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於真的策論
皇子:我有神機營很奇怪嗎? 作者:九月風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盧興洲見到淩淵的時候,尷尬一笑,剛想說話,淩淵開了口。
“這個士子的文章,一定要拿給朕看看。”
淩淵並沒有責怪他,盧興洲施禮後,恭恭敬敬的坐下開始寫策論。
在貢院看了一圈後,淩淵才離開,所有參加考試的士子,都見到了淩淵來此。
這也大大的鼓舞了士子們的士氣。
三日下來,淩淵再也沒去過,貢院那邊倒也沒發生什麽事情。
倒是神皇那邊出事了,在巡街沒完,就死在了遊街的路上。
淩淵召見裴峰了解情況後,便讓他將神皇屍體丟到了城外亂墳崗。
好好的一國之君,最終落得個屍骨無存。
與此同時,淩淵采納了宋子嚴的意思,將月桑國納入大璃版圖,成為大璃十四州之一。
桑州的出現,讓百姓們與有榮焉,這是大璃強大的最好印證。
淩淵的聲望也在一點點抬高。
而在科舉最後一天結束後,貢院門打開,士子們如同過江之鯽魚貫而出。
每個人臉上或有笑或有皺眉,但每個人科舉過後,他們對科舉已經有了認同感。
科舉之後,就是閱卷的時間,大概需要三天左右。
士子們會在京城中等著,但他們出來後,紛紛被北方的士子們圍了起來。
向他們打聽考試的內容,想要為自己占得先機。
其實,禮部和吏部早已做了準備,兩套題目是完全不同的。
甚至連淩淵的最後的一道策論,也改了題目。
閱卷的官員,淩淵是從桐山書院調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公平。
沒有人知道閱卷的是他們,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閱的是誰的卷子。
可能會有人看出自己學生的筆跡,但張甫卿還會親自閱卷,他與楊鳳清兩人這幾日都會睡在貢院裏。
淩淵也在閱卷的最後一天來了貢院,與他一起來的,還有皇後盧佳。
張甫卿將挑選出來的五十個士子文章,全部送到了淩淵麵前。
“盧興洲的卷子在哪?”淩淵問道。
張甫卿從一旁的卷子中拿出一份來,遞給了淩淵。
“怎麽?這小子連五十名都進不了?”淩淵詫異道。
“沒有,沒有,盧將軍的文章臣覺得可在頭三名,隻是,他的身份特殊,盧公爺有交代,不用參與排名。”
“堂兄大才,陛下,給臣妾看看。”
盧佳對自己這個堂兄很自信,接過卷子後,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張愛卿,你覺得他們的文章如何?”
張甫卿自然知道淩淵問的是什麽意思,迴道:“迴陛下,這次我們的士子們都不錯,隻是最後一篇策論,寫得好的不多。”
淩淵點點頭,這是意料之中的事,張甫卿眉頭微皺,似乎還有話說。
“怎麽?出什麽事了?”
張甫卿示意,楊鳳清拿出一封卷子來,恭敬道:“陛下,此人策論十分大膽,張大人的意思,要將他叫錦衣衛。”
“哦?”
淩淵來了興趣,將卷子接了過來,直接看到最後的一篇策論。
卷子的士子名叫於真,這個名字倒是稀鬆平常,字跡看上去並不是最好的。
但策論的內容,倒是讓淩淵刮目相看,最後一遍策論是問地方政。
於真的卷子中,將當前大璃在地方管理的弊端全部寫了出來,而且還一一寫出了解決辦法。
隻是他寫的這些辦法,絕對要超越這個時代。
很多想法與淩淵的想法不謀而合,也難怪會讓張甫卿覺得膽子太大。
淩淵看得很慢,幾乎是逐字逐句,在看完後,眼神中的激動之色敏銳的被楊鳳清捕捉到。
“鳳清,此子寫的辦法,你覺得有幾分把握能在大璃推行?”
