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楚成王假裝乘車赴會,跟隨的人都是壯丁,裏麵穿著暗甲,身上帶著暗器,都是成得臣、鬥勃挑選訓練出來的,非常勇猛。又派蔿呂臣、鬥般二將統領大軍,隨後跟進,準備大肆廝殺。宋襄公完全不知道,落入他的圈套,正是:“沒心眼的人遇到有心人,想脫身時難脫身” 了。楚王抓住了襄公,眾甲士將公館中所準備的獻享犒勞的物品,以及倉庫中的糧食,搶掠一空,隨行的車輛,都歸楚國所有。
陳、蔡、鄭、許、曹五位諸侯,人人恐懼,誰敢上前說句好話。楚成王邀請眾諸侯到館舍,當麵數落宋襄公六條罪狀,說:“你討伐齊國的喪事期間,擅自廢立,這是一罪;滕子赴會稍遲,就加以拘禁侮辱,這是二罪;用人代替牲畜,來祭祀淫鬼,這是三罪;曹國缺少地主的禮儀,這事很小,你卻仗勢圍攻,這是四罪;以亡國的後裔,不能估量自己的德行和力量,天象顯示警告,還想稱霸,這是五罪;向我請求諸侯,卻妄自尊大,全無謙讓的禮節,這是六罪。上天奪去他的魂魄,單車赴會,我今天統領兵車千輛,戰將千員,踏碎睢陽城,為齊、鄫各國報仇。各位隻管停留車駕,看我攻取宋國後迴來,再與各位痛飲十天再散。” 眾諸侯無不唯唯諾諾。
宋襄公張口無言,像木雕泥塑一般,隻是多了兩行珠淚。不久,楚國大軍都到了,號稱千乘,實際是五百乘。楚成王犒賞了軍士,拔營而起,帶著宋襄公,殺向睢陽城來。列國諸侯,奉楚王的命令,都屯駐在盂地,沒人敢迴去。史官有詩譏諷宋襄公的失誤。詩說:
無端媚楚反遭殃,引得睢陽做戰場。
昔日齊桓曾九合,何嚐容楚近封疆。
卻說公子目夷從盂地盟壇逃迴本國,向司馬公孫固講述宋公被劫持一事:“楚軍早晚就要到了,趕快調兵,登上城牆把守。”
公孫固說:“國家不能一天沒有君主,公子必須暫時代理君位,然後號令賞罰,人心才會肅整。” 目夷湊近公孫固的耳朵說:“楚人抓住我們的國君來討伐我們,是有要挾的企圖。必須這樣這樣,楚人一定會放我們的國君迴國。”
公孫固說:“這話很對。” 於是向群臣說:“我們的國君未必能迴來了。我們應該推舉公子目夷,來主持國家大事。”
群臣知道目夷的賢能,無不欣然同意,公子目夷向太廟稟告,麵朝南代理國政。三軍聽從命令,鈴聲戒備嚴明。睢陽各路城門,把守得像鐵桶一樣。
剛剛安排妥當,楚王的大軍就到了。紮下營寨,派將軍鬥勃向前喊話,說:“你們的國君已經被我拘捕在這裏,生死在我手中。早早獻土投降,保全你們國君的性命。”
公孫固在城樓上迴答:“依靠國家的神靈,國人已經立了新君了。生死隨你,要投降是不可能的。”
鬥勃說:“你們的國君還在,怎麽能又立一個國君呢?”
公孫固說:“立君是為了主持國家。國家沒有君主,怎麽能不立新君?”
鬥勃說:“我們願意送你們的國君迴國,用什麽來酬謝?”
公孫固說:“原來的國君被抓,已經辱沒了國家。即使迴來也不能再做國君了。迴不迴來,全聽楚國的命令,如果要決戰,我們城中的兵車沒有損壞,情願決一死戰。”
鬥勃見公孫固迴答強硬,迴報楚王,楚王大怒,下令攻城,城上箭石如雨,楚軍有很多傷亡。連續攻打三天,白白損失,不能取勝。楚王說:“他們國家既然不用宋君,殺了他怎麽樣?”
成得臣迴答:“大王以殺鄫子為宋國的罪過。現在殺宋公,是效仿錯誤。殺宋公就像殺一個普通人,不能得到宋國,卻白白招來怨恨,不如放了他。”
楚王說:“攻打宋國不下,又釋放他們的國君,用什麽名義呢?”
