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恪與林韻寧走出皇城,坐上馬五的馬車往前駛去。
陳恪一臉沉思,他犯了一個主觀錯誤,死抱著北宋的曆史不放。
這個錯誤太明顯了,大宋王朝變成了大興王朝,遼國變成了律國,李元昊變成了元昊,可他還沒反應過來。
於是又出現了陰謀組織進宮刺王殺駕,但他還是執迷不悟。
就在與粱凜的談話中,他還認定梁家逃亡日本,卻沒想起北宋的曆史沒有這事,至少史書上沒記錄這件事。
這是不可能的,刺王殺駕這種大事,正史野史都會記敘,就是後麵的元史也會提起這件事,華夏人有記錄曆史的習慣,絕對不會集體失聰。
這是一個明顯的漏洞,可他在想什麽?
他感到慚愧,自己竟然想著改變人設,貪財好色輕輕鬆鬆地過日子。
直到兩個日本人登門拜訪,這時的他再沒醒悟過來,老天爺就應降下一道炸雷劈死他。
他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他知道他錯了,所以肯定自己的判斷是對的。
他必須前去江南親自改正自己的錯誤。
在劉太後麵前他還是堅持,李禎不同意,但劉太後同意,表麵文章冠冕堂皇,“事發突然,唯有陳恪有此應變能力。”
她褒獎陳恪,隻是想讓陳恪離開李禎。
她看出李禎對陳恪的依賴,這是不行的。
她對陳恪的推斷半信半疑,但接受陳恪的推斷,這麽做對她有利。
陳恪算錯了,是好事,從此降低對李禎的影響力。
陳恪算對了,也是好事,及時打擊倭寇保住江南。
劉太後老謀深算,不僅派出曾毅、王寅率領兩百名禦龍衛隨他前往江南,還急招長興侯左武衛大將軍劉藝、天武軍統製常繼祖進宮,由他倆擔任正副統製領兵出征。
她算的精準,陳恪推斷正確,就為自己的弟弟爭取一份功勞,屆時作為主將的劉藝功勞極大,至少可保劉明良繼承長興侯的爵位。
而陳恪推斷錯誤卻與劉藝無關,就當去江南旅遊一圈。
劉太後的算盤打得啪啪響,卻沒想好一件事,“陳恪推斷正確,打贏這一仗,她和李禎怎麽辦?”
劉太後沒想好,明確之後再說。
而陳恪卻不去想,他隻想改正錯誤,連夜奔向上虞。
當他走出慈寧宮時已下達了命令,曾毅去找曹汲,王寅率領兩百名禦龍衛秘密出京,一個時辰後集結。
在這個時間內,他還要寫一篇條陳交給林毅之,將皇家銀莊與農村合作社聯係起來。
這一路他就考慮這篇條陳的內容,直到走進麥園,他與林韻寧一直保持著安靜的氣氛。
等他寫完條陳交給仆人送去林府,起身看見一身劍服的林韻寧走進來,手裏拿著他的神臂弓。
她沒說話,隻是緊緊地盯著他。
陳恪輕輕眨眨眼,歎口氣說道:“走吧。”
他和林韻寧帶著書劍再次坐上馬五的馬車,而蔡氏一臉擔憂地看著這輛馬車駛出麥園,立刻帶著侍女奔向林府。
就在林夫人驚疑不定中,這輛馬車快速駛出了南門,隨後看見路邊站著數百道身影、馬影。
馬五驚異地勒住馱馬,看著陳恪夫妻帶著書劍下車,數百道身影一齊躬身施禮。
借著月光陳恪看看這些披著白色棉鬥篷的身影,皺皺眉說道:“曹汲跟我走,你們迴去。”
李廉走出隊伍躬身說道:“學生跟蹤報道。”
石立嚷道:“我要寫小說。”
陳恪怒道:“再有三個月就是會試。”
“無妨。”白鬥篷們一齊說道。
他們態度堅決,陳恪也沒時間跟他們多說,低喝一聲:“出發,誰掉隊誰自己迴來,我沒時間等你。”
低喝一聲陳恪上馬,轉眼看看紛紛上馬的身影,縱馬疾馳而去。
馬五望著那群快速消失的身影,低聲說道:“侍講,您迴來後五子還給您駕車。”
他不知陳恪幹什麽去?但知道他是幹大事的人,一人雙馬的場麵,一定是大事中的大事。
而曾毅他們也不知道陳恪去做什麽?但知道能讓他月下縱馬的事一定十萬火急。
唯有小太監李憲知道一點,他背的皮袋裏裝著皇上的聖旨、太後的懿旨。
還有李昭對他說的一席話,“建功立業就在此時,對陳侍講唯命是從。”
這是李昭對他的期望,也是命令。
他知道怎麽做,雙腳不斷輕磕戰馬的肚子,緊緊跟在陳恪身後縱馬狂奔。
一夜奔馳,直到清晨時分,他們方才找個地方下馬,吃過幹糧休息一會 ,再次騎上戰馬奔馳而去,這時運河已經結冰,他們必須趕到淮河才能上船。
而在這時,接到飛鴿傳書的秦烈正緊緊盯著麵前的地圖,兩隊飛騎早已派出,他卻不知福州與廣州水師是否及時趕到。
秦烈心裏沒底,可李禎已下達死令,務必全殲來犯倭寇的船隊。
陳恪估計對方有百餘艘戰船,而秦烈手裏的戰船隻有六十餘艘,可以一戰,但無法完成殲滅的任務。
他在考慮這一戰的部署,而站在一邊的馬忠卻嘟囔著,“侍講也太神了吧,掐指一算就知倭奴來犯?”