楊鳳清微微沉思片刻後,才說道:“陛下,辦法是好辦法,可能會急了些,尤其是土地法的推行,朝廷在禹州都沒這麽幹過。”
於真的策論中,是要將所有土地收歸國有,種地的百姓隻有種地的權力,沒有買賣的權力。
這樣一來,也能解決掉土地兼並的問題。
但同樣的難度也來了,那些擁有土地的地主財主們,他們的土地都是祖上留下來的。
很多人甚至都是花了真金白銀買的。
想要讓他們無條件的交給朝廷,這有點不現實。
這樣很容易會引起動亂,這也是張甫卿為何要將他交給錦衣衛的原因。
認為他是在蠱惑人心。
“陛下,禹州的做法都已經是極限,如果按照他說的辦,不出半年,大璃各地就會有反叛。”
淩淵點頭,這一點上他是認可的,於真的辦法急了些。
“此人有大才,但就是沒用在正地方,陛下,要不還是讓他迴去吧,磨磨心性也好。”
楊鳳清提議道,其實,他很看重於真,此人背後幹淨,對他來說,將來說不定能有臂助。
“我們科舉的目的,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既然他有才,我們就給他個機會,讓他入殿試吧!”
“陛下,此人狂妄,臣擔心他會在殿試的時候,衝撞了陛下。”張甫卿勸說道。
“哈哈,朕連北蠻都不怕,還會怕一個文弱書生?”
“臣,領旨!”
這時候看完盧興洲卷子的盧佳也走了過來,見三人圍著一張卷子,便湊到淩淵身邊看了看。
看到最後一篇策論後,驚訝道:“陛下,此人好大的膽子啊,不過,說的有幾分道理。”
“你們看,皇後都覺得他有才,好了,其他的卷子朕就不看了,明日放榜之後,等北方科舉結束後,一並參加殿試。”
“是!”
貢院的第一次放榜,是參加殿試的名單,不過,他們沒有考上殿試的,也會獲得一個功名。
淩淵將童生、秀才、舉人、進士那一套整個搬了過來。
這一日的貢院門口人山人海,不管是考沒考試的,都過來湊熱鬧。
百姓們想看看都是哪位官人高中,士子們則是爭先恐後朝前湊,希望能從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
但於真卻依舊在客棧中唿唿大睡,若不是同鄉好友要留下來看放榜,他可能早就迴去了。
他對自己寫的那篇策論還是有幾分認識的,應該不會被看上。
“這個士子的文章,一定要拿給朕看看。”
淩淵並沒有責怪他,盧興洲施禮後,恭恭敬敬的坐下開始寫策論。
在貢院看了一圈後,淩淵才離開,所有參加考試的士子,都見到了淩淵來此。
這也大大的鼓舞了士子們的士氣。
三日下來,淩淵再也沒去過,貢院那邊倒也沒發生什麽事情。
倒是神皇那邊出事了,在巡街沒完,就死在了遊街的路上。
淩淵召見裴峰了解情況後,便讓他將神皇屍體丟到了城外亂墳崗。
好好的一國之君,最終落得個屍骨無存。
與此同時,淩淵采納了宋子嚴的意思,將月桑國納入大璃版圖,成為大璃十四州之一。
桑州的出現,讓百姓們與有榮焉,這是大璃強大的最好印證。
淩淵的聲望也在一點點抬高。
而在科舉最後一天結束後,貢院門打開,士子們如同過江之鯽魚貫而出。
每個人臉上或有笑或有皺眉,但每個人科舉過後,他們對科舉已經有了認同感。
科舉之後,就是閱卷的時間,大概需要三天左右。
士子們會在京城中等著,但他們出來後,紛紛被北方的士子們圍了起來。
向他們打聽考試的內容,想要為自己占得先機。
其實,禮部和吏部早已做了準備,兩套題目是完全不同的。
甚至連淩淵的最後的一道策論,也改了題目。
閱卷的官員,淩淵是從桐山書院調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公平。
沒有人知道閱卷的是他們,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閱的是誰的卷子。
可能會有人看出自己學生的筆跡,但張甫卿還會親自閱卷,他與楊鳳清兩人這幾日都會睡在貢院裏。
淩淵也在閱卷的最後一天來了貢院,與他一起來的,還有皇後盧佳。
張甫卿將挑選出來的五十個士子文章,全部送到了淩淵麵前。
“盧興洲的卷子在哪?”淩淵問道。
張甫卿從一旁的卷子中拿出一份來,遞給了淩淵。
“怎麽?這小子連五十名都進不了?”淩淵詫異道。
“沒有,沒有,盧將軍的文章臣覺得可在頭三名,隻是,他的身份特殊,盧公爺有交代,不用參與排名。”
“堂兄大才,陛下,給臣妾看看。”
盧佳對自己這個堂兄很自信,接過卷子後,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張愛卿,你覺得他們的文章如何?”
