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在檢查節日市場供應和物價情況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習近平同誌反複強調,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群眾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果不能心係群眾、情牽群眾,發展有什麽價值,改革又有什麽意義?正所謂“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係國運”。從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到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再到矢誌形成公平製度環境,習近平同誌的係列論述,正在形成著眼於人的全麵發展的“大民生觀”。杜甫詩中“大庇天下寒士”的文學意象,正代表著習近平同誌的浩蕩胸懷和執政關懷。其實,這種關懷,不正是中國共產黨90多年曆久彌新的價值追求嗎?“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身為領導幹部,就是人民的公仆,就應該時刻把群眾冷暖掛在心上。


    ■原典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床床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唿!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釋義


    杜甫這首歌行體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秋八月。“安史之亂”中,杜甫一家曆經坎坷輾轉來到成都,在西郊浣花溪邊蓋起一座草堂,有了棲身之所。不料,怒號的秋風卷走了草堂上的茅草,夜間一場暴風雨又襲擊了他的茅屋,弄得屋漏床濕。運途多舛、衰老貧困的詩人感慨萬千,提筆寫下了這首感人至深的不朽詩篇。


    這首詩最為撼人心魄的就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人的善良願望和博大胸襟,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庇:遮護。寒士:貧寒之人。全句表現了美好理想與殘酷現實的尖銳衝突。麵對著“床床屋漏無幹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苦難處境,詩人沒有僅僅哀歎自己的遭遇,而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免受其苦,哪怕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表達了寧苦自身以利眾生的濟世情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