得臣迴答:“我有計策了,現在不參加盂地會盟的,隻有齊、魯兩國,齊國和我們已經兩次通好,暫且不論;魯國是禮義之邦,一向輔助齊國稱霸,眼中沒有楚國,如果把宋國的俘虜獻給魯國,邀請魯君在亳都相會,魯國看到宋國俘虜。必然恐懼而來,魯、宋是葵邱同盟的人,何況魯侯很賢能,必然會為宋國求情,我們借此作為對魯君的恩德,這樣我們一舉就能得到宋、魯兩國。”
楚王鼓掌大笑說:“子玉真有見識。” 於是退兵駐紮在亳都。
任用宜申為使者,帶著繳獲的幾輛車,到曲阜獻捷,信中說:
宋公傲慢無禮,我已經把他囚禁在亳,不敢獨占功勞,謹向貴國獻捷,希望您屈尊前來,一起裁決這件事。
魯僖公看信後大驚。正是:“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明知楚使獻捷,言辭誇張,是恐嚇的意思,但魯國弱小楚國強大,如果不去相會,恐怕楚國移師來伐,後悔就來不及了。於是厚待宜申,先寫迴信,快馬報告楚王,說:“魯侯遵命,即日赴會。”
魯僖公隨後出發,大夫仲遂隨行,來到亳都,仲遂因為宜申事先疏通,用私禮先見了成得臣,囑咐他在楚王麵前,凡事方便行事。得臣引魯僖公與楚成王相見,各自表達敬慕之意,這時,陳、蔡、鄭、許、曹五位諸侯,都從盂地來相會,和魯僖公一共是六位,聚在一起商議。
鄭文公開口,想尊楚王為盟主。諸侯們欲言又止,魯僖公憤然說:“盟主必須仁義聞名,人心悅服,現在楚王依仗兵車眾多,襲擊拘捕上公,有威無德,人心疑慮恐懼。我們和宋國都有同盟的情誼,如果坐視不管,隻知道侍奉楚國,恐怕會被天下豪傑恥笑。楚國如果能釋放宋公的囚禁,結束這次盟好,我怎敢不聽從命令?”
眾諸侯都說:“魯侯的話很對。” 仲遂把這話私下告訴成得臣,得臣轉告楚王。楚王說:“諸侯用盟主的道義責備我,我怎能違背呢?” 於是在亳郊重新修築盟壇,約定在十二月癸醜日,歃血盟誓,共同赦免宋國的罪過。
約會已定,前一天將宋公釋放,與眾諸侯相見。宋襄公又羞又憤,滿心不快,卻又不得不向諸侯道謝。
到了那天,鄭文公拉著眾諸侯懇請楚成王登壇主盟。成王執牛耳,宋、魯以下依次歃血。襄公敢怒而不敢言。事情完畢,諸侯各自散去。
宋襄公誤聽說公子目夷已經即君位,準備逃到衛國躲避。公子目夷派的使者已經到了,致辭說:“我之所以代理君位,是為您守護國家。國家本來就是您的,為什麽不迴來?” 不久,法駕齊備,迎接襄公迴國。目夷退迴到臣子的行列。
胡曾先生評論襄公的被釋放,全靠公子目夷的計策,神閑氣定,完全不把舊君當迴事。如果手忙腳亂,請求放迴襄公,楚國更會把他視為奇貨,怎會輕易釋放。有詩稱讚說:
金注何如瓦注奇?新君能解舊君圍。
為君守位仍推位,千古賢名誦目夷。
又有詩說六位諸侯公然媚楚求寬,明明是把中國的操縱權,交給了楚國,楚眼中還有中國嗎?詩說:
從來兔死自狐悲,被劫何人劫是誰?
用夏媚夷全不恥,還誇釋宋得便宜。
宋襄公一心想稱霸,被楚人捉弄一場,反受大辱,怨恨之情,痛入骨髓,但恨自己力量不能報仇。又怪鄭伯倡議,尊楚王為盟主,非常憤怒,正要與鄭國作對。當時是周襄王十四年春三月,鄭文公到楚國行朝禮,宋襄公聽說後大怒,於是發動全國的兵力,親自討伐鄭國的罪過。派上卿公子目夷輔佐世子王臣留守。目夷勸諫說:“楚國、鄭國正和睦,宋國如果討伐鄭國,楚國一定會救援,這次行動恐怕不能取勝。不如修養德行等待時機為好。”
大司馬公孫固也勸諫。
襄公發怒說:“司馬不願意去,我將獨自前往。” 公孫固不敢再說話。
於是出兵討伐鄭國。襄公親自率領中軍,公孫固為副將,大夫樂仆伊、華秀老、公子蕩、向訾守等人都隨行。
探子報告給鄭文公,文公大驚,急忙派人向楚國求救。楚成王說:“鄭國侍奉我像父親一樣,應該趕快救援。”
成得臣進言說:“救援鄭國不如討伐宋國。”
楚成王說:“為什麽?”
得臣迴答:“宋公被抓,國人已經嚇破膽了。現在又不自量力,用大軍討伐鄭國,他們的國家一定空虛,乘虛而攻,他們的國家一定恐懼。這是不戰就知道勝負的。如果宋國迴來自救,他們也疲勞了,以逸待勞,去哪裏會不能得誌呢?”
楚王認為對。就任命得臣為大將,鬥勃為副將,興兵討伐宋國。
宋襄公正和鄭國相持,得到楚軍的消息,兼程趕迴,在泓水之南紮營抵禦楚軍。成得臣派人下戰書。公孫固對襄公說:“楚軍來,是為了救援鄭國。我們用釋放鄭國來向楚國道歉,楚國一定會迴去。不能和他們交戰。”
襄公說:“從前齊桓公興兵討伐楚國,現在楚國來討伐而不交戰,怎麽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呢?”