他懷疑陳恪的法力。
而秦烈卻不理他,他是秦將軍,不管陳恪算得對不對,接到命令的他隻管抓緊時間準備,廟算者勝,他就要算的清清楚楚。
秦烈掰著手指頭一條條地算,而馬忠決定不走了,如有戰事就爭取點戰功,如無戰事就說自己病了,在江寧府養病幾天。
馬忠也算的明白,可朝臣們卻一腦門子不明白。
今早皇上下了聖旨、太後下了懿旨,令長興侯左武衛大將軍劉藝為統製,天武軍統製常繼祖為副統製,從左右武衛軍各抽調五千將士、從天武軍中抽調一萬將士組成天威軍,開進西北進行輪訓。
這兩道旨意讓眾臣暈頭轉向,他們不知輪訓為何物?更不知為何這麽做?
可旨意一經下達,劉藝和常繼祖就帶兵出了南門,好像早有準備。
天威軍走的很快,騎兵快馬奔馳,步兵一路狂奔,可有朝臣卻發現劉藝走錯路了,去西北應該走西門,興京城的城門、水門加起來雖有十二座之多,可走南門是絕對去不了西北的。
朝臣疑惑,卻沒人給他們解釋這個疑問,兩道旨意下達後,宰相譚遠忠、參知政事向善誌、樞密使曹穆、太尉楊牧就被招進紫宸殿議事。
得到這個消息眾臣立刻轉變思路,紛紛發出疑惑,“太尉也在閣員之內?”
群臣緊盯紫宸殿,兩刻鍾後見楊牧出來,紫宸殿又傳出消息,“召林毅之進殿。”
見到這一幕有人開始嘀咕了。
然後再見林毅之出來,包拯、範仲俺被招進紫宸殿,有人恍然大悟,“內閣成員就三個,涉及誰的事誰參與決策。”
這個態勢讓許多人安心,人人都有參與決策的權力,但隻涉及本衙門的事,其他事不要插手。
這種模式極大簡化了朝政,以後的吏部不用去管水利工程的事,工部也別管官員任免的事。
隻有內閣才管全麵,而最終決策權還在皇上手裏。
這麽一想大家的心裏舒服了,以前工部最討厭吏部插手他們的事,“外行指導內行。”
而吏部也討厭工部插手他們的事,“你們知道什麽?”
而討厭所有衙門的就是戶部了,“憑什麽都朝我伸手要錢?”
這麽一搞戶部最清淨,“要錢找內閣去。”
而大家也都清淨了,“我衙門的事你們別插手。”
於是大家的心都清淨了,內閣成員是宰相、參知政事、樞密使,這三個的職位本來就比各部尚書高,沒什麽不平衡的。
唯有楊國斌的心裏不平衡,“憑什麽隻找樞密使,不找副樞密使?”
他的心態不平衡,轉眼看看張勇,見他一臉的平靜。
再轉眼看看郭昌,卻見他低頭琢磨什麽,不禁心裏一鬆,他有同病相憐者,可以結成盟友。
楊國斌的心裏盤算著,卻不知郭昌沒想內閣的事。
郭朝勳昨晚跑了,派隨從迴府告訴他,“陳恪秘密出城,率曾毅、王寅等百餘名禦龍衛將士直奔江南方向。”
“兒感覺必有大事發生,故緊隨其後,以圖立下戰功光耀門楣。”
於是郭朝勳就這麽跑了,郭昌卻覺得跑的好,兒子是奔著有出息的方向跑的,當爹的絕對支持。
他這時就在核計,“陳恪奔向江南,劉藝他們走的也是南門,必然奔向江南去了,那裏一定發生了大事,這時沒發生,過幾天也會發生。”
他肯定,還覺得皇上和劉太後變了,竟公然蒙騙朝中眾臣。
陳恪一臉沉思,他犯了一個主觀錯誤,死抱著北宋的曆史不放。
這個錯誤太明顯了,大宋王朝變成了大興王朝,遼國變成了律國,李元昊變成了元昊,可他還沒反應過來。
於是又出現了陰謀組織進宮刺王殺駕,但他還是執迷不悟。
就在與粱凜的談話中,他還認定梁家逃亡日本,卻沒想起北宋的曆史沒有這事,至少史書上沒記錄這件事。
這是不可能的,刺王殺駕這種大事,正史野史都會記敘,就是後麵的元史也會提起這件事,華夏人有記錄曆史的習慣,絕對不會集體失聰。
這是一個明顯的漏洞,可他在想什麽?
