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霏霏中,王鬆抹了一把臉上的細雨,施施然走進了皇城。
自此靖康元年帶兵進入這東京城以來,他進入皇城的次數數不勝數,但在朝後去睿思殿,卻還是第一次。
一般這樣小範圍的私下朝議,都是在皇帝和最親近的大臣之間進行。雖然王鬆解救遍京城,算是立下了大功,個人也是登上了權力的頂峰,但是,這樣的談話,趙桓和他從未有過。
也許在這位大宋官家的眼裏,他的老師耿南仲,或身邊的宦官高問等,都比王鬆這位曾經挽救東京城的武臣,所要親近的多。
那一次迴鄉省親,趙多福來家做客,他第二日送走了這位大宋的帝姬,他二人的流言蜚語又是滿天飛了起來,就連翟二也調侃他要成為宋室的駙馬。
他的母親王徐氏倒是頗為喜歡趙多福,大概是因為趙多福心底善良,人也溫婉,並沒有皇親國戚的驕縱跋扈之氣。
臨走時,他並沒有讓兄長王青和翟二隨自己一起,也沒有讓母親隨自己去東京城居住。朝堂上暗流湧動,許多文臣武將都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住在鄉下,處於權力漩渦之外,反而要安全的多。
宦官高問在前麵帶路,一路上持戈值守的禁軍絡繹不絕,人人看到王鬆,都是停下來行禮。在這東京城的軍士心中,恐怕王鬆的聲望,要比皇帝大得多。
就連那經過的宮女們,看到經過的人是王鬆時,都是上前問好,個個都是嬌臉發紅,春心蕩漾。
這位朝堂上新湧起來的權貴,年少多金,相貌堂堂,位高權重,乃是妥妥的鑽石王老五一枚。再加上他文采之盛,文武雙全,大宋無人可分庭抗禮,自然成了這些春心萌動少女心中的黑馬王子。
“高兄弟,官家近日可是心情不好?”
看著身前的高問亦步亦趨,恭恭敬敬,王鬆輕聲問道。
王鬆這位當朝重臣的問話,高問也是不敢怠慢,趕緊迴到。
“迴王相公,近日兩河、陝西的戰事頗為不利,官軍節節敗退,官家心煩意亂。還有,有些大臣趁機提出南遷。相公你得小心應對。”
王鬆點了點頭,抬頭一看,睿思殿就在前邊。
睿思殿是大宋官家趙桓看書的偏殿,他的父親道君皇帝趙佶就曾晝日不居寢殿,以睿思殿為講禮進膳之所,而在睿思殿後的宣和殿中就寢燕息。
王鬆跟著高問來到睿思殿門外,卻是停了下來。高問指了指裏麵,王鬆輕輕點了點頭。
殿裏發出趙佶的厲喝聲,還有杯盞摔地的聲音,看來趙桓是動了真氣。
王鬆暗暗歎息。不用問,肯定是金兵南下,朝廷在各地的戰事不利,而且是節節敗退了。
大宋朝廷的積弊,以文製武,無識兵之人。靠著一群自以為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讀書人,焉有不敗之理!
王鬆不由得響起宋朝曆史上的幾位名將來,嶽飛,劉錡,還有王彥等人,卻不知這些人現在何方。
尤其是嶽飛,自一年前他和自己在河東分別後,就一直沒有此君的消息。
至於劉錡,一門都是高官,他這樣的世家子弟,肯定要比嶽飛上位的早。
“官家,王相公在門外候旨。”
聽到房間裏麵暫時沒有了聲音,高問上前,輕聲在門外說道。
“叫他在門外待著!”
趙桓威嚴的聲音從裏麵傳出來。
“他練出來的好軍!河東戰敗、河北戰敗、陝西戰敗、山東戰敗,沒有一路是好消息!”
沒有一路是好消息!