公孫固又說:“我聽說‘一姓不再興’,上天拋棄商朝很久了,您想複興它,能行嗎?而且我們的盔甲不如楚國堅固,兵器不如楚國鋒利,人力不如楚國強大,宋國人畏懼楚國就像畏懼蛇蠍,您憑什麽戰勝楚國?”
襄公說:“楚國兵甲有餘,仁義不足;我兵甲不足,仁義有餘。從前武王用三千虎賁,戰勝了殷商億萬之眾,靠的就是仁義。以有道的君主,躲避無道的臣子,我即使活著也不如死了。” 於是在戰書的末尾批示,約定在十一月朔日,在泓陽交戰,命令在輅車上豎起一麵大旗,旗上寫 “仁義” 二字。
公孫固暗暗叫苦,私下對樂仆伊說:“戰爭以殺敵為主卻說仁義,我不知道國君的仁義在哪裏?上天奪去了國君的魂魄,我私下為這事擔憂。我們一定要謹慎行事,不要導致國家滅亡。”
到了約定的日子,公孫固沒到雞鳴就起來,向襄公請求,嚴陣以待。
且說楚將成得臣屯兵在泓水之北,鬥勃請求 “五鼓渡河,防止宋人先布陣來阻擋我們”。
得臣笑著說:“宋公專門搞迂腐的事,完全不懂兵法,我早渡河就早作戰,晚渡河就晚作戰,有什麽可怕的?”
天亮時楚軍大獲全勝,又渡過泓水,奏凱而還。方出宋界,哨馬報:“楚王親率大軍接應,見屯柯澤。”
得臣即於柯澤謁見楚王獻捷。楚成王曰:“明日鄭君將率其夫人,至此勞軍,當大陳俘馘以誇示之。”
原來鄭文公的夫人羋氏,正是楚成王之妹,是為文羋。以兄妹之親,駕了輜車,並隨鄭文公至於柯澤,相會楚王。楚王示以俘獲之盛。鄭文公夫婦稱賀,大出金帛,犒賞三軍。鄭文公敦請楚王來日赴宴。
次早,鄭文公親自出郭,邀楚王進城,設享於太廟之中,行九獻禮,比於天子。食品數百,外加籩豆六器,宴享之侈,列國所未有也。
文羋所生二女,曰伯羋、叔羋,未嫁在室。文羋又率之以甥禮見舅,楚王大喜。鄭文公同妻女更番進壽,自午至戌,吃得楚王酩酊大醉。楚王謂文羋曰:“寡人領情過厚,已逾量矣。妹與二甥,送我一程何如?”
文羋曰:“如命。”
鄭文公送楚王出城先別,文羋及二女,與楚王並駕而行,直至軍營。
原來楚王看上了二甥美貌,是夜拉入寢室,遂成枕席之歡,文羋彷徨於帳中,一夜不寐,然畏楚王之威,不敢出聲。以舅納甥,真禽獸也!次日,楚王將軍獲之半,贈於文羋,載其二女以歸,納之後宮。鄭大夫叔詹歎曰:“楚王其不得令終乎?享以成禮,禮而無別,是不終也。”
且不說楚、宋之事。
再表晉公子重耳,自周襄王八年適齊,至襄王十四年,前後留齊共七年了。遭桓公之變,諸子爭立,國內大亂,及至孝公嗣位,又反先人之所為,附楚仇宋,紛紛多事,諸侯多與齊不睦。趙衰等私議曰:“吾等適齊,謂伯主之力,可借以圖複也。今嗣君失業,諸侯皆叛,此其不能為公子謀亦明矣。不如更適他國,別作良圖。” 乃相與見公子,欲言其事。
公子重耳溺愛齊薑,朝夕歡宴,不問外事,眾豪傑伺候十日,尚不能見。魏犨怒曰:“吾等以公子有為,故不憚勞苦,執鞭從遊,今留齊七載,偷安惰誌,日月如流,吾等十日不能一見,安能成其大事哉?”
狐偃曰:“此非聚談之處,諸君都隨我來。” 乃共出東門外裏許,其地名曰桑陰,一望都是老桑,綠蔭重重,日色不至。趙衰等九位豪傑,打一圈兒席地而坐。
趙衰曰:“子犯計將安出?”
狐偃曰:“公子之行,在我而已。我等商議停妥,預備行裝,一等公子出來,隻說邀他郊外打獵,出了齊城,大家齊心劫他上路便了。但不知此行,得力在於何國?”
