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館之中,站在窗前,院中幾株綠樹鬱鬱蔥蔥,鳥兒在上麵跳躍歌唱,金人的使者劉萼,眉頭緊皺,若有所思。


    作為完顏宗望心腹劉彥宗的長子,靖康元年,由於父親劉彥宗在汴京城外被王鬆所殺,金人感於劉彥宗為女真上下奔走、勞苦功高,作為福蔭,把他的長子劉萼,提到了兵部侍郎的位置,同時也是此次女真皇室完顏宗弼南下大軍的軍中幕僚。


    自從南下以來,他能感覺到,這仗是越來越不好打了。如今天氣慢慢熱了起來,他還是想勸勸完顏宗弼,早點撤兵,以免惹來不必要的損失。


    “劉侍郎,你看起來臉色很差,是有什麽心事吧?”


    正使完顏宗雋走了進來,自己倒了一杯酒,飲了起來。


    劉萼搖了搖頭,沉聲道:“殿下,這宋兵是越來越難對付了。天色漸熱,再這樣下去,咱們就得退兵了。”


    完顏宗雋眉頭皺了一下,沒有吭氣。


    劉萼說的沒錯,四年多過去,和靖康元年相比,如今的宋兵是越來越難纏了。


    說起來,王鬆已死,忠義軍也隻集中在太原和大名府兩處,其他地方的駐軍,根本沒有多強的戰鬥力,誰想卻也如此讓人頭疼。


    “劉侍郎,你說這宋人,打仗和以前是不一樣。以前的宋兵一觸即潰,如今卻是有了血性。你說,到底發生了什麽,讓他們變化如此之大?”


    劉萼正欲迴話,侍衛卻進來,低聲道:“殿下,宋人的官員到了。”


    完顏宗弼和劉萼對望一眼,都是哈哈笑了起來。


    “宋使,我大金國的殿下,怎能麵北背南?你們這是大不敬,莫非不想和議了嗎?”


    大堂之中,劉萼滿麵鐵青,和完顏宗雋站起身來,這就要作勢離去。


    唐恪嚇了一跳,趕緊上前,阻擋住了二人,連聲道:“尊使不要發怒,不滿意,咱們改了就是。”


    他轉過身來,對一旁的官員厲聲喝道:


    “沒眼力的廢物,還不快快重新擺好桌案,設東西位,使者東麵,我朝官員西麵!”


    他轉過身來,陪笑道:“尊使,你看這如何?”


    東麵為尊,劉萼微微點了點頭,點頭道:“這還差不多。”


    雙方坐定,劉萼拿出照書,遞給一旁的官員。


    “唐相公,這就是我大金國的條件,若是能行,我大金國立刻撤兵。若是不答應,咱們東京城下相見。”


    完顏宗雋冷冰冰拋下一句話,隨即轉身離開,留下唐恪一等人目瞪口呆。


    “劉尊使,還請迴複殿下,事關重大,容我等向天子稟明後再說。”


    劉萼也站起身來,點點頭道:“刻不容緩,還請你大宋官家速速決斷,莫要錯過良機。”


    “割讓兩河之地和河外三州,以黃河作為宋、金的分界線;奉袞冕車輅以行,尊金主為皇伯,上尊號;每年向金貢納銀50萬兩、絹50萬匹;函首王鬆頭顱,斥其諡號……”


    金人的諸般無理要求,並沒有在殿中引起多大的爭議。大臣們隻是低聲竊竊私語,互相交談了起來。


    “金人在照書上說了,如果不遵照他們提出的要求,就會馬上攻打東京城,堵塞運河,再來一次東西合圍,不死不休。”


    趙佶驚嚇之際,一陣心力交瘁,無力地靠在了椅背上。


    “眾位卿家,金人來勢洶洶,東京城朝不保夕。朕決議南遷,以避其鋒。金人照會在此,何去何從,還請眾卿家給個主意。”


    又一次,大殿中出現了片刻的寂靜,位高權重的士大夫們,又一次集體沉默了。


    若真有治國安邦,富國強兵的本領,大宋也不至於被趙佶治理的民不聊生,盜匪四起。若真是忠臣孝子,也不會戰場上未觸即逃,麵對異族侵略兩腿發軟,毫無氣節。


    “大宋養士百年,士大夫與君王共治天下。如何到了緊要關頭,爾等皆是閉口不言。朝廷給爾等的尊崇和榮華富貴,難道就養了一群酒囊飯袋嗎?”