看來大宋朝廷的敗績,是既成事實了。
王鬆進去的時候,天色已經黑了,他在外麵呆了差不多半個時辰。
這使得他心裏莫名地有些膩歪。來自後世物欲橫流、爾虞我詐的他知道,這就是所謂的帝王之術了。
問題是他並沒有做錯什麽。趙桓這樣做,無非是一種明擺著的暗示,你王鬆隻是我趙宋的臣子,叫你怎樣就怎樣。
他討厭這樣的一種心術。
在後世,他就是顧影自憐的一顆屎坑裏的臭石頭,活的一直很自我。現在,他已經謙讓了許多,卻還是會遇到這些身不由己的事情。
罷了,罷了,這就是帝王的專利了,哪有什麽道理可講。
調整了一下心態,王鬆上前,向禦桌後的趙桓肅拜道:“臣王鬆,拜見陛下。”
趙桓旁邊三五步之外,一張鏤空花紋的椅子上,坐著一個五旬左右的老者,這便是帝王之師,耿南仲了。
自己出生入死,幾萬大軍兄弟命喪黃泉,挽狂瀾於既倒,卻依然抵不過幾年的讀書師生情。就像現在這樣,同為朝廷重臣,這位耿相公就有椅子,而自己隻能站著。
而且這位耿相,對自己隻是稍微點了點頭,屁股都未曾挪動一下。
盡管自己“做”了幾首“驚世駭俗”好詞,盡管自己戰功累累,但在皇帝和這些士大夫的眼裏,自己仍然是一介武夫。
以文製武,已經存在於這些人的宿命之論,刻骨銘心,誰也不敢移除!
為這樣的君王孝忠,和這樣的大臣們共事,能改變這個積弱不振的王朝嗎?
王鬆臉上露出來的迷惘和若有所思,讓趙桓不由得一愣。原以為王鬆會是惴惴不安、誠惶誠恐的他,心裏倒是泛起了嘀咕。
近來,朝廷諸位大臣把前方戰事不利的怨氣,全都推到了王鬆身上,說王鬆是罪魁禍首,若不是他強啟戰端,這場宋金之間的戰事,已經消遁無形了。
更有甚者,讓為王鬆不應該呆在中樞,而應該去宣撫地方,同時應該限製他的兵力和權力。
要問其此般原因,便是“唐之藩鎮,五代之武夫”,若非收藩鎮之權,大宋何來一百七十年代的安寧!
王鬆此刻表現出來的不滿和不屑,讓趙桓微微心驚,自己對這位肱骨之臣,是不是太苛刻了?
趙桓心亂如麻,擺擺手道:“王鬆,免禮吧,朕今日有事要說。”
王鬆抬起頭來站到一邊。他大概也知道今日要談些什麽事情,一是建州軍亂的事情,另外一個就是南遷。
建州軍亂,金人包圍東京城,朝廷調建州兵往守滑州,結果不堪一擊,為金所敗。金人退去,建州兵迴福建,由於福建路轉運使未按時發給卸甲錢,於是建州軍校張員等倡亂,福建轉運副使毛奎,判官曾伃均被殺。
另外一個就是宋軍各路在與金人的戰事中節節敗退,值此情形下,趙桓又起了南遷的念頭。
王鬆也是無奈。編練出來的新軍,在自己部下時都是龍精虎猛,一派出去,便成了扶不起的阿鬥,勝少敗多。而自己部下的將領,一旦到了其它軍中,不是被壓製就是掣肘,完全沒有了用武之地。
看來自己已經成了眾矢之的,尤其是那些士大夫之流,更是視自己為王公敵。
“陛下要問的是建州兵亂吧?”
王鬆肅拜道:“樞密院已經奏明陛下,簽樞密院事曹輔,禦營司都統製範瓊等人已經領兵出征,相信很快就有捷報傳來,陛下無需擔憂。”
以朝廷編練之新軍,對待地方上一夥烏合之眾,戰敗的風險幾乎沒有。趙桓如此暴躁,一定還有其它的事情。
果然,趙桓臉色緩和了一下,對王鬆道:“王鬆,坐下吧,朕還有些事情,要與你相商。”
旁邊的耿南仲,聽到趙桓讓王鬆坐下,眉宇間隱露不悅之色。
王鬆心裏冷哼了一聲。屍位素餐之輩,於國於家無望,隻知道嫉賢妒能,爭權奪勢,排除異己,心眼如此之小,何以稱得上煌煌士大夫。
“士”為蹈死不顧,輕名利,重社稷,愛百姓,護蒼生。而不是如此手無縛雞之力,隻顧黨同伐異,談詩賦詞,酒色年華下的寡廉鮮恥之徒。
“士”乃習六藝,禮、樂、射、禦、書數。他們知榮辱、健體魄、知軍政之事,誌趣高潔,以黎民蒼生、國家興亡為己任,那裏顧得上求田問舍,爭權奪利。
可惜,宋之士大夫,那裏還有一絲“士”的風采!“士”的精神,在他們身上已經消亡,他們充其量,也隻是官僚而已。
“陛下有何要事,隻管吩咐下來,微臣照做就是。”
王鬆坐下,輕輕向耿南仲點了點頭。
耿南仲頷首示意,眉宇間的不滿之色蕩然無存,看起來養氣的功夫不錯。
“王鬆,人人都說你練兵獨步天下,如何派出去的軍士依然是節節敗退,不堪一擊?”
