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ttp://.biquxs.info/
</p>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習近平同誌引用這句話,就是要強調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處理問題中要學會“下先手棋”。鄧小平同誌在改革之初就指出,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並不比不發展時少。今天,全麵深化改革千帆競發、百舸爭流,需要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改革前行的每一步,都麵臨著險象環生,都遭遇著暗流湧動,也必然會遇到更多新情況、新問題。如果不能在問題才現苗頭時就解決問題,在機會剛顯崢嶸時就抓住機會,就會“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貽誤解決問題、破解難題、推進改革的最佳時機,不僅會造成惡劣影響,更會付出更多時間成本。因此,執政用權、推進改革,就應該洞幽燭微、明察秋毫,對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了然於胸,早做應對,才能避免將問題和矛盾由小拖大、由大拖炸。這是提升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原典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春秋﹞老子《老子·第六十四章》
■釋義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意思是,要在事情尚未發生之時就預防處理,要在禍亂產生之前就早做準備。
這段話中,老子論述了未雨綢繆、未兆易謀的道理,告誡人們要見微知著,在險情發生之前采取措施,防微杜漸。老子還指出,人們做事情常常功敗垂成,故應當“慎終如始”。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憂患意識的民族,流傳下來的這類箴言很多。諸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荀子·大略》有:“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所以,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p>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習近平同誌引用這句話,就是要強調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處理問題中要學會“下先手棋”。鄧小平同誌在改革之初就指出,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並不比不發展時少。今天,全麵深化改革千帆競發、百舸爭流,需要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改革前行的每一步,都麵臨著險象環生,都遭遇著暗流湧動,也必然會遇到更多新情況、新問題。如果不能在問題才現苗頭時就解決問題,在機會剛顯崢嶸時就抓住機會,就會“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貽誤解決問題、破解難題、推進改革的最佳時機,不僅會造成惡劣影響,更會付出更多時間成本。因此,執政用權、推進改革,就應該洞幽燭微、明察秋毫,對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了然於胸,早做應對,才能避免將問題和矛盾由小拖大、由大拖炸。這是提升執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
■原典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春秋﹞老子《老子·第六十四章》
■釋義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意思是,要在事情尚未發生之時就預防處理,要在禍亂產生之前就早做準備。
這段話中,老子論述了未雨綢繆、未兆易謀的道理,告誡人們要見微知著,在險情發生之前采取措施,防微杜漸。老子還指出,人們做事情常常功敗垂成,故應當“慎終如始”。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憂患意識的民族,流傳下來的這類箴言很多。諸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荀子·大略》有:“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所以,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