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改革緊迫感
皇子:我有神機營很奇怪嗎? 作者:九月風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淩淵已經習慣有人伺候,宮女們忙著將淩淵的衣袍穿好,兩人在寢宮內對麵坐著,桌子上放著早飯。
菜不多,很符合淩淵的性格,他喜歡一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感覺。
“你可以選擇不去的!”
景月眼中泛起淚光,如果昨天之前她心中對淩淵沒有太多的感情,可經過這一夜,她的心中對眼前的男人早已死心塌地。
“陛下,臣妾會照顧好自己的,你放心。”
“好,迴去之後告訴你父親,如果你有任何的不測,朕會親自踏平大月國都。”
這話很是霸道,但景月知道淩淵言出法隨,隻要他說過的話,一定都會實現。
兩人說著話吃了很久,直到淩桐進宮,景月才起身施禮後離去。
淩淵看著景月離去的方向,一個人站了很久。
今日內閣的會議淩淵很晚才去,東暖閣中的閣臣們個個都在忙碌著。
楊鳳清如今兼了吏部和兵部的活,麵前擺著一大堆的折子,都是從各地送過來的。
官員吏治是大事,不做到這個位置,是不知道其中的艱辛的。
每當貪官汙吏多起來的時候,百姓們隻會怪責朝廷,尤其是吏部,選拔的官員不好。
其實,就算是科舉製推行,也無法完全解決掉貪官的事。
這需要強大的監察製度,這也是淩淵引用錦衣衛的意圖,起碼在當先來說,錦衣衛是能有一定作用的。
楊鳳清每天忙得焦頭爛額,如今宋子嚴對月桑動兵,他也要從兵部調配大量的物資過去江州。
江州本地的賦稅沒解決掉土地兼並和商稅改革之前,收上來的稅銀依舊不夠。
如今於初冬用的,還是抄了唐家那些財閥得來的銀子。
但官員的缺口始終是個困擾他的問題,楊鳳清不止一次提出過,結果都不是很理想。
想要換掉所有的官員不現實,如今連補充官員缺口都捉襟見肘。
淩淵自然知道楊鳳清的難處,每日遞到他禦前的奏折也不少。
“張愛卿,科舉製的事推行得怎麽樣了?”
張甫卿眉頭微皺,科舉在各地的推行不算順利,到現在也才四五十萬人參加科舉。
這其中還有不少濫竽充數的,認識幾個字就來參加,這種人根本沒辦法考上的。
“迴陛下,從各地動身前來的學子,都已經在路上,最多下月月末,京城的科舉就可以。”
“下個月?不能提前了嗎?”
“陛下,北方來的人倒是會快一些,但南方來要晚一些,需要等他們到了,才能開科。”
“統計一下北方的人來了多少?”
“陛下,從禮部得到的信息看,北方學子除個別偏遠地區的外,已經基本到齊。”
其實自古南北的世家學子不同,南方的文風要紮實得多,真要科舉,北方的學子多半是來陪跑的。
淩淵想了想,繼續說道:“過幾日就是月初,將科舉分為兩場,隻要科舉的題目不同就行,月初為大璃北場,月末為南場。 ”
張甫卿眼神中閃過一抹驚色,禮部還在擔心南北不同的事,這個辦法徹底解決了問題。
“好,好,好!陛下乃聖君,臣自愧不如。”張甫卿激動道。
“出題的事,由朕來出,科舉開考之前,題目都在朕這裏。”
“陛下此舉甚好。”
不止張甫卿,連楊鳳清、宋林書等人投來目光,仿佛是見到了聖人一般。
“今日還是議一議官員補缺的事,眾位卿家都來說說,吏部那邊的地方官員缺口怎麽個彌補法。”
“陛下,地方官乃是國之根本,關乎江山社稷,此事絕不能大意。”張甫卿率先說道。
“陛下,從目前來看,我們缺的人中,基本都是在窮苦一些的縣,當地除了窮之外,最主要的還是人口流失太嚴重,導致山匪泛濫。”
楊鳳清將情況說了出來,這是他從各地來的折子中綜合出來的問題。
