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既出,即從禪定於自性桃源的大化之境中出定,重新來觀照人世間的生命和生活。得其船,對於如何設計、建造和使用從紅塵生活之“此岸”到達自性桃源之“彼岸”的“渡船”,有了更清晰、更豐富、更周到、更圓融的了悟。便扶向路,對於把握“渡船”行駛的方向和路線也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認知。處處誌之,對於其中的關鍵環節和容易迷路之處,則專門打上標記,以便給予尋覓者清晰的指引,避免其走入歧途、迷途。“處處誌之”,還有一個暗喻,即時時刻刻、在在處處,皆誌向於向內尋求自性桃源。此心、此誌堅定不移,且要時時監督自己,警覺自己,但有偏離,立即矯正。隻有如此“處處誌之”,才能不受一切欲望、情緒、幻景等迷惑,一直按照正確的方向前行,最終就會見到自性桃源。


    這整句話說的是覺悟自性桃源之後的“後得智”。因為已經有了超越的慧眼,對於此岸和彼岸,對於渡船和路線,對於路途中的關鍵點和容易產生迷惑的地方,皆一覽無餘,清清楚楚。這就顯示出了過來人的指引對於後來者的重要意義。如果沒有明眼人的指引,自己很可能會在某種盲區中一直打轉,難以突破。或者自己亂闖,深陷迷途,就會多走很多彎路,乃至功敗垂成,永沉苦海迷津。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郡下,代表形而下的世界,即物質生活世界。太守,這裏代表了生活在物質世界裏的世俗心、世俗生命。覺悟了自性桃源的生命,重新迴到世俗生活中,對世俗生活中的人說“自性桃源世界”如何如何。注意,“太守”一詞很有深意。太守,即郡守,是古代一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所以,對於生命而言,就代表了平時主宰我們生命的意識心。這個意識心有頑固的自我執著,所以比喻為“太守”。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太守”的特性——高傲、頑固、外求。這些正是“自我”的特性。“遣人隨其往”,其代表了“太守”不親自前往的傲慢,同時也說明了仍然是習慣性地用向外求的觀念和思想去尋找自性桃源。這已經決定了這樣的尋覓必然會失敗。要找到自性桃源,隻能親力親為,而不能依賴他人讓他人代勞。比如有的人認為隻要天天給佛菩薩磕頭上香,佛菩薩就會保佑自己往生甚至成佛。這就是典型的外求思想。“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其實,所有的標記指向的都是如何修心、如何調心的關鍵點。如果不向內求,卻在外麵尋找,即使能找到一些看似像是標記的東西,也隻是錯覺而已,最後必然會“遂迷,不複得路”,從而無緣見到自性桃源。比如儒家的仁、義、忠、恕、誠、敬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標識”,但如果隻把它們當成外在的語言行為規範或一般性的道德準則,那麽就無法深入到生命的內在,也無法通過這些修心功夫之要訣深刻地改變自己的心,當然也就更難以深入到更深的層麵,見到自己生命深處的自性桃源。而且這句話還有一個更深的意義,隻有以“捕魚為業”的“武陵人”才能找到“桃花源”,習慣於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的“太守”,是不可能找到生命內在的“桃花源”的。也就是說,以充滿欲望、妄想、分別、執著的自我意識心,去尋覓自性桃源,是永遠不可能找到的。因為這個自我意識心就是擋在尋找自性桃源之路上的最大障礙。隻要它還在,就必然會“遂迷,不複得路”,隻有徹底打碎它,通往自性桃源的光明大道才會顯現出來。所以,有很多人希望靠著大腦思維去想明白何為覺悟、何為真心、何為自性桃源,根本就是癡心妄想而已。因為這個“想”和對“想”的執著,正是覺悟真心所必須破除的障礙。所以,結論就是,以意識心求覺悟,猶如蒸沙成飯,蒸上千萬年,沙子也還是沙子,成不了美味佳肴。


    那麽如果“太守”真的想要找到自性桃源,該怎麽辦呢?那就需要做一個轉變,從“太守”變成“守太”。何為“守太”?即徹底地放下自己,然後“進太元中……”,直到“豁然開朗”,見到自性桃源,然後還需要“不複出焉”,始終安住在自性桃源之中,此即為“守太”。“守太”,即是守元、守中、守仁、守真。直到不守而自守,無守無不守,無能守亦無所守,入於大化,“辭去”,可矣。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劉子驥,有學者考證說,是陶淵明的一個遠房親戚,經常與陶淵明一起結伴遊覽山水。陶令之所以以自己的親朋好友為例子,乃是進一步說明要見到自性桃源,並不是一件隨隨便便就能實現的事。自性桃源,一直鮮活地存在於陶令的生命中,他不僅見到了,而且深有體會,其生命也一直得以暢享自性桃源的快樂。而整天與他一起交遊的親朋好友,雖然也是誌趣高雅之人——劉子驥,名雅,字子驥,但這種高雅的誌趣依然停留在生命的表層,還沒有深入到生命的內在。所以他們在一起也會經常交流思想,陶令的自性桃源思想必定為其所熟知,而其聽說了之後,亦“欣然規往”——非常高興地打算前往。注意,是“打算前往”,說明一直處於“中士聞道,若存若無”的狀態,就是說,雖然對於陶令所說的自性桃源很感興趣,但並沒有認為這是一件性命攸關的大事,反而隻是把它當成一種“高雅的誌趣”,有也很好,沒有也沒什麽。心態已然如此,必然沒有足夠的行動力來支撐結果的達成。


    【未果,尋病終】結果已經注定不可能成功。這裏的“未果”,還有一層含義,就是“打算”一直沒有變成“行動”,所以叫“未果”。就像很多人聽說了修行的好處之後,都躍躍欲試地打算修行——等有時間了就修行,等退休了就修行,等錢賺夠了就修行,等孩子長大了就修行,等病好了就修行......等等,總之是一直都在“打算”,同時也一直都是“未果”。“尋病終”,尋,即不久的意思。不久之後就因病去世了。注意,這個“不久”,也很有深意。到底多長時間是“不久”?很多人到了臨終的時候,突然發現,人生如白駒過隙,倏忽而過,還有很多事沒有來得及去做,死神的邀請函就到了。“閻王讓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於是匆匆而去,撒手人寰。所以,這個“不久”也許就是人的整個一生。再說,誰能預測死神給自己下邀請函的時間到底哪天呢?


    【後遂無問津者】就連整天與自己在一起的至親好友都是如此,又何況他人呢?“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無,下士聞道,大笑之”,估計陶令對《道德經》亦非常熟悉,真正能夠聞道而行的上士實在太難遇到了,就連與自己一起隱居山中、不問紅塵、經常聽自己嘮叨自性桃源的誌趣高雅之士,也僅僅隻是一個中士,生不起上士的“勤而行之”之心,對於其他沉迷在紅塵中樂不思蜀的芸芸眾生來說,又有誰能聽得進他的話呢?即使自己想說,也根本沒有人聽,就更不要說有人主動來問詢了。“後遂無問津者”,自性桃源的秘密從此沉入深淵,無人問津。寫到這最後結尾一句的陶令,又當是怎樣的心情......


    桃花源記終寫成,後世紛紛傳美名。


    但作理想之所寄,何曾認真而躬行。


    曠世珍寶無人見,徒勞陶令著此文。


    今日解得其中意,悲欣交集訴衷情。


    桃花源中複泉湧,釀得甘醴敬先生。


    願此新醅適眾口,不負先生一片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靜聽詩意入禪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空如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空如月並收藏靜聽詩意入禪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