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公,這些都是律學的學生,主要學習斷案和律令,案例和法條並重。也是呂學諭所教的學生。”
朱夢說說完坐下。這些律學生於是一個個的自我介紹起來。
“好,大家都是飽學之士,將來都是朝廷棟梁,須得安撫百姓,勘察冤獄,揚地方正氣。”
王鬆話說完,太學生們一起肅拜道:“多謝相公指點!”
“王相公,聽聞你在殿上七步成詩,震驚天子和群臣。可否今日當堂賦詩一首,讓我等後學也能一飽耳福,成為太學一大樂事?”
“王相公,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字字珠璣,學生佩服。若是我朝多幾個王相公此般的英雄,何懼北虜!”
“王相公,何妨作詞一首,也讓我等見識一下王相公的大才!”
王鬆擺擺手,一種太學生都是安靜下來。
“賦詩作詞,花前月下,這是小才。抵禦外侮,浴血疆場,不懼死傷,保家衛國,如梁溪先生,如我死傷的上萬軍士,這才是大才。各位都是國之棟梁,在此國家存亡、外虜入侵之際,更應修身養性,將來出仕,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聽到王鬆的話語,許多太學生都是頻頻點頭。王鬆也是心裏安慰。隻要這些人將來能多花一份心思在百姓身上,也算是一份功德了。
“王相公,你所言在下不敢苟同!”
呂祉在一旁說道:“金人蠻夷小族,隻知劫掠,劫掠餘而自遁之。張侍禦史掌糾彈百官朝會失儀之事,李綱專權,淩駕於君王之上,張侍禦史彈劾之,有無不可。食君俸祿,沙場征戰,為君王分憂解難,這本就是軍士份內之事,又如何能稱得上大才!我朝士大夫與君王共治天下,乃是祖訓,又豈能讓武人當政,與國法背道而馳!”
花想容在王鬆耳邊輕聲說道:“王相公,張侍禦史就是張浚,他彈劾李綱專權,以致朝廷主和派得勢,這呂祉便是其擁戴者。張浚此人雖大義分明,但輕銳好名,誌大才疏,相公知之。”
張浚、呂祉,這二人聯係起來,王鬆一下子猛然想起,這呂祉不就是淮西兵變的攪局者嗎?
曆史上,紹興七年,南宋江淮統製官酈瓊發動叛亂,殺死監軍官呂祉等人,帶領全軍四萬餘人,並裹脅百姓十餘萬投降金人傀儡偽齊劉豫,史稱“淮西兵變”。
兵變使得南宋對金人和偽齊的軍事前沿江淮重地,處於防衛空虛的狀態,成為南宋對金人戰略相持變守的一個轉折點。南宋失去了一次極為寶貴的收複失地的絕佳機會。
究其原因,時任右相兼都督的重臣張浚誌大才疏、剛愎自用,用人不當,最終導致了兵變事件的發生。
而用人不當的這個“人”,就是王鬆眼前的這位呂祉,日後張浚的親信,淮西兵變的始作俑者。
劉光世罷官,張浚命其部下王德為淮西軍都統製,酈瓊為副,呂祉為淮西軍統製。酈瓊、王德互不服氣,張浚不得已,將王德召迴建康,命呂祉監軍酈瓊。
呂祉不但未能好好安撫酈瓊,反而建議朝廷懲治酈瓊。但彈劾酈瓊的密信敗露,酈瓊殺了呂祉,投奔了偽齊劉豫。
南宋五大軍區成了四個,張浚辭相,主和派又占了上風,呂祉可謂是愚蠢至極。
更為重要的是,此君身為朝廷官員,從中挑唆左相趙鼎和右相張浚的關係,即至成隙,最終趙鼎辭相,而張浚亦孤掌難鳴,並無任何功績。
私心一起,無事可成。張浚輕銳好名,揮金如土,視官爵如等閑。好功名富貴者,無不趨其門。在朝顯官,皆其門人,悉自詭為君子,稍有指其非者,則為小人。
好一群不作不死的大宋賢臣啊!
