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88年,漢帝國大敗匈奴,開始向河西地區移民屯墾,並設置郡縣管理,漢武帝先後設立武威、酒泉、張掖、敦煌為河西四郡,從此,河西走廊盡入漢家版圖。
河西四郡的設置,意味著中原王朝掌握了中原與西域連接的通道,是絲綢之路得以暢通的重要保證。河西地區水草豐美,適合飼養軍馬,對於缺乏優良馬匹的中原王朝來說,至關重要。
安史之亂,大唐將鎮守河西的大唐精銳悉數調往中原平叛,使得河西地區防務空虛,吐蕃趁機占領了河西地區。河西在吐蕃野蠻落後的經濟模式之下,逐漸衰落。
公元9世紀後期,吐蕃內亂,沙洲人張議潮發動起義,將吐蕃統治者趕出了河西,並在河西建立了歸義軍政權,恢複了唐朝的郡縣製度。西夏李元昊利用宋朝的積貧積弱,消滅了歸義軍政權,河西四郡又成了西夏王朝的治下。
此時距離河西四郡脫離中原王朝,已經足足過去了百年。
雪山戈壁,大漠黃沙,沃土千裏,幾種地形交織,令人讚歎大自然的神奇。
夕陽西下,落日餘暉,高大的西涼城牆,幾株野草微微搖動,幾段琵琶聲傳來,遠山點綴,涼州城平添了幾分蒼涼。
相對於城外的荒涼寂寥,城內卻是萬家燈火,熱鬧異常。
東城的一家茶葉鋪子,大門關閉,後院的一間房屋裏麵,燈火輝煌,幾十個年輕的男子聚集一堂,個個都是寬袍長衫,全部都是漢人打扮。
“堂堂華夏後裔,卻在這裏讀什麽蠻夷之文,這是我們漢人的恥辱!難道我們華夏幾千年的詩詞歌賦,中華文化,不夠我們學嗎?”
段盛站在一眾年輕人麵前,目光炯炯,怒容滿麵。
“你我堂堂漢人,學富五車,又豈能為異族驅馳,屠我同袍,此為不忠不義,寡廉鮮恥,數典忘祖,禽獸不如!你們願意做這樣的畜生嗎?”
“不願意!”
下麵的年輕學子臉色通紅,齊聲喊道。
“段先生,我等雖慕中華文化,禮儀之邦,但宋皇懦弱無能,群臣寡廉鮮恥,宋軍百無一用,難道我等拋頭顱灑熱血,要為這樣的腐朽朝廷效力嗎?”
一個年輕學子麵色凝重,向著段盛提問了起來。
“中華每到危難時刻,總有英雄挺身而出。英雄者,為國為民,揚中華之威,傳中華之文明,開疆裂土,萬民敬仰。宋皇恃其私智,不學無術,名不副實。至於那些奸臣,不能文以載道,就更是卑劣不堪了。”
他慷慨激昂,聲音猛然大了起來。
“是誰挽宋室大廈之將傾又是誰屢次大敗女真大軍是誰愛民如子,賑民扶危,又是誰活民無數,揚中華之聲威你們說,除了王鬆王相公,還有何人”
前排的一個年輕學子大聲喊了出來:
“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王鐵槍!”
屋中學子一片嘩然,議論紛紛,有人點頭道:“王相公名聞天下,若是他統領漢人,吾國善矣!”
“高同學說的不錯!僅憑王相公恢複兩河、陝西、河南等地,活民千萬,百姓安居樂業,王相公就稱得上“仁義”二字,擔得起國之重任!”
“段老師說的沒錯。這些報紙上已經說過了,王相公修水利、興百業、抑兼並、辦學堂、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百姓人人有飯吃,兒童人人有學上,乃是有為的明君。如今,就盼著王相公揮兵河西了!”
段盛也是被年輕學子的熱情帶動了起來。
“各位學子,河西乃是中原打通西域的根本,我等應該嘔心瀝血,都盡一份力量,助我中原王師奪迴河西故地,早日重現漢唐雄風!”
段盛說完,另外一個白衣女子李瑾上來,接過了段盛的話來。
“不錯!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宗就收複了河西四郡,宣撫教化。祖先之地,豈可輕言拋棄。夏人對大宋用兵,致使百姓流離失所,死傷無數,那都是我等血脈相連的同袍啊!”