窮、山匪、人口流失、天災等等,這在曆朝曆代都會存在,尤其是王朝即將崩塌的時候。
大璃傳承數百年,如果不是淩淵的出現,早已是強弩之末。
想要根除,隻能從地方官員下手,楊鳳清還有一點沒說,就是當地的官匪勾結。
很多地方官為了政績或者是稅賦留在當地,他們會養寇自重,除了自己撈銀子外,還會利用土匪來搶奪過路的商賈。
這個問題的存在,就算州府派兵去剿,當地官員會拋出點替死鬼來。
等州府的大軍一走,這些山匪又繼續冒出來。
這種事屢禁不止,導致有些地方官逼民反,需要消耗大量的軍餉去剿匪。
大璃如今這種情況很多地方都存在,楊鳳清私下也與淩淵說過。
隻是大璃尚未完全在朝廷手中,楚州、越州、蜀州等地,都不尊淩淵這個皇帝。
朝廷的大軍還需要處理他們,去各地剿匪也不太現實。
“陛下,禹州的情況倒是不錯,盧大人在禹州建立的兵所,閑時種地,忙的時候剿匪。”
宋林書說的這個,其實是淩淵讓盧祥生去嚐試的,也是屯田製度的變種。
明朝的衛所製從一開始還是好的,最起碼目前能用用。
“眾位卿家,其實朕倒是有點不同的意見,朕覺得這種情況的出現,大多數的情況,還是因為百姓沒田。”
眾人紛紛抬眼看向淩淵,大璃曆來世家與皇族共天下,百姓們都是為了世家和皇族服務的。
“朝廷的稅賦大部分來自田地,但大璃的田地百姓能種的越來越少,地都去哪了?”
“朝廷想要收田賦,是按人頭收的,但百姓們連地都沒了,自然是交不起的。”
這個問題存在由來已久,淩淵前世看過不少電視劇,曆朝曆代很多都因為這個事滅了國的。
田去哪兒了?
淩淵不說,他們也都清楚,隻是他們家中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田地,就是不繳稅的田地。
眾人皆沉默,他們之中,雖然對淩淵都十分忠誠,但除了楊鳳清外,很少有人真的會去關心百姓。
“陛下,按人頭收稅,是從太祖朝就開始的,這個是祖製。”
菜不多,很符合淩淵的性格,他喜歡一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感覺。
“你可以選擇不去的!”
景月眼中泛起淚光,如果昨天之前她心中對淩淵沒有太多的感情,可經過這一夜,她的心中對眼前的男人早已死心塌地。
“陛下,臣妾會照顧好自己的,你放心。”
“好,迴去之後告訴你父親,如果你有任何的不測,朕會親自踏平大月國都。”
這話很是霸道,但景月知道淩淵言出法隨,隻要他說過的話,一定都會實現。
兩人說著話吃了很久,直到淩桐進宮,景月才起身施禮後離去。
淩淵看著景月離去的方向,一個人站了很久。
今日內閣的會議淩淵很晚才去,東暖閣中的閣臣們個個都在忙碌著。
楊鳳清如今兼了吏部和兵部的活,麵前擺著一大堆的折子,都是從各地送過來的。
官員吏治是大事,不做到這個位置,是不知道其中的艱辛的。
每當貪官汙吏多起來的時候,百姓們隻會怪責朝廷,尤其是吏部,選拔的官員不好。
其實,就算是科舉製推行,也無法完全解決掉貪官的事。
這需要強大的監察製度,這也是淩淵引用錦衣衛的意圖,起碼在當先來說,錦衣衛是能有一定作用的。
楊鳳清每天忙得焦頭爛額,如今宋子嚴對月桑動兵,他也要從兵部調配大量的物資過去江州。
江州本地的賦稅沒解決掉土地兼並和商稅改革之前,收上來的稅銀依舊不夠。
如今於初冬用的,還是抄了唐家那些財閥得來的銀子。
但官員的缺口始終是個困擾他的問題,楊鳳清不止一次提出過,結果都不是很理想。
想要換掉所有的官員不現實,如今連補充官員缺口都捉襟見肘。
淩淵自然知道楊鳳清的難處,每日遞到他禦前的奏折也不少。
“張愛卿,科舉製的事推行得怎麽樣了?”
