步騎精銳?
曲端搖搖頭離去,嘴裏尤自大聲說道:
“宣撫司告示全軍,凡有能生擒金賊完顏婁室者,授節度使、賞銀萬兩、絹萬匹
。堂堂的宣撫司相公,竟然開出了這樣的玩笑,實在令人可笑、可悲啊!”
看著曲端遠去的背影,劉子羽不由得悵然若失。
兩軍尚未開戰,張浚以川陝宣撫司的名義告示全軍,凡有能生擒金人完顏婁室者,授節度使、賞銀萬兩、絹萬匹。
而完顏婁室給出的反應則是讓張浚自取其辱:“通告全軍,凡有能活捉張浚者,獎驢一頭,布一匹”,讓宋軍氣勢上先弱了三分。
金人作戰,每戰元帥親王親臨督戰,矢石交集,金人指揮三軍,意氣自若。而看看張浚等人,作為一軍大帥,竟然盤踞在耀州城中,而讓部下的將領們在平原作戰,自己隻是作壁上觀。
各路西軍本就是心思各異,又無上官調度,軍士又怎會齊心協力,放手一搏?
劉子羽正在城頭冥想,一陣笑聲傳來,劉子羽迴過頭看去,卻是川陝宣撫使張浚和一眾西軍將領,緊跟在身旁的則是張浚任命的五路兵馬都統製劉錫,和永興軍路經略使吳玠。
“劉都統,此次大戰,本官就托付於你。還望你帶領大軍,擊潰金人,告慰百姓,以報天子。”
張浚走在城牆之上,神色淡然,眉宇間顧盼自如,顯然是信心滿滿。
“張相公盡管放心,末將一定不辱使命,痛擊金人,告慰天下,以報官家和相公。”
劉錫抱拳道,聲如洪鍾,氣勢淩人。
“張相公,有劉都統親自坐鎮,我西軍二十萬精銳之師,定可大破金人,凱旋而歸。相公勿憂就是。”
永興軍路經略使吳玠,也是滿臉笑容,緊跟在張浚身後恭維道。
張浚哈哈大笑,一路向前,看到劉子羽在城牆上,微微點了點頭。
劉子羽上前見過張浚等人,和環慶路經略使趙哲、秦鳳路經略使孫渥等人一一敘話。
看著一眾將領紛紛下城而去,劉子羽不由得愁眉緊鎖,心中沉重之極。
大戰前諸將商議進兵之策。涇原路經略使曲端和永興軍路經略使吳玠均建議,宋軍所處地勢平坦,應移據高地,以遏製金軍騎兵。都統製劉錫卻認為我眾彼寡,又有火器支撐,故未予采納。
豈不知高處更能發揮火炮優勢。宋軍有火炮,難道金人沒有嗎?
張浚穩居城中,劉錫驕狂自大,兩位主帥如此,西軍前途堪憂。
涇原路經略使曲端和永興軍路經略使吳玠雖然都是製兵有方,但二人素有過節,彼此形同陌路,如何能集中兵力,共抗金人?
尤其是永興軍路經略使吳玠,其人八麵玲瓏,唯上護下,和桀驁不馴、但孤芳自賞的曲端比起來,又讓人擔憂了幾分。
還有這環慶路經略使趙哲,聽說其大戰在即,營中尚有婦人隨行。再觀其人色厲內荏,眼神閃爍,隻怕是世襲子弟,無能的衙內。
這樣的庸才也來充一路主帥,隻怕真的是誤軍誤國了。
上梁不正下梁歪。上官變著法的作死,下麵自然是士氣全無,心寒膽戰了。
自靖康元年以來,宋軍對金人的戰爭,所有的勝利幾乎都來自忠義軍。而其它的宋軍,鮮有對陣金人成功的經曆。
難道說上官真把西軍當成了忠義軍,把自己當成了王鬆?