趙衰曰:“宋方圖伯,且其君好名之人,盍往投之,如不得誌,更適秦、楚,必有遇焉。”
狐偃曰:“吾與公孫司馬有舊,且看如何。”
眾人商議許久方散。
隻道幽僻之處,無人知覺,卻不道:“若要不聞,除非莫說;若要不知,除非莫作。” 其時薑氏的婢妾十餘人,正在樹上采桑喂蠶,見眾人環坐議事,停手而聽之,盡得其語,迴宮時,如此恁般,都述於薑氏知道。
薑氏喝道:“那有此話,不得亂道。”
乃命蠶妾十餘人,幽之一室,至夜半盡殺之,以滅其口。蹴公子重耳起,告之曰:“從者將以公子更適他國,有蠶妾聞其謀,吾恐泄漏其機,或有阻當,今已除卻矣。公子宜早定行計。”
重耳曰:“人生安樂,誰知其他,吾將老此,誓不他往。”
薑氏曰:“自公子出亡以來,晉國未有寧歲。夷吾無道,兵敗身辱,國人不悅,領國不親,此天所以待公子也。公子此行,必得晉國,萬勿遲疑。”
重耳迷戀薑氏,猶弗肯。
次早,趙衰、狐偃、臼季、魏犨四人立宮門之外,傳語:“請公子郊外射獵。”
重耳尚高臥未起,使宮人報曰:“公子偶有微恙,尚未梳櫛,不能往也。” 齊薑聞言,急使人單召狐偃入宮,薑氏屏去左右,問其來意。
狐偃曰:“公子向在翟國,無日不馳車驟馬,伐狐擊兔,今在齊,久不出獵,恐其四肢懶惰,故來相請,別無他意。”
薑氏微笑曰:“此番出獵,非宋即秦、楚耶?”
狐偃大驚曰:“一獵安得如此之遠?”
薑氏曰:“汝等欲劫公子逃歸,吾已盡知,不得諱也。吾夜來亦曾苦勸公子,奈彼執意不從。今晚吾當設宴,灌醉公子,汝等以車夜載出城,事必諧矣。”
狐偃頓首曰:“夫人割房闈之愛,以成公子之名,賢德千古罕有。”
狐偃辭出,與趙衰等說知其事,凡車馬人眾鞭刀糗糒之類,收拾一一完備。趙衰、狐毛等先押往郊外停泊。隻留狐偃、魏犨、顛頡三人,將小車二乘伏於宮門左右,專等薑氏送信,即便行事。正是:“要為天下奇男子,須曆人間萬裏程。”
是晚薑氏置酒宮中,與公子把盞。重耳曰:“此酒為何而設?”
薑氏曰:“知公子有四方之誌,特具一杯餞行耳。”
重耳曰:“人生如白駒過隙,苟可適誌,何必他求?”
薑氏曰:“縱欲懷安,非丈夫之事也。從者乃忠謀,子必從之。”
重耳勃然變色,擱杯不飲。薑氏曰:“子真不欲行乎?抑誑妾也?”
重耳曰:“吾不行,誰誑汝?”
薑氏帶笑言曰:“行者,公子之誌;不行者,公子之情。此酒為餞公子。今且以留公子矣。願與公子盡歡可乎?”
重耳大喜。夫婦交酢,更使侍女歌舞進觴。重耳已不勝飲,再四強之,不覺酩酊大醉倒於席上。薑氏覆之以衾,使人召狐偃。狐偃知公子已醉,急引魏犨、顛頡二人入宮,和衾連席抬出宮中。先用重褥襯貼,安頓車上停當,狐偃拜辭薑氏。
薑氏不覺淚流,有詞為證:
公子貪歡樂,佳人慕遠行。
要成鴻鵠誌,生割鳳鸞情。
狐偃等催趲小車二乘,趕黃昏離了齊城,與趙衰等合做一處,連夜驅馳,約行五六十裏,但聞得雞聲四起,東方微白,重耳方才在車兒上翻身,喚宮人取水解渴。時狐偃執轡在傍,對曰:“要水須待天明。”
重耳自覺搖動不安,曰:“可扶我下床。”
狐偃曰:“非床也,車也。”
重耳張目曰:“汝為誰?”
對曰:“狐偃。”
重耳心下恍然,知為偃等所算,推衾而起,大罵子犯:“汝等如何不通知我,將我出城,意欲何為?”
