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以戰求和則無戰,以妥協求和則失和!
國家的明天更比今天好! 作者:茵茵i浩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是鹹豐皇帝想出來的好主意,他派出些普通大臣來和兩國公使會談,從而達到其心中蔑視洋人的目的。
說完之後,鹹豐皇帝又給桂良下令讓他加強防禦,避免洋人談判不成狗急跳牆。
鹹豐四年(1854)年。
此時的天津白河口,一場口舌上的大戰爆發了。
一方是為了獲取在華更多的利益,另一方則是盡可能的減少自己國家利益的損失。
清朝這裏正如鹹豐皇帝所說派出的是天津鎮總兵雙銳、天津道錢炘,而洋人這裏則是派出了,英國通事麥華陀、美國通事伯駕。
洋人事先知道清朝沒有派出有份量的大臣,所以他們也效仿清朝,隻派出了一個通事來商談。
因為這些個洋人早就痛恨厭惡清王朝那高高在上的樣子。
洋人們雖說背後的國家強大,但是他們也隻是希望和大清的子民是同等的地位,反觀大清的子民卻是高高在上,他們看不起這些洋人,將他們視作“夷”。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到底是為什麽?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
第一天的爭論持續了整整四個小時,雙方的態度都十分的強硬,都不肯做一些讓步,所以雙方的第一次會晤便不歡而散。
洋人一不高興了,鹹豐皇帝就高興了,第一次會晤之後,鹹豐皇帝嘉賞了天津鎮總兵雙銳、天津道錢炘兩人。
得到鹹豐皇帝的嘉獎之後,這二人在第二天的談判之中表現的更加的強硬,不過這二人的舉動卻是引起來了麥華陀與伯駕的不滿。
於是這二人便要求見直隸總督桂良,但是他們的要求並沒有獲得清朝的同意。
不過有一點就是,清政府還是換了和英美兩國談判的官員,因為其背後的國家讓清政府不得不忌憚。
清政府這一次派出的是長蘆鹽政文謙,和前任鹽政崇倫,這文謙和崇倫的性格比起來前兩位是有過之無不及,對於前來要銀子的豺狼,文謙兩位自然是沒給好臉色。
於是第二日的談判也不歡而散,兩次談判的失敗氣的麥華陀和伯駕鼻子都快冒煙了。
再一再二,沒有再三。
英國通事麥華陀和美國通事伯駕給大清下了最後的通牒,那就是明日一定要和桂良商談,不然他們就會啟航南下。
桂良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急忙上奏給鹹豐皇帝請求和和英美兩國德代表見麵。
可是鹹豐皇帝認為英美兩國隻有區區三百人,況且還是在大清的領土之上,鹹豐皇帝篤定他們是掀不起來什麽風浪的。
於是,鹹豐皇帝便對著桂良說道“愛卿,文謙和崇倫能夠妥善應對”。
聽到鹹豐皇帝的話之後,桂良也不好再說些什麽,於是隻好加強直隸的防備……。
1854年,十月二十五日。
今日是大清和英美兩國約定好的最後一次會談。
前兩次的會談全部都是不歡而散,這一次德談判至關重要,若是這一次還沒能達到共識的話,那麽很可能會再起戰事。
這一次依舊是崇倫和文謙出麵,而英美則是包令和麥蓮。
商談開始之後,雙方直奔主題,英國大使包令先提出來修約的具體內容“1:公使入住京城2:準許英國人入內地居住,傳教,做生意。3:承認鴉片合法進口……”。
英國大使包令提出的修約內容一共十八條。
等到英國大使包令說完之後,美國大使麥蓮便提出了美國所要修約的內容。
“1:開放長江,允許長江全程通商2:允許美國人在內地開礦……”
美國大使麥蓮提出的要求一共十一條。
聽到英國大使和美國大使提出來的要求之後,崇倫都直接聽傻了,他沒想到這兩國的野心竟然這麽的大。
“兩位大使,你們提出的要求也太過分了吧!”崇倫強壓著自己心中的怒火說道。
“哼!過分?哪裏過分了?若是你們不答應,那若是起了戰事就該你們負責,可若是答應大清便是英國和美國的朋友,對於朋友,我們自會相助……”
聽到包令的話之後,崇倫沉默了,畢竟現在國內太平天國正猖獗,若是再和洋人起了戰事,那情況將會大大的不妙。
“兩位大使,這我得請示聖上……”
由於英美兩國提出的要求實在是太多了,這已經超出了崇倫和文謙能夠處理的範圍之內。
會談的消息傳到鹹豐皇帝那裏過後,鹹豐皇帝大怒!
