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之江新語·掌握正確的工作方法》等文中引用


    ■解讀


    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換句話說,就是不打無準備之仗。做好一件事情,僅僅有熱情和能力是不夠的,有熱情隻是具備了想幹事的態度,有能力隻是具備了幹成事的條件,有方法才是幹好事的保證。尤其在今天,改革進入攻堅期,利益主體紛起、思想觀念叢生,改革已是龐大複雜的係統工程,任何一項改革舉措都可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都需要放在大係統內來考量。因此,推進改革更需要講究彈鋼琴的藝術、走鋼絲的智慧。實際工作中,很多人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容易出現兩種傾向:一種是瞎子摸象,對工作沒有全麵的把握;一種是紙上談兵,眼高而手低,遇到具體事情不知何處著手。不管是哪種情況,都不利於工作的開展和深入。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善於未雨綢繆,既從大處著眼,學習曹衝稱象;又從小處著手,學習庖丁解牛。


    ■原典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


    ■釋義


    孔子的弟子子貢問怎樣實行仁道。孔子答道:“工匠要做好活計,首先必須具備精良鋒利的工具。住在一國,就要敬奉這國大夫中的賢者,結交這國士人中的仁者。”


    工匠做工與實行仁道表麵上看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實質上道理相通。《論語集解》引孔安國的注釋說:“工以利器為助,人以賢友為助。”做任何事情,準備工作都非常重要,正如俗話所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來才會得心應手,從而事半功倍。實行仁道亦如此,要先了解這個國家的情況,與其賢達之士建立良好的關係,然後才能有施展抱負的機會,達到仁的目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