她溫婉的口氣,反而更激起了眾人心中的俠義和鬥誌。
“李乾順對大宋用兵,窮兵黷武,百姓水深火熱,他維護的,不過是他嵬名家族的家天下,是黨項貴族的利益,又與你我這些所謂的低等的漢人何幹”
高孝忠也是站到了李瑾身邊,大聲喊道:
“王鬆王相公,乃是我中華之聖人,他抗侵略、賑民撫恤、平匪滅寇,辦學堂、興百業,揚我中華國威,福澤天下百姓,我們要擁護他,萬眾一心,一起恢複漢唐昔日的榮光!”
白衣女子輕聲唱了起來。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下麵的年輕人一個個義憤填膺,跟著白衣女子唱了起來。
段盛跟著吟唱,心裏暗暗點頭。作為河西情報處的負責人,經過兩年多的辛苦,涼州城的青年,終於被他給調動起來了。
由最初的行商攜帶報紙隔三差五,從後來的涼州城自己印刷,河西年輕一代中的許多人,都被喚起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意識。
年輕的一代,大多沒有遊曆過三山五嶽,但他們讀的也是四書五經,雖沒有體會過“上國天朝”子民的經曆,但當這些“老師”語重心長地描述當日的漢唐雄風時,再結合報紙上的描述,無不是心有戚戚,自豪之感也是油然而生。
原來自己的祖先曾經這樣,他們開創了難以想象的雄圖霸業,現在到了自己這一輩,開拓進取之路,應當由自己這些人完成。
當然,調動這些年輕學子心底的愛國熱情,並不能根本涼州問題的根本,涼州城的漢人官員,西涼府的漢人部落勢力,都是他們拉攏的對象。
歸根結底,涼州城要成為大宋控製的地方,就必須經過一場鐵與血的殺戮,才能最終見到分曉。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唱完歌,白衣女子舉起拳頭,振臂高唿了起來。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下麵的年輕人一起大喊了起來。
“我“興中會”所有成員,都要舍身為國,不懼犧牲,共成大業!”
下麵的學子,跟著段盛一起揮拳讀了起來。
“我“興中會”所有成員,都要舍身為國,不懼犧牲,共成大業!”
學子們無須擔心,房子密閉,隔音處理的很好,根本不需要擔心被外麵的人聽到。
何況,還有院子裏警戒的人時刻警惕著街上的動靜。
年輕學子們離去,唯獨高孝忠和李瑾被留了下來。
“孝忠,你父親還是模棱兩可,不願意表明自己的態度”
段盛坐了下來,低聲問著自己的弟子。
高孝忠的父親高甫,是涼州城的高官,西涼府的同知,位高權重,在西涼府經營多年,也是河西情報處重點拉攏的對象。
“老師,學生慚愧,家父還是猶豫觀望。他始終覺得,忠義軍不會對西夏用兵,所以才……”
高孝忠臉色通紅,深為自己不能完成先生交代的任務而自責。
“孝忠,這也沒什麽,你父親思慮周全,你也不能怨恨你父親。不過老師相信,他很快就會改變主意。用不了一年,王相公就要對西夏用兵了。”
高孝忠和李瑾對望了一眼,都是麵色通紅,李瑾興奮道:“老師,忠義軍真要對西夏用兵,我真是等不及了!”
“那是自然,為師豈能騙你。”
段盛微微笑道:“李瑾,你父親和兄長那邊如何,他們也是觀望猶豫嗎?”
李瑾點頭道:“迴老師,我兄長倒是沒有問題,關鍵是我父親,非要等忠義軍大軍西進,他才會做出抉擇。”
她父兄都是軍中之人,中下級軍官,供職炮灰撞令郎,自然更懂得珍惜機會,保護自身。
段盛輕輕點了點頭。看來,這些人都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不過由此可見,猶豫觀望者比比皆是。經過理念上的狂轟濫炸,西夏內部,早已不是鐵板一塊。
這便是異族統製的弊端,沒有相同的文化和文明,誰也不能獨善其身。
“你二人準備一下,和其他幾個學子一起,到河北大名府一趟。我已經稟明了宣撫司,你們過去以後,在河北的“行政學院”學習一段時間,結交一下三山五嶽、大江南北的同齡好友。迴來後,另有重用。”
高孝忠和李瑾都是興奮不已,差點就要叫出聲來。
去“聖地”大名府,這一番遊曆學習,不僅可以增長見識和閱曆,也有可能見到王鬆,更能為將來的事業打下基礎。
“老師,“行政學院”裏麵,也有女同學嗎?”