因為自己小的時候在師傅杜受田德教誨之下就十分痛恨洋人,特別是讓自己的父皇道光皇帝簽訂《南京條約》之後。
他沒想到這還沒幾年呢,自己也和洋人簽訂了條約,時至今日條約不但沒有廢除,甚至到了要修改條約來讓洋人獲得更多德利益的底部之上了。
鹹豐皇帝實在是生氣,但是他也沒有好的辦法。此時此刻他隻能聽聽自己身旁幾位幾位軍機大臣的意見了。
而幾位軍機大臣要考慮的則就多了,首先主要顧及大清和鹹豐皇帝的臉麵,其次是顧及太平天國和洋人。
最終經過一番商討過後還是決定答應條約中的三條。
第一:民夷(指洋人)相爭,公平審斷。
第二:上海欠稅,酌情減免。
第三:停止廣東茶葉稅。
為了避免再起事端,這三條已經是鹹豐皇帝所能做的最大的讓步了。
可是鹹豐皇帝不知道的是,若以戰求和則無戰,以妥協求和則失和!
隻有真正打出大清的國威,才能讓那些洋鬼子不敢來“敲詐勒索”。
包令和麥蓮在得知清朝的決定之後便大失所望,他們認為大清所答應的條約全部都是些無關緊要的,根本沒有絲毫的誠意。
但是現在畢竟自己隻有三百多人馬,況且現在整個白河口嚴陣以待的,所以現在英美兩國的大使隻好先南下離開此地,隨後再做打算。
沒有達到目的的英美兩國並沒有死心。
次年,1855年,美國任命伯駕為新的駐華公使。
說完之後,鹹豐皇帝又給桂良下令讓他加強防禦,避免洋人談判不成狗急跳牆。
鹹豐四年(1854)年。
此時的天津白河口,一場口舌上的大戰爆發了。
一方是為了獲取在華更多的利益,另一方則是盡可能的減少自己國家利益的損失。
清朝這裏正如鹹豐皇帝所說派出的是天津鎮總兵雙銳、天津道錢炘,而洋人這裏則是派出了,英國通事麥華陀、美國通事伯駕。
洋人事先知道清朝沒有派出有份量的大臣,所以他們也效仿清朝,隻派出了一個通事來商談。
因為這些個洋人早就痛恨厭惡清王朝那高高在上的樣子。
洋人們雖說背後的國家強大,但是他們也隻是希望和大清的子民是同等的地位,反觀大清的子民卻是高高在上,他們看不起這些洋人,將他們視作“夷”。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到底是為什麽?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
第一天的爭論持續了整整四個小時,雙方的態度都十分的強硬,都不肯做一些讓步,所以雙方的第一次會晤便不歡而散。
洋人一不高興了,鹹豐皇帝就高興了,第一次會晤之後,鹹豐皇帝嘉賞了天津鎮總兵雙銳、天津道錢炘兩人。
得到鹹豐皇帝的嘉獎之後,這二人在第二天的談判之中表現的更加的強硬,不過這二人的舉動卻是引起來了麥華陀與伯駕的不滿。
於是這二人便要求見直隸總督桂良,但是他們的要求並沒有獲得清朝的同意。
不過有一點就是,清政府還是換了和英美兩國談判的官員,因為其背後的國家讓清政府不得不忌憚。
清政府這一次派出的是長蘆鹽政文謙,和前任鹽政崇倫,這文謙和崇倫的性格比起來前兩位是有過之無不及,對於前來要銀子的豺狼,文謙兩位自然是沒給好臉色。
於是第二日的談判也不歡而散,兩次談判的失敗氣的麥華陀和伯駕鼻子都快冒煙了。
再一再二,沒有再三。
英國通事麥華陀和美國通事伯駕給大清下了最後的通牒,那就是明日一定要和桂良商談,不然他們就會啟航南下。