狐偃曰:“將以晉國奉公子也。”
重耳曰:“未得晉,先失齊,吾不願行。”
狐偃誑曰:“離齊已百裏矣,齊侯知公子之逃,必發兵來追,不可複也。”
重耳勃然發怒,見魏犨執戈侍衛,乃奪其戈以刺狐偃。
狐偃急忙躲避,重耳更加憤怒,從車上跳下來,要和狐偃拚命。眾人連忙勸解,重耳這才止住怒火,但仍怒氣未消。狐偃誠懇地對重耳說:“公子,我們這麽做都是為了您的大業啊。齊國如今局勢不穩,難以依靠。我們隻有去其他國家尋找機會,才能有希望複興晉國,成就您的霸業。” 重耳聽了,沉默不語。
過了一會兒,重耳緩緩說道:“既已如此,也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但你們此次行事,實在太過魯莽。” 狐偃等人連忙認錯,表示以後一定更加謹慎。
眾人繼續前行,一路上風餐露宿,曆經艱辛。他們先後到了曹國、宋國等國家,但都沒有得到有力的支持。在曹國,曹共公對重耳等人態度輕慢,甚至還做出了不禮貌的舉動。在宋國,宋襄公雖然以禮相待,但自身實力有限,也無法給予重耳實質性的幫助。
然而,重耳和他的追隨者們並沒有放棄。他們繼續前行,尋找著能夠幫助他們實現複國大業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地經曆著各種挑戰和困難,但也在磨礪中逐漸成長和強大。
未來的路還很長,重耳和他的夥伴們將麵臨更多的考驗和抉擇。他們能否實現自己的目標,複興晉國,成為春秋時期的一代霸主呢?這一切都還是未知數。但他們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將引領他們在充滿變數的曆史長河中繼續前行。
陳、蔡、鄭、許、曹五位諸侯,人人恐懼,誰敢上前說句好話。楚成王邀請眾諸侯到館舍,當麵數落宋襄公六條罪狀,說:“你討伐齊國的喪事期間,擅自廢立,這是一罪;滕子赴會稍遲,就加以拘禁侮辱,這是二罪;用人代替牲畜,來祭祀淫鬼,這是三罪;曹國缺少地主的禮儀,這事很小,你卻仗勢圍攻,這是四罪;以亡國的後裔,不能估量自己的德行和力量,天象顯示警告,還想稱霸,這是五罪;向我請求諸侯,卻妄自尊大,全無謙讓的禮節,這是六罪。上天奪去他的魂魄,單車赴會,我今天統領兵車千輛,戰將千員,踏碎睢陽城,為齊、鄫各國報仇。各位隻管停留車駕,看我攻取宋國後迴來,再與各位痛飲十天再散。” 眾諸侯無不唯唯諾諾。
宋襄公張口無言,像木雕泥塑一般,隻是多了兩行珠淚。不久,楚國大軍都到了,號稱千乘,實際是五百乘。楚成王犒賞了軍士,拔營而起,帶著宋襄公,殺向睢陽城來。列國諸侯,奉楚王的命令,都屯駐在盂地,沒人敢迴去。史官有詩譏諷宋襄公的失誤。詩說:
無端媚楚反遭殃,引得睢陽做戰場。
昔日齊桓曾九合,何嚐容楚近封疆。
卻說公子目夷從盂地盟壇逃迴本國,向司馬公孫固講述宋公被劫持一事:“楚軍早晚就要到了,趕快調兵,登上城牆把守。”
公孫固說:“國家不能一天沒有君主,公子必須暫時代理君位,然後號令賞罰,人心才會肅整。” 目夷湊近公孫固的耳朵說:“楚人抓住我們的國君來討伐我們,是有要挾的企圖。必須這樣這樣,楚人一定會放我們的國君迴國。”
公孫固說:“這話很對。” 於是向群臣說:“我們的國君未必能迴來了。我們應該推舉公子目夷,來主持國家大事。”
群臣知道目夷的賢能,無不欣然同意,公子目夷向太廟稟告,麵朝南代理國政。三軍聽從命令,鈴聲戒備嚴明。睢陽各路城門,把守得像鐵桶一樣。
剛剛安排妥當,楚王的大軍就到了。紮下營寨,派將軍鬥勃向前喊話,說:“你們的國君已經被我拘捕在這裏,生死在我手中。早早獻土投降,保全你們國君的性命。”
公孫固在城樓上迴答:“依靠國家的神靈,國人已經立了新君了。生死隨你,要投降是不可能的。”
鬥勃說:“你們的國君還在,怎麽能又立一個國君呢?”
公孫固說:“立君是為了主持國家。國家沒有君主,怎麽能不立新君?”
鬥勃說:“我們願意送你們的國君迴國,用什麽來酬謝?”
公孫固說:“原來的國君被抓,已經辱沒了國家。即使迴來也不能再做國君了。迴不迴來,全聽楚國的命令,如果要決戰,我們城中的兵車沒有損壞,情願決一死戰。”
鬥勃見公孫固迴答強硬,迴報楚王,楚王大怒,下令攻城,城上箭石如雨,楚軍有很多傷亡。連續攻打三天,白白損失,不能取勝。楚王說:“他們國家既然不用宋君,殺了他怎麽樣?”
成得臣迴答:“大王以殺鄫子為宋國的罪過。現在殺宋公,是效仿錯誤。殺宋公就像殺一個普通人,不能得到宋國,卻白白招來怨恨,不如放了他。”
楚王說:“攻打宋國不下,又釋放他們的國君,用什麽名義呢?”