李瑾忐忑不安地問道。
“不但有,而且大有人在。都是和你一樣的年輕學子,風華正茂,誌同道合,你就把心放迴肚子裏吧!”
學子們全部離開,在院中警戒的常華推開門進來,反身關好了門。
“段公,這一群年輕人,人多口雜的,萬一咱們暴露了,豈不是功虧一簣”
段盛哈哈一笑,搖搖頭道:“這兩年來,發生了這麽多事情,內奸告密的消息,也不是一次兩次,咱們都挺過去了。黨項人律法嚴苛,漢人官員腐爛不堪,這些事情往往不了了之。”
常華輕聲道:“終歸還是小心些,人心難測,不要誤了大事。”
段盛微微點頭。身處異邦,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謹慎,踏錯一步,就是死無葬身之地。
今天來的都是千挑萬選,層層篩選的死硬分子,他們知道了什麽是春秋大義,華夷之辨,便是有了夢想和信仰,要他們背叛自己的信仰和理想,難上加難。
“學子們東去大名府,一定要安排好一路上的安全,千萬不能出了岔子。這可是咱們的金疙瘩!”
段盛鄭重說道,麵色凝重。
“段公,王相公真的要對西夏用兵嗎?”
常華聲音顫抖著,盡量壓抑自己的激動。
“兩河營田屯田,我軍獲取輜重糧草無數,對西夏用兵,已經是勢在必行。近一年來,太原城已經成了一座大軍營,除了對西夏用兵,還能做什麽”
段盛皺眉道:“也許,我軍會先東伐偽齊,不讓其掣肘。究竟如何,要看時局的變化了。”
常華重重點了點頭,長出了一口氣。
潛伏經年,終於盼到了大軍西進的消息,常年努力和辛勤,也到了檢驗成果的時候。
河西四郡的設置,意味著中原王朝掌握了中原與西域連接的通道,是絲綢之路得以暢通的重要保證。河西地區水草豐美,適合飼養軍馬,對於缺乏優良馬匹的中原王朝來說,至關重要。
安史之亂,大唐將鎮守河西的大唐精銳悉數調往中原平叛,使得河西地區防務空虛,吐蕃趁機占領了河西地區。河西在吐蕃野蠻落後的經濟模式之下,逐漸衰落。
公元9世紀後期,吐蕃內亂,沙洲人張議潮發動起義,將吐蕃統治者趕出了河西,並在河西建立了歸義軍政權,恢複了唐朝的郡縣製度。西夏李元昊利用宋朝的積貧積弱,消滅了歸義軍政權,河西四郡又成了西夏王朝的治下。
此時距離河西四郡脫離中原王朝,已經足足過去了百年。
雪山戈壁,大漠黃沙,沃土千裏,幾種地形交織,令人讚歎大自然的神奇。
夕陽西下,落日餘暉,高大的西涼城牆,幾株野草微微搖動,幾段琵琶聲傳來,遠山點綴,涼州城平添了幾分蒼涼。
相對於城外的荒涼寂寥,城內卻是萬家燈火,熱鬧異常。
東城的一家茶葉鋪子,大門關閉,後院的一間房屋裏麵,燈火輝煌,幾十個年輕的男子聚集一堂,個個都是寬袍長衫,全部都是漢人打扮。
“堂堂華夏後裔,卻在這裏讀什麽蠻夷之文,這是我們漢人的恥辱!難道我們華夏幾千年的詩詞歌賦,中華文化,不夠我們學嗎?”
段盛站在一眾年輕人麵前,目光炯炯,怒容滿麵。
“你我堂堂漢人,學富五車,又豈能為異族驅馳,屠我同袍,此為不忠不義,寡廉鮮恥,數典忘祖,禽獸不如!你們願意做這樣的畜生嗎?”
“不願意!”