張甫卿眉頭微皺,科舉在各地的推行不算順利,到現在也才四五十萬人參加科舉。
這其中還有不少濫竽充數的,認識幾個字就來參加,這種人根本沒辦法考上的。
“迴陛下,從各地動身前來的學子,都已經在路上,最多下月月末,京城的科舉就可以。”
“下個月?不能提前了嗎?”
“陛下,北方來的人倒是會快一些,但南方來要晚一些,需要等他們到了,才能開科。”
“統計一下北方的人來了多少?”
“陛下,從禮部得到的信息看,北方學子除個別偏遠地區的外,已經基本到齊。”
其實自古南北的世家學子不同,南方的文風要紮實得多,真要科舉,北方的學子多半是來陪跑的。
淩淵想了想,繼續說道:“過幾日就是月初,將科舉分為兩場,隻要科舉的題目不同就行,月初為大璃北場,月末為南場。 ”
張甫卿眼神中閃過一抹驚色,禮部還在擔心南北不同的事,這個辦法徹底解決了問題。
“好,好,好!陛下乃聖君,臣自愧不如。”張甫卿激動道。
“出題的事,由朕來出,科舉開考之前,題目都在朕這裏。”
“陛下此舉甚好。”
不止張甫卿,連楊鳳清、宋林書等人投來目光,仿佛是見到了聖人一般。
“今日還是議一議官員補缺的事,眾位卿家都來說說,吏部那邊的地方官員缺口怎麽個彌補法。”
“陛下,地方官乃是國之根本,關乎江山社稷,此事絕不能大意。”張甫卿率先說道。
“陛下,從目前來看,我們缺的人中,基本都是在窮苦一些的縣,當地除了窮之外,最主要的還是人口流失太嚴重,導致山匪泛濫。”
楊鳳清將情況說了出來,這是他從各地來的折子中綜合出來的問題。
窮、山匪、人口流失、天災等等,這在曆朝曆代都會存在,尤其是王朝即將崩塌的時候。
大璃傳承數百年,如果不是淩淵的出現,早已是強弩之末。
想要根除,隻能從地方官員下手,楊鳳清還有一點沒說,就是當地的官匪勾結。
很多地方官為了政績或者是稅賦留在當地,他們會養寇自重,除了自己撈銀子外,還會利用土匪來搶奪過路的商賈。
這個問題的存在,就算州府派兵去剿,當地官員會拋出點替死鬼來。
等州府的大軍一走,這些山匪又繼續冒出來。
這種事屢禁不止,導致有些地方官逼民反,需要消耗大量的軍餉去剿匪。
大璃如今這種情況很多地方都存在,楊鳳清私下也與淩淵說過。
隻是大璃尚未完全在朝廷手中,楚州、越州、蜀州等地,都不尊淩淵這個皇帝。
朝廷的大軍還需要處理他們,去各地剿匪也不太現實。
“陛下,禹州的情況倒是不錯,盧大人在禹州建立的兵所,閑時種地,忙的時候剿匪。”
宋林書說的這個,其實是淩淵讓盧祥生去嚐試的,也是屯田製度的變種。
明朝的衛所製從一開始還是好的,最起碼目前能用用。
“眾位卿家,其實朕倒是有點不同的意見,朕覺得這種情況的出現,大多數的情況,還是因為百姓沒田。”
眾人紛紛抬眼看向淩淵,大璃曆來世家與皇族共天下,百姓們都是為了世家和皇族服務的。
“朝廷的稅賦大部分來自田地,但大璃的田地百姓能種的越來越少,地都去哪了?”
“朝廷想要收田賦,是按人頭收的,但百姓們連地都沒了,自然是交不起的。”
這個問題存在由來已久,淩淵前世看過不少電視劇,曆朝曆代很多都因為這個事滅了國的。
田去哪兒了?
淩淵不說,他們也都清楚,隻是他們家中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田地,就是不繳稅的田地。
眾人皆沉默,他們之中,雖然對淩淵都十分忠誠,但除了楊鳳清外,很少有人真的會去關心百姓。
“陛下,按人頭收稅,是從太祖朝就開始的,這個是祖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