得臣迴答:“我有計策了,現在不參加盂地會盟的,隻有齊、魯兩國,齊國和我們已經兩次通好,暫且不論;魯國是禮義之邦,一向輔助齊國稱霸,眼中沒有楚國,如果把宋國的俘虜獻給魯國,邀請魯君在亳都相會,魯國看到宋國俘虜。必然恐懼而來,魯、宋是葵邱同盟的人,何況魯侯很賢能,必然會為宋國求情,我們借此作為對魯君的恩德,這樣我們一舉就能得到宋、魯兩國。”
楚王鼓掌大笑說:“子玉真有見識。” 於是退兵駐紮在亳都。
任用宜申為使者,帶著繳獲的幾輛車,到曲阜獻捷,信中說:
宋公傲慢無禮,我已經把他囚禁在亳,不敢獨占功勞,謹向貴國獻捷,希望您屈尊前來,一起裁決這件事。
魯僖公看信後大驚。正是:“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明知楚使獻捷,言辭誇張,是恐嚇的意思,但魯國弱小楚國強大,如果不去相會,恐怕楚國移師來伐,後悔就來不及了。於是厚待宜申,先寫迴信,快馬報告楚王,說:“魯侯遵命,即日赴會。”
魯僖公隨後出發,大夫仲遂隨行,來到亳都,仲遂因為宜申事先疏通,用私禮先見了成得臣,囑咐他在楚王麵前,凡事方便行事。得臣引魯僖公與楚成王相見,各自表達敬慕之意,這時,陳、蔡、鄭、許、曹五位諸侯,都從盂地來相會,和魯僖公一共是六位,聚在一起商議。
鄭文公開口,想尊楚王為盟主。諸侯們欲言又止,魯僖公憤然說:“盟主必須仁義聞名,人心悅服,現在楚王依仗兵車眾多,襲擊拘捕上公,有威無德,人心疑慮恐懼。我們和宋國都有同盟的情誼,如果坐視不管,隻知道侍奉楚國,恐怕會被天下豪傑恥笑。楚國如果能釋放宋公的囚禁,結束這次盟好,我怎敢不聽從命令?”
眾諸侯都說:“魯侯的話很對。” 仲遂把這話私下告訴成得臣,得臣轉告楚王。楚王說:“諸侯用盟主的道義責備我,我怎能違背呢?” 於是在亳郊重新修築盟壇,約定在十二月癸醜日,歃血盟誓,共同赦免宋國的罪過。
約會已定,前一天將宋公釋放,與眾諸侯相見。宋襄公又羞又憤,滿心不快,卻又不得不向諸侯道謝。
到了那天,鄭文公拉著眾諸侯懇請楚成王登壇主盟。成王執牛耳,宋、魯以下依次歃血。襄公敢怒而不敢言。事情完畢,諸侯各自散去。
宋襄公誤聽說公子目夷已經即君位,準備逃到衛國躲避。公子目夷派的使者已經到了,致辭說:“我之所以代理君位,是為您守護國家。國家本來就是您的,為什麽不迴來?” 不久,法駕齊備,迎接襄公迴國。目夷退迴到臣子的行列。
胡曾先生評論襄公的被釋放,全靠公子目夷的計策,神閑氣定,完全不把舊君當迴事。如果手忙腳亂,請求放迴襄公,楚國更會把他視為奇貨,怎會輕易釋放。有詩稱讚說:
金注何如瓦注奇?新君能解舊君圍。
為君守位仍推位,千古賢名誦目夷。
又有詩說六位諸侯公然媚楚求寬,明明是把中國的操縱權,交給了楚國,楚眼中還有中國嗎?詩說:
從來兔死自狐悲,被劫何人劫是誰?
用夏媚夷全不恥,還誇釋宋得便宜。
宋襄公一心想稱霸,被楚人捉弄一場,反受大辱,怨恨之情,痛入骨髓,但恨自己力量不能報仇。又怪鄭伯倡議,尊楚王為盟主,非常憤怒,正要與鄭國作對。當時是周襄王十四年春三月,鄭文公到楚國行朝禮,宋襄公聽說後大怒,於是發動全國的兵力,親自討伐鄭國的罪過。派上卿公子目夷輔佐世子王臣留守。目夷勸諫說:“楚國、鄭國正和睦,宋國如果討伐鄭國,楚國一定會救援,這次行動恐怕不能取勝。不如修養德行等待時機為好。”
大司馬公孫固也勸諫。
襄公發怒說:“司馬不願意去,我將獨自前往。” 公孫固不敢再說話。
於是出兵討伐鄭國。襄公親自率領中軍,公孫固為副將,大夫樂仆伊、華秀老、公子蕩、向訾守等人都隨行。
探子報告給鄭文公,文公大驚,急忙派人向楚國求救。楚成王說:“鄭國侍奉我像父親一樣,應該趕快救援。”
成得臣進言說:“救援鄭國不如討伐宋國。”
楚成王說:“為什麽?”
得臣迴答:“宋公被抓,國人已經嚇破膽了。現在又不自量力,用大軍討伐鄭國,他們的國家一定空虛,乘虛而攻,他們的國家一定恐懼。這是不戰就知道勝負的。如果宋國迴來自救,他們也疲勞了,以逸待勞,去哪裏會不能得誌呢?”
楚王認為對。就任命得臣為大將,鬥勃為副將,興兵討伐宋國。
宋襄公正和鄭國相持,得到楚軍的消息,兼程趕迴,在泓水之南紮營抵禦楚軍。成得臣派人下戰書。公孫固對襄公說:“楚軍來,是為了救援鄭國。我們用釋放鄭國來向楚國道歉,楚國一定會迴去。不能和他們交戰。”
襄公說:“從前齊桓公興兵討伐楚國,現在楚國來討伐而不交戰,怎麽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呢?”
公孫固又說:“我聽說‘一姓不再興’,上天拋棄商朝很久了,您想複興它,能行嗎?而且我們的盔甲不如楚國堅固,兵器不如楚國鋒利,人力不如楚國強大,宋國人畏懼楚國就像畏懼蛇蠍,您憑什麽戰勝楚國?”