下麵的年輕學子臉色通紅,齊聲喊道。
“段先生,我等雖慕中華文化,禮儀之邦,但宋皇懦弱無能,群臣寡廉鮮恥,宋軍百無一用,難道我等拋頭顱灑熱血,要為這樣的腐朽朝廷效力嗎?”
一個年輕學子麵色凝重,向著段盛提問了起來。
“中華每到危難時刻,總有英雄挺身而出。英雄者,為國為民,揚中華之威,傳中華之文明,開疆裂土,萬民敬仰。宋皇恃其私智,不學無術,名不副實。至於那些奸臣,不能文以載道,就更是卑劣不堪了。”
他慷慨激昂,聲音猛然大了起來。
“是誰挽宋室大廈之將傾又是誰屢次大敗女真大軍是誰愛民如子,賑民扶危,又是誰活民無數,揚中華之聲威你們說,除了王鬆王相公,還有何人”
前排的一個年輕學子大聲喊了出來:
“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王鐵槍!”
屋中學子一片嘩然,議論紛紛,有人點頭道:“王相公名聞天下,若是他統領漢人,吾國善矣!”
“高同學說的不錯!僅憑王相公恢複兩河、陝西、河南等地,活民千萬,百姓安居樂業,王相公就稱得上“仁義”二字,擔得起國之重任!”
“段老師說的沒錯。這些報紙上已經說過了,王相公修水利、興百業、抑兼並、辦學堂、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百姓人人有飯吃,兒童人人有學上,乃是有為的明君。如今,就盼著王相公揮兵河西了!”
段盛也是被年輕學子的熱情帶動了起來。
“各位學子,河西乃是中原打通西域的根本,我等應該嘔心瀝血,都盡一份力量,助我中原王師奪迴河西故地,早日重現漢唐雄風!”
段盛說完,另外一個白衣女子李瑾上來,接過了段盛的話來。
“不錯!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宗就收複了河西四郡,宣撫教化。祖先之地,豈可輕言拋棄。夏人對大宋用兵,致使百姓流離失所,死傷無數,那都是我等血脈相連的同袍啊!”
她溫婉的口氣,反而更激起了眾人心中的俠義和鬥誌。
“李乾順對大宋用兵,窮兵黷武,百姓水深火熱,他維護的,不過是他嵬名家族的家天下,是黨項貴族的利益,又與你我這些所謂的低等的漢人何幹”
高孝忠也是站到了李瑾身邊,大聲喊道:
“王鬆王相公,乃是我中華之聖人,他抗侵略、賑民撫恤、平匪滅寇,辦學堂、興百業,揚我中華國威,福澤天下百姓,我們要擁護他,萬眾一心,一起恢複漢唐昔日的榮光!”
白衣女子輕聲唱了起來。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下麵的年輕人一個個義憤填膺,跟著白衣女子唱了起來。
段盛跟著吟唱,心裏暗暗點頭。作為河西情報處的負責人,經過兩年多的辛苦,涼州城的青年,終於被他給調動起來了。
由最初的行商攜帶報紙隔三差五,從後來的涼州城自己印刷,河西年輕一代中的許多人,都被喚起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意識。
年輕的一代,大多沒有遊曆過三山五嶽,但他們讀的也是四書五經,雖沒有體會過“上國天朝”子民的經曆,但當這些“老師”語重心長地描述當日的漢唐雄風時,再結合報紙上的描述,無不是心有戚戚,自豪之感也是油然而生。
原來自己的祖先曾經這樣,他們開創了難以想象的雄圖霸業,現在到了自己這一輩,開拓進取之路,應當由自己這些人完成。
當然,調動這些年輕學子心底的愛國熱情,並不能根本涼州問題的根本,涼州城的漢人官員,西涼府的漢人部落勢力,都是他們拉攏的對象。
歸根結底,涼州城要成為大宋控製的地方,就必須經過一場鐵與血的殺戮,才能最終見到分曉。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唱完歌,白衣女子舉起拳頭,振臂高唿了起來。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下麵的年輕人一起大喊了起來。
“我“興中會”所有成員,都要舍身為國,不懼犧牲,共成大業!”
下麵的學子,跟著段盛一起揮拳讀了起來。
“我“興中會”所有成員,都要舍身為國,不懼犧牲,共成大業!”
