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之江新語·做人與做官》等文中引用


    ■解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修齊治平”既是進行道德教育和踐履的理論體係,也是提高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和根本目的。這在《禮記·大學》中有非常完整的論述。由內及外,從個體到家庭再到國家、天下,個體道德在外化過程中不斷完善、充實,達到化成天下的境界。換言之,先有修心治身的道德,後有經世治國的政德。


    “重莫如國,棟莫如德”。對於一個黨來說,要讓人民群眾心悅誠服地擁護你、跟你走,不但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同樣,對於一個領導幹部來說,如果不立德、不修德、不踐德,就不可能做到為民、務實、清廉,就不可能做到風清氣正。正因如此,習近平同誌曆來強調黨員幹部要注重修身養德,自覺陶冶道德情操,把“做官”與“做人”統一起來,把“立言”與“立行”統一起來。唯其如此,做人做事才會有強大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


    ■原典


    五行,天所以命萬物者也,故“初一曰五行”。五事,人所以繼天道而成性者也,故“次二曰敬用五事”。五事,人君所以修其心、治其身者也,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故“次三曰農用八政”。


    ——﹝北宋﹞王安石《洪範傳》


    ■釋義


    《洪範傳》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重要哲學著作。王安石通過為《尚書·洪範》作傳注的形式,闡述了天人不相幹、災異不足畏的思想。關於治國理政之道,王安石主張“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意思是,君主要先修心治身,充實德行,而後才能理政治國平天下。


    在中國傳統哲學觀中,“修齊治平”是一個完整的人格成就路徑。《禮記·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發點。在古人看來,任何設計嚴密的政治體係,最終均需落實到具體個人。所以,對為政者而言,個人修養水平至關重要,可以說是安邦治國的基礎所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