襄公說:“楚國兵甲有餘,仁義不足;我兵甲不足,仁義有餘。從前武王用三千虎賁,戰勝了殷商億萬之眾,靠的就是仁義。以有道的君主,躲避無道的臣子,我即使活著也不如死了。” 於是在戰書的末尾批示,約定在十一月朔日,在泓陽交戰,命令在輅車上豎起一麵大旗,旗上寫 “仁義” 二字。
公孫固暗暗叫苦,私下對樂仆伊說:“戰爭以殺敵為主卻說仁義,我不知道國君的仁義在哪裏?上天奪去了國君的魂魄,我私下為這事擔憂。我們一定要謹慎行事,不要導致國家滅亡。”
到了約定的日子,公孫固沒到雞鳴就起來,向襄公請求,嚴陣以待。
且說楚將成得臣屯兵在泓水之北,鬥勃請求 “五鼓渡河,防止宋人先布陣來阻擋我們”。
得臣笑著說:“宋公專門搞迂腐的事,完全不懂兵法,我早渡河就早作戰,晚渡河就晚作戰,有什麽可怕的?”
天亮時楚軍大獲全勝,又渡過泓水,奏凱而還。方出宋界,哨馬報:“楚王親率大軍接應,見屯柯澤。”
得臣即於柯澤謁見楚王獻捷。楚成王曰:“明日鄭君將率其夫人,至此勞軍,當大陳俘馘以誇示之。”
原來鄭文公的夫人羋氏,正是楚成王之妹,是為文羋。以兄妹之親,駕了輜車,並隨鄭文公至於柯澤,相會楚王。楚王示以俘獲之盛。鄭文公夫婦稱賀,大出金帛,犒賞三軍。鄭文公敦請楚王來日赴宴。
次早,鄭文公親自出郭,邀楚王進城,設享於太廟之中,行九獻禮,比於天子。食品數百,外加籩豆六器,宴享之侈,列國所未有也。
文羋所生二女,曰伯羋、叔羋,未嫁在室。文羋又率之以甥禮見舅,楚王大喜。鄭文公同妻女更番進壽,自午至戌,吃得楚王酩酊大醉。楚王謂文羋曰:“寡人領情過厚,已逾量矣。妹與二甥,送我一程何如?”
文羋曰:“如命。”
鄭文公送楚王出城先別,文羋及二女,與楚王並駕而行,直至軍營。
原來楚王看上了二甥美貌,是夜拉入寢室,遂成枕席之歡,文羋彷徨於帳中,一夜不寐,然畏楚王之威,不敢出聲。以舅納甥,真禽獸也!次日,楚王將軍獲之半,贈於文羋,載其二女以歸,納之後宮。鄭大夫叔詹歎曰:“楚王其不得令終乎?享以成禮,禮而無別,是不終也。”
且不說楚、宋之事。
再表晉公子重耳,自周襄王八年適齊,至襄王十四年,前後留齊共七年了。遭桓公之變,諸子爭立,國內大亂,及至孝公嗣位,又反先人之所為,附楚仇宋,紛紛多事,諸侯多與齊不睦。趙衰等私議曰:“吾等適齊,謂伯主之力,可借以圖複也。今嗣君失業,諸侯皆叛,此其不能為公子謀亦明矣。不如更適他國,別作良圖。” 乃相與見公子,欲言其事。
公子重耳溺愛齊薑,朝夕歡宴,不問外事,眾豪傑伺候十日,尚不能見。魏犨怒曰:“吾等以公子有為,故不憚勞苦,執鞭從遊,今留齊七載,偷安惰誌,日月如流,吾等十日不能一見,安能成其大事哉?”
狐偃曰:“此非聚談之處,諸君都隨我來。” 乃共出東門外裏許,其地名曰桑陰,一望都是老桑,綠蔭重重,日色不至。趙衰等九位豪傑,打一圈兒席地而坐。
趙衰曰:“子犯計將安出?”
狐偃曰:“公子之行,在我而已。我等商議停妥,預備行裝,一等公子出來,隻說邀他郊外打獵,出了齊城,大家齊心劫他上路便了。但不知此行,得力在於何國?”
趙衰曰:“宋方圖伯,且其君好名之人,盍往投之,如不得誌,更適秦、楚,必有遇焉。”
狐偃曰:“吾與公孫司馬有舊,且看如何。”
眾人商議許久方散。
隻道幽僻之處,無人知覺,卻不道:“若要不聞,除非莫說;若要不知,除非莫作。” 其時薑氏的婢妾十餘人,正在樹上采桑喂蠶,見眾人環坐議事,停手而聽之,盡得其語,迴宮時,如此恁般,都述於薑氏知道。
薑氏喝道:“那有此話,不得亂道。”
乃命蠶妾十餘人,幽之一室,至夜半盡殺之,以滅其口。蹴公子重耳起,告之曰:“從者將以公子更適他國,有蠶妾聞其謀,吾恐泄漏其機,或有阻當,今已除卻矣。公子宜早定行計。”
重耳曰:“人生安樂,誰知其他,吾將老此,誓不他往。”
薑氏曰:“自公子出亡以來,晉國未有寧歲。夷吾無道,兵敗身辱,國人不悅,領國不親,此天所以待公子也。公子此行,必得晉國,萬勿遲疑。”
重耳迷戀薑氏,猶弗肯。
次早,趙衰、狐偃、臼季、魏犨四人立宮門之外,傳語:“請公子郊外射獵。”
重耳尚高臥未起,使宮人報曰:“公子偶有微恙,尚未梳櫛,不能往也。” 齊薑聞言,急使人單召狐偃入宮,薑氏屏去左右,問其來意。
狐偃曰:“公子向在翟國,無日不馳車驟馬,伐狐擊兔,今在齊,久不出獵,恐其四肢懶惰,故來相請,別無他意。”
薑氏微笑曰:“此番出獵,非宋即秦、楚耶?”