杜充、張浚、耿南仲、秦檜,還有這個呂祉,這些兩宋之際的士大夫們,一個個在曆史舞台上,生動活潑地演示著,如何成功地作死,不死不休,至死方休!
若是不知道曆史上這些事,王鬆也許會一笑而過,並不會理會一個腐儒的隻言片語。但知道對方是呂祉時,王鬆還是決定給他一點小小的教訓。
“呂學諭,請問你,我軍與金人大戰,將士們浴血疆場之時,你又在何處,做些何事?”
呂祉臉上一紅,不耐煩地皺眉道:“王相公,你問這些事情何意,本官居於何處,又與你何幹?”
陳東冷笑道:“我等在城牆上和番子血戰,呂學諭躲在學舍裏麵,整日裏吃齋念佛,是與不是?”
呂祉冷冷哼了一聲,卻是抬起頭來,看著王鬆,似乎在等王鬆的迴複。
外強中幹,道貌岸然,無恥之尤。
王鬆眼神冰冷,徐徐道:“呂學諭,若是隻為擄掠,金人為何圍困東京城達旬月之久?若是隻為了擄掠,為何京畿周圍,方圓千裏,生靈塗炭,皆為焦土?我朝以文製武,士民毫無血氣,尚武之氣全無,滿朝皆是貪生怕死之輩。你們這些士大夫,絲毫不懂軍旅之事,卻要掌握萬軍之生死,豈不謬哉!”
他指著旁邊的牛皋,朗聲道:“這是我忠義軍的前軍統製牛皋。就是他,割下了無數女真勇士的首級!難道說戰場殺敵,排兵布陣,他還不如你呂夫子嗎?他腰間的鐵鐧,你拿得起嗎?”
呂祉麵色鐵青,冷冷道:“一介武夫,也在這裏登堂入室,在下讀聖賢書、安撫教化百姓,又怎能和這些粗魯軍漢相比?豈不謬哉!”
“安撫百姓,使得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自己腦滿腸肥,金玉滿堂,妻妾成群;讀聖賢書,金人南下時,或降或逃,搖尾乞憐,毫無氣節;手掌雄兵,不戰自潰,把治下百姓交給番賊,水深火熱,苦不堪言,這就是你這飽讀詩書之輩的能耐嗎?”
房間裏麵,迴蕩著王鬆怒不可遏的聲音:
“若沒有這數萬軍士的犧牲,你呂夫子焉能坐在這裏?誰都是爹娘所生,沒有什麽理所當然。我大宋正是有了這些無畏者的殊死一擊,才有今日短暫之安寧。要不然,你呂夫子已經是金人的階下之囚了!”
一眾太學生都是麵色蒼白,誰也沒有想到,堂堂的樞密院相公,會如此大發雷霆。而他發起威來,讓人心驚肉跳,寒意頓生。
陳東,朱夢說幾人卻是暗自叫好。這呂祉也不知道那根神經搭錯,竟然來觸王鬆的黴頭。難道他真的不知道,王鬆能七步成詩,文采斐然嗎?
呂祉臉色煞白,曬然道:“王相公,祖宗之法,收複藩鎮,才有了近兩百年的安寧。王相公你百般狡辯,莫非想複後唐武夫亂政乎?”
宋真宗朝澶淵之盟後,士大夫在朝堂中的地位持續上升,在軍事體係內也是“以文馭武”,樞密院以文臣領之,地方官軍開始以文官支配武將。到宋仁宗朝,尤其是與西夏大規模交戰後,“以文馭武”全麵貫徹,樞密院由文臣主宰,邊防前線統軍也已文官為首。
文臣為各地經略安撫使兼都部署,指揮和統率當地駐軍。而以武將為副職,承擔部將的角色。原本作為中央統軍機構的三衙,淪為負責京師衛戍的機關,出征或鎮守軍事要地,也不再以三衙將帥負責統軍。
這呂祉句句戳心,聽起來為國為民,正氣凜然,實則是陰險毒辣,欲致人於死地。
“呂夫子,你真是滿嘴胡言亂語,愚蠢至極!”
