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陳恪再次走進這間大學堂時,被前排端坐的一位大人物嚇了一跳。


    今天,大學堂的內外仍然人滿為患,比上堂課的人更多。


    胡緩和高適坐在前排,而坐在胡緩右手的竟是張出塵。


    見到她陳恪就有一種不妙的感覺,可他這時已是籠子裏的小鳥,想飛也要找機會。


    於是淡淡地看她一眼,向台下鞠個躬,得到眾人迴禮後又轉身向門前、窗邊的學生們鞠個躬。


    再轉迴身子朗聲說道:“夫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說到這看一眼台下、再看一眼門外窗邊,遺憾地發現竟沒一人露出詫異的神色。


    他隻能自說自話,“這是《論語.季氏篇》裏的話,其意由直講負責,我不在這裏解釋。”


    “我在這裏用夫子的話開篇,是想引申一種狀況,春秋百家爭鳴,其中最重要的幾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法家的核心思想是‘術’、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愛和非攻’。”


    “那麽我就想問一個問題了,春秋時期為何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


    這個問題經他提出卻沒人迴答,大家都在想答案,連張出塵的臉上都露出沉思的表情。


    而陳恪等了三十秒後緩緩說道:“我在剛才已經給出答案了,夫子的這句話就是答案。”


    隨後展開,“夫子的這句話如果看其背景,我們會看到戰爭和混亂,所以才會有那麽多的大賢著書立說、廣施教育和遊說之法,努力想結束無休無止的戰爭和混亂。”


    “如我們拋去這些學說看其背景,先給大家講一個數據,周王朝初立,分封諸侯七十一家,加上其他的諸侯,當時就有一千多個小國,這一點可從周武王伐紂、八百諸侯願意跟隨的情況計算出來。”


    “而到春秋時卻隻有一百四十多個小國,這期間發生了什麽事?”


    當他問出這個問題時卻無須有人迴答,大家都知道發生了什麽事。


    陳恪繼續說道:“短短兩百多年的時間,近千個小國消失了,平均每年消失五個小國,諸位不會以為他們是自然消失的吧?”


    “而春秋到戰國的時間用了兩百九十四年,付出的代價是一百四十個小國隻剩下七個國家,直到秦始皇一統天下,這片大地用近八百年的時間消滅了一千多個國家,從此隻有一個國家存在。”


    “所以夫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後麵的話我就不說了,大家耳熟能詳。”


    “現在我要說的是本堂課的主題,從夫子的這句話裏我們能夠看到、想到什麽?”


    提出這個問題,他又給大家留下一分鍾的思考時間,然後繼續說道:“從這句話裏我們應該看到的是現實,戰爭和混亂已經無法避免,那就盡快想辦法結束戰爭和混亂,用刀用槍用羽箭去消滅對方,盡快將這片土地安定下來。”


    “還應該想到的是,安定下來的我們也要時刻提高警惕,‘天下有道’這句話就是警句,有諸侯想要掌握禮樂征伐之權,就絕對不能姑息,要勇敢地拿起刀槍去幹掉他,否則橫屍遍野中就有一具屍體是你或是我。”


    “當大戰一起混亂已成,連夫子這樣的聖人也無法製止,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


    這番話被他說得慷慨激昂,卻讓大堂內外的數百人鴉雀無聲,他們以前樹立的三觀崩塌了。


    而陳恪還要火上澆油,緩緩說道:“我們走進書院來學習是為了什麽?金榜題名?封妻蔭子?光耀門楣?甚至有人想的是錦衣玉食、衣錦還鄉。”


    “但有沒有想過,我們所追求的這些表麵榮光需要什麽樣的環境才能得到?才能保持住?才能一代代傳下去?”


    “我在前麵說過,一千多個小國的國君都不能做到的事,那些金榜題名者如何能做到?夫子都不能製止的事,我們如何去製止?”


    “戰國七雄中哪一個國君不是擁有甲兵數十萬?他們都不能保持住的事,我們如何能夠保持住?”


