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在印度尼西亞的演講中,習近平同誌引用這句話表明國家間的和睦友好,“必須夯實雙方關係的社會土壤”;在法國的演講中,習近平同誌用這句話闡釋中法友誼是“兩國人民辛勤耕耘的結果”;而在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這句話用來說明基層工作創新對於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性。習近平同誌之所以鍾愛這句話,正是因為其中充滿了大與小、多與少、成與始的辯證思考。在闡明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麽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才可能有大發展、成大事業。正如愚公移山的典故,一筐土一筐土地搬下去,“子子孫孫無窮盡”,就總有達到目的的那一天。


    ■原典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春秋﹞老子《老子·第六十四章》


    ■釋義


    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提出謹小慎微和慎終如始的主張。“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合抱:兩臂圍攏,形容樹木粗大。毫末:幼苗,比喻細小。意思是說,合抱的大樹由細小的幼苗長成,九層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裏遠的行程須從腳下開始。形象地論證了大事都是由小事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道理。


    老子“大生於小”的思想對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產生了影響。在《荀子·勸學》中,荀子提出了“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等觀點。但與老子不同的是,荀子據此提出了“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積極進取的主張,與老子順應自然的“無為”“無執”思想大異其趣。相同的前提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反映了儒道之間既相互取益又相互抵牾的複雜關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