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ttp://.biquxs.info/
</p>
——《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林則徐的這一聯詩句,被習近平同誌視為飽含著“報國情懷”。這種深邃的愛國主義,正是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民族精神最核心的那一部分。不管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這種家國情懷的寫照。從“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從“振興中華”到“我們都是汶川人”,百餘年來,愛國主義精神把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緊緊連在了一起,推動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向著中國夢前行,賦予我們向著民族複興進發的能量。這種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的中國精神必然的組成部分。
■原典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釋義
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道光皇帝將堅決禁煙、抗擊英軍的林則徐貶戍新疆伊犁。次年農曆八月,林則徐自西安啟程赴伊犁,臨行前吟詩兩首,留別家人。此為第二首。
此詩的頷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廣為傳頌的名句。上句語出《左傳·昭公四年》鄭國大夫子產的話:“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生死:偏義複詞,真正的意思是“死”,“生”隻起陪襯作用;下句的“禍福”用法相同。林則徐認為:隻要對國家民族有利,即使犧牲性命亦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災禍而躲避。表現了作者以國事為重、不顧個人安危的高貴品質。
尾聯“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詩人借《東坡誌林》所記宋真宗召對楊樸和蘇東坡赴詔獄的故事,以戲語勸慰妻子。並自注雲:“宋真宗聞隱者楊樸能詩,召對問:‘此來有人作詩送卿否?’對曰:‘臣妻有一首雲: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裏去,這迴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東坡赴詔獄,妻子送出門皆哭,坡顧謂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首詩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作為一介謫臣,詩人語氣平和,於曠達幽默之中,隱含著難以抑製的憂患意識,展現了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博大胸懷。
</p>
——《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林則徐的這一聯詩句,被習近平同誌視為飽含著“報國情懷”。這種深邃的愛國主義,正是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民族精神最核心的那一部分。不管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這種家國情懷的寫照。從“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從“振興中華”到“我們都是汶川人”,百餘年來,愛國主義精神把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緊緊連在了一起,推動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向著中國夢前行,賦予我們向著民族複興進發的能量。這種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的中國精神必然的組成部分。
■原典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釋義
1841年鴉片戰爭期間,道光皇帝將堅決禁煙、抗擊英軍的林則徐貶戍新疆伊犁。次年農曆八月,林則徐自西安啟程赴伊犁,臨行前吟詩兩首,留別家人。此為第二首。
此詩的頷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廣為傳頌的名句。上句語出《左傳·昭公四年》鄭國大夫子產的話:“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生死:偏義複詞,真正的意思是“死”,“生”隻起陪襯作用;下句的“禍福”用法相同。林則徐認為:隻要對國家民族有利,即使犧牲性命亦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災禍而躲避。表現了作者以國事為重、不顧個人安危的高貴品質。
尾聯“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詩人借《東坡誌林》所記宋真宗召對楊樸和蘇東坡赴詔獄的故事,以戲語勸慰妻子。並自注雲:“宋真宗聞隱者楊樸能詩,召對問:‘此來有人作詩送卿否?’對曰:‘臣妻有一首雲: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裏去,這迴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東坡赴詔獄,妻子送出門皆哭,坡顧謂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首詩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作為一介謫臣,詩人語氣平和,於曠達幽默之中,隱含著難以抑製的憂患意識,展現了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博大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