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建炎元年6月28日,大宋朝廷遷都建康府。
東水門外,汴河兩岸的隋堤之上,楊柳疊翠成行,風吹柳絮,騰起似煙。
汴河岸邊、楊柳之下,密密麻麻、跪滿了汴京城外的百姓。有些人屢屢磕頭,有些人嚎啕大哭,有人破口大罵,眾人表情不一,內心卻都是惶惶不安。
兩旁如臨大敵的禁軍們,和百姓們罵罵咧咧、推推搡搡。平日裏循規蹈矩的百姓,絲毫不懼,和禁軍們大打出手,不時有百姓被抓,現場雞飛狗跳,一片狼藉。
金人肆虐中原,河東、河北之地千瘡百孔,京東、兩淮遍地硝煙,百姓都以為恢複了點元氣的大宋朝廷會勵精圖治,英勇抗敵。誰知道新皇退位,老皇帝登基,換來的卻是一紙遷都江南的諭書,而且遷都來得如此之快,讓人目不暇接。
朝廷遷都去了江南,他們這些北地的百姓,不就成了無根的浮萍,風中的柳絮了嗎?這宋皇,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把他們拋棄了!
數萬朝廷精銳之士,護送著滿載皇室貴戚、士大夫官員,滿滿上百艘船隻,覆蓋了整個汴河,向著東南方向而去。
“狗日的朝廷,狗日的官家,沒用的東西!”
“我的大宋朝廷,你就這樣把你的臣民丟下了!”
“割讓了兩河,下一步就是東京城了,你不如一塊給番子算了!”
汴河岸邊,無數的百姓聚集的密密麻麻,眾人或義憤填膺,或黯然傷神,或放聲痛苦,或指指點點,傷心、失望、憤慨、有人還撿起地上的石塊,向著經過的船上砸去。
旁邊值守的軍士趕緊上前,阻止百姓們的暴力行為。雙方先是拉拉扯扯,隨後開始廝打起來,場麵亂的不可開交。
汴京城東水門城牆上,劉萼、這位金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樞密院事劉彥宗的嫡子、完顏宗弼的使臣,正在開封府通判李若水的陪同下,饒有興趣地打量著河麵上緩緩而去的船隻。
“李通判,在下隻是好奇,宋皇南去,如何會把你這位朝廷的肱骨大臣留在這是非之地,你不覺得心寒嗎?”
劉萼的提問,李若水麵色平靜,似乎並不受遷都的影響。
“劉使君,東京城還是我大宋的領土。我站在自己的國土之上,又有何心寒?倒是你,每日和胡虜為伍,說女真話,生食活吞,看著女真人屠戮自己的同族,你可曾心安?”
嘴上說的輕巧,李若水的心裏充滿了痛苦。兩河之地,說割了就割了,數百萬百姓,心也涼透了。
劉萼冷冷道:“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自古都以成敗論英雄。若是我等追隨了宋廷,就像今日一樣,惶惶然如喪家之犬,豈非智者所為?”
李若水針鋒相對,朗聲道:“果然是朝秦暮楚,擇主而事。豈不知天道輪迴,總有一天,漢人會拿迴自己失去的東西!”
他指著城東牆外的青城,眼神裏有了幾絲戲謔。
“劉使君,南門外的青城,便是你父親劉延宗當日葬身之地。當日的一場大戰,完顏宗望戰死,女真大軍死傷慘重,一眾故遼大臣被王鬆幾乎斬殺殆盡,現在想起來,仍是讓人心神激蕩,念念難忘啊!”
“王鬆已死,說起來,還是你大宋士大夫們的功勞,本官在這裏多謝了!”
劉萼鐵青了臉,冷冷迴了一句。
李若水臉色陰沉,也是一拂袖,撤開了幾步,把臉朝向了
城外,看著向南而去的船隻。
汴河之上,船隻當中,突然,一隻蒼鷹從一艘船艙中飛了出去,展翅飛向了天空,惹起無數人的側目。
一個頭戴垂腳襆頭的腦袋伸了出來,看了看已經飛向高空的蒼鷹,又趕緊把腦袋縮了迴去。
有兩艘船隻吃水太深,婦人的哭喊聲和男子的叫罵聲傳來,不斷的有一些東西從船上丟下。精美貴重的桌椅家具、造型別致的石頭玉器、成捆的絲綢、各式各樣的琉璃盞,還有各種奇花異卉的盆栽,洋洋灑灑,河麵上到處都是。
尤其還有無數鬥雞巨犬,也被扔出了船艙,在河麵上淒厲慘叫,亂糟糟一團。
岸邊的百姓先是目瞪口呆,隨後紛紛指著船隻破口大罵,一些百姓拿起石頭土塊向河中砸去,距離太遠,隻是換迴無數的水花。
待船隻離開,很多人向河邊奔去,去打撈河麵上滯流、分布河灣各處的各色貴重物品。
劉萼瞠目結舌,好一會才反應過來,手指著遠去的船隻,大笑不止。
“好一個大宋朝廷,好一群皇親國戚,好一個煌煌士大夫!青樓天子鷹犬臣,好好好,好一個南朝風流!”