趙桓皺眉道:“難道說,這大宋的軍士離了你王鬆就水土不服?如此一來,這每次出征,莫非都要你親自坐鎮,這些家夥才能俯首帖耳,甘願效命?”
旁邊的耿南仲嘴角微微一動,眼神中微露譏諷之色。
“金人之所以強者,兵強將勇也。又兼其之騎兵精銳,衝擊孱弱不堪之我軍,焉有不勝乎!”
王鬆淡然地看了一眼耿南仲,繼續道:“我軍要戰勝金人,一在將士訓練有素,嚴守軍令;二在士卒輕生赴死,捐軀國難。但要做到這輕生赴死四個字,則在於上下一心,將領身先士卒。”
他沉聲道:“金人大軍南下,每遇大戰,其元帥監軍親臨陣督戰,矢石交集,指揮若定,上下一心矣。其親冒鋒鏑,進不避難,將士視之,孰敢愛死乎。我軍諸帥,才能不及中人。每當出兵,必身居數百裏外,謂之持重。或督召軍旅,易置將校,僅以一介之士持虛文諭之,謂之調發。製敵決勝委之偏裨,是以智者解體,愚者喪師。幸一小捷,則露布飛馳,增加俘級以為己功,斂怨將士。縱或親臨,亦必先遁。不即覆亡,已為天幸,何能振起耶?”
王鬆擲地有聲,就連趙桓都沉默不語,低頭沉思了起來。
自此靖康元年帶兵進入這東京城以來,他進入皇城的次數數不勝數,但在朝後去睿思殿,卻還是第一次。
一般這樣小範圍的私下朝議,都是在皇帝和最親近的大臣之間進行。雖然王鬆解救遍京城,算是立下了大功,個人也是登上了權力的頂峰,但是,這樣的談話,趙桓和他從未有過。
也許在這位大宋官家的眼裏,他的老師耿南仲,或身邊的宦官高問等,都比王鬆這位曾經挽救東京城的武臣,所要親近的多。
那一次迴鄉省親,趙多福來家做客,他第二日送走了這位大宋的帝姬,他二人的流言蜚語又是滿天飛了起來,就連翟二也調侃他要成為宋室的駙馬。
他的母親王徐氏倒是頗為喜歡趙多福,大概是因為趙多福心底善良,人也溫婉,並沒有皇親國戚的驕縱跋扈之氣。
臨走時,他並沒有讓兄長王青和翟二隨自己一起,也沒有讓母親隨自己去東京城居住。朝堂上暗流湧動,許多文臣武將都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住在鄉下,處於權力漩渦之外,反而要安全的多。
宦官高問在前麵帶路,一路上持戈值守的禁軍絡繹不絕,人人看到王鬆,都是停下來行禮。在這東京城的軍士心中,恐怕王鬆的聲望,要比皇帝大得多。
就連那經過的宮女們,看到經過的人是王鬆時,都是上前問好,個個都是嬌臉發紅,春心蕩漾。
這位朝堂上新湧起來的權貴,年少多金,相貌堂堂,位高權重,乃是妥妥的鑽石王老五一枚。再加上他文采之盛,文武雙全,大宋無人可分庭抗禮,自然成了這些春心萌動少女心中的黑馬王子。
“高兄弟,官家近日可是心情不好?”