學子們無須擔心,房子密閉,隔音處理的很好,根本不需要擔心被外麵的人聽到。
何況,還有院子裏警戒的人時刻警惕著街上的動靜。
年輕學子們離去,唯獨高孝忠和李瑾被留了下來。
“孝忠,你父親還是模棱兩可,不願意表明自己的態度”
段盛坐了下來,低聲問著自己的弟子。
高孝忠的父親高甫,是涼州城的高官,西涼府的同知,位高權重,在西涼府經營多年,也是河西情報處重點拉攏的對象。
“老師,學生慚愧,家父還是猶豫觀望。他始終覺得,忠義軍不會對西夏用兵,所以才……”
高孝忠臉色通紅,深為自己不能完成先生交代的任務而自責。
“孝忠,這也沒什麽,你父親思慮周全,你也不能怨恨你父親。不過老師相信,他很快就會改變主意。用不了一年,王相公就要對西夏用兵了。”
高孝忠和李瑾對望了一眼,都是麵色通紅,李瑾興奮道:“老師,忠義軍真要對西夏用兵,我真是等不及了!”
“那是自然,為師豈能騙你。”
段盛微微笑道:“李瑾,你父親和兄長那邊如何,他們也是觀望猶豫嗎?”
李瑾點頭道:“迴老師,我兄長倒是沒有問題,關鍵是我父親,非要等忠義軍大軍西進,他才會做出抉擇。”
她父兄都是軍中之人,中下級軍官,供職炮灰撞令郎,自然更懂得珍惜機會,保護自身。
段盛輕輕點了點頭。看來,這些人都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不過由此可見,猶豫觀望者比比皆是。經過理念上的狂轟濫炸,西夏內部,早已不是鐵板一塊。
這便是異族統製的弊端,沒有相同的文化和文明,誰也不能獨善其身。
“你二人準備一下,和其他幾個學子一起,到河北大名府一趟。我已經稟明了宣撫司,你們過去以後,在河北的“行政學院”學習一段時間,結交一下三山五嶽、大江南北的同齡好友。迴來後,另有重用。”
高孝忠和李瑾都是興奮不已,差點就要叫出聲來。
去“聖地”大名府,這一番遊曆學習,不僅可以增長見識和閱曆,也有可能見到王鬆,更能為將來的事業打下基礎。
“老師,“行政學院”裏麵,也有女同學嗎?”
李瑾忐忑不安地問道。
“不但有,而且大有人在。都是和你一樣的年輕學子,風華正茂,誌同道合,你就把心放迴肚子裏吧!”
學子們全部離開,在院中警戒的常華推開門進來,反身關好了門。
“段公,這一群年輕人,人多口雜的,萬一咱們暴露了,豈不是功虧一簣”
段盛哈哈一笑,搖搖頭道:“這兩年來,發生了這麽多事情,內奸告密的消息,也不是一次兩次,咱們都挺過去了。黨項人律法嚴苛,漢人官員腐爛不堪,這些事情往往不了了之。”
常華輕聲道:“終歸還是小心些,人心難測,不要誤了大事。”
段盛微微點頭。身處異邦,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謹慎,踏錯一步,就是死無葬身之地。
今天來的都是千挑萬選,層層篩選的死硬分子,他們知道了什麽是春秋大義,華夷之辨,便是有了夢想和信仰,要他們背叛自己的信仰和理想,難上加難。
“學子們東去大名府,一定要安排好一路上的安全,千萬不能出了岔子。這可是咱們的金疙瘩!”
段盛鄭重說道,麵色凝重。
“段公,王相公真的要對西夏用兵嗎?”
常華聲音顫抖著,盡量壓抑自己的激動。
“兩河營田屯田,我軍獲取輜重糧草無數,對西夏用兵,已經是勢在必行。近一年來,太原城已經成了一座大軍營,除了對西夏用兵,還能做什麽”
段盛皺眉道:“也許,我軍會先東伐偽齊,不讓其掣肘。究竟如何,要看時局的變化了。”
常華重重點了點頭,長出了一口氣。
潛伏經年,終於盼到了大軍西進的消息,常年努力和辛勤,也到了檢驗成果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