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朋友們!今天咱們要一起來探索一個超級神奇的穴位——三陰交穴。這個穴位啊,那可真是女性健康和美麗的大寶貝!


    三陰交穴歸屬於足太陰脾經,它的作用可多啦,能保養子宮和卵巢,改善性冷淡,還能緩解月經失調、痛經、帶下、前陰瘙癢、不孕、遺精、陽痿等好多問題呢。


    咱們先來找找它在身體裏的“藏身之處”。三陰交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就在內踝尖上 3 寸,脛骨內側緣後際的地方。要是您還不太清楚,別著急,我來更詳細地跟您說一說。您可以側坐或者仰臥位,把 4 個手指並攏,讓小指的下邊緣緊緊靠著內踝尖上,這時食指上緣所在的水平線與脛骨後緣的交點,用手按壓有酸脹感的地方,那就是三陰交穴啦!


    接下來,咱們講講三陰交穴名字的有趣來曆。三陰交這個名字可是大有深意喲!“三陰”,指的就是足三陰經啦。“交”呢,就是交會與交接的意思。三陰交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足部的三條陰經中氣血物質在這個穴位交會。本穴的物質有脾經提供的濕熱之氣,有肝經提供的水濕風氣,還有腎經提供的寒冷之氣,三條陰經的氣血在這兒交會,所以就叫三陰交啦。


    它還有幾個別名呢,一個叫承命,一個叫太陰,還有一個叫下三裏。


    咱們先說說承命。“承”就是承擔的意思,“命”當然就是性命啦。承命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本穴的氣血物質運行變化和人的性命息息相關。本穴的物質是由足之三陰經交會而成的,它既是足三陰經氣血物質的交會之所,也是足三陰經氣血物質重新分配的地方。三陰經提供給本穴的物質有脾經的濕熱之氣、肝經的水濕風氣、腎經的寒濕之氣,這三種氣相互結合後,氣血物質中的輕揚部分會沿著脾經向上走,飄行的物質橫著沿肝經向上走,滯重的部分則會向下沿著腎經走到築賓穴。氣血物質在本穴的這種重新分配對於維持人體功能的正常運行有著超級重要的作用,所以這個穴位又叫承命。


    再來說說太陰。“太”就是大的意思,“陰”就是陰的屬性啦。本穴的物質是由足三陰經氣血交會而成的,位置又在足部,總體表現出比較強的陰寒特性,所以就叫太陰。


    最後是下三裏。“下”就是下部的意思,“三裏”呢,指的是穴內氣血場的範圍。下三裏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本穴的氣血場範圍比較大,就像三裏那麽寬廣,所以就叫下三裏啦。


    從穴位的意義來看,三陰交就是足三陰經氣血在此交會的地方。氣血特征是天部之氣,富含水濕,而且是溫熱的。氣血運行的規律是,穴內天部之氣的運行分成三支,幹燥偏熱的氣態物在天的上部沿著脾經上炎,濕熱的風氣沿著肝經向上橫行,滯重的濕冷之氣沿著腎經往下走到築賓穴。它的功能作用就是將足三陰經的氣血重新組合後再進行分流。


    三陰交穴那可是補血養顏的高手,也是婦科的聖穴喲!中醫認為,咱們容顏的衰老,是因為氣血精微物質缺乏,沒辦法往上滋養頭麵,於是就出現了脫發、麵色失去光澤、長黃斑等等問題。三陰交穴有個外號叫“女人穴”,甚至有人把它的功效和足陽明胃經那個強大的穴位足三裏相提並論,還叫它“女三裏”呢。對於女人來說,這可是養顏美容、延緩衰老、調治婦科病的關鍵穴位,女人一定要知道它喲!


    三陰交是足太陰脾經的本穴,脾可是咱們的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的源頭,脾還主肌肉呢。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肌肉會逐漸變得鬆弛,人就顯得老了。要是經常艾灸或者按揉三陰交穴,就能健脾利濕,減慢肌肉變鬆弛的進程,讓女性保持健康的肌肉狀態。


    中醫還認為脾主運化,三陰交穴能幫助身體代謝濕濁。像濕疹、痤瘡、痘痘、蕁麻疹、過敏性皮炎這些問題,很多都和濕濁有關係。刺激三陰交能夠健脾利濕,加強運化,調養肝脾氣血、補益腎精,對皮膚病會有很好的緩解效果,能讓咱們的容貌得到保養,重新煥發光彩!而且啊,三陰交穴對於婦科疾病特別有效,凡是經期不順、白帶不正常、月經過多或者過少、經前綜合症、更年期綜合症等等,都能治療,所以它是中醫針灸上常用的婦科聖穴喲!