看著身前的高問亦步亦趨,恭恭敬敬,王鬆輕聲問道。
王鬆這位當朝重臣的問話,高問也是不敢怠慢,趕緊迴到。
“迴王相公,近日兩河、陝西的戰事頗為不利,官軍節節敗退,官家心煩意亂。還有,有些大臣趁機提出南遷。相公你得小心應對。”
王鬆點了點頭,抬頭一看,睿思殿就在前邊。
睿思殿是大宋官家趙桓看書的偏殿,他的父親道君皇帝趙佶就曾晝日不居寢殿,以睿思殿為講禮進膳之所,而在睿思殿後的宣和殿中就寢燕息。
王鬆跟著高問來到睿思殿門外,卻是停了下來。高問指了指裏麵,王鬆輕輕點了點頭。
殿裏發出趙佶的厲喝聲,還有杯盞摔地的聲音,看來趙桓是動了真氣。
王鬆暗暗歎息。不用問,肯定是金兵南下,朝廷在各地的戰事不利,而且是節節敗退了。
大宋朝廷的積弊,以文製武,無識兵之人。靠著一群自以為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讀書人,焉有不敗之理!
王鬆不由得響起宋朝曆史上的幾位名將來,嶽飛,劉錡,還有王彥等人,卻不知這些人現在何方。
尤其是嶽飛,自一年前他和自己在河東分別後,就一直沒有此君的消息。
至於劉錡,一門都是高官,他這樣的世家子弟,肯定要比嶽飛上位的早。
“官家,王相公在門外候旨。”
聽到房間裏麵暫時沒有了聲音,高問上前,輕聲在門外說道。
“叫他在門外待著!”
趙桓威嚴的聲音從裏麵傳出來。
“他練出來的好軍!河東戰敗、河北戰敗、陝西戰敗、山東戰敗,沒有一路是好消息!”
沒有一路是好消息!
看來大宋朝廷的敗績,是既成事實了。
王鬆進去的時候,天色已經黑了,他在外麵呆了差不多半個時辰。
這使得他心裏莫名地有些膩歪。來自後世物欲橫流、爾虞我詐的他知道,這就是所謂的帝王之術了。
問題是他並沒有做錯什麽。趙桓這樣做,無非是一種明擺著的暗示,你王鬆隻是我趙宋的臣子,叫你怎樣就怎樣。
他討厭這樣的一種心術。
在後世,他就是顧影自憐的一顆屎坑裏的臭石頭,活的一直很自我。現在,他已經謙讓了許多,卻還是會遇到這些身不由己的事情。
罷了,罷了,這就是帝王的專利了,哪有什麽道理可講。
調整了一下心態,王鬆上前,向禦桌後的趙桓肅拜道:“臣王鬆,拜見陛下。”
趙桓旁邊三五步之外,一張鏤空花紋的椅子上,坐著一個五旬左右的老者,這便是帝王之師,耿南仲了。
自己出生入死,幾萬大軍兄弟命喪黃泉,挽狂瀾於既倒,卻依然抵不過幾年的讀書師生情。就像現在這樣,同為朝廷重臣,這位耿相公就有椅子,而自己隻能站著。
而且這位耿相,對自己隻是稍微點了點頭,屁股都未曾挪動一下。
盡管自己“做”了幾首“驚世駭俗”好詞,盡管自己戰功累累,但在皇帝和這些士大夫的眼裏,自己仍然是一介武夫。
以文製武,已經存在於這些人的宿命之論,刻骨銘心,誰也不敢移除!
為這樣的君王孝忠,和這樣的大臣們共事,能改變這個積弱不振的王朝嗎?
王鬆臉上露出來的迷惘和若有所思,讓趙桓不由得一愣。原以為王鬆會是惴惴不安、誠惶誠恐的他,心裏倒是泛起了嘀咕。
近來,朝廷諸位大臣把前方戰事不利的怨氣,全都推到了王鬆身上,說王鬆是罪魁禍首,若不是他強啟戰端,這場宋金之間的戰事,已經消遁無形了。
更有甚者,讓為王鬆不應該呆在中樞,而應該去宣撫地方,同時應該限製他的兵力和權力。
要問其此般原因,便是“唐之藩鎮,五代之武夫”,若非收藩鎮之權,大宋何來一百七十年代的安寧!
王鬆此刻表現出來的不滿和不屑,讓趙桓微微心驚,自己對這位肱骨之臣,是不是太苛刻了?
