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一事當前,有什麽選擇、會怎麽行動,取決於如何認識這件事。而理想信念,就決定著一個人能不能在更高的位置、以更廣的視角看待人生,看待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理想信念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對於領導幹部,如果沒有了理想信念,迴答不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就容易導致政治上的變質、精神上的貪婪、道德上的墮落、生活上的腐化。正如習近平同誌所引用的這句話所說,理想信念,就像石頭的堅硬、丹砂的赤紅,是共產黨人根本的屬性。焦裕祿蘭考治沙,楊善洲荒山播綠,為什麽能不顧身體病痛、不怕條件艱苦?正是因為有著理想信念的支撐。黨中央反複強調補好黨員幹部的精神之鈣,正是要點亮黨員幹部心中的明燈,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築牢思想防線,堅持“革命理想高於天”,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


    ■原典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堅與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於天也,非擇取而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汙也,亦猶此也。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誠廉》


    ■釋義


    這段話的意思是,石頭可被打碎,但無法改變它堅硬的質地;丹砂可被研磨,但不能改變它朱紅的顏色。硬度和顏色分別是石頭、丹砂的本性所具有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可以任意擇取變更的。潔身自好的豪傑義士,其名節也像“石堅”“丹赤”一樣無法玷汙。


    《呂氏春秋》用伯夷、叔齊的故事來闡述這一觀點。伯夷和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父親去世後,他們因不願互相傷害均放棄王位。二人聽說周文王仁德,便前去投奔。等他們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崇尚計謀,借助賄賂,倚仗武力,維持威勢。他們認為周德已經衰微,誓死不做周的子民,去首陽山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在那裏。


    《伯夷列傳》置於《史記》七十列傳之首,亦有太史公對氣節的極度推崇、讚美之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