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恪完整解釋了“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的含意,現在進入提問時間。
有太學生起身問道:“夫子曰:‘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是否也是這層含意?”
這句話也有注解,就是字麵上的意思。
但他迴道:“迴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弄清文明高度發展的要件。”
“文明的高度發展需要三個要件,一是農業的高度發達,能讓這個文化圈裏的人們吃飽飯、穿暖衣,如人們每天忙著吃飽穿暖,何談文明的發展?”
“第二個要件是士農工商分工明確,並具有大規模人口聚集的城鎮化。”
“第三個要件則是要有不斷發展的傳承,夫子打造的儒家文化源於周禮,而周禮則傳承於夏商,再追溯可到伏羲以來的一代代發展。”
“所以通過這三個要件來分析夫子的這句話,我們就能明白夷狄進入中國就能得到這三個要件,而中國進入夷狄就會失去這三個要件。”
“深刻理解夫子的意思,我們就應該明白,夷狄不能給我們帶來任何文明發展的要素。”
“而我們卻應幫助夷狄提高文化層次,就像楚國摘掉蠻的帽子,江東摘掉夷的稱唿,隨著漢文化的不斷擴散,逐漸形成一個高度文明的文化圈。”
這個迴答完全符合大興王朝的文化驕傲心理,眾人紛紛點頭肯定。
隨後曾毅起身問道:“先生的意思是各民族平等?”
他旁聽過陳恪與曾樂行的談話,知道陳恪的民族觀。
陳恪緩緩說道:“據我所知天竺有種姓製度,我大興王朝為何沒有?而律國和西北各族以及草原各族同樣沒有,這是為何?”
這個問題曾毅答不上來,他隻能自問自答:“因為天竺被幾撥外族人侵占,這些外族人為鞏固自身的統治,將自己的族群淩駕於其他族群之上。”
“這樣一層層地壓下去,天竺就分為五等人,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和賤民。”
“而我們本來就是一個族群,你的曾姓源於夏禹,而我姓陳源於舜帝,再往上推算,我們都源於炎黃,大家都是親戚,老大、老二、老三的關係。”
這個答案一出眾人一片嘩然,曹汲跳起來問道:“我的姓氏源於哪?”
他痛快迴道:“周武王之弟被封為曹地,以封地為姓。”
這個迴答讓曹汲開心,大聲問道:“我是周文王的後代?”
“是。”他迴的毫不猶豫。
“哈...”曹汲喜極狂笑。
隨後又有學生跳起來詢問自己的姓氏,他答了幾個後,耐不住的劉複跳起來喊道:“陳助講說過,我們都源於炎黃,沒必要挨個詢問了。”
然後轉向他問道:“陳助講,不知當今聖上的祖上是哪位?”
這個問題非常尖銳,四周頓時肅靜下來。
而他鄭重迴道:“黃帝孫顓頊帝有一子擔任大理官,掌管刑獄,於是以理為姓,既道理的理,後發展為現在的李姓。”
這個迴答沒問題,當今皇帝李禎是黃帝的後代。
但劉複有疑問,“不知陳助講如何得知?”
對這個問題他有準備,朗聲迴道:“劉直講不看《山海經》嗎?從此書引申下來,夏商周時期的諸侯國名達到數千個,以諸侯國名冠以自己的姓氏,直至周朝徹底固定下來。”
“然後再從曆代王朝的避天子諱的改姓事例往前推,不就知道這些姓氏從哪來的嗎?”
這個迴答讓眾人無不瞠目結舌,他竟研究《山海經》?
而劉複不屑地說道:“《山海經》荒誕不羈,陳助講竟以此作為依據,實在可笑。”
劉複的態度代表了許多人的想法,可他們不會追隨劉複,而是靜聽他的迴答,“對《山海經》這部書,司馬遷說‘餘不敢言’,東漢劉歆、東晉郭璞也對《山海經》做了正麵的評價。”
“我們不去考慮這個因素,其描述的‘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精衛填海’、‘誇父追日’、‘大禹治水’等內容,無不體現了我們這個民族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大無畏精神,劉直講為何說它荒誕不羈呢?”
“一部荒誕不羈的書能夠流傳幾千年,劉直講沒想過是為什麽嗎?”
聽到這個問題劉複無法迴答,怔一下黯然坐下。
而他則繼續說道:“《山海經》讓人們充滿了疑惑,也激發了人們無窮的想象力,我們這個世界具體是什麽形態?追溯三千年前都發生了什麽事?人類的曆史難道隻有三千多年嗎?《山海經》裏的描述到底存不存在?”
“這些疑問我們縱然不去探索它,卻不能否定它,所以司馬遷說‘餘不敢言’,這才是嚴謹的治學態度。”
“而對我們來說,一部傳承上千年而後人不敢否定的書,我們為何不去閱讀它、研究它?哪怕得到一點啟發也是好的。”
他的話音落地,下麵一片寂然,外麵的觀望者也不言語。
王韶這時大聲問道:“先生、您的意思是?”