狐偃大驚曰:“一獵安得如此之遠?”
薑氏曰:“汝等欲劫公子逃歸,吾已盡知,不得諱也。吾夜來亦曾苦勸公子,奈彼執意不從。今晚吾當設宴,灌醉公子,汝等以車夜載出城,事必諧矣。”
狐偃頓首曰:“夫人割房闈之愛,以成公子之名,賢德千古罕有。”
狐偃辭出,與趙衰等說知其事,凡車馬人眾鞭刀糗糒之類,收拾一一完備。趙衰、狐毛等先押往郊外停泊。隻留狐偃、魏犨、顛頡三人,將小車二乘伏於宮門左右,專等薑氏送信,即便行事。正是:“要為天下奇男子,須曆人間萬裏程。”
是晚薑氏置酒宮中,與公子把盞。重耳曰:“此酒為何而設?”
薑氏曰:“知公子有四方之誌,特具一杯餞行耳。”
重耳曰:“人生如白駒過隙,苟可適誌,何必他求?”
薑氏曰:“縱欲懷安,非丈夫之事也。從者乃忠謀,子必從之。”
重耳勃然變色,擱杯不飲。薑氏曰:“子真不欲行乎?抑誑妾也?”
重耳曰:“吾不行,誰誑汝?”
薑氏帶笑言曰:“行者,公子之誌;不行者,公子之情。此酒為餞公子。今且以留公子矣。願與公子盡歡可乎?”
重耳大喜。夫婦交酢,更使侍女歌舞進觴。重耳已不勝飲,再四強之,不覺酩酊大醉倒於席上。薑氏覆之以衾,使人召狐偃。狐偃知公子已醉,急引魏犨、顛頡二人入宮,和衾連席抬出宮中。先用重褥襯貼,安頓車上停當,狐偃拜辭薑氏。
薑氏不覺淚流,有詞為證:
公子貪歡樂,佳人慕遠行。
要成鴻鵠誌,生割鳳鸞情。
狐偃等催趲小車二乘,趕黃昏離了齊城,與趙衰等合做一處,連夜驅馳,約行五六十裏,但聞得雞聲四起,東方微白,重耳方才在車兒上翻身,喚宮人取水解渴。時狐偃執轡在傍,對曰:“要水須待天明。”
重耳自覺搖動不安,曰:“可扶我下床。”
狐偃曰:“非床也,車也。”
重耳張目曰:“汝為誰?”
對曰:“狐偃。”
重耳心下恍然,知為偃等所算,推衾而起,大罵子犯:“汝等如何不通知我,將我出城,意欲何為?”
狐偃曰:“將以晉國奉公子也。”
重耳曰:“未得晉,先失齊,吾不願行。”
狐偃誑曰:“離齊已百裏矣,齊侯知公子之逃,必發兵來追,不可複也。”
重耳勃然發怒,見魏犨執戈侍衛,乃奪其戈以刺狐偃。
狐偃急忙躲避,重耳更加憤怒,從車上跳下來,要和狐偃拚命。眾人連忙勸解,重耳這才止住怒火,但仍怒氣未消。狐偃誠懇地對重耳說:“公子,我們這麽做都是為了您的大業啊。齊國如今局勢不穩,難以依靠。我們隻有去其他國家尋找機會,才能有希望複興晉國,成就您的霸業。” 重耳聽了,沉默不語。
過了一會兒,重耳緩緩說道:“既已如此,也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但你們此次行事,實在太過魯莽。” 狐偃等人連忙認錯,表示以後一定更加謹慎。
眾人繼續前行,一路上風餐露宿,曆經艱辛。他們先後到了曹國、宋國等國家,但都沒有得到有力的支持。在曹國,曹共公對重耳等人態度輕慢,甚至還做出了不禮貌的舉動。在宋國,宋襄公雖然以禮相待,但自身實力有限,也無法給予重耳實質性的幫助。
然而,重耳和他的追隨者們並沒有放棄。他們繼續前行,尋找著能夠幫助他們實現複國大業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地經曆著各種挑戰和困難,但也在磨礪中逐漸成長和強大。
未來的路還很長,重耳和他的夥伴們將麵臨更多的考驗和抉擇。他們能否實現自己的目標,複興晉國,成為春秋時期的一代霸主呢?這一切都還是未知數。但他們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將引領他們在充滿變數的曆史長河中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