    三陰交穴還有保持血壓穩定的神奇本領呢!三陰交可不單單是足太陰脾經的本穴,還是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會的穴位,所以它能夠起到培補肝腎的作用。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腎藏精,得靠脾胃化生的水穀精微來補充、濡養;脾胃生化水穀精微的功能又要依靠腎中元氣的激發、推動,所以脾腎是相互滋養的關係。三陰交穴位於三條經脈交會的地方,所以既能健脾理血,又能益腎平肝。三陰交是一個超級智能的調節穴位,在健脾養血的同時還能平肝益腎。當血壓過高或者過低的時候,您都可以試試每天堅持按揉雙腿的三陰交穴,每次大概 20 分鍾左右,這有助於雙向調節血壓,慢慢地讓血壓恢複到正常數值喲!


    三陰交穴的功效主治那可真是多得數不過來!它具有健脾益胃、調肝補腎、調理經帶的作用。能主治胃脘痛、腹脹、腸鳴、泄瀉、糖尿病、眩暈、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崩漏、閉經、子宮脫垂、不孕症、滯產、遺精、早泄、陽痿、遺尿、尿頻、神經衰弱、高血壓病、症瘕、小便不利、水腫、蕁麻疹、夜寐不安、下肢腫痛、麻痹、癱瘓、神經性皮炎、濕疹、腹痛、腸鳴、大小便難、腿痛、偏癱、突眼、脫發、丹毒、凍瘡、麵部黃褐斑、慢性腎炎、淋病、睾丸炎、盆腔炎、急慢性腸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皮膚瘙癢症等等。


    在日常保健方麵,咱們可以用艾灸的方法,艾炷灸 5 到 7 壯,艾條灸 10 到 15 分鍾。要是按摩的話,就用拇指的指尖垂直按壓三陰交穴,每天早晚各 1 次,每次左右腳各 1 到 3 分鍾,能改善女性的各種病症喲!不過要注意啦,孕婦可不能紮針哦!


    在古代的文獻記載裏,像《銅人》裏說針三分,灸三壯。《針灸大成》裏也提到,三陰交穴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脾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痃癖,腹寒,膝內廉痛,小便不利,陰莖痛,足痿不能行,疝氣,小便遺,膽虛,食後吐水,夢遺失精,霍亂,手足逆冷,失欠,頰車蹉開,張口不合,男子陰莖痛,元髒發動,臍下痛不可忍,小兒客忤,婦人臨經行房,贏瘦,症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動,橫生,產後惡露不行,去血過多,血崩暈,不省人事。要是經脈閉塞不通,瀉這個穴位就能馬上通暢。要是經脈虛耗不行,就補這個穴位,經脈氣血旺盛了就能通暢。


    這裏還有個有趣的故事呢!《針灸大成》裏記載,宋太子出宮遊玩,碰到一個孕婦,有人診斷說:“是女孩。”徐文伯卻說:“一男一女。”太子性子急,想要親眼看看。徐文伯就瀉了三陰交穴,補了合穀穴,胎兒果然應針而下,果然像徐文伯診斷的那樣。從那以後,後世就把三陰交、合穀當作孕婦禁針的穴位。但是徐文伯瀉三陰交,補合穀導致墮胎,現在難道就不能補三陰交,瀉合穀來安胎嗎?其實啊,三陰交是腎、肝、脾三條經脈的交會處,主陰血,血應當補而不應當瀉;合穀是大腸的原穴,大腸是肺的腑,主氣,應當瀉而不應當補。徐文伯瀉三陰交,以補合穀,是血衰氣旺。現在補三陰交,瀉合穀,是血旺氣衰啦。所以劉元賓也說:“血衰氣旺定無妊,血旺氣衰應有體。”


    總之,三陰交穴就像是咱們身體裏的一個寶藏,尤其是對於女性朋友們來說,一定要好好利用它,讓自己更加健康美麗!


    好啦,關於三陰交穴咱們就聊到這兒啦,希望大家都能通過它收獲滿滿的健康和快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華足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傳統藥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傳統藥王並收藏清華足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