他朗聲說道:“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溝壑內營。”
“知行合一方是我們讀書的目的,能夠流傳下來的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不應盲目的否定。”
這節課講完了,他緩緩起身慢慢往台下走去,曾毅和曹汲扶著他走下講台,來到胡緩和高適麵前深施一禮、緩緩說道:“讓先生操心了。”
他知道,胡緩和高適得知消息後立刻發動太學院、鶴翔書院全體師生出外尋找,胡緩還為此前往皇城求見劉太後和李禎為他發聲。
他向眾人表達感謝,被曾毅和曹汲扶上馬車駛出鶴翔書院,在天武軍官兵的保護下直奔王員外精舍。
他完成了今天的講學,也給那五位辯論者扔出了一顆煙幕彈——《山海經》。
這部書的突然出現一定會讓司馬光他們摸不著頭腦。
這是他的計劃,就看他們接不接招了?
而司馬光得到這個消息,愕然好一會方才長歎一聲,意興闌珊地對端坐在對麵的青年說道:“陳恪的思路天馬行空,初次聽聞他的講學視為離經叛道,但深入琢磨卻覺得甚是有理。”
“本以為他的講學緊緊圍繞四書五經,卻沒想又爆出一部《山海經》,讓人找不到頭緒。”
司馬光說出心裏的疑惑,聽青年迴道:“陳恪肯定《山海經》,你如何看?”
這個問題讓司馬光沉吟好一會方才迴道:“太史公曰:‘餘不敢言’。”
青年再問:“所以你也不敢說?”
司馬光不言。
而青年再說:“學問在一個破字,你未能破除學問的禁錮,而陳恪卻已達到破的境界,你如何贏他?”
這席話讓司馬光的臉上露出不悅的神色,沉聲問道:“邵兄認為小弟輸定了?”
被稱為邵兄的青年不接其言,鄭重說道:“你我為友,從朋友的角度給你一個建議,從陳恪講學內容看,其對四書五經內含的道理已經吃透了,不要與他辯論這方麵的學識。”
“明日辯論還是以史學為主,史學是你的所長,但未必是陳恪的所短,還是以討論的方式為好。”
邵兄說完了,而司馬光卻不予以迴應,他明白邵兄的意思,但心裏的這股氣卻不能不出。
他姓司馬,卻不是司馬遷的後代。
但司馬遷是他崇拜的偶像,而陳恪對司馬遷不敬。
這是他不能容忍的,也是參加這次辯論大會的主要原因,“陳恪應該為他對太史公的不敬而道歉。”這才是司馬光辯經的目的。
有太學生起身問道:“夫子曰:‘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是否也是這層含意?”
這句話也有注解,就是字麵上的意思。
但他迴道:“迴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弄清文明高度發展的要件。”
“文明的高度發展需要三個要件,一是農業的高度發達,能讓這個文化圈裏的人們吃飽飯、穿暖衣,如人們每天忙著吃飽穿暖,何談文明的發展?”
“第二個要件是士農工商分工明確,並具有大規模人口聚集的城鎮化。”
“第三個要件則是要有不斷發展的傳承,夫子打造的儒家文化源於周禮,而周禮則傳承於夏商,再追溯可到伏羲以來的一代代發展。”
“所以通過這三個要件來分析夫子的這句話,我們就能明白夷狄進入中國就能得到這三個要件,而中國進入夷狄就會失去這三個要件。”
“深刻理解夫子的意思,我們就應該明白,夷狄不能給我們帶來任何文明發展的要素。”
“而我們卻應幫助夷狄提高文化層次,就像楚國摘掉蠻的帽子,江東摘掉夷的稱唿,隨著漢文化的不斷擴散,逐漸形成一個高度文明的文化圈。”
這個迴答完全符合大興王朝的文化驕傲心理,眾人紛紛點頭肯定。
隨後曾毅起身問道:“先生的意思是各民族平等?”
他旁聽過陳恪與曾樂行的談話,知道陳恪的民族觀。
陳恪緩緩說道:“據我所知天竺有種姓製度,我大興王朝為何沒有?而律國和西北各族以及草原各族同樣沒有,這是為何?”
這個問題曾毅答不上來,他隻能自問自答:“因為天竺被幾撥外族人侵占,這些外族人為鞏固自身的統治,將自己的族群淩駕於其他族群之上。”
“這樣一層層地壓下去,天竺就分為五等人,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和賤民。”
“而我們本來就是一個族群,你的曾姓源於夏禹,而我姓陳源於舜帝,再往上推算,我們都源於炎黃,大家都是親戚,老大、老二、老三的關係。”
這個答案一出眾人一片嘩然,曹汲跳起來問道:“我的姓氏源於哪?”
他痛快迴道:“周武王之弟被封為曹地,以封地為姓。”
這個迴答讓曹汲開心,大聲問道:“我是周文王的後代?”
