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覺得得仔細講講李富荃,因為這個事對於我們工作或生活都有非常大的參考意義,這裏既講到了李富荃的毛遂自薦,又體現了範籬的擔心、擔憂和對李富荃的指導。
當時李富荃做自薦的時候,範籬最初是不會答應的,因為這麽大一個事,不能說是你想去弄我就讓你去弄,我總得考量考量吧。
於是呢,他就迴去跟自己的秘書趙惠文商量,這個事能跟趙惠文商量,說明與李富荃相比,趙惠文更得範籬的信任,那麽趙惠文給了個什麽態度呢,完全同意。
趙惠文的考慮主要有三條,第一條:說你老範家,你們名聲太響了,你們的軍權太大了,皇上現在是用得著你,所以給你的權限大,但是在曆史上,卸磨殺驢的事有的是,所以,如果在這個時候,你真的讓你弟弟去了,無疑是讓你的範家軍變得更加的壯大,皇上心裏的那種不放心感還會更多一些。
而你找勇兵的老將士去,其實也是在壯大你的範家軍,一樣還是會遭到皇上的猜忌,第二一點呢,雖然現在看起來我們勢頭不錯,但是如果我們一旦把起義軍的津州拿下,那麽我們要麵對的就是更遠一點,更靠北方一點的敵對勢力了,那麽這些反抗勢力對於我們這些南方兵來講呢,其實是不太好打的,因為從前人經驗上來講,不都是從北方往南方打嘛,而從南方往北方打的成功幾率不太高,所以這一塊,你也得為勇兵的下一條路想辦法。
而如果你把李富荃推出去,讓他組建另外一支軍隊,讓他另立門戶,這樣就可以有效的迴避這兩個事,第一他和你名義上不是一夥的了,可是事實是你知道他是你學生,表麵上看起來沒關係,實際上是一家,第二,萬一以後打仗的時候咱勇兵有點跟不上勁的時候,李富荃那不是還有部隊嗎,他要是能夠來支援,這個概念又不相同,所以等於說是你把李富荃培植成了你的一支友軍。
所以,無論是從朝廷的大局來看,還是從大人您的自保來看,用李富荃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問題就是李富荃的閱曆太淺,你你需要幫他,扶植扶植他。
得到了自己大秘趙惠文的分析,範籬這才放心下來,說我可以找李富荃好好的聊一聊了。
而此時此刻的李富荃呢,心情也是非常忐忑的,因為所在的這個亂世,想要出頭,你必須要有槍杆子,而有槍杆子最基本的就是你得要有招兵的權限,以及你還得有錢和有功勞。
假如範籬直接把這個招兵的權限給到李富荃,那麽第一個問題解決了,我可以招兵買馬了。第二,到了海州後,有錢啊,先不說這些鄉紳提供的這些錢,你到海州去,你搞個厘捐,抽這個稅頭,一個月就能抽出六十萬,拿出一半來就可以養五萬精兵了。
五萬精兵是一個什麽概念呢?我手裏要是有五萬精兵的話,我還怕誰啊!所以李富荃現在的心情是忐忑夾雜著興奮,他的心裏是這麽想的。
所以當範籬找到他,說:來,給我講講,你假如能夠承擔這個職責的話,你想幹的具體的事情你跟我說說唄,你有什麽計劃嗎?
李富荃就說了:那招人唄,招個五萬人,有這五萬人我誰也不懼了。
可是李富荃說完之後,範籬沒同意,就說道:富荃啊,將貴在精而不在多,說你一次性招五萬人,人數上一聽是很多,但是當你追求數量的時候,你的質量把關自然會下降,你想一想,你現在去招人,你能招來多少正經人呀,五萬啊,那可不是小數,你看賊黨輕則數萬,多則數十萬,甚至號稱好幾百萬。可是咱們打安慶的時候,咱們在奇門被困的時候,咱們都是幾千人戰勝了對方上萬人,這說明什麽呢?說明他們的兵不夠精,你看他們的人,都是烏合之眾,打仗的時候稍微有點挫折就跑了,你招那麽多人,就難免會出現這樣的事,所以這樣的兵,你招再多也沒有用。
範籬說完這話後,李富荃有點摸不著頭腦了,說老師你到底讓不讓我去招啊?