劉萼笑完,看著臉色通紅的李若水,眼珠一轉,語氣溫和了下來。
“李通判,宋皇如此,大宋朝廷如此,以尊駕之才,真可謂是明珠暗投。莫不如為大金朝效力,做個同殿之臣,安撫百姓,招納流民,地方安靖,豈不勝過那些煌煌士大夫之流?”
“士大夫之流,也得朝廷禮遇,天子隆恩厚待。那像爾等番臣,綴於蠻夷小族之後,搖尾乞憐,卑躬屈膝,甘為異族驅馳,可悲可歎,可憐可恥。”
李若水麵色漲紅,冷聲嗆道,隨即扭過頭去。
“真是冥頑不靈,死不悔改!你……”
劉萼惱羞成怒,一時語塞,竟然說不出話來。
片刻,他才冷冷迴道:“逃離之際,猶能如此灑脫,攜犬擎鷹、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個人私物,無一遺漏,卻唯獨忘了數百萬兩河百姓,幾十萬汴京城的百黎庶。大宋朝可謂善矣!”
李若水麵色鐵青,不再言語。
這些個皇親國戚、文武大臣,今日所為,可謂是盡失民心,成了天下人的笑柄。大宋朝廷的臉麵,蕩然無存。
隻怕以後這北地的百姓,心灰意冷之餘,心中不複再有大宋朝廷了。
何止北地,汴京城、京畿之地還不是如此!
“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一個白衣笀鞋的士子沿著汴河岸邊仰天長歎,嘴裏念念叨叨,時高時低,如癲似狂,引起旁人的一陣側目。
“江河所至,日光所照,皆為漢土。漢土皆為腥膻,吾命絕矣!”
士子大聲喊完,在眾人驚異的注視當中,猛然向前一躍,跳入了滾滾而去的洪流中,瞬間便沉入了水中,沒有一絲掙紮。
岸邊幾個短衣窄衫的年輕漢子想要去救,卻已經看不到士子所在的痕跡,隻能望著滔滔的河水,搖頭歎息。
一些粗衣的寬袍男子沿著汴河岸邊飛撒紙錢,放聲大哭,形如送喪一般。
“湛湛汴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裏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河北!大宋已亡,大宋已亡矣!”
士子們長歌當哭,如泣如訴,聞者惻然,聽者落淚,駐守巡視的禁軍上前要抓人,卻
被憤怒的民眾隔開。
“有種去打番子啊,欺壓百姓,你們這些廝貨就會窩裏橫!”
“整日裏就知道搜刮錢財,禍害百姓,要你們這些狗賊還有何用!”
推推搡搡中,軍士們打翻了幾名百姓,卻引發了眾怒,幾個軍士在百姓的一頓拳打腳踢之下,鼻青臉腫,倉皇逃去。
百姓人群衝著倉皇逃竄的軍士們,喝起倒彩來,隨即又殃殃離去,甚覺無趣。
都已被朝廷拋棄,又那裏還有什麽興致。趙佶這位青樓天子,指望他率王師再打迴來,無異於癡人說夢。
去吧,龜縮於江南一隅,睡女人生孩子詩酒趁年華吧。北地的百姓,自生自滅,自強不息去吧。
“通判,這是今日的報紙。”
李若水接過報紙,打開一看,不由得心神蕩漾。
“哲宗之崩,趙佶未立,臣章惇謂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遼天詐之亡,張覺舉平州來歸,良嗣以為納之失信於金,必啟外侮。使宋不立趙佶,不納張覺,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跡趙佶誤國之由,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佞。前有蔡京、童貫等六賊,後有耿南仲、秦檜之奸邪,濟其驕奢淫逸之誌,溺信虛無,崇飾遊觀,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為誕謾,怠棄國政,日行無稽。自古人君玩物而喪誌,縱欲而敗度,鮮不亡者,趙佶甚焉。”
李若水看的心驚肉跳,額頭汗水密布,不知不覺,濕了前胸後背。
“宋之君臣莫不私心自用。太祖之篡周,固為私心自用,太宗之殺弟誅侄,尤私心自用之極致。國君之作為如此,故後來黨爭發展之結果,遂流於暴力鬥爭,黨與黨爭,黨內亦爭,此種風氣,蓋由太祖太宗導之也。及其末也,武將亦然。王鬆率軍北上,增援府州,張叔夜、秦檜之輩扣兵不發,折可求閉門自保,遂有府州之禍,上萬精銳毀於一旦。宋已臨千鉤一發之危亡之境,而大臣竟猶圖逞私心以自快,又安得不南遷耶!”
