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作風問題無小事,小問題置之不管,也會釀成大問題。對此,習近平同誌有著清醒認識,他在不同場合強調,“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無論是改作風,還是反腐敗,“大問題要抓,小問題也要抓”都是一以貫之的治理思路。從反對公款送節禮,到打擊會所歪風,再到根除“舌尖上的腐敗”,雷霆萬鈞的行動,展示出不棄微末的決心。兩年多來改作風取得階段性成效。為什麽能在這麽短的時間造成與民更始、鹹與維新的社會反響?答案就在從小事情切入,鐵麵問責、剛性約束、嚴格執紀,讓製度成為“帶電的高壓線”,讓紀律成為不可逾越的“紅線”。從領導幹部角度看,就應該做到慎獨慎微,不要以為吃點、喝點、拿點沒什麽,不要認為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就能萬事大吉。通往腐敗的不歸路往往就從細節開始,對小事、小節、小利又怎能掉以輕心?


    ■原典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第二十五》


    ■釋義


    上文為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所作序言的結語。伶官為封建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伶官傳》是後唐莊宗李存勖(xu)所寵幸的伶官景修、史彥瓊、郭門高等人的一篇合傳。在《伶官傳序》中,歐陽修通過對後唐莊宗勵精圖治得天下、寵信伶人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闡述了國家盛衰主要由人事決定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意思是,禍患常常是由一些微小的失誤累積而成的,而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他們所沉迷的事物困擾。接著作者用一句“豈獨伶人也哉”拓寬了文章的內涵,使唐莊宗因寵愛伶人國破身亡的曆史教訓有了普遍意義。英格蘭有一首古老的民謠:“少了一枚鐵釘,掉了一隻馬掌;掉了一隻馬掌,丟了一匹戰馬;丟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丟了一個國家。”說的是1485年,因少了一枚鐵釘,致使英格蘭國王理查三世在波斯沃斯戰役中慘敗的史實。看來,禍患積於忽微,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