趙桓心亂如麻,擺擺手道:“王鬆,免禮吧,朕今日有事要說。”
王鬆抬起頭來站到一邊。他大概也知道今日要談些什麽事情,一是建州軍亂的事情,另外一個就是南遷。
建州軍亂,金人包圍東京城,朝廷調建州兵往守滑州,結果不堪一擊,為金所敗。金人退去,建州兵迴福建,由於福建路轉運使未按時發給卸甲錢,於是建州軍校張員等倡亂,福建轉運副使毛奎,判官曾伃均被殺。
另外一個就是宋軍各路在與金人的戰事中節節敗退,值此情形下,趙桓又起了南遷的念頭。
王鬆也是無奈。編練出來的新軍,在自己部下時都是龍精虎猛,一派出去,便成了扶不起的阿鬥,勝少敗多。而自己部下的將領,一旦到了其它軍中,不是被壓製就是掣肘,完全沒有了用武之地。
看來自己已經成了眾矢之的,尤其是那些士大夫之流,更是視自己為王公敵。
“陛下要問的是建州兵亂吧?”
王鬆肅拜道:“樞密院已經奏明陛下,簽樞密院事曹輔,禦營司都統製範瓊等人已經領兵出征,相信很快就有捷報傳來,陛下無需擔憂。”
以朝廷編練之新軍,對待地方上一夥烏合之眾,戰敗的風險幾乎沒有。趙桓如此暴躁,一定還有其它的事情。
果然,趙桓臉色緩和了一下,對王鬆道:“王鬆,坐下吧,朕還有些事情,要與你相商。”
旁邊的耿南仲,聽到趙桓讓王鬆坐下,眉宇間隱露不悅之色。
王鬆心裏冷哼了一聲。屍位素餐之輩,於國於家無望,隻知道嫉賢妒能,爭權奪勢,排除異己,心眼如此之小,何以稱得上煌煌士大夫。
“士”為蹈死不顧,輕名利,重社稷,愛百姓,護蒼生。而不是如此手無縛雞之力,隻顧黨同伐異,談詩賦詞,酒色年華下的寡廉鮮恥之徒。
“士”乃習六藝,禮、樂、射、禦、書數。他們知榮辱、健體魄、知軍政之事,誌趣高潔,以黎民蒼生、國家興亡為己任,那裏顧得上求田問舍,爭權奪利。
可惜,宋之士大夫,那裏還有一絲“士”的風采!“士”的精神,在他們身上已經消亡,他們充其量,也隻是官僚而已。
“陛下有何要事,隻管吩咐下來,微臣照做就是。”
王鬆坐下,輕輕向耿南仲點了點頭。
耿南仲頷首示意,眉宇間的不滿之色蕩然無存,看起來養氣的功夫不錯。
“王鬆,人人都說你練兵獨步天下,如何派出去的軍士依然是節節敗退,不堪一擊?”
趙桓皺眉道:“難道說,這大宋的軍士離了你王鬆就水土不服?如此一來,這每次出征,莫非都要你親自坐鎮,這些家夥才能俯首帖耳,甘願效命?”
旁邊的耿南仲嘴角微微一動,眼神中微露譏諷之色。
“金人之所以強者,兵強將勇也。又兼其之騎兵精銳,衝擊孱弱不堪之我軍,焉有不勝乎!”
王鬆淡然地看了一眼耿南仲,繼續道:“我軍要戰勝金人,一在將士訓練有素,嚴守軍令;二在士卒輕生赴死,捐軀國難。但要做到這輕生赴死四個字,則在於上下一心,將領身先士卒。”
他沉聲道:“金人大軍南下,每遇大戰,其元帥監軍親臨陣督戰,矢石交集,指揮若定,上下一心矣。其親冒鋒鏑,進不避難,將士視之,孰敢愛死乎。我軍諸帥,才能不及中人。每當出兵,必身居數百裏外,謂之持重。或督召軍旅,易置將校,僅以一介之士持虛文諭之,謂之調發。製敵決勝委之偏裨,是以智者解體,愚者喪師。幸一小捷,則露布飛馳,增加俘級以為己功,斂怨將士。縱或親臨,亦必先遁。不即覆亡,已為天幸,何能振起耶?”
王鬆擲地有聲,就連趙桓都沉默不語,低頭沉思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