李若水正看得心驚肉跳。河東忠義軍之死傷無數,幸好自己的推波助瀾,沒有在報紙上提及,否則他真就名聞天下了。
劉萼在城牆上大聲笑了起來。原來他也拿了一張報紙,看的正是起勁,興致勃勃。
“驕奢淫逸,聲色犬馬,輕佻不可以君天下。這樣的人也能君臨天下,還有這麽多無恥之輩跟隨,這報紙真是一針見血,大快人心啊!”
他麵帶笑容,大聲讀了起來。
“隨之則高官厚祿、錦衣玉食,舍之則錢權全失,一無所有。煌煌士大夫,原來愛的並不是天下百姓,愛的隻是君王,愛的隻是自己,愛的隻是手中的權勢。大開眼界,大開眼界!”
劉萼誌得意滿,喜氣洋洋,李若水麵色鐵青,惱怒至極。
“去死吧,一群狗日的,永遠也別再迴來了!”
“滾吧,滾得遠遠的,下一次就要滾到海外去了!”
汴河兩岸,百姓們罵罵咧咧,依依不舍地離開,向城內而去,眾人一步三迴頭,和他們意念中的大宋皇室告別。
官船漸漸離開,遠遠地消失在視線中,無數的百姓開始紛紛登船,他們揮手和送別的親友告別,尾隨著官船離開。
顯然,大宋朝廷這一南遷,沒有多少人有信心留下來。跟著官船離開,一路上也好有個照應。
夕陽之下,從未修葺完整的東京城牆,餘暉中蒼涼破舊,看著讓人心酸。
東水門外,汴河兩岸的隋堤之上,楊柳疊翠成行,風吹柳絮,騰起似煙。
汴河岸邊、楊柳之下,密密麻麻、跪滿了汴京城外的百姓。有些人屢屢磕頭,有些人嚎啕大哭,有人破口大罵,眾人表情不一,內心卻都是惶惶不安。
兩旁如臨大敵的禁軍們,和百姓們罵罵咧咧、推推搡搡。平日裏循規蹈矩的百姓,絲毫不懼,和禁軍們大打出手,不時有百姓被抓,現場雞飛狗跳,一片狼藉。
金人肆虐中原,河東、河北之地千瘡百孔,京東、兩淮遍地硝煙,百姓都以為恢複了點元氣的大宋朝廷會勵精圖治,英勇抗敵。誰知道新皇退位,老皇帝登基,換來的卻是一紙遷都江南的諭書,而且遷都來得如此之快,讓人目不暇接。
朝廷遷都去了江南,他們這些北地的百姓,不就成了無根的浮萍,風中的柳絮了嗎?這宋皇,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把他們拋棄了!
數萬朝廷精銳之士,護送著滿載皇室貴戚、士大夫官員,滿滿上百艘船隻,覆蓋了整個汴河,向著東南方向而去。
“狗日的朝廷,狗日的官家,沒用的東西!”
“我的大宋朝廷,你就這樣把你的臣民丟下了!”
“割讓了兩河,下一步就是東京城了,你不如一塊給番子算了!”
汴河岸邊,無數的百姓聚集的密密麻麻,眾人或義憤填膺,或黯然傷神,或放聲痛苦,或指指點點,傷心、失望、憤慨、有人還撿起地上的石塊,向著經過的船上砸去。
旁邊值守的軍士趕緊上前,阻止百姓們的暴力行為。雙方先是拉拉扯扯,隨後開始廝打起來,場麵亂的不可開交。
汴京城東水門城牆上,劉萼、這位金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樞密院事劉彥宗的嫡子、完顏宗弼的使臣,正在開封府通判李若水的陪同下,饒有興趣地打量著河麵上緩緩而去的船隻。
“李通判,在下隻是好奇,宋皇南去,如何會把你這位朝廷的肱骨大臣留在這是非之地,你不覺得心寒嗎?”