“是。”他迴的毫不猶豫。
“哈...”曹汲喜極狂笑。
隨後又有學生跳起來詢問自己的姓氏,他答了幾個後,耐不住的劉複跳起來喊道:“陳助講說過,我們都源於炎黃,沒必要挨個詢問了。”
然後轉向他問道:“陳助講,不知當今聖上的祖上是哪位?”
這個問題非常尖銳,四周頓時肅靜下來。
而他鄭重迴道:“黃帝孫顓頊帝有一子擔任大理官,掌管刑獄,於是以理為姓,既道理的理,後發展為現在的李姓。”
這個迴答沒問題,當今皇帝李禎是黃帝的後代。
但劉複有疑問,“不知陳助講如何得知?”
對這個問題他有準備,朗聲迴道:“劉直講不看《山海經》嗎?從此書引申下來,夏商周時期的諸侯國名達到數千個,以諸侯國名冠以自己的姓氏,直至周朝徹底固定下來。”
“然後再從曆代王朝的避天子諱的改姓事例往前推,不就知道這些姓氏從哪來的嗎?”
這個迴答讓眾人無不瞠目結舌,他竟研究《山海經》?
而劉複不屑地說道:“《山海經》荒誕不羈,陳助講竟以此作為依據,實在可笑。”
劉複的態度代表了許多人的想法,可他們不會追隨劉複,而是靜聽他的迴答,“對《山海經》這部書,司馬遷說‘餘不敢言’,東漢劉歆、東晉郭璞也對《山海經》做了正麵的評價。”
“我們不去考慮這個因素,其描述的‘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精衛填海’、‘誇父追日’、‘大禹治水’等內容,無不體現了我們這個民族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大無畏精神,劉直講為何說它荒誕不羈呢?”
“一部荒誕不羈的書能夠流傳幾千年,劉直講沒想過是為什麽嗎?”
聽到這個問題劉複無法迴答,怔一下黯然坐下。
而他則繼續說道:“《山海經》讓人們充滿了疑惑,也激發了人們無窮的想象力,我們這個世界具體是什麽形態?追溯三千年前都發生了什麽事?人類的曆史難道隻有三千多年嗎?《山海經》裏的描述到底存不存在?”
“這些疑問我們縱然不去探索它,卻不能否定它,所以司馬遷說‘餘不敢言’,這才是嚴謹的治學態度。”
“而對我們來說,一部傳承上千年而後人不敢否定的書,我們為何不去閱讀它、研究它?哪怕得到一點啟發也是好的。”
他的話音落地,下麵一片寂然,外麵的觀望者也不言語。
王韶這時大聲問道:“先生、您的意思是?”
他朗聲說道:“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溝壑內營。”
“知行合一方是我們讀書的目的,能夠流傳下來的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不應盲目的否定。”
這節課講完了,他緩緩起身慢慢往台下走去,曾毅和曹汲扶著他走下講台,來到胡緩和高適麵前深施一禮、緩緩說道:“讓先生操心了。”
他知道,胡緩和高適得知消息後立刻發動太學院、鶴翔書院全體師生出外尋找,胡緩還為此前往皇城求見劉太後和李禎為他發聲。
他向眾人表達感謝,被曾毅和曹汲扶上馬車駛出鶴翔書院,在天武軍官兵的保護下直奔王員外精舍。
他完成了今天的講學,也給那五位辯論者扔出了一顆煙幕彈——《山海經》。
這部書的突然出現一定會讓司馬光他們摸不著頭腦。
這是他的計劃,就看他們接不接招了?
而司馬光得到這個消息,愕然好一會方才長歎一聲,意興闌珊地對端坐在對麵的青年說道:“陳恪的思路天馬行空,初次聽聞他的講學視為離經叛道,但深入琢磨卻覺得甚是有理。”
“本以為他的講學緊緊圍繞四書五經,卻沒想又爆出一部《山海經》,讓人找不到頭緒。”
司馬光說出心裏的疑惑,聽青年迴道:“陳恪肯定《山海經》,你如何看?”
這個問題讓司馬光沉吟好一會方才迴道:“太史公曰:‘餘不敢言’。”
青年再問:“所以你也不敢說?”
司馬光不言。
而青年再說:“學問在一個破字,你未能破除學問的禁錮,而陳恪卻已達到破的境界,你如何贏他?”
這席話讓司馬光的臉上露出不悅的神色,沉聲問道:“邵兄認為小弟輸定了?”
被稱為邵兄的青年不接其言,鄭重說道:“你我為友,從朋友的角度給你一個建議,從陳恪講學內容看,其對四書五經內含的道理已經吃透了,不要與他辯論這方麵的學識。”
“明日辯論還是以史學為主,史學是你的所長,但未必是陳恪的所短,還是以討論的方式為好。”
邵兄說完了,而司馬光卻不予以迴應,他明白邵兄的意思,但心裏的這股氣卻不能不出。
他姓司馬,卻不是司馬遷的後代。
但司馬遷是他崇拜的偶像,而陳恪對司馬遷不敬。
這是他不能容忍的,也是參加這次辯論大會的主要原因,“陳恪應該為他對太史公的不敬而道歉。”這才是司馬光辯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