劉子羽的心中,充滿了無奈。如今,也隻能指望宋軍的火器,能夠抵擋住金人的千軍萬馬了。
百裏荒無人煙的土地上,一隊又一隊的西軍正在集結。連綿的營寨延伸出去不知幾裏,充滿了整個眼簾。
殘陽如血,旌旗招展,大大的“宋”字大旗隨風擺動,獵獵作響。馬嘶聲不斷傳來,西北風凜冽,金戈鐵馬,荒草雪原,讓人頗有一種“易水寒”的悲壯、蒼涼之感。
鐵甲貫身的宋軍們雖然依然是隊列整齊,軍容森嚴,但在許多西軍將士的心中,已經沒有了往昔那種縱橫沙場的興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深的無奈和憤懣。
自西夏建國以來,圍繞著宋、夏反複爭奪的橫山地區,兩國之間的絞殺進行了長達80年之久。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國戰之中,大宋朝曆史上最強的野戰軍團西軍,也應運而生。
折家軍、種家軍、楊家將、陝西沿邊五路,西軍男兒縱橫疆場、浴血奮戰,用生命和鮮血捍衛著大宋的邊陲,自大宋建國以來,未曾停歇。
隨著西軍的崛起,西夏步步後退,疆土日漸萎縮。趙佶宣和年間,西軍更是打得西夏全線潰退,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到了滅國邊緣。
時移世易,天有不測風雲。西夏奄奄一息之際,金人不失時機地南下攻宋,西軍奉命勤王。西夏得以幸存,西軍卻是如救火隊長一般,焦頭爛額,四處救援,實力也在一次次的大戰中削弱,雄風不再。
曆史上,西軍在陝西富平一戰後徹底衰落,餘者散入各處,從此世間不複再有這一支鐵血雄軍。富平之戰,成了西軍的絕唱。
可以說,陝西富平之戰前,西軍已經是黃昏斜陽,映襯著大宋帝國的腐朽和衰敗。
盡管有王鬆的橫空出世,改變了曆史的些許走向,但西軍依然是暮氣沉沉,一盤散沙,難改覆滅的命運。
劉子羽,資政殿大學士劉韐長子,張浚宣撫川陝,辟為宣撫使參議軍事。如今,這位久經沙場的善謀之士,站在耀州城牆之上,麵色凝重,眉頭緊鎖,顯示出內心的強烈不安。
“五路西軍,各自為戰,勾心鬥角,暮氣沉沉。即便有二十萬之眾,恐怕也會被金人各個擊破。”
參議官賈世方看著城外各路西軍駐紮的營盤,不由得發出一聲長歎。
從各軍獨自分離的營寨可以看出,西軍各路大軍之間,營壘距離太遠,沒有相互唿應,極容易被分而殲之。
“女真鐵騎來去如風,摧枯拉朽,衝擊力十足。我軍普通步兵難以承受,即便是重甲步兵,麵對女真騎兵,殺傷力也大大減弱。若是對方集中攻擊一處,隻怕……”
誰都知道女真騎兵的厲害,機動性強,進退自如,衝擊性更是無與倫比。騎兵對陣步兵,有著無法跨越的優勢。尤其是麵對女真重甲騎兵的衝擊,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夠與之抗衡,更不用說,單獨攻擊一處了。
西軍雖然也有騎兵,但一是數量少,二是質量差,和這些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女真人比起來,馬上戰力差的不止一星半點。
“賈兄,你說的是。”
劉子羽苦笑著搖了搖頭,言語不勝唏噓。
“我也曾苦勸張相公,以步卒對抗騎兵,應該據險而守,利用地形殺傷金人。誰知張相公卻一反常態,令各路西軍駐紮在平原,和金人正麵硬碰硬,以求一擊得手,大敗金人。美其名曰,“前控六路之師,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
之馬”。我又能奈何?”
賈世方搖了搖頭,難道張浚就這麽自信,能夠在平原上擊敗金人?
可惜西軍的幾位傑出統帥種師中、種師道、姚古、姚平仲或死或貶或逃,群龍無首,否則,朝廷也不會讓張浚這樣一個“誌大才疏”的上官來指揮這20萬大宋西軍,自然也就不會犯下平原上步卒對抗騎兵的愚蠢可悲之舉。
要是忠義軍將士在此,看到如此的排兵布陣,一定會搖頭歎息。讓西軍這樣一支經曆無數苦戰、名聞天下的百戰之師,操縱在這樣一位道貌岸然、風度翩翩、“何不食肉糜”的士大夫手中,不知道是大宋百姓的悲哀,還是金人完顏吳乞買、完顏宗弼們的幸運?
“張相公,你為何要一意孤行?難道那一片淺淺的沼澤地,真的能擋住女真鐵騎?”
劉子羽站在城牆之上,神色不豫,憂心忡忡。
完顏宗弼軍西調陝西,淮南僅有監軍完顏昌所率金軍,朝廷猶恐金軍再度秋高南下,遂命知樞密院事兼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在陝西發動攻勢,以牽製淮南金軍,使其不能集兵南下。
朝廷數萬大軍,數路兵馬,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在江南水路縱橫之地,難道真的對付不了完顏昌一支孤軍?
這樣的朝廷,真是懦弱無能到了骨子裏,頻繁割地賠款不說,還對金人奴顏婢膝,可謂是丟盡了大宋朝廷的臉麵。
在皇帝催促下,張浚急著立大功,絲毫不顧戰場上的千變萬化,不顧幾十萬大軍的安危,千方百計作死,隻為減輕東南壓力,博得君王的一句肯定之言。
“銳於抗金而又短於用兵,亦急於轉守為攻,拒納曲端按兵據險,先行防禦,壁壘不固,驕傲輕敵,此戰危矣!”
劉子羽的歎息,惹來身後之人的一聲感慨。劉子羽轉過頭來,卻是涇原路經略使曲端在一群鐵甲之士簇擁之下,走了過來。
“曲相公,怎麽是你。”
劉子羽趕緊上前行禮。盡管他不喜歡此人的狂傲不羈,恃才傲物,但曲端乃是真真正正的抗擊金人,頗得部下將士的愛戴。
“劉彥修,不要因為張浚是你的恩相,就一味附和於他。可知戰場之上,牽一發而動全身。若是主帥無能,必將禍及三軍。”
曲端眼神冷峻,麵上倨傲之色盡顯。
起初,宋軍部署既定,他建議張浚應乘完顏婁室軍尚未趕到,金軍未能合兵之機,各個擊破,先行攻擊完顏宗弼軍。張浚卻自恃兵眾勢雄,穩操勝券,執意致書金軍約戰。對他的建議理也不理,真可謂是愚蠢之極!
