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襴衫的林韻寧不得不將下擺掖在腰帶上施展輕功,帶著書劍越過這堵高牆進入院內,一路躲躲閃閃最後躲在這個牆角邊,聽遠處傳來那道清朗的聲音。
“魯鎮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
這道清朗的聲音好似在講一個故事,故事裏隻有一個名字——孔乙己。
她來得很是時候,從頭至尾聽他講完,然後一片寂靜。
這個故事的結局很不好,“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他講這個故事時給人一種十分壓抑的感覺,悶得人好似喘不過氣來。
這個故事的結尾還非常淒慘,不合大興人的美好心態。
可這個故事卻好似蘊藏了一個很深的道理,大家都在琢磨其中的三味。
過了幾分鍾後,那道清朗的聲音再次傳來,“這是我昨晚夢到的一個故事,覺得有趣所以講出來。”
“請大家注意,這裏有幾個關鍵點,第一個關鍵點是孔乙己身材高大。”
“第二個關鍵點是他連個秀才都不是,靠給人寫字來維持生計。”
“第三個關鍵點是他偷書,並因此而‘大約的確死了’。”
“後麵這句話是第四個關鍵點,什麽叫‘大約的確死了’?”
他提出一個疑問,卻沒人迴答他。
於是他自問自答,“沒人關心他到底死沒死,所以才會出現大約、的確這麽矛盾的詞語。”
聽他解釋林韻寧輕輕點點頭,這個詞用得很妙。
眾人也點頭,這個詞確實生動體現了這一點。
大家認同這個觀點,聽陳恪繼續問道:“孔乙己是個悲劇人物,但通過這個人物的人生經曆我們能想到什麽?”
這個問題還是沒人能迴答,林韻寧也答不上來,隻能探出頭去聽他繼續說道:“我們來分析這個人物,他很講誠信,欠賬一定要還。”
“但他有偷書的毛病,還認為是竊而不是偷,而竊書是讀書人的事,不能算偷。”
“他是這麽認為的,所以隻偷書而不偷別的。可大家不這麽認為,不管偷什麽都是偷,從這一點就應明白一個道理,你認為沒用,大家承認才有用。”
“我解釋了第三個關鍵點。再說第二個,他連個秀才都不是。”
“這一點很重要,童生到秀才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一個迴字他知道四種寫法也沒用,還是沒能成為秀才,足以說明靠考試往上走的路有多難。”
“而第一個關鍵點是孔乙己身材高大,這個描述有何意義?”
“這一句身材高大,寓意了健康的意思,孔乙己身材高大,應該可做很多事來維持生計,可他卻隻會給人寫字,然後偷書被人打。”
說到這他閉嘴,給大家一個琢磨的時間,見大家輕輕點頭方才繼續說道:“給這位悲劇人物做個總結,就是讀書讀傻了。”
聽到這個總結下麵傳來笑聲,躲在牆角的林韻寧和書劍也捂著嘴笑。
卻聽陳恪厲聲問道:“很好笑嗎?”
聽這道聲音傳來,林韻寧不由放下手板起臉來,再聽他的聲音傳來,“當我們笑話別人傻時,有沒有想過自己傻不傻?”
“學識是用來開拓眼界提升智慧的,而同樣讀書的孔乙己卻讀傻了,是什麽原因造成的?”
“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麽,僅僅是為了金榜題名嗎?”
“如果這是你的唯一理想就錯了,金榜題名是一條路,但其他的路還有很多,這才是孔乙己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他再一次講到讀書明智多條路的理論,而且用一則故事來進行生動的闡述。
但沒人相信這則故事是他夢到的,他們都知道陳恪為了闡述自己的理論,也是煞費苦心了。
他們對這則故事的內涵沒有異議,讀書明智多條路是一套十分明智的理論。
但仍然有人提問,曾毅起身問道:“請問先生、是生恩大還是養恩大?”
他問到關鍵地方了,而陳恪也知道他會問。
中午時分,他在來鶴翔書院的路上就聽人議論,“聽說了嗎?皇上的生母是楊妃......”
