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麵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習近平同誌曾在多個場合引用過這句古語,既有麵向黨內的,也有麵向國外的。但不管說的是政治製度還是人類文明,不管說的是中國道路還是儒家思想,要表達的都是“多樣性”的意涵。的確,從政治製度看,各國有各國的國情,各國有各國的體製,各國有各國的曆史,怎麽可能千篇一律?習近平同誌一再強調,“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每個國家都應該根據國情選擇合適的道路。從人類文明來看,既有盧浮宮也有故宮,既有金字塔也有大雁塔,怎麽可能如出一轍?習近平同誌還強調,“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隻有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正是多元多樣的文化,才讓我們的世界更精彩;正是各有特點的製度,才讓我們的選擇更豐富。從政治到文化,從製度到曆史,隻有認識到差別,才能真正尊重別人、堅持自己。


    ■原典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xi),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ju)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戰國﹞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釋義


    孟子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意思是,天下萬物沒有同樣的,它們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這是客觀存在。孟子指出,物品的價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萬倍。倘若你將它們等同看待,就是擾亂天下。為此,孟子舉例說明,如果巨屨(做工粗糙的鞋)與小屨(做工精細的鞋)同樣價錢,那麽,誰還肯做小屨呢?


    孟子這段話強調了事物的差異性。物質世界如此,人的精神世界亦然。《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稱:“人心之不同,如其麵焉。”人們內心世界的不同,就像他們各不相同的麵貌一樣。可見,差異性是普遍存在的。


    與孟子“物之不齊”的觀點相對立,莊子則主張“齊物論”。莊子認為世間萬物看起來千差萬別,但歸根結底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其思想主旨是“聽其不齊而自齊”。這反映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也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豐富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