動不動就給人戴帽子,王鬆心中對這人是憎惡之極,語氣也變得冰冷起來。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文能治國,武可安疆。太祖收藩鎮之權,彼善此弊,不然何以金人南下,勢如破竹,有今日靖康圍城、幾近亡國之禍。如今之計,可稍興藩鎮之舉,於兩河糜爛之地,專付以權,擇人善用。夫將者,國之輔也,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你左一句一個藩鎮之禍,右一句一個武夫亂政,實在是迂腐至極,無知至斯!”
陳東搖頭道:“呂學諭,王相公為朝廷立下大功,解東京城之圍,此蓋世之功,青史留名。你何以有如此言語?還是慎言吧!”
朱夢說當過地方官員,對呂祉更是不屑一顧,皺眉道:“呂學諭,若不是王相公和他麾下的將士,隻怕你已是金人的階下之囚,洗馬築牆,剃發易服,而不是在這裏冷言冷語,詆毀國之長城!”
呂祉惱羞成怒,臉色陰冷,拂袖而起,尖聲道:“武夫專權,國必不安!王鬆,即便你是樞密院的相公,也休想觸犯國法,擁兵自重。你在河東的私軍,不是另有所圖,也是對朝廷不忠!武夫當政,國有大難!我呂祉一定會上書參你!”
“本官先是河東招討使,如今是兩河宣撫使,部下將士在河東抗金,如何就成了私軍!”
王鬆大怒,站起來,指著呂祉鼻子,大聲怒罵道:“你這居心叵測的小人,除了坐而論道,指鹿為馬,煽風點火,你還會些什麽!速速離去,免得在這裏丟人現眼,自取其辱!”
花想容也是正色道:“呂大官人,今日是我等約王相公前來,品茗論經。你不請自到,在這裏大放厥詞,難道是要羞辱我等嗎?”
一眾太學生都是默不作聲。誰也沒有想到,還沒有見到王鬆賦詩,卻先來了一場唇槍舌劍,而且如此激烈。
這位當朝相公,果然是廝殺漢出身,一舉一動,無不草莽味十足,剛烈勇猛,和朝中那些風度翩翩的相公們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
朱夢說說完坐下。這些律學生於是一個個的自我介紹起來。
“好,大家都是飽學之士,將來都是朝廷棟梁,須得安撫百姓,勘察冤獄,揚地方正氣。”
王鬆話說完,太學生們一起肅拜道:“多謝相公指點!”
“王相公,聽聞你在殿上七步成詩,震驚天子和群臣。可否今日當堂賦詩一首,讓我等後學也能一飽耳福,成為太學一大樂事?”
“王相公,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字字珠璣,學生佩服。若是我朝多幾個王相公此般的英雄,何懼北虜!”
“王相公,何妨作詞一首,也讓我等見識一下王相公的大才!”
王鬆擺擺手,一種太學生都是安靜下來。
“賦詩作詞,花前月下,這是小才。抵禦外侮,浴血疆場,不懼死傷,保家衛國,如梁溪先生,如我死傷的上萬軍士,這才是大才。各位都是國之棟梁,在此國家存亡、外虜入侵之際,更應修身養性,將來出仕,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聽到王鬆的話語,許多太學生都是頻頻點頭。王鬆也是心裏安慰。隻要這些人將來能多花一份心思在百姓身上,也算是一份功德了。
“王相公,你所言在下不敢苟同!”
呂祉在一旁說道:“金人蠻夷小族,隻知劫掠,劫掠餘而自遁之。張侍禦史掌糾彈百官朝會失儀之事,李綱專權,淩駕於君王之上,張侍禦史彈劾之,有無不可。食君俸祿,沙場征戰,為君王分憂解難,這本就是軍士份內之事,又如何能稱得上大才!我朝士大夫與君王共治天下,乃是祖訓,又豈能讓武人當政,與國法背道而馳!”
花想容在王鬆耳邊輕聲說道:“王相公,張侍禦史就是張浚,他彈劾李綱專權,以致朝廷主和派得勢,這呂祉便是其擁戴者。張浚此人雖大義分明,但輕銳好名,誌大才疏,相公知之。”
張浚、呂祉,這二人聯係起來,王鬆一下子猛然想起,這呂祉不就是淮西兵變的攪局者嗎?