他們果然這麽幹了,乞巧節的晚上,不僅是大家聚會的時間,也是散布消息的時候,夜幕下的嘴不容易被人發現,而議論的嘴都是傳播消息的。
這則消息很快會傳播到宮裏去,也會讓劉太後和李禎不知所措。
這時的李禎就不好辦了,他必須對生母表現孝心,許多人認為生恩大於天。
下麵的許多學子就是這麽認為的,陳恪既然給他們機會,就要表達這個意思。
也有一些學子不表態,他們想聽陳恪怎麽解答這個問題,於是討論的聲音漸漸停止下來。
聽下麵沒了動靜,陳恪睜開雙眼看看四周,淡淡地說道:“你們中有沒有繼母或養母養大的?”
下麵沒人迴答這個問題,縱然有也不會起身承認。
於是陳恪繼續說道:“當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要看到它的社會性。”
“被拋棄的嬰兒沒有一點生存能力,必須有人撫養方能長大,所以朝廷設立了慈幼局。”
“但在慈幼局外,也有許多善良的人收養了這些被遺棄的幼兒,這個養恩不大嗎?”
說到這他閉嘴,掃視一圈周邊,然後緩緩說道:“如果生恩大於養恩,那麽每個女人都可以扔掉孩子讓別人撫養,等他長大後,說一句我是你的生母就將孩子領走,這是什麽結果?還有人會去撫養被遺棄的嬰兒嗎?”
陳恪連續問了兩個問題,下麵卻是鴉雀無聲。
於是他繼續說道:“不管遺棄孩子的父母是哪種原因,當孩子由別人撫養時,這份生養之恩就已經轉移了,這才符合社會性的需要。”
“因為我們中的許多人沒有被遺棄過,所以將生恩養恩混為一談,這是血親的需要、家族的需要,而不是社會的需要,更不是那些被遺棄嬰兒的需要。”
“你們記住,當你們宣傳生恩大於養恩時,可能就有許多被遺棄的嬰兒會被再次拋棄,那些善良的人隻是心善而不是傻。”
最後這句話是被陳恪怒吼出來的,那些宣揚生恩大於養恩的學子紛紛低下頭。
他們知道陳恪是真生氣了,這位一向循循善誘的助講第一次在講堂上發出了吼聲。
這聲吼好似一頭老虎在咆哮,讓眾人突然發現這位助講很有脾氣。
見他發怒,眾人心驚之外還有些詫異,連胡緩和高適都詫異地看著他。
而林韻寧縮迴腦袋轉臉看向書劍,見她的臉色竟有點發白,知道書劍也有點心驚。
見她這副神情,林韻寧突然感覺有點好笑,老實人發威原來會有這個效果。
然後想起,在書劍的心裏陳恪是老實人,而在自己心裏又何嚐不是如此?
她突然發現自己很笨,那個總是淡淡地老實人正在不斷地作妖,如他真的老實又怎會作妖?
於是林韻寧發現了一個偽裝者。
而張出塵和嬋兒卻知道這才是陳恪的本來麵目,那個詭計多端殺伐果斷的狗頭軍師就是這樣。
她倆早就看穿了這個偽裝者,這時毫不詫異地聽他鄭重說道:“我給這個問題下個定義,‘生而不養,斷指可還;生而育養,斷頭可還;不生而養,一世難還。’”
他說出昨晚的話,然後厲聲喝道:“誦之。”
曾毅立刻揚聲吟誦:“生而不養,斷指可還...”