“曲相公,金人精銳,勢不可當。還請曲相公執本部將士精銳,從中斡旋。”
劉子羽麵色一紅,但仍是言詞誠懇,語重心長。
“劉彥修,你倒是癡心不改。”
曲端難得地麵色緩和了一下,眼神中露出一絲無助。
“怕隻怕我西軍各自為戰,不能萬眾一心。隻憑我涇原路一路兄弟,恐怕無力迴天。”
熙河路經略使劉錫、秦鳳路經略使孫偓、涇原路經略使曲端、環慶路經略使趙哲以及鳳翔路經略使吳玠,五路之師、十八萬人。曲端部四萬人,又如何抗拒得了金人十餘萬步騎精銳?
曲端搖搖頭離去,嘴裏尤自大聲說道:
“宣撫司告示全軍,凡有能生擒金賊完顏婁室者,授節度使、賞銀萬兩、絹萬匹
。堂堂的宣撫司相公,竟然開出了這樣的玩笑,實在令人可笑、可悲啊!”
看著曲端遠去的背影,劉子羽不由得悵然若失。
兩軍尚未開戰,張浚以川陝宣撫司的名義告示全軍,凡有能生擒金人完顏婁室者,授節度使、賞銀萬兩、絹萬匹。
而完顏婁室給出的反應則是讓張浚自取其辱:“通告全軍,凡有能活捉張浚者,獎驢一頭,布一匹”,讓宋軍氣勢上先弱了三分。
金人作戰,每戰元帥親王親臨督戰,矢石交集,金人指揮三軍,意氣自若。而看看張浚等人,作為一軍大帥,竟然盤踞在耀州城中,而讓部下的將領們在平原作戰,自己隻是作壁上觀。
各路西軍本就是心思各異,又無上官調度,軍士又怎會齊心協力,放手一搏?
劉子羽正在城頭冥想,一陣笑聲傳來,劉子羽迴過頭看去,卻是川陝宣撫使張浚和一眾西軍將領,緊跟在身旁的則是張浚任命的五路兵馬都統製劉錫,和永興軍路經略使吳玠。
“劉都統,此次大戰,本官就托付於你。還望你帶領大軍,擊潰金人,告慰百姓,以報天子。”
張浚走在城牆之上,神色淡然,眉宇間顧盼自如,顯然是信心滿滿。
“張相公盡管放心,末將一定不辱使命,痛擊金人,告慰天下,以報官家和相公。”
劉錫抱拳道,聲如洪鍾,氣勢淩人。
“張相公,有劉都統親自坐鎮,我西軍二十萬精銳之師,定可大破金人,凱旋而歸。相公勿憂就是。”
永興軍路經略使吳玠,也是滿臉笑容,緊跟在張浚身後恭維道。
張浚哈哈大笑,一路向前,看到劉子羽在城牆上,微微點了點頭。
劉子羽上前見過張浚等人,和環慶路經略使趙哲、秦鳳路經略使孫渥等人一一敘話。
看著一眾將領紛紛下城而去,劉子羽不由得愁眉緊鎖,心中沉重之極。
大戰前諸將商議進兵之策。涇原路經略使曲端和永興軍路經略使吳玠均建議,宋軍所處地勢平坦,應移據高地,以遏製金軍騎兵。都統製劉錫卻認為我眾彼寡,又有火器支撐,故未予采納。
豈不知高處更能發揮火炮優勢。宋軍有火炮,難道金人沒有嗎?
張浚穩居城中,劉錫驕狂自大,兩位主帥如此,西軍前途堪憂。
涇原路經略使曲端和永興軍路經略使吳玠雖然都是製兵有方,但二人素有過節,彼此形同陌路,如何能集中兵力,共抗金人?
尤其是永興軍路經略使吳玠,其人八麵玲瓏,唯上護下,和桀驁不馴、但孤芳自賞的曲端比起來,又讓人擔憂了幾分。
還有這環慶路經略使趙哲,聽說其大戰在即,營中尚有婦人隨行。再觀其人色厲內荏,眼神閃爍,隻怕是世襲子弟,無能的衙內。
這樣的庸才也來充一路主帥,隻怕真的是誤軍誤國了。
上梁不正下梁歪。上官變著法的作死,下麵自然是士氣全無,心寒膽戰了。
自靖康元年以來,宋軍對金人的戰爭,所有的勝利幾乎都來自忠義軍。而其它的宋軍,鮮有對陣金人成功的經曆。
難道說上官真把西軍當成了忠義軍,把自己當成了王鬆?
劉子羽的心中,充滿了無奈。如今,也隻能指望宋軍的火器,能夠抵擋住金人的千軍萬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