張甫卿自然知道淩淵問的是什麽意思,迴道:“迴陛下,這次我們的士子們都不錯,隻是最後一篇策論,寫得好的不多。”
淩淵點點頭,這是意料之中的事,張甫卿眉頭微皺,似乎還有話說。
“怎麽?出什麽事了?”
張甫卿示意,楊鳳清拿出一封卷子來,恭敬道:“陛下,此人策論十分大膽,張大人的意思,要將他叫錦衣衛。”
“哦?”
淩淵來了興趣,將卷子接了過來,直接看到最後的一篇策論。
卷子的士子名叫於真,這個名字倒是稀鬆平常,字跡看上去並不是最好的。
但策論的內容,倒是讓淩淵刮目相看,最後一遍策論是問地方政。
於真的卷子中,將當前大璃在地方管理的弊端全部寫了出來,而且還一一寫出了解決辦法。
隻是他寫的這些辦法,絕對要超越這個時代。
很多想法與淩淵的想法不謀而合,也難怪會讓張甫卿覺得膽子太大。
淩淵看得很慢,幾乎是逐字逐句,在看完後,眼神中的激動之色敏銳的被楊鳳清捕捉到。
“鳳清,此子寫的辦法,你覺得有幾分把握能在大璃推行?”
楊鳳清微微沉思片刻後,才說道:“陛下,辦法是好辦法,可能會急了些,尤其是土地法的推行,朝廷在禹州都沒這麽幹過。”
於真的策論中,是要將所有土地收歸國有,種地的百姓隻有種地的權力,沒有買賣的權力。
這樣一來,也能解決掉土地兼並的問題。
但同樣的難度也來了,那些擁有土地的地主財主們,他們的土地都是祖上留下來的。
很多人甚至都是花了真金白銀買的。
想要讓他們無條件的交給朝廷,這有點不現實。
這樣很容易會引起動亂,這也是張甫卿為何要將他交給錦衣衛的原因。
認為他是在蠱惑人心。
“陛下,禹州的做法都已經是極限,如果按照他說的辦,不出半年,大璃各地就會有反叛。”
淩淵點頭,這一點上他是認可的,於真的辦法急了些。
“此人有大才,但就是沒用在正地方,陛下,要不還是讓他迴去吧,磨磨心性也好。”
楊鳳清提議道,其實,他很看重於真,此人背後幹淨,對他來說,將來說不定能有臂助。
“我們科舉的目的,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既然他有才,我們就給他個機會,讓他入殿試吧!”
“陛下,此人狂妄,臣擔心他會在殿試的時候,衝撞了陛下。”張甫卿勸說道。
“哈哈,朕連北蠻都不怕,還會怕一個文弱書生?”
“臣,領旨!”
這時候看完盧興洲卷子的盧佳也走了過來,見三人圍著一張卷子,便湊到淩淵身邊看了看。
看到最後一篇策論後,驚訝道:“陛下,此人好大的膽子啊,不過,說的有幾分道理。”
“你們看,皇後都覺得他有才,好了,其他的卷子朕就不看了,明日放榜之後,等北方科舉結束後,一並參加殿試。”
“是!”
貢院的第一次放榜,是參加殿試的名單,不過,他們沒有考上殿試的,也會獲得一個功名。
淩淵將童生、秀才、舉人、進士那一套整個搬了過來。
這一日的貢院門口人山人海,不管是考沒考試的,都過來湊熱鬧。
百姓們想看看都是哪位官人高中,士子們則是爭先恐後朝前湊,希望能從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
但於真卻依舊在客棧中唿唿大睡,若不是同鄉好友要留下來看放榜,他可能早就迴去了。
他對自己寫的那篇策論還是有幾分認識的,應該不會被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