當他朗誦到這時,曹汲等青年、王韶等少年立刻跟著念道:“生而育養,斷頭可還;不生而養,一世難還。”
後麵這句話下麵齊聲朗誦,而陳恪卻不滿意,朗聲說道:“不齊、重來一遍。”
曾毅立刻帶頭,整齊的聲音再次響起。
可陳恪還是不滿意,厲喝一聲,“大聲念三遍。”
聽他厲吼,曾毅絕不猶豫,曹汲和那些衙內們早已反應過來,許多太學生也明白了,連王韶和章惇都互視一眼。
於是一道直衝雲霄的齊聲朗誦從鶴翔書院傳出,“生而不養,斷指可還;生而育養,斷頭可還;不生而養,一世難還。”
這道聲音反複念誦三遍,讓鶴翔書院外的行人駐足傾聽。
而坐在前排的胡緩和高適互視一眼,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倆明白,張出塵也明白,那個好似無法破解的陰謀被朗朗的誦讀聲徹底瓦解了。
“魯鎮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
這道清朗的聲音好似在講一個故事,故事裏隻有一個名字——孔乙己。
她來得很是時候,從頭至尾聽他講完,然後一片寂靜。
這個故事的結局很不好,“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他講這個故事時給人一種十分壓抑的感覺,悶得人好似喘不過氣來。
這個故事的結尾還非常淒慘,不合大興人的美好心態。
可這個故事卻好似蘊藏了一個很深的道理,大家都在琢磨其中的三味。
過了幾分鍾後,那道清朗的聲音再次傳來,“這是我昨晚夢到的一個故事,覺得有趣所以講出來。”
“請大家注意,這裏有幾個關鍵點,第一個關鍵點是孔乙己身材高大。”
“第二個關鍵點是他連個秀才都不是,靠給人寫字來維持生計。”
“第三個關鍵點是他偷書,並因此而‘大約的確死了’。”
“後麵這句話是第四個關鍵點,什麽叫‘大約的確死了’?”
他提出一個疑問,卻沒人迴答他。
於是他自問自答,“沒人關心他到底死沒死,所以才會出現大約、的確這麽矛盾的詞語。”
聽他解釋林韻寧輕輕點點頭,這個詞用得很妙。
眾人也點頭,這個詞確實生動體現了這一點。
大家認同這個觀點,聽陳恪繼續問道:“孔乙己是個悲劇人物,但通過這個人物的人生經曆我們能想到什麽?”
這個問題還是沒人能迴答,林韻寧也答不上來,隻能探出頭去聽他繼續說道:“我們來分析這個人物,他很講誠信,欠賬一定要還。”
“但他有偷書的毛病,還認為是竊而不是偷,而竊書是讀書人的事,不能算偷。”
“他是這麽認為的,所以隻偷書而不偷別的。可大家不這麽認為,不管偷什麽都是偷,從這一點就應明白一個道理,你認為沒用,大家承認才有用。”
“我解釋了第三個關鍵點。再說第二個,他連個秀才都不是。”
“這一點很重要,童生到秀才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一個迴字他知道四種寫法也沒用,還是沒能成為秀才,足以說明靠考試往上走的路有多難。”
“而第一個關鍵點是孔乙己身材高大,這個描述有何意義?”
“這一句身材高大,寓意了健康的意思,孔乙己身材高大,應該可做很多事來維持生計,可他卻隻會給人寫字,然後偷書被人打。”
說到這他閉嘴,給大家一個琢磨的時間,見大家輕輕點頭方才繼續說道:“給這位悲劇人物做個總結,就是讀書讀傻了。”
聽到這個總結下麵傳來笑聲,躲在牆角的林韻寧和書劍也捂著嘴笑。
卻聽陳恪厲聲問道:“很好笑嗎?”
聽這道聲音傳來,林韻寧不由放下手板起臉來,再聽他的聲音傳來,“當我們笑話別人傻時,有沒有想過自己傻不傻?”
“學識是用來開拓眼界提升智慧的,而同樣讀書的孔乙己卻讀傻了,是什麽原因造成的?”
“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麽,僅僅是為了金榜題名嗎?”
“如果這是你的唯一理想就錯了,金榜題名是一條路,但其他的路還有很多,這才是孔乙己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他再一次講到讀書明智多條路的理論,而且用一則故事來進行生動的闡述。
但沒人相信這則故事是他夢到的,他們都知道陳恪為了闡述自己的理論,也是煞費苦心了。
他們對這則故事的內涵沒有異議,讀書明智多條路是一套十分明智的理論。
但仍然有人提問,曾毅起身問道:“請問先生、是生恩大還是養恩大?”
他問到關鍵地方了,而陳恪也知道他會問。
中午時分,他在來鶴翔書院的路上就聽人議論,“聽說了嗎?皇上的生母是楊妃......”
