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修約之路十分艱難
國家的明天更比今天好! 作者:茵茵i浩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麥蓮的要求也很簡單,那就是要求長江全程通商。
聽到麥蓮的要求之後,剛才喝進去一口茶水的怡良差點沒吐出來。
他是萬萬沒想到自己眼前的這個洋鬼子竟然有著這麽大的胃口。
對於麥蓮的要求他直接就給拒絕了,因為他也不想落下一個賣國賊的名號被萬人所唾罵啊!
這個時候美國大使麥蓮便開始給怡良上糖衣炮彈了,他說道“欽察大人,若是貴國能夠答應我們的要求,那我們將視作貴國為盟友,我們會在經濟上和政治上提供支持”。
聽到麥蓮的話之後,怡良還是堅持拒絕,畢竟自己也不願意擔上那麽大的風險,還是把鍋繼續甩吧。
這個時候怡良暗想“他什麽美國大使麥蓮愛找誰找誰,反正自己是絕對不會答應他提出的要求的。”
見到怡良還是拒絕之後,麥蓮有些惱怒,他認為這些大清的官員簡直都是不知好歹,畢竟自己已經做出來了這麽大的讓步了。
“哼!那日後產生什麽不好的後果全由貴國承擔!”麥蓮赤裸裸的威脅道。
聽到美國公使的威脅之後,怡良有些不快,但是還是強忍著自己心中的憤怒。
他沒有想到在大清的領土上竟然讓洋人那麽囂張,無可奈何的是自己也沒有辦法,畢竟人家背後的國家船堅炮利的,自己和自己身後的大清得罪不起啊。
於是怡良便趕快甩鍋“麥公使啊,這我做不了主啊,那葉名琛才是管理各國事務的欽差大臣啊!你得找他啊”。
怡良在一次把這沉甸甸的擔子甩給了葉名琛,其實他並不是覺得葉名琛有能力,怡良就是既不想得罪洋人,也不想得罪鹹豐皇帝……。
聽到怡良的話之後,麥蓮也說不出來了什麽,因為他知道這是把自己往葉名琛那裏趕。
他心中暗罵怡良是個老狐狸,因為他知道葉名琛是不會會見這些個外國公使的……。
沒辦法,三國公使也知道怡良這條路是走不通了,於是便開始南下了。
而這時候的鹹豐皇帝則是褒獎了怡良,鹹豐皇帝和幾位軍機大臣認為他十分的有本事,憑借著嘴皮子就把洋人給打發走了!
南下的這一段時間,三國公使一無所獲,所有的大清官員要不是避而不見要不都是將包袱甩給了葉名琛。
一直到八月份!遊曆四個月的三國公使又迴到了上海。
這一次他們盯上的浙江巡撫吉爾杭阿,因為這個時候江浙滬一帶的太平軍鬧的正厲害。
三國公使希望能通過幫助吉爾杭阿打敗太平軍的好處來讓他鬆口,從而答應修約的條件。
可是三國公使不知道是,從他們上一次離開上海之後,怡良便上書給了鹹豐皇帝。
而鹹豐皇帝給出來了的答複就是讓這些個官員婉轉拒絕,並提出外國事務應與葉名琛交涉。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鹹豐皇帝認為葉名琛能對付這些個洋人。
畢竟葉名琛從前給自己上的奏折從來都是隻有喜沒有憂……。
但是這個時候吉爾杭阿考慮的卻多了,因為現在這個時候太平軍正是猖狂的時候,現在洋人在一來,他害怕兩者牽連在一起對付自己。
於是他便給鹹豐皇帝上奏“欽派朝中重臣會同兩廣總督葉名琛妥為查辦,所求洋人如果允準,不妨曲示色荒,許其所請。儻洋人大為悖謬,亦不妨直言杜絕,免其覬覦。”。
葉名琛的話本是好意,可是鹹豐皇帝在讀完奏折之後便有些不愉快了,因為他認為這個吉爾杭阿在軍事上接連戰敗就算了,現在甚至還教自己做事了。
於是鹹豐皇帝便把吉爾杭阿給冷在了一旁,並沒有處理他,畢竟現在還要靠著他來處理江浙滬一帶的太平軍呢。
不過這個時候沒有收到鹹豐皇帝迴複的吉爾杭阿卻不知道怎麽辦了,左思右想之後他覺得還是裝病逃避最為穩妥。
於是吉爾杭阿便裝病示人,三國公使也知道不差病人的道理,於是便決定北上!