    自從趙佶重新上位,語言變得格外刻薄了起來,駁斥大臣毫不留情。可即便如此,下麵還是悄無聲息,若一潭死水,難起微瀾。


    平時袖手談心性,事急一死報君王。如今,苟且偷生的人居多,慷慨赴死的人很少,更不用說救國救民的肱骨大臣了。


    這個時候,趙佶反而羨慕起兒子趙桓來。最起碼,趙桓的身邊,還有王鬆一群猛將能臣,可以震得住金人。


    再看看自己身邊這些歪瓜裂棗,趙佶不由得眉頭皺的更緊,心也是涼了半截。


    “陛下,臣以為,金人雖然兩路大軍直下,攻城略地,看似勢如破竹,實則腹背受敵,弊端多多。隻要調勤王之師入京,多堅守一月,天時轉熱,金人必將退去。我軍隨後追擊掩殺……”


    何栗話還沒有說完,就被一旁的秦檜生生打斷。


    “何相公,事到如今,你還在這裏大言不慚,妖言惑眾。如今金人已經過了黃河,勤王之師如何進城?你把天子置於險地,到底是何居心?”


    天子的意思明白在那裏,就是要南遷以避敵鋒。你一個失寵旁落的狀元公,還在這裏巧言令色,違逆君王,真以為你還是趙桓的中書侍郎嗎?


    何栗義憤填膺,他隻不過不願如此輕易丟土舍地,卻遭到了這位禦史中丞的無情攻擊。他難道不知,一旦難遷,黃河以北皆入金人之手。要想再恢複,恐怕是難上加難了。


    他剛要爭辯,趙佶陰冷的目光掃了過來,話到了嘴邊,又咽了下去。


    自己一個失寵的閑人,哪有資格去管這國之大事。一味強求,隻能更討人嫌,李綱和宇文虛中,不已經是前車之鑒嗎?


    “陛下,和議可以斟酌。兩河糜爛,盜匪四起,即便割於金人,恐怕數年內也難以平複,若要恢複,或需更長之數。”


    耿南仲走了出來,朗聲說道。


    這個時候,他再不表示一下自己的存在,恐怕南遷以後,自己的地位更是岌岌可危。


    反複無常的小人,騎牆的朝秦暮楚之輩,誰又敢倚為心腹!


    “和議中的尊金主為皇伯,上尊號;每年向金貢納銀50萬兩、絹50萬匹,可以斟酌一下,以不失我大宋朝廷之顏麵,不損陛下之威嚴。”


    趙楷、趙構等一種皇室親王,都是緊緊閉上了嘴巴。事關重大,誰也不敢妄語,以免被曆史記載在冊,自汙其身。


    唐恪上前一步,肅拜道:“陛下,和議中可尊金主為皇兄,上尊號;每年向金貢納銀20萬兩、絹20萬匹。金人必會答應。臣附議耿相之議。”


    不說貶辱王鬆的諡號,割讓兩河之地,大好河山,就被這些主和派的大臣們,這般輕易割舍了。


    看到趙佶臉色緩了下來,秦檜腦子裏快速轉了一圈,立刻有了主意。


    “陛下,朝廷南遷,可命一肱骨大臣留守東京城,節製王師。我大宋曆代君王陵墓都在西京,可命一大臣為西京留守,鎮守洛陽,看護祖宗陵墓。陛下聖裁。”


