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儉則成、奢則敗,曆史教訓發人深省。時至今日,走過篳路藍縷的創業歲月,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不用再過毀家紓難的苦日子、紅米飯南瓜湯的窮日子,但是也不能未富先奢、揮霍無度。在曆史上,從“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到“戍卒叫,函穀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秦朝二世而沒的教訓引人深思;從“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到“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唐代由盛而衰的轉折令人嗟歎。鋪張浪費、揮霍無度、大興土木、節慶泛濫、生活奢華、驕奢淫逸……沒有什麽比奢靡之風更能把黨與群眾隔離開來。唯其清廉,可抵擋物欲橫流,可練就百毒不侵,可樹立端方形象,可吸引萬眾歸心。無論時代場景如何變化,我們都不應該丟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這個傳家寶,這樣才能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才能永葆我們黨的生機與活力。


    ■原典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唐﹞李商隱《詠史》


    ■釋義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這首詩名為詠史,實為詠懷。作者借古喻今發表對社會、政治的見解,在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的同時,也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該詩作於唐大和九年(835年)謀誅宦官失敗的“甘露之變”後,詩人感歎唐文宗雖抑奢崇儉,卻無力挽迴國家衰落的命運,原因在於沒有起用足以擔當軍國大事的英才,以及宦官掌握禁軍,盤踞朝廷。“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說的正是此事。作者感歎:時運已經逝去,千裏馬何處才能遇上?力量已經用盡,蜀山之蛇怎能鏟除?“運去”“力窮”,字字千鈞,表達了詩人對國運已盡的憂慮與痛心。


    這首詩的首聯“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為千古名句。意思是,遍觀曆代前賢治國治家的經驗教訓,成功多由勤儉,衰落常因奢侈。雖然唐文宗厲行節儉也未能扭轉頹勢,但這句話還是點出了政權成敗的一個關鍵所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