劉萼的提問,李若水麵色平靜,似乎並不受遷都的影響。
“劉使君,東京城還是我大宋的領土。我站在自己的國土之上,又有何心寒?倒是你,每日和胡虜為伍,說女真話,生食活吞,看著女真人屠戮自己的同族,你可曾心安?”
嘴上說的輕巧,李若水的心裏充滿了痛苦。兩河之地,說割了就割了,數百萬百姓,心也涼透了。
劉萼冷冷道:“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自古都以成敗論英雄。若是我等追隨了宋廷,就像今日一樣,惶惶然如喪家之犬,豈非智者所為?”
李若水針鋒相對,朗聲道:“果然是朝秦暮楚,擇主而事。豈不知天道輪迴,總有一天,漢人會拿迴自己失去的東西!”
他指著城東牆外的青城,眼神裏有了幾絲戲謔。
“劉使君,南門外的青城,便是你父親劉延宗當日葬身之地。當日的一場大戰,完顏宗望戰死,女真大軍死傷慘重,一眾故遼大臣被王鬆幾乎斬殺殆盡,現在想起來,仍是讓人心神激蕩,念念難忘啊!”
“王鬆已死,說起來,還是你大宋士大夫們的功勞,本官在這裏多謝了!”
劉萼鐵青了臉,冷冷迴了一句。
李若水臉色陰沉,也是一拂袖,撤開了幾步,把臉朝向了
城外,看著向南而去的船隻。
汴河之上,船隻當中,突然,一隻蒼鷹從一艘船艙中飛了出去,展翅飛向了天空,惹起無數人的側目。
一個頭戴垂腳襆頭的腦袋伸了出來,看了看已經飛向高空的蒼鷹,又趕緊把腦袋縮了迴去。
有兩艘船隻吃水太深,婦人的哭喊聲和男子的叫罵聲傳來,不斷的有一些東西從船上丟下。精美貴重的桌椅家具、造型別致的石頭玉器、成捆的絲綢、各式各樣的琉璃盞,還有各種奇花異卉的盆栽,洋洋灑灑,河麵上到處都是。
尤其還有無數鬥雞巨犬,也被扔出了船艙,在河麵上淒厲慘叫,亂糟糟一團。
岸邊的百姓先是目瞪口呆,隨後紛紛指著船隻破口大罵,一些百姓拿起石頭土塊向河中砸去,距離太遠,隻是換迴無數的水花。
待船隻離開,很多人向河邊奔去,去打撈河麵上滯流、分布河灣各處的各色貴重物品。
劉萼瞠目結舌,好一會才反應過來,手指著遠去的船隻,大笑不止。
“好一個大宋朝廷,好一群皇親國戚,好一個煌煌士大夫!青樓天子鷹犬臣,好好好,好一個南朝風流!”
劉萼笑完,看著臉色通紅的李若水,眼珠一轉,語氣溫和了下來。
“李通判,宋皇如此,大宋朝廷如此,以尊駕之才,真可謂是明珠暗投。莫不如為大金朝效力,做個同殿之臣,安撫百姓,招納流民,地方安靖,豈不勝過那些煌煌士大夫之流?”
“士大夫之流,也得朝廷禮遇,天子隆恩厚待。那像爾等番臣,綴於蠻夷小族之後,搖尾乞憐,卑躬屈膝,甘為異族驅馳,可悲可歎,可憐可恥。”
李若水麵色漲紅,冷聲嗆道,隨即扭過頭去。
“真是冥頑不靈,死不悔改!你……”
劉萼惱羞成怒,一時語塞,竟然說不出話來。
片刻,他才冷冷迴道:“逃離之際,猶能如此灑脫,攜犬擎鷹、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個人私物,無一遺漏,卻唯獨忘了數百萬兩河百姓,幾十萬汴京城的百黎庶。大宋朝可謂善矣!”
李若水麵色鐵青,不再言語。
這些個皇親國戚、文武大臣,今日所為,可謂是盡失民心,成了天下人的笑柄。大宋朝廷的臉麵,蕩然無存。
隻怕以後這北地的百姓,心灰意冷之餘,心中不複再有大宋朝廷了。
何止北地,汴京城、京畿之地還不是如此!
“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一個白衣笀鞋的士子沿著汴河岸邊仰天長歎,嘴裏念念叨叨,時高時低,如癲似狂,引起旁人的一陣側目。
“江河所至,日光所照,皆為漢土。漢土皆為腥膻,吾命絕矣!”