    趙佶輕輕點了點頭。大殿裏的其他大臣紛紛吵嚷起來,眾人七嘴八舌,也不知道在爭論些什麽。


    “陛下,宗澤老當益壯,忠勇可加,且屢敗番賊。陛下可委其為東京留守,節製諸軍,以擋金人。”


    既然遷都已經勢在必行,何栗還是想做最後的努力,留宗澤這樣的肱骨大臣留守東京城,以免京畿之地被金人荼毒。


    趙佶臉色緩了緩,微微點了點頭。


    “何相,這才是臣子之言。詔令宗澤速迴京城,為東京留守,開封府尹,節製諸軍。”


    何栗一顆心稍微安靜了些,肅拜了一禮,退了迴來。


    他的仕途已經中斷,到了江南以後,隻要能安享晚年,朝中這些破事,他再也懶得理會。


    “陛下,金人對王鬆恨之入骨,若是得其屍骨不得,必會變本加厲。以微臣之見,王鬆之諡號“繆醜”,朝廷宜答應金人,也可告誡諸軍,不得武夫弄權,貽害無窮。陛下三思。”


    秦檜走了出來,正氣凜然,一幅憂國憂民之態。


    耿南仲馬上站了出來,肅拜道:


    “秦中丞此言善矣,臣附議。”


    “陛下,臣也附議。”


    唐恪也站了出來。


    趙佶點了點頭。王鬆是兒子趙桓的左膀右臂,打壓王鬆,毀其名節,奪位也顯得名正言順。


    “秦中丞之言,甚和朕意。奪迴王鬆“謬忠”之諡號,賜其“醜謬”,家人下獄,昭告天下,以慰天下士民之心。”


    秦檜等人一起肅拜,人人都是心頭歡喜。


    王鬆死後,惡名布於天下,遺臭萬年,眾人終於出了胸中的一口惡氣。


    “鄆王,朝廷若是割讓了黃河以南,金人又揮兵南下,朝廷又該如何自處?”


    山東的劉豫叛亂,歸順了金人。金人無論是從陸上還是海上,都可以南下追擊宋軍,和議似乎顯得不堪一擊。


    “陛下無憂,王鬆舊部,尚有數萬人散於兩河之地。此輩恨金人入骨,必會結寨抗金。金人後路不穩,必不敢輕易南下,免得後路被斷。”


    秦檜在太原忠義軍中待了數月,對忠義軍的內情知道一些,分析起來也是頭頭是道。


    “秦中丞果然是老成持重,所言甚合朕心。如此看來,金人也有後顧之憂,遷都之事,可以徐徐而行了。”


    已經決議南遷的趙佶,輕輕咳嗽了一聲,大殿裏麵馬上安靜了下來。


    “何相公,肅王,你二人人作為朝廷的和議正副使,去金營一趟。”


    趙佶緩緩說道:“納銀改為20萬兩、絹改為20萬匹,王鬆死無骸骨,貶其諡號為“繆醜”,其家人下獄發配,其他和議上的條件,都答應金人。”


    何栗無奈,和趙樞一起上前,肅拜道:“臣遵旨。”


    眾大臣一起上前,肅拜道:“陛下聖明。”


    趙佶點點頭,朗聲道:“朝廷南遷已定,咱們來商議一下,南遷的細節。”


    耿南仲趕緊上前,肅拜道:“陛下,鄆王和康王都是年少有為,由他二人安排遷都之事,一來可以曆練,二來可以為陛下分憂,請陛下準允。”


    趙楷微微有些不爽。本來自己一個人可以搞定的事,非要拉上一個康王趙構,豈不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不過,他一向和趙構關係不錯,此時在大殿之上,也不能公然否之,否則以後二人又如何相處?


    “陛下,臣願意和康王一起,安排運轉之事,為陛下分憂。”


    “好,很好!”


    趙佶點了點頭,輕輕拍了一下案幾。


    “鄆王主持南遷之事,康王和秦中丞在一旁襄助。選個吉日,盡快南下,以免夜長夢多。”


    眾人心思各異,一起上前,山唿萬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沉的命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沉的命運並收藏宋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