這一次北上,兩國公使足足集結了三百多士兵、三艘大船一同北上,因為這一次他們隻能成功不許失敗。
之所以是兩國公使,是因為法國公使布爾布隆並沒有收到本國讓繼續北上的指令,所以他便沒有繼續北上,不會為了保險起見他還是讓他的秘書哥士耆隨同英美北上。
八月二十二日。
北上的洋人已經到達了白河口,這白河口就是大沽口,是天津和北京的門戶,是重要的軍事要塞!
情況已經十分危急了,這時候恭親王奕?急忙將這一情況匯報給鹹豐皇帝。
“皇上,洋人的船已經到了白河口”
聽到恭親王的話之後,鹹豐皇帝如晴天霹靂一般,因為他沒想到這洋人開著船已經到了自己家門口了。
“什麽!來了多少洋人?……,這些個洋人實是可惡,他們明知道我大清在對付太平軍,這不是趁火打劫嘛!”鹹豐皇帝憤憤的說道。
“皇上,隻有兩三百人”
一聽到隻有兩三百人鹹豐皇帝又鬆了一口氣,畢竟鹹豐皇帝認為兩三人是掀不起來什麽風浪的。
“這次前來他們所為何事啊?”
恭親王將洋人的要求一一說了出來“皇上,依舊是修約之事!英美公使要求派出大臣在天津或者北京商談此事!”。
聽完恭親王的話之後,鹹豐皇帝思考了一會,最後說道“商談可以,不過也要折折他們的麵子。不能在北京談,就在白河口談。再有,不能讓直隸總督桂良出麵,他身負重務,嗯!就讓天津總兵雙銳、前長蘆鹽政崇綸、長蘆鹽政文謙出麵,有他們和洋人談也就夠了”。
這是鹹豐皇帝想出來的好主意,他派出些普通大臣來和兩國公使會談,從而達到其心中蔑視洋人的目的。
說完之後,鹹豐皇帝又給桂良下令讓他加強防禦,避免洋人談判不成狗急跳牆。
鹹豐四年(1854)年。
聽到麥蓮的要求之後,剛才喝進去一口茶水的怡良差點沒吐出來。
他是萬萬沒想到自己眼前的這個洋鬼子竟然有著這麽大的胃口。
對於麥蓮的要求他直接就給拒絕了,因為他也不想落下一個賣國賊的名號被萬人所唾罵啊!
這個時候美國大使麥蓮便開始給怡良上糖衣炮彈了,他說道“欽察大人,若是貴國能夠答應我們的要求,那我們將視作貴國為盟友,我們會在經濟上和政治上提供支持”。
聽到麥蓮的話之後,怡良還是堅持拒絕,畢竟自己也不願意擔上那麽大的風險,還是把鍋繼續甩吧。
這個時候怡良暗想“他什麽美國大使麥蓮愛找誰找誰,反正自己是絕對不會答應他提出的要求的。”
見到怡良還是拒絕之後,麥蓮有些惱怒,他認為這些大清的官員簡直都是不知好歹,畢竟自己已經做出來了這麽大的讓步了。
“哼!那日後產生什麽不好的後果全由貴國承擔!”麥蓮赤裸裸的威脅道。
聽到美國公使的威脅之後,怡良有些不快,但是還是強忍著自己心中的憤怒。
他沒有想到在大清的領土上竟然讓洋人那麽囂張,無可奈何的是自己也沒有辦法,畢竟人家背後的國家船堅炮利的,自己和自己身後的大清得罪不起啊。
於是怡良便趕快甩鍋“麥公使啊,這我做不了主啊,那葉名琛才是管理各國事務的欽差大臣啊!你得找他啊”。
怡良在一次把這沉甸甸的擔子甩給了葉名琛,其實他並不是覺得葉名琛有能力,怡良就是既不想得罪洋人,也不想得罪鹹豐皇帝……。
聽到怡良的話之後,麥蓮也說不出來了什麽,因為他知道這是把自己往葉名琛那裏趕。
他心中暗罵怡良是個老狐狸,因為他知道葉名琛是不會會見這些個外國公使的……。
沒辦法,三國公使也知道怡良這條路是走不通了,於是便開始南下了。
而這時候的鹹豐皇帝則是褒獎了怡良,鹹豐皇帝和幾位軍機大臣認為他十分的有本事,憑借著嘴皮子就把洋人給打發走了!