曆史上,紹興七年,南宋江淮統製官酈瓊發動叛亂,殺死監軍官呂祉等人,帶領全軍四萬餘人,並裹脅百姓十餘萬投降金人傀儡偽齊劉豫,史稱“淮西兵變”。
兵變使得南宋對金人和偽齊的軍事前沿江淮重地,處於防衛空虛的狀態,成為南宋對金人戰略相持變守的一個轉折點。南宋失去了一次極為寶貴的收複失地的絕佳機會。
究其原因,時任右相兼都督的重臣張浚誌大才疏、剛愎自用,用人不當,最終導致了兵變事件的發生。
而用人不當的這個“人”,就是王鬆眼前的這位呂祉,日後張浚的親信,淮西兵變的始作俑者。
劉光世罷官,張浚命其部下王德為淮西軍都統製,酈瓊為副,呂祉為淮西軍統製。酈瓊、王德互不服氣,張浚不得已,將王德召迴建康,命呂祉監軍酈瓊。
呂祉不但未能好好安撫酈瓊,反而建議朝廷懲治酈瓊。但彈劾酈瓊的密信敗露,酈瓊殺了呂祉,投奔了偽齊劉豫。
南宋五大軍區成了四個,張浚辭相,主和派又占了上風,呂祉可謂是愚蠢至極。
更為重要的是,此君身為朝廷官員,從中挑唆左相趙鼎和右相張浚的關係,即至成隙,最終趙鼎辭相,而張浚亦孤掌難鳴,並無任何功績。
私心一起,無事可成。張浚輕銳好名,揮金如土,視官爵如等閑。好功名富貴者,無不趨其門。在朝顯官,皆其門人,悉自詭為君子,稍有指其非者,則為小人。
好一群不作不死的大宋賢臣啊!
杜充、張浚、耿南仲、秦檜,還有這個呂祉,這些兩宋之際的士大夫們,一個個在曆史舞台上,生動活潑地演示著,如何成功地作死,不死不休,至死方休!
若是不知道曆史上這些事,王鬆也許會一笑而過,並不會理會一個腐儒的隻言片語。但知道對方是呂祉時,王鬆還是決定給他一點小小的教訓。
“呂學諭,請問你,我軍與金人大戰,將士們浴血疆場之時,你又在何處,做些何事?”
呂祉臉上一紅,不耐煩地皺眉道:“王相公,你問這些事情何意,本官居於何處,又與你何幹?”
陳東冷笑道:“我等在城牆上和番子血戰,呂學諭躲在學舍裏麵,整日裏吃齋念佛,是與不是?”
呂祉冷冷哼了一聲,卻是抬起頭來,看著王鬆,似乎在等王鬆的迴複。
外強中幹,道貌岸然,無恥之尤。
王鬆眼神冰冷,徐徐道:“呂學諭,若是隻為擄掠,金人為何圍困東京城達旬月之久?若是隻為了擄掠,為何京畿周圍,方圓千裏,生靈塗炭,皆為焦土?我朝以文製武,士民毫無血氣,尚武之氣全無,滿朝皆是貪生怕死之輩。你們這些士大夫,絲毫不懂軍旅之事,卻要掌握萬軍之生死,豈不謬哉!”
他指著旁邊的牛皋,朗聲道:“這是我忠義軍的前軍統製牛皋。就是他,割下了無數女真勇士的首級!難道說戰場殺敵,排兵布陣,他還不如你呂夫子嗎?他腰間的鐵鐧,你拿得起嗎?”
呂祉麵色鐵青,冷冷道:“一介武夫,也在這裏登堂入室,在下讀聖賢書、安撫教化百姓,又怎能和這些粗魯軍漢相比?豈不謬哉!”
“安撫百姓,使得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自己腦滿腸肥,金玉滿堂,妻妾成群;讀聖賢書,金人南下時,或降或逃,搖尾乞憐,毫無氣節;手掌雄兵,不戰自潰,把治下百姓交給番賊,水深火熱,苦不堪言,這就是你這飽讀詩書之輩的能耐嗎?”