    “所以我們學習《論語》,就應看到夫子所言的背景和目的。夫子的思想非常超前,縱經曆千年仍能為我們樹立一個追求的目標,就看我們能不能悟出這裏的真諦了。”


    他得趕緊說這話,這話說不出來,前麵所言的歧義非常大。


    他用這句話來保護自己,也讓大家去琢磨夫子所言的真諦,事後有人攻擊他,也是他對夫子所言的另一種解釋。


    這時的孔夫子還沒上升到至聖先師的高度,有人質疑也不會上綱上線。


    而上綱上線的是幾百年後的辮子王朝,孔夫子所言的注解徹底固定化,不允許質疑的是這些注解,與孔夫子說什麽無關。


    而在這個時期,人們的思想還沒被完全禁錮,門外就有人高喊一聲:“先生、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何意思?”


    這句話從字麵上非常好解釋,可在這個環境下卻很難做出字麵的解釋。


    但他允許課堂提問就必須迴答,朗聲迴道:“你想害我...”


    說到這頓住,見堂內、門外的人們紛紛往外看去,繼續朗聲說道:“我是君子。”


    聽到這話眾人又將目光一起看向他,聽他解釋:“我教你們一種語法,名為倒裝句,將我剛才說的話正過來就是,‘我是君子、你想害我’。”


    “而用倒裝句來解釋莊子的這句話,就是‘大盜不止,聖人不死’。”


    這句解釋一出,堂內堂外立刻傳來“轟”地一聲,無論是在座的直講、助講、還是太學院、鶴翔書院的學子均紛紛議論起來,從未聽說過這種解釋。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掉個個,其意就完全不同了。


    這種完全顛覆固定認知的解釋讓師生們無法接受,連胡緩和高適都在交頭接耳中。


    而陳恪卻悠然地站在講台上看看眾位學子,又看看劉複等直講,再看看胡緩和高適,最後將目光落在張出塵的臉上,見她正嚴肅地看著自己,他的臉上立刻露出陽光笑容。


    這是和解的笑容,隻為發出一個信號,“過去的事一筆勾銷好不好?”


    張出塵應該收到他的信號了,但這張嚴肅的鵝蛋臉卻毫無波動,而坐在她身邊的嬋兒也是緊緊地繃著一張圓臉。


    兩人露出這副表情就是拒絕和解了,陳恪隻能無奈地歎口氣,聽台下有人高聲問道:“先生憑什麽做出這個解釋?”


    這時的他就要進入迴答問題的狀態,收起笑容鄭重迴道:“在春秋戰國諸位大家的文章中,莊子文章的想象力最是豐富。”


    “他以豐富的想象力刻畫了鯤鵬、樹木、神話中的各種形象,而其深刻的道理也孕育在字裏行間,所以不能用表麵意思來理解其文章的深刻含義。”


    “就像這篇《莊子.胠篋》,我們知道胠篋是開箱偷東西的意思,就要考慮是誰在開箱偷東西?”


    “從百姓的角度講是小偷,因為百姓的財物太少。”


    “從官府的角度講是強盜,不僅要偷還要搶。”


    “但從統治者的角度講是大盜,偷的是整個國家。”


    “而從天道的角度看這些偷算什麽?”


    “所以莊子站在天道的角度看待這件事,責備聖人整天教化這個教化那個,讓大多數人尊規守禮,恰恰助長了強盜的氣焰,還不如順從本心拿刀砍他們呢。”


    這番話引來一陣笑聲,這是大家喜歡聽他講課的一個原因,不僅有新思想,還很幽默。


    而陳恪也是臉露笑容,等笑聲停下繼續說道:“可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百姓來說,聖人的教化讓我們受到的傷害要相對小一些,這就是不同立場要有不同思維的道理,我們不能站在天道的立場上去想問題。”


    “而是應該看到,聖人總是產生於戰亂時期,在祥和的時期幾乎不會出現聖人,所以莊子寫了這篇文章,希望不要出現聖人,也就是希望不要出現戰亂。”


    “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可現實卻不會出現,因為人類的貪欲是天生的,因為貪欲而產生了不同的階層和不斷出現的戰亂,所以我們就應將這句話反過來理解,‘大盜不止、聖人不死。’”


    “莊子應該也是這個意思,當麵臨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時,就將這篇文章的意思反過來想吧。”


    他用這句話結束了答疑,而胡緩卻用起身抱拳一禮表達對這句解釋的肯定。


    高適隨即跟著起身抱拳行禮,眾直講、助講隨之。


    就在陳恪急忙躬身迴禮時,學堂內外傳來一道整齊的聲音,“謝先生指點。”


    他們學到一個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知識不應僅限於表麵文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晴陽照行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落雖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落雖頻並收藏晴陽照行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