範籬說:你要招,但是我希望你把這個數量稍微降低一點。
李富荃講:那我招兩萬?
範籬說:兩萬也多了。
那我招一萬?這已經是李富荃原來計劃的百分之二十了。
範籬還是搖頭,李富荃著急了:那我到底招多少?老師,求你給我一個明確的指導。
範籬一揮手說:就招五千!
其實這話說出來,李富荃心裏不是很高興,五千人夠幹嘛的呀,有錢為什麽不讓我多招人?但是一想:老師說的有道理,最重要的事,你要是不同意的話,老師不給你權限,別說五千,五百人你都招不著。迴頭我先同意著,等我到了海州,打開局麵之後,等我有了銀子,我招五萬,我招五十萬,那還不是我說了算嗎?
所以李富荃非常的智慧,直接就說:好,老師,你說招五千我就招五千。
這話說完之後,範籬很高興,聽話,好,那我就再給你一點建議:當年我們在招募勇兵的時候,我們招的是什麽樣的人,你知道嗎?
李富荃說:我知道啊,招的都是知根知底的,勤勞樸實的鄉下人,他們都是種地的,我這迴也這麽幹。
範籬說:對!市井遊民不能招,你哪怕招點笨的,他聽話,你招那些遊手好閑的人,他很容易就變成兵痞子了,很容易就變成兵油子了,打仗根本就不會給你賣力,你一定得是那些聽話的人,你才能使得好!
李富荃說:是啊,有這道理,那老師,我怎麽樣去甄別啥樣的人是老實人,啥樣的人是油滑的人呢?
這時候範籬就開始傳授李富荃秘訣了,怎麽說呢,就說:這人你看麵相你就知道他是怎樣的人了,老師我特別會看人,我教教你吧!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抓,風波看腳跟,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間。
當時李富荃做自薦的時候,範籬最初是不會答應的,因為這麽大一個事,不能說是你想去弄我就讓你去弄,我總得考量考量吧。
於是呢,他就迴去跟自己的秘書趙惠文商量,這個事能跟趙惠文商量,說明與李富荃相比,趙惠文更得範籬的信任,那麽趙惠文給了個什麽態度呢,完全同意。
趙惠文的考慮主要有三條,第一條:說你老範家,你們名聲太響了,你們的軍權太大了,皇上現在是用得著你,所以給你的權限大,但是在曆史上,卸磨殺驢的事有的是,所以,如果在這個時候,你真的讓你弟弟去了,無疑是讓你的範家軍變得更加的壯大,皇上心裏的那種不放心感還會更多一些。
而你找勇兵的老將士去,其實也是在壯大你的範家軍,一樣還是會遭到皇上的猜忌,第二一點呢,雖然現在看起來我們勢頭不錯,但是如果我們一旦把起義軍的津州拿下,那麽我們要麵對的就是更遠一點,更靠北方一點的敵對勢力了,那麽這些反抗勢力對於我們這些南方兵來講呢,其實是不太好打的,因為從前人經驗上來講,不都是從北方往南方打嘛,而從南方往北方打的成功幾率不太高,所以這一塊,你也得為勇兵的下一條路想辦法。
而如果你把李富荃推出去,讓他組建另外一支軍隊,讓他另立門戶,這樣就可以有效的迴避這兩個事,第一他和你名義上不是一夥的了,可是事實是你知道他是你學生,表麵上看起來沒關係,實際上是一家,第二,萬一以後打仗的時候咱勇兵有點跟不上勁的時候,李富荃那不是還有部隊嗎,他要是能夠來支援,這個概念又不相同,所以等於說是你把李富荃培植成了你的一支友軍。
所以,無論是從朝廷的大局來看,還是從大人您的自保來看,用李富荃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問題就是李富荃的閱曆太淺,你你需要幫他,扶植扶植他。