他感到慚愧,自己竟然想著改變人設,貪財好色輕輕鬆鬆地過日子。
直到兩個日本人登門拜訪,這時的他再沒醒悟過來,老天爺就應降下一道炸雷劈死他。
他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他知道他錯了,所以肯定自己的判斷是對的。
他必須前去江南親自改正自己的錯誤。
在劉太後麵前他還是堅持,李禎不同意,但劉太後同意,表麵文章冠冕堂皇,“事發突然,唯有陳恪有此應變能力。”
她褒獎陳恪,隻是想讓陳恪離開李禎。
她看出李禎對陳恪的依賴,這是不行的。
她對陳恪的推斷半信半疑,但接受陳恪的推斷,這麽做對她有利。
陳恪算錯了,是好事,從此降低對李禎的影響力。
陳恪算對了,也是好事,及時打擊倭寇保住江南。
劉太後老謀深算,不僅派出曾毅、王寅率領兩百名禦龍衛隨他前往江南,還急招長興侯左武衛大將軍劉藝、天武軍統製常繼祖進宮,由他倆擔任正副統製領兵出征。
她算的精準,陳恪推斷正確,就為自己的弟弟爭取一份功勞,屆時作為主將的劉藝功勞極大,至少可保劉明良繼承長興侯的爵位。
而陳恪推斷錯誤卻與劉藝無關,就當去江南旅遊一圈。
劉太後的算盤打得啪啪響,卻沒想好一件事,“陳恪推斷正確,打贏這一仗,她和李禎怎麽辦?”
劉太後沒想好,明確之後再說。
而陳恪卻不去想,他隻想改正錯誤,連夜奔向上虞。
當他走出慈寧宮時已下達了命令,曾毅去找曹汲,王寅率領兩百名禦龍衛秘密出京,一個時辰後集結。
在這個時間內,他還要寫一篇條陳交給林毅之,將皇家銀莊與農村合作社聯係起來。
這一路他就考慮這篇條陳的內容,直到走進麥園,他與林韻寧一直保持著安靜的氣氛。
等他寫完條陳交給仆人送去林府,起身看見一身劍服的林韻寧走進來,手裏拿著他的神臂弓。
她沒說話,隻是緊緊地盯著他。
陳恪輕輕眨眨眼,歎口氣說道:“走吧。”
他和林韻寧帶著書劍再次坐上馬五的馬車,而蔡氏一臉擔憂地看著這輛馬車駛出麥園,立刻帶著侍女奔向林府。
就在林夫人驚疑不定中,這輛馬車快速駛出了南門,隨後看見路邊站著數百道身影、馬影。
馬五驚異地勒住馱馬,看著陳恪夫妻帶著書劍下車,數百道身影一齊躬身施禮。
借著月光陳恪看看這些披著白色棉鬥篷的身影,皺皺眉說道:“曹汲跟我走,你們迴去。”
李廉走出隊伍躬身說道:“學生跟蹤報道。”
石立嚷道:“我要寫小說。”
陳恪怒道:“再有三個月就是會試。”
“無妨。”白鬥篷們一齊說道。
他們態度堅決,陳恪也沒時間跟他們多說,低喝一聲:“出發,誰掉隊誰自己迴來,我沒時間等你。”
低喝一聲陳恪上馬,轉眼看看紛紛上馬的身影,縱馬疾馳而去。
馬五望著那群快速消失的身影,低聲說道:“侍講,您迴來後五子還給您駕車。”
他不知陳恪幹什麽去?但知道他是幹大事的人,一人雙馬的場麵,一定是大事中的大事。
而曾毅他們也不知道陳恪去做什麽?但知道能讓他月下縱馬的事一定十萬火急。
唯有小太監李憲知道一點,他背的皮袋裏裝著皇上的聖旨、太後的懿旨。
還有李昭對他說的一席話,“建功立業就在此時,對陳侍講唯命是從。”
這是李昭對他的期望,也是命令。
他知道怎麽做,雙腳不斷輕磕戰馬的肚子,緊緊跟在陳恪身後縱馬狂奔。
一夜奔馳,直到清晨時分,他們方才找個地方下馬,吃過幹糧休息一會 ,再次騎上戰馬奔馳而去,這時運河已經結冰,他們必須趕到淮河才能上船。
而在這時,接到飛鴿傳書的秦烈正緊緊盯著麵前的地圖,兩隊飛騎早已派出,他卻不知福州與廣州水師是否及時趕到。
秦烈心裏沒底,可李禎已下達死令,務必全殲來犯倭寇的船隊。
陳恪估計對方有百餘艘戰船,而秦烈手裏的戰船隻有六十餘艘,可以一戰,但無法完成殲滅的任務。
他在考慮這一戰的部署,而站在一邊的馬忠卻嘟囔著,“侍講也太神了吧,掐指一算就知倭奴來犯?”