他們果然這麽幹了,乞巧節的晚上,不僅是大家聚會的時間,也是散布消息的時候,夜幕下的嘴不容易被人發現,而議論的嘴都是傳播消息的。
這則消息很快會傳播到宮裏去,也會讓劉太後和李禎不知所措。
這時的李禎就不好辦了,他必須對生母表現孝心,許多人認為生恩大於天。
下麵的許多學子就是這麽認為的,陳恪既然給他們機會,就要表達這個意思。
也有一些學子不表態,他們想聽陳恪怎麽解答這個問題,於是討論的聲音漸漸停止下來。
聽下麵沒了動靜,陳恪睜開雙眼看看四周,淡淡地說道:“你們中有沒有繼母或養母養大的?”
下麵沒人迴答這個問題,縱然有也不會起身承認。
於是陳恪繼續說道:“當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要看到它的社會性。”
“被拋棄的嬰兒沒有一點生存能力,必須有人撫養方能長大,所以朝廷設立了慈幼局。”
“但在慈幼局外,也有許多善良的人收養了這些被遺棄的幼兒,這個養恩不大嗎?”
說到這他閉嘴,掃視一圈周邊,然後緩緩說道:“如果生恩大於養恩,那麽每個女人都可以扔掉孩子讓別人撫養,等他長大後,說一句我是你的生母就將孩子領走,這是什麽結果?還有人會去撫養被遺棄的嬰兒嗎?”
陳恪連續問了兩個問題,下麵卻是鴉雀無聲。
於是他繼續說道:“不管遺棄孩子的父母是哪種原因,當孩子由別人撫養時,這份生養之恩就已經轉移了,這才符合社會性的需要。”
“因為我們中的許多人沒有被遺棄過,所以將生恩養恩混為一談,這是血親的需要、家族的需要,而不是社會的需要,更不是那些被遺棄嬰兒的需要。”
“你們記住,當你們宣傳生恩大於養恩時,可能就有許多被遺棄的嬰兒會被再次拋棄,那些善良的人隻是心善而不是傻。”
最後這句話是被陳恪怒吼出來的,那些宣揚生恩大於養恩的學子紛紛低下頭。
他們知道陳恪是真生氣了,這位一向循循善誘的助講第一次在講堂上發出了吼聲。
這聲吼好似一頭老虎在咆哮,讓眾人突然發現這位助講很有脾氣。
見他發怒,眾人心驚之外還有些詫異,連胡緩和高適都詫異地看著他。
而林韻寧縮迴腦袋轉臉看向書劍,見她的臉色竟有點發白,知道書劍也有點心驚。
見她這副神情,林韻寧突然感覺有點好笑,老實人發威原來會有這個效果。
然後想起,在書劍的心裏陳恪是老實人,而在自己心裏又何嚐不是如此?
她突然發現自己很笨,那個總是淡淡地老實人正在不斷地作妖,如他真的老實又怎會作妖?
於是林韻寧發現了一個偽裝者。
而張出塵和嬋兒卻知道這才是陳恪的本來麵目,那個詭計多端殺伐果斷的狗頭軍師就是這樣。
她倆早就看穿了這個偽裝者,這時毫不詫異地聽他鄭重說道:“我給這個問題下個定義,‘生而不養,斷指可還;生而育養,斷頭可還;不生而養,一世難還。’”
他說出昨晚的話,然後厲聲喝道:“誦之。”
曾毅立刻揚聲吟誦:“生而不養,斷指可還...”
當他朗誦到這時,曹汲等青年、王韶等少年立刻跟著念道:“生而育養,斷頭可還;不生而養,一世難還。”
後麵這句話下麵齊聲朗誦,而陳恪卻不滿意,朗聲說道:“不齊、重來一遍。”
曾毅立刻帶頭,整齊的聲音再次響起。
可陳恪還是不滿意,厲喝一聲,“大聲念三遍。”
聽他厲吼,曾毅絕不猶豫,曹汲和那些衙內們早已反應過來,許多太學生也明白了,連王韶和章惇都互視一眼。
於是一道直衝雲霄的齊聲朗誦從鶴翔書院傳出,“生而不養,斷指可還;生而育養,斷頭可還;不生而養,一世難還。”
這道聲音反複念誦三遍,讓鶴翔書院外的行人駐足傾聽。
而坐在前排的胡緩和高適互視一眼,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倆明白,張出塵也明白,那個好似無法破解的陰謀被朗朗的誦讀聲徹底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