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擺脫貧困·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係人民群眾》等文中引用


    ■解讀


    怎樣把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落到實處?如何將民生至上的價值追求化為行動?一個重要方麵就是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這正是習近平同誌引用蘇轍名句的深意所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一些偏差:一說到扶貧,就扛著一袋米、提著一壺油到貧困戶家裏,做個花架子、擺個好樣子;一說到基層,就大張旗鼓地下鄉,席不暇暖就已拂袖而去,隻求電視上有影、報紙上有字、廣播裏有音,至於民生疾苦、實際問題,則熟視無睹、置若罔聞。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就是形式主義,就是表裏不一、心口不一、言行不一;不能去民之患、解民之憂,無論如何都談不上執政為民。正因此,習近平同誌還多次強調“以百姓之心為心”,實際上就是要求各級幹部解決實際民生問題,麵對民生疾苦,要像對待“腹心之疾”那樣,嚴陣以待、必欲除之。


    ■原典


    陛下誠能擇奉公疾惡之臣而使行之,陛下厲精而察之,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則其以私罪至某、贓罪正入已至若幹者,非複過誤,適陷於深文者也。


    ——﹝北宋﹞蘇轍《上皇帝書》


    ■釋義


    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開始推行新法。因對王安石變法持不同見解,蘇轍遂於是年三月上書神宗皇帝,力陳對新法的看法。在《上皇帝書》中,蘇轍提出了許多重要觀點,多有切中肯綮之處。“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便是其中之一。句中的“腹心”即肚腹和心髒,都是人體重要器官,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意思是,清除百姓的禍患,如同去除自己的心病一樣。


    蘇轍的學問以儒學為主,深受孟子思想影響。可以看出,“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觀點受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影響。孟子提出“樂民之樂”“憂民之憂”,主張君主要把百姓的憂樂當作自己的憂樂。蘇轍向宋神宗提出這一觀點,意在讓皇帝推己及人,與民同憂,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同時把百姓疾苦提升到“腹心之疾”的高度,說明“去民之患”,刻不容緩,不可稍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