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ttp://.biquxs.info/
</p>
——《之江新語·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等文中引用
■解讀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有一句名言,鳥的翅膀係上黃金,就再也不能飛翔了。這句話,對於做人做官都有深刻啟示。一個人欲望太強,就會在各種誘惑麵前迷失心智;一個人急功近利,勢必缺乏長遠目光和毅力恆心。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是對領導幹部而言,更是心態決定狀態。沒有淡泊寧靜的心態,在市場浪潮帶來的消費主義麵前,在經濟繁榮帶來的物質誘惑麵前,就難免會有公權私用的衝動。隻有從內心涵養一汩清泉,才能在誘惑麵前做到百毒不侵,在欲望麵前做到金剛不壞。力戒浮躁,就要堅守做人的操守和從政的道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正確對待名利地位,正確看待進退流轉,淡泊處世,靜心思考,磨煉意誌,砥礪誌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正所謂“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原典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製斷。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
■釋義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名言,世人多以為出自諸葛亮。其實,早在西漢初年,這句話就記載在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中。原句為:“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句話語淺而意深,富有哲理,采用邏輯學中的“雙重否定”方法,強調“淡泊”“寧靜”的重要性。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誌向,不能靜下心來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現在的“淡泊”“寧靜”,正是為了日後的“致遠”。通過學習明誌,寧靜修煉,積蓄力量,一旦時機成熟,便可以轟轟烈烈幹出一番大事業。
三百多年後,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用了這句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同‘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羅貫中所撰《三國演義》第三十七迴中,劉、關、張二顧茅廬,看到諸葛草廬中門上大書一聯雲:“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此處以肯定句式取代了否定之否定句式,使“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理念廣為流傳。
</p>
——《之江新語·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等文中引用
■解讀
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有一句名言,鳥的翅膀係上黃金,就再也不能飛翔了。這句話,對於做人做官都有深刻啟示。一個人欲望太強,就會在各種誘惑麵前迷失心智;一個人急功近利,勢必缺乏長遠目光和毅力恆心。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是對領導幹部而言,更是心態決定狀態。沒有淡泊寧靜的心態,在市場浪潮帶來的消費主義麵前,在經濟繁榮帶來的物質誘惑麵前,就難免會有公權私用的衝動。隻有從內心涵養一汩清泉,才能在誘惑麵前做到百毒不侵,在欲望麵前做到金剛不壞。力戒浮躁,就要堅守做人的操守和從政的道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正確對待名利地位,正確看待進退流轉,淡泊處世,靜心思考,磨煉意誌,砥礪誌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正所謂“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原典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製斷。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
■釋義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名言,世人多以為出自諸葛亮。其實,早在西漢初年,這句話就記載在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中。原句為:“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句話語淺而意深,富有哲理,采用邏輯學中的“雙重否定”方法,強調“淡泊”“寧靜”的重要性。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誌向,不能靜下心來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現在的“淡泊”“寧靜”,正是為了日後的“致遠”。通過學習明誌,寧靜修煉,積蓄力量,一旦時機成熟,便可以轟轟烈烈幹出一番大事業。
三百多年後,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用了這句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同‘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羅貫中所撰《三國演義》第三十七迴中,劉、關、張二顧茅廬,看到諸葛草廬中門上大書一聯雲:“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此處以肯定句式取代了否定之否定句式,使“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理念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