他懷疑陳恪的法力。
而秦烈卻不理他,他是秦將軍,不管陳恪算得對不對,接到命令的他隻管抓緊時間準備,廟算者勝,他就要算的清清楚楚。
秦烈掰著手指頭一條條地算,而馬忠決定不走了,如有戰事就爭取點戰功,如無戰事就說自己病了,在江寧府養病幾天。
馬忠也算的明白,可朝臣們卻一腦門子不明白。
今早皇上下了聖旨、太後下了懿旨,令長興侯左武衛大將軍劉藝為統製,天武軍統製常繼祖為副統製,從左右武衛軍各抽調五千將士、從天武軍中抽調一萬將士組成天威軍,開進西北進行輪訓。
這兩道旨意讓眾臣暈頭轉向,他們不知輪訓為何物?更不知為何這麽做?
可旨意一經下達,劉藝和常繼祖就帶兵出了南門,好像早有準備。
天威軍走的很快,騎兵快馬奔馳,步兵一路狂奔,可有朝臣卻發現劉藝走錯路了,去西北應該走西門,興京城的城門、水門加起來雖有十二座之多,可走南門是絕對去不了西北的。
朝臣疑惑,卻沒人給他們解釋這個疑問,兩道旨意下達後,宰相譚遠忠、參知政事向善誌、樞密使曹穆、太尉楊牧就被招進紫宸殿議事。
得到這個消息眾臣立刻轉變思路,紛紛發出疑惑,“太尉也在閣員之內?”
群臣緊盯紫宸殿,兩刻鍾後見楊牧出來,紫宸殿又傳出消息,“召林毅之進殿。”
見到這一幕有人開始嘀咕了。
然後再見林毅之出來,包拯、範仲俺被招進紫宸殿,有人恍然大悟,“內閣成員就三個,涉及誰的事誰參與決策。”
這個態勢讓許多人安心,人人都有參與決策的權力,但隻涉及本衙門的事,其他事不要插手。
這種模式極大簡化了朝政,以後的吏部不用去管水利工程的事,工部也別管官員任免的事。
隻有內閣才管全麵,而最終決策權還在皇上手裏。
這麽一想大家的心裏舒服了,以前工部最討厭吏部插手他們的事,“外行指導內行。”
而吏部也討厭工部插手他們的事,“你們知道什麽?”
而討厭所有衙門的就是戶部了,“憑什麽都朝我伸手要錢?”
這麽一搞戶部最清淨,“要錢找內閣去。”
而大家也都清淨了,“我衙門的事你們別插手。”
於是大家的心都清淨了,內閣成員是宰相、參知政事、樞密使,這三個的職位本來就比各部尚書高,沒什麽不平衡的。
唯有楊國斌的心裏不平衡,“憑什麽隻找樞密使,不找副樞密使?”
他的心態不平衡,轉眼看看張勇,見他一臉的平靜。
再轉眼看看郭昌,卻見他低頭琢磨什麽,不禁心裏一鬆,他有同病相憐者,可以結成盟友。
楊國斌的心裏盤算著,卻不知郭昌沒想內閣的事。
郭朝勳昨晚跑了,派隨從迴府告訴他,“陳恪秘密出城,率曾毅、王寅等百餘名禦龍衛將士直奔江南方向。”
“兒感覺必有大事發生,故緊隨其後,以圖立下戰功光耀門楣。”
於是郭朝勳就這麽跑了,郭昌卻覺得跑的好,兒子是奔著有出息的方向跑的,當爹的絕對支持。
他這時就在核計,“陳恪奔向江南,劉藝他們走的也是南門,必然奔向江南去了,那裏一定發生了大事,這時沒發生,過幾天也會發生。”
他肯定,還覺得皇上和劉太後變了,竟公然蒙騙朝中眾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