南下的這一段時間,三國公使一無所獲,所有的大清官員要不是避而不見要不都是將包袱甩給了葉名琛。
一直到八月份!遊曆四個月的三國公使又迴到了上海。
這一次他們盯上的浙江巡撫吉爾杭阿,因為這個時候江浙滬一帶的太平軍鬧的正厲害。
三國公使希望能通過幫助吉爾杭阿打敗太平軍的好處來讓他鬆口,從而答應修約的條件。
可是三國公使不知道是,從他們上一次離開上海之後,怡良便上書給了鹹豐皇帝。
而鹹豐皇帝給出來了的答複就是讓這些個官員婉轉拒絕,並提出外國事務應與葉名琛交涉。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鹹豐皇帝認為葉名琛能對付這些個洋人。
畢竟葉名琛從前給自己上的奏折從來都是隻有喜沒有憂……。
但是這個時候吉爾杭阿考慮的卻多了,因為現在這個時候太平軍正是猖狂的時候,現在洋人在一來,他害怕兩者牽連在一起對付自己。
於是他便給鹹豐皇帝上奏“欽派朝中重臣會同兩廣總督葉名琛妥為查辦,所求洋人如果允準,不妨曲示色荒,許其所請。儻洋人大為悖謬,亦不妨直言杜絕,免其覬覦。”。
葉名琛的話本是好意,可是鹹豐皇帝在讀完奏折之後便有些不愉快了,因為他認為這個吉爾杭阿在軍事上接連戰敗就算了,現在甚至還教自己做事了。
於是鹹豐皇帝便把吉爾杭阿給冷在了一旁,並沒有處理他,畢竟現在還要靠著他來處理江浙滬一帶的太平軍呢。
不過這個時候沒有收到鹹豐皇帝迴複的吉爾杭阿卻不知道怎麽辦了,左思右想之後他覺得還是裝病逃避最為穩妥。
於是吉爾杭阿便裝病示人,三國公使也知道不差病人的道理,於是便決定北上!
這一次北上,兩國公使足足集結了三百多士兵、三艘大船一同北上,因為這一次他們隻能成功不許失敗。
之所以是兩國公使,是因為法國公使布爾布隆並沒有收到本國讓繼續北上的指令,所以他便沒有繼續北上,不會為了保險起見他還是讓他的秘書哥士耆隨同英美北上。
八月二十二日。
北上的洋人已經到達了白河口,這白河口就是大沽口,是天津和北京的門戶,是重要的軍事要塞!
情況已經十分危急了,這時候恭親王奕?急忙將這一情況匯報給鹹豐皇帝。
“皇上,洋人的船已經到了白河口”
聽到恭親王的話之後,鹹豐皇帝如晴天霹靂一般,因為他沒想到這洋人開著船已經到了自己家門口了。
“什麽!來了多少洋人?……,這些個洋人實是可惡,他們明知道我大清在對付太平軍,這不是趁火打劫嘛!”鹹豐皇帝憤憤的說道。
“皇上,隻有兩三百人”
一聽到隻有兩三百人鹹豐皇帝又鬆了一口氣,畢竟鹹豐皇帝認為兩三人是掀不起來什麽風浪的。
“這次前來他們所為何事啊?”
恭親王將洋人的要求一一說了出來“皇上,依舊是修約之事!英美公使要求派出大臣在天津或者北京商談此事!”。
聽完恭親王的話之後,鹹豐皇帝思考了一會,最後說道“商談可以,不過也要折折他們的麵子。不能在北京談,就在白河口談。再有,不能讓直隸總督桂良出麵,他身負重務,嗯!就讓天津總兵雙銳、前長蘆鹽政崇綸、長蘆鹽政文謙出麵,有他們和洋人談也就夠了”。
這是鹹豐皇帝想出來的好主意,他派出些普通大臣來和兩國公使會談,從而達到其心中蔑視洋人的目的。
說完之後,鹹豐皇帝又給桂良下令讓他加強防禦,避免洋人談判不成狗急跳牆。
鹹豐四年(18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