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再宏偉的樓宇,也是一磚一瓦建起來的;再廣闊的海洋,也是涓滴不息匯成的。放眼今日之中國,無論是全麵深化改革,還是改善社會民生,抑或是建設法治國家,都有一個遵循規律、循序漸進的過程,等不得也急不得。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我們既要有隻爭朝夕的幹勁,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曆史耐心,一心一意謀發展,咬定青山不放鬆。爬坡邁坎、攻堅克難,最是考驗決心與耐性。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一個腳印一個腳印地前進,防止畢其功於一役的浮躁、隻求短平快的功利、大幹快上的盲目,下一番苦功真功才會有新突破。積跬步至千裏,積小勝為大勝,蹄疾步穩、行穩致遠,則大事可為、大業可成。


    ■原典


    桓公與管夷吾連語三日三夜,字字投機,全不知倦。桓公大悅,乃複齋戒三日,告於太廟,欲拜管夷吾為相。夷吾辭而不受。桓公曰:“吾納子之伯策。欲成吾誌,故拜子為相。何為不受?”對曰:“臣聞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潤,非一流之歸也。君必欲成其大誌,則用五傑。”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十六迴》


    ■釋義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潤,非一流之歸也”,是《東周列國誌》中齊相管仲建議齊桓公廣納人才以成霸業時打的比方。意思是說,大廈的建成,不能隻靠一棵樹的木材;大海的潤澤,也不是僅憑一條河流的歸聚。習近平同誌在講話中,將“大海之潤”化用為“大海之闊”。


    與“大廈”之語相類,西漢王褒在《四子講德論》中說:“大廈之材,非一丘之木。”將“一木之材”擴大為“一丘之木”。北宋蘇軾在《謝兼侍讀表》中則強調“一木”的重要性:“大廈既構,尚求一木之支。”與“大海”之語相似,《荀子·勸學》亦言:“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大廈需眾材,海潤要百川,事成集眾謀,學成采百家。所以北宋慧南禪師說:“聖賢之學,非造次可成,須在積累。”學會積累,方能成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