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後確是女中人傑,她能事先想到今早朝會可能出現的幾個關鍵性問題,母子倆一合計就拿出了對策。


    李禎發言堵住了某些朝臣的嘴,但他還想再接再厲,於是溫和地問道:“包卿、朕聞國子監、太學院、鶴翔書院昨晚成立了三院學生會,可有此事?”


    這則消息許多大臣不知道,紛紛訝異地看向走出朝班的包拯,聽他緩緩迴道:“啟稟聖上、太後,確有此事,昨晚十時多,三院學生會向興國府衙正式報備,臣已記錄在冊。”


    聽包拯迴話,有的朝臣覺得抓著把柄了,彈劾包拯勢在必行。


    可李禎不給他們機會,溫和地問道:“為何給他記錄在冊?”


    包拯仍然緩緩迴道:“三院學生會章程第一條是‘忠於大興王朝,忠於皇上和太後,有違此誓天誅地滅,眾人共伐之。’”


    “第二條是,‘努力學習、一心為公、嚴禁結黨營私,違者開除出學生會。’”


    包拯一字一句地念出這兩條,然後鄭重說道:“臣逐條逐句審核了他們的章程,認為符合大興律的要求,所以給與登記。”


    聽到這兩條章程,某些大臣輕輕抽動臉頰,從中聞到了陳恪的陰謀,這是一點漏洞都不給他們留啊!


    這時他們還是不能說話,聽李禎繼續溫和地問道:“他們的會長是誰?”


    “曾毅。”包拯迴得簡單。


    而李禎想一下笑道:“曲昌候之子?”


    他知道曾毅,這時也不隱藏,繼續問道:“還有別人嗎?”


    包拯迴得還是簡單,“曹汲代表國子監、李淳代表太學院、顧敬裘代表鶴翔書院任副會長。”


    聽到曹汲的名字,站在禦台之下的曹儼輕輕咧咧嘴,他那個紈絝弟弟竟被推舉為三院學生會的副會長?


    他確實小瞧了這個弟弟,心裏升起一股異樣的感覺,好像有點小自豪。


    而李禎笑道:“朕知道曹汲,李淳和顧敬裘是誰?”


    包拯迴道:“李淳、其父李杏林,長安城的一名大夫,本人性俠義、樂於助人,其學識在太學生中也是名列前茅。”


    “顧敬裘、其父顧究,京城一私塾塾師,本人性情溫和,有君子之風。”


    包拯是個認真的人,了解三院學生會這些人的情況,不僅說了正副會長,還敘述了十五名決策參與人的情況。


    當說到王韶時李禎打斷他的話:“既是王員外精舍的少東主,這是沾了陳恪的光。”


    李禎知道陳恪曾住在王員外精舍,立刻做了聯想。


    而包拯迴道:“臣以前不知王韶其人,但在暴雨中見一十幾歲少年,在帶隊老師受傷後,指揮六十餘名國子監、太學院和鶴翔書院的學生搶險,其指揮井然有序、進退自如,頗有大將風采。”


    包拯肯定王韶的能力,李禎感歎一句:“強將手下無弱兵啊!”


    然後轉對簾後的劉太後問道:“母後有何想法?”


    劉太後溫和地迴道:“都是好孩子。”語氣好似母親誇獎自己的孩子,頓時讓某些官員泄氣了。


    在這件事上皇上和劉太後也達成了一致意見,他們還能說什麽?等下個議題吧。


    這時譚遠忠出班奏道:“啟稟皇上、太後,我方在與律宗明的談判中陷入僵持,律宗明堅決不同意削減歲銀。”


    說到這個問題李禎明確迴道:“削減歲銀可以轉為共同打擊元遷叛軍,隻要律國同意這一點,就不必削減歲銀了。”


    聽李禎作出決定,範泰立刻出班奏道:“聖上、如不利用安定城大勝之機削減歲銀,以後再無此良機了。”


    在這件事上範泰竟與譚遠忠意見一致,還得到許多大臣的附議。


    聽眾臣紛紛反對,李禎不說話,而劉太後說道:“興律兩國本是兄弟之國,通過歲銀保證兩國的和平,使我商隊能夠深入其境內經商,從這點來說我們不賠。”


    “而當務之急是平息元遷叛亂,如律國與我一同打擊元遷,對我甚是有利,皇上的決策是對的。”


    劉太後公開站在李禎一邊讓範泰等人意外,但提到元遷叛亂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機會。


    戶部右侍郎曹中襄立刻出班奏道:“楚國公與曲昌候前往西北平叛至今無功,臣請設經略使統一指揮。”


    工部右侍郎王欽立刻跟進,“臣附議,請任命禦史中丞楊國斌擔任西北四路經略使。”