房間裏麵,迴蕩著王鬆怒不可遏的聲音:
“若沒有這數萬軍士的犧牲,你呂夫子焉能坐在這裏?誰都是爹娘所生,沒有什麽理所當然。我大宋正是有了這些無畏者的殊死一擊,才有今日短暫之安寧。要不然,你呂夫子已經是金人的階下之囚了!”
一眾太學生都是麵色蒼白,誰也沒有想到,堂堂的樞密院相公,會如此大發雷霆。而他發起威來,讓人心驚肉跳,寒意頓生。
陳東,朱夢說幾人卻是暗自叫好。這呂祉也不知道那根神經搭錯,竟然來觸王鬆的黴頭。難道他真的不知道,王鬆能七步成詩,文采斐然嗎?
呂祉臉色煞白,曬然道:“王相公,祖宗之法,收複藩鎮,才有了近兩百年的安寧。王相公你百般狡辯,莫非想複後唐武夫亂政乎?”
宋真宗朝澶淵之盟後,士大夫在朝堂中的地位持續上升,在軍事體係內也是“以文馭武”,樞密院以文臣領之,地方官軍開始以文官支配武將。到宋仁宗朝,尤其是與西夏大規模交戰後,“以文馭武”全麵貫徹,樞密院由文臣主宰,邊防前線統軍也已文官為首。
文臣為各地經略安撫使兼都部署,指揮和統率當地駐軍。而以武將為副職,承擔部將的角色。原本作為中央統軍機構的三衙,淪為負責京師衛戍的機關,出征或鎮守軍事要地,也不再以三衙將帥負責統軍。
這呂祉句句戳心,聽起來為國為民,正氣凜然,實則是陰險毒辣,欲致人於死地。
“呂夫子,你真是滿嘴胡言亂語,愚蠢至極!”
動不動就給人戴帽子,王鬆心中對這人是憎惡之極,語氣也變得冰冷起來。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文能治國,武可安疆。太祖收藩鎮之權,彼善此弊,不然何以金人南下,勢如破竹,有今日靖康圍城、幾近亡國之禍。如今之計,可稍興藩鎮之舉,於兩河糜爛之地,專付以權,擇人善用。夫將者,國之輔也,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你左一句一個藩鎮之禍,右一句一個武夫亂政,實在是迂腐至極,無知至斯!”
陳東搖頭道:“呂學諭,王相公為朝廷立下大功,解東京城之圍,此蓋世之功,青史留名。你何以有如此言語?還是慎言吧!”
朱夢說當過地方官員,對呂祉更是不屑一顧,皺眉道:“呂學諭,若不是王相公和他麾下的將士,隻怕你已是金人的階下之囚,洗馬築牆,剃發易服,而不是在這裏冷言冷語,詆毀國之長城!”
呂祉惱羞成怒,臉色陰冷,拂袖而起,尖聲道:“武夫專權,國必不安!王鬆,即便你是樞密院的相公,也休想觸犯國法,擁兵自重。你在河東的私軍,不是另有所圖,也是對朝廷不忠!武夫當政,國有大難!我呂祉一定會上書參你!”
“本官先是河東招討使,如今是兩河宣撫使,部下將士在河東抗金,如何就成了私軍!”
王鬆大怒,站起來,指著呂祉鼻子,大聲怒罵道:“你這居心叵測的小人,除了坐而論道,指鹿為馬,煽風點火,你還會些什麽!速速離去,免得在這裏丟人現眼,自取其辱!”
花想容也是正色道:“呂大官人,今日是我等約王相公前來,品茗論經。你不請自到,在這裏大放厥詞,難道是要羞辱我等嗎?”
一眾太學生都是默不作聲。誰也沒有想到,還沒有見到王鬆賦詩,卻先來了一場唇槍舌劍,而且如此激烈。
這位當朝相公,果然是廝殺漢出身,一舉一動,無不草莽味十足,剛烈勇猛,和朝中那些風度翩翩的相公們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