桂良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急忙上奏給鹹豐皇帝請求和和英美兩國德代表見麵。
可是鹹豐皇帝認為英美兩國隻有區區三百人,況且還是在大清的領土之上,鹹豐皇帝篤定他們是掀不起來什麽風浪的。
於是,鹹豐皇帝便對著桂良說道“愛卿,文謙和崇倫能夠妥善應對”。
聽到鹹豐皇帝的話之後,桂良也不好再說些什麽,於是隻好加強直隸的防備……。
1854年,十月二十五日。
今日是大清和英美兩國約定好的最後一次會談。
前兩次的會談全部都是不歡而散,這一次德談判至關重要,若是這一次還沒能達到共識的話,那麽很可能會再起戰事。
這一次依舊是崇倫和文謙出麵,而英美則是包令和麥蓮。
商談開始之後,雙方直奔主題,英國大使包令先提出來修約的具體內容“1:公使入住京城2:準許英國人入內地居住,傳教,做生意。3:承認鴉片合法進口……”。
英國大使包令提出的修約內容一共十八條。
等到英國大使包令說完之後,美國大使麥蓮便提出了美國所要修約的內容。
“1:開放長江,允許長江全程通商2:允許美國人在內地開礦……”
美國大使麥蓮提出的要求一共十一條。
聽到英國大使和美國大使提出來的要求之後,崇倫都直接聽傻了,他沒想到這兩國的野心竟然這麽的大。
“兩位大使,你們提出的要求也太過分了吧!”崇倫強壓著自己心中的怒火說道。
“哼!過分?哪裏過分了?若是你們不答應,那若是起了戰事就該你們負責,可若是答應大清便是英國和美國的朋友,對於朋友,我們自會相助……”
聽到包令的話之後,崇倫沉默了,畢竟現在國內太平天國正猖獗,若是再和洋人起了戰事,那情況將會大大的不妙。
“兩位大使,這我得請示聖上……”
由於英美兩國提出的要求實在是太多了,這已經超出了崇倫和文謙能夠處理的範圍之內。
會談的消息傳到鹹豐皇帝那裏過後,鹹豐皇帝大怒!
因為自己小的時候在師傅杜受田德教誨之下就十分痛恨洋人,特別是讓自己的父皇道光皇帝簽訂《南京條約》之後。
他沒想到這還沒幾年呢,自己也和洋人簽訂了條約,時至今日條約不但沒有廢除,甚至到了要修改條約來讓洋人獲得更多德利益的底部之上了。
鹹豐皇帝實在是生氣,但是他也沒有好的辦法。此時此刻他隻能聽聽自己身旁幾位幾位軍機大臣的意見了。
而幾位軍機大臣要考慮的則就多了,首先主要顧及大清和鹹豐皇帝的臉麵,其次是顧及太平天國和洋人。
最終經過一番商討過後還是決定答應條約中的三條。
第一:民夷(指洋人)相爭,公平審斷。
第二:上海欠稅,酌情減免。
第三:停止廣東茶葉稅。
為了避免再起事端,這三條已經是鹹豐皇帝所能做的最大的讓步了。
可是鹹豐皇帝不知道的是,若以戰求和則無戰,以妥協求和則失和!
隻有真正打出大清的國威,才能讓那些洋鬼子不敢來“敲詐勒索”。
包令和麥蓮在得知清朝的決定之後便大失所望,他們認為大清所答應的條約全部都是些無關緊要的,根本沒有絲毫的誠意。
但是現在畢竟自己隻有三百多人馬,況且現在整個白河口嚴陣以待的,所以現在英美兩國的大使隻好先南下離開此地,隨後再做打算。
沒有達到目的的英美兩國並沒有死心。
次年,1855年,美國任命伯駕為新的駐華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