    這兩人一唱一和,得到許多朝臣的附議。


    而長興侯劉藝出班奏道:“萬萬不可,聖上、太後,元遷狡詐,其叛亂之地多是沙漠,地勢十分複雜,楚國公、曲昌候采取步步為營的軍略正是克製元遷的最好辦法,這時不宜節外生枝。”


    劉藝話音落地,常繼祖出班奏道:“臣附議,聖上、太後,軍事上最忌外行指揮內行,楚國公、曲昌候均是沙場老將,自有平叛之策。”


    劉藝出班表示反對讓朝臣詫異,但他是劉太後的弟弟,大家不願得罪他。


    但常繼祖說話就有人不客氣了,禦史梁堅出班說道:“常將軍所言外行指揮內行,可是指祖製不當嗎?”


    這是一頂大帽子,以文官統禦武將是太祖定下的規矩,梁堅的一句話就讓常繼祖憋住,這張紅臉愈發漲紅了。


    而梁堅絕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繼續說道:“臣彈劾常繼祖藐視祖宗之法,對太祖太宗、先皇不敬。”


    梁堅這是欲治常繼祖於死地,而眾文臣作壁上觀,唯有包拯出班奏道:“常將軍就事論事,何談對太祖太宗、先皇不敬?”他為常繼祖辯護。


    隨後林毅之出班奏道:“臣附議、想太祖太宗之時,許多文臣追隨太祖太宗征戰四方,熟悉戰場情況,所以太祖定下文臣統禦武將的規矩,太宗、先帝堅持這一規矩。”


    “但在西北戰場上有所不同,楚國公、曲昌候統兵作戰並無任何差錯,此時不宜設置經略使。”


    林毅之一改往日的沉默,他明白,啞巴並不能避開責難。


    他支持包拯,但說得委婉,直接否定了經略使的安排,於是在朝堂上引發了一場爭論,“文臣應不應該統禦武將?”


    這場爭論持續了兩刻鍾,隨著一道鍾聲響起,眾臣閉嘴。


    然後傳來劉太後的聲音,“談到祖製讓哀家想起一事,想我李家的祖宗追溯到黃帝一脈。蘇卿、由你負責仔細查找一番,黃帝時期是否由文臣統禦武將?”


    劉太後的這番話讓眾臣臉上變色,他們想起來了,陳恪給李禎找的祖宗是黃帝。


    這裏就存在一個複雜的人性了,皇家的祖宗是陳恪這個小助講確定了,卻沒人敢於推翻,你敢對李禎說一聲,“陳恪說的不對,聖上的祖宗不是黃帝。”


    這話一出,就算李禎脾氣再好都會跟他翻臉。


    眾臣這時也不敢說,還知道壞了,太祖太宗再大,也沒有老祖宗黃帝大,劉太後的一番話直戳他們的命門。


    而劉太後的態度非常好,她不僅遵循祖製,還遵循到黃帝那去了。


    這個祖宗太大,太祖、太宗的在天之靈也不敢有任何異議,何況他們這些臣子?


    於是他們不敢說話,而負責記錄朝會的蘇林起身應道:“臣遵旨。”


    他會好好查找一下黃帝那時的製度,還嚴重懷疑那個時候有沒有左右丞相及各級官職。


    不僅他懷疑大家也懷疑,還對自己的官位有點擔心,萬一劉太後要恢複黃帝時期的官職呢?


    眾臣心裏鬱悶,今日的朝會他們太被動,準備好的事一件都沒成功。


    他們心情不好,可李禎和劉太後還想讓他們的心情更不好,李禎令張孜宣旨,“朕膺昊天之眷命......”


    前麵這話不用管,每個聖旨的開頭都是這句話,後麵的話才是重點。


    於是大家知道幹部進行調整了,原戶部尚書周濟任吏部尚書,而吏部左侍郎林毅之升任戶部尚書,戶部左侍郎曹中襄擔任刑部左侍郎。


    這是幹部調整名單,還有加冕官員,興國府知府包拯加龍圖閣直學士,從三品。


    再來一個特別提拔的,授予陳恪七品宣德郎散職,再給一個觀文殿侍讀的活。


    這個活讓眾臣臉上變色,陳恪幹這活就與李禎直接聯係上了。


    可眾臣想反對卻沒有理由,今早的意外太多,新名詞還一個接著一個,戶部要盡快發行國債。


    還要成立八方支援會,這個就簡單了,直接落在三院學生會的頭上。


    聽著聖旨眾臣不明白李禎想幹什麽,卻預感到一場變革即將發生,而可怕的是劉太後與李禎站在了一起,聖旨之後的懿旨就是將聖旨內容抄了一遍,一個字都沒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晴陽照行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落雖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落雖頻並收藏晴陽照行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