得到了自己大秘趙惠文的分析,範籬這才放心下來,說我可以找李富荃好好的聊一聊了。
而此時此刻的李富荃呢,心情也是非常忐忑的,因為所在的這個亂世,想要出頭,你必須要有槍杆子,而有槍杆子最基本的就是你得要有招兵的權限,以及你還得有錢和有功勞。
假如範籬直接把這個招兵的權限給到李富荃,那麽第一個問題解決了,我可以招兵買馬了。第二,到了海州後,有錢啊,先不說這些鄉紳提供的這些錢,你到海州去,你搞個厘捐,抽這個稅頭,一個月就能抽出六十萬,拿出一半來就可以養五萬精兵了。
五萬精兵是一個什麽概念呢?我手裏要是有五萬精兵的話,我還怕誰啊!所以李富荃現在的心情是忐忑夾雜著興奮,他的心裏是這麽想的。
所以當範籬找到他,說:來,給我講講,你假如能夠承擔這個職責的話,你想幹的具體的事情你跟我說說唄,你有什麽計劃嗎?
李富荃就說了:那招人唄,招個五萬人,有這五萬人我誰也不懼了。
可是李富荃說完之後,範籬沒同意,就說道:富荃啊,將貴在精而不在多,說你一次性招五萬人,人數上一聽是很多,但是當你追求數量的時候,你的質量把關自然會下降,你想一想,你現在去招人,你能招來多少正經人呀,五萬啊,那可不是小數,你看賊黨輕則數萬,多則數十萬,甚至號稱好幾百萬。可是咱們打安慶的時候,咱們在奇門被困的時候,咱們都是幾千人戰勝了對方上萬人,這說明什麽呢?說明他們的兵不夠精,你看他們的人,都是烏合之眾,打仗的時候稍微有點挫折就跑了,你招那麽多人,就難免會出現這樣的事,所以這樣的兵,你招再多也沒有用。
範籬說完這話後,李富荃有點摸不著頭腦了,說老師你到底讓不讓我去招啊?
範籬說:你要招,但是我希望你把這個數量稍微降低一點。
李富荃講:那我招兩萬?
範籬說:兩萬也多了。
那我招一萬?這已經是李富荃原來計劃的百分之二十了。
範籬還是搖頭,李富荃著急了:那我到底招多少?老師,求你給我一個明確的指導。
範籬一揮手說:就招五千!
其實這話說出來,李富荃心裏不是很高興,五千人夠幹嘛的呀,有錢為什麽不讓我多招人?但是一想:老師說的有道理,最重要的事,你要是不同意的話,老師不給你權限,別說五千,五百人你都招不著。迴頭我先同意著,等我到了海州,打開局麵之後,等我有了銀子,我招五萬,我招五十萬,那還不是我說了算嗎?
所以李富荃非常的智慧,直接就說:好,老師,你說招五千我就招五千。
這話說完之後,範籬很高興,聽話,好,那我就再給你一點建議:當年我們在招募勇兵的時候,我們招的是什麽樣的人,你知道嗎?
李富荃說:我知道啊,招的都是知根知底的,勤勞樸實的鄉下人,他們都是種地的,我這迴也這麽幹。
範籬說:對!市井遊民不能招,你哪怕招點笨的,他聽話,你招那些遊手好閑的人,他很容易就變成兵痞子了,很容易就變成兵油子了,打仗根本就不會給你賣力,你一定得是那些聽話的人,你才能使得好!
李富荃說:是啊,有這道理,那老師,我怎麽樣去甄別啥樣的人是老實人,啥樣的人是油滑的人呢?
這時候範籬就開始傳授李富荃秘訣了,怎麽說呢,就說:這人你看麵相你就知道他是怎樣的人了,老師我特別會看人,我教教你吧!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抓,風波看腳跟,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