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學界素有“建安風骨”“盛唐氣象”之說,正說明文藝作品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風貌。古今中外,也隻有那些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的文藝作品,才能成為傳世之作。在文藝座談會上,習近平同誌以《文心雕龍》中的這句話,深刻地提出了文藝作品如何反映人民心聲、引領時代前進的問題。今天的中國,正日臻於“偉大”,這既給了文藝工作更多養分、更大舞台,也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為曆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時代聚精神。“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成為時代精神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這是文藝工作者理應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如果不能創造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怎麽能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偉大的民族?


    ■原典


    自中朝貴玄,江左稱盛,因談餘氣,流成文體。是以世極迍邅(zhu


    zhā


    ),而辭意夷泰,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故知文變染乎世情,興廢係乎時序,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


    ■釋義


    《文心雕龍》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專著。書中較全麵地總結了前代的文學現象,論述了文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其中,針對文學發展與時代變遷的關係,提出了“文變染乎世情,興廢係乎時序”的著名論斷。


    劉勰認為文學會隨著政治的興衰而發生變化。如唐堯時代,教化普及,所以百姓作《擊壤歌》,兒童們唱《康衢謠》。虞舜時代,政治清明,百姓安閑,於是舜唱出了《南風歌》,群臣也和他同唱《卿雲歌》。成湯聖哲英明,因而出現了《詩經·商頌·那》中的頌詞。周文王恩德隆盛,這時《周南》中的民歌,便反映了人們勤勞而無怨言的精神。但周厲王、周幽王時期政治黑暗,因而《詩經·大雅》裏的《板》《蕩》等詩便充滿了憤怒的情緒;平王東遷後,周室衰微,於是出現了亡國哀痛的《王風·黍離》。可見,“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文學作品的傾向,就是政治生態的形象反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