士子大聲喊完,在眾人驚異的注視當中,猛然向前一躍,跳入了滾滾而去的洪流中,瞬間便沉入了水中,沒有一絲掙紮。
岸邊幾個短衣窄衫的年輕漢子想要去救,卻已經看不到士子所在的痕跡,隻能望著滔滔的河水,搖頭歎息。
一些粗衣的寬袍男子沿著汴河岸邊飛撒紙錢,放聲大哭,形如送喪一般。
“湛湛汴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裏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河北!大宋已亡,大宋已亡矣!”
士子們長歌當哭,如泣如訴,聞者惻然,聽者落淚,駐守巡視的禁軍上前要抓人,卻
被憤怒的民眾隔開。
“有種去打番子啊,欺壓百姓,你們這些廝貨就會窩裏橫!”
“整日裏就知道搜刮錢財,禍害百姓,要你們這些狗賊還有何用!”
推推搡搡中,軍士們打翻了幾名百姓,卻引發了眾怒,幾個軍士在百姓的一頓拳打腳踢之下,鼻青臉腫,倉皇逃去。
百姓人群衝著倉皇逃竄的軍士們,喝起倒彩來,隨即又殃殃離去,甚覺無趣。
都已被朝廷拋棄,又那裏還有什麽興致。趙佶這位青樓天子,指望他率王師再打迴來,無異於癡人說夢。
去吧,龜縮於江南一隅,睡女人生孩子詩酒趁年華吧。北地的百姓,自生自滅,自強不息去吧。
“通判,這是今日的報紙。”
李若水接過報紙,打開一看,不由得心神蕩漾。
“哲宗之崩,趙佶未立,臣章惇謂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遼天詐之亡,張覺舉平州來歸,良嗣以為納之失信於金,必啟外侮。使宋不立趙佶,不納張覺,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跡趙佶誤國之由,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佞。前有蔡京、童貫等六賊,後有耿南仲、秦檜之奸邪,濟其驕奢淫逸之誌,溺信虛無,崇飾遊觀,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為誕謾,怠棄國政,日行無稽。自古人君玩物而喪誌,縱欲而敗度,鮮不亡者,趙佶甚焉。”
李若水看的心驚肉跳,額頭汗水密布,不知不覺,濕了前胸後背。
“宋之君臣莫不私心自用。太祖之篡周,固為私心自用,太宗之殺弟誅侄,尤私心自用之極致。國君之作為如此,故後來黨爭發展之結果,遂流於暴力鬥爭,黨與黨爭,黨內亦爭,此種風氣,蓋由太祖太宗導之也。及其末也,武將亦然。王鬆率軍北上,增援府州,張叔夜、秦檜之輩扣兵不發,折可求閉門自保,遂有府州之禍,上萬精銳毀於一旦。宋已臨千鉤一發之危亡之境,而大臣竟猶圖逞私心以自快,又安得不南遷耶!”
李若水正看得心驚肉跳。河東忠義軍之死傷無數,幸好自己的推波助瀾,沒有在報紙上提及,否則他真就名聞天下了。
劉萼在城牆上大聲笑了起來。原來他也拿了一張報紙,看的正是起勁,興致勃勃。
“驕奢淫逸,聲色犬馬,輕佻不可以君天下。這樣的人也能君臨天下,還有這麽多無恥之輩跟隨,這報紙真是一針見血,大快人心啊!”
他麵帶笑容,大聲讀了起來。
“隨之則高官厚祿、錦衣玉食,舍之則錢權全失,一無所有。煌煌士大夫,原來愛的並不是天下百姓,愛的隻是君王,愛的隻是自己,愛的隻是手中的權勢。大開眼界,大開眼界!”
劉萼誌得意滿,喜氣洋洋,李若水麵色鐵青,惱怒至極。
“去死吧,一群狗日的,永遠也別再迴來了!”
“滾吧,滾得遠遠的,下一次就要滾到海外去了!”
汴河兩岸,百姓們罵罵咧咧,依依不舍地離開,向城內而去,眾人一步三迴頭,和他們意念中的大宋皇室告別。
官船漸漸離開,遠遠地消失在視線中,無數的百姓開始紛紛登船,他們揮手和送別的親友告別,尾隨著官船離開。
顯然,大宋朝廷這一南遷,沒有多少人有信心留下來。跟著官船離開,一路上也好有個照應。
夕陽之下,從未修葺完整的東京城牆,餘暉中蒼涼破舊,看著讓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