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離別校園赴農村 上山下鄉磨意誌
九死一生獨行俠侯明明的傳奇故事 作者:梅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高中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課餘畫畫中,侯明明尋到了歡樂。
他想,自己對繪畫情有獨衷,應該在繪畫上闖出一條路子。
怎麽闖?畫畫是門藝術,也是門科學,首先要打好紮實的基本功。基本功就是勤學苦練,多思、多看、多學、多動筆,循序漸進,量變變質變。大自然就是老師,社會就是課堂。他調整心態,對學習畫畫作了這樣安排:每天晚上睡覺前的一至兩個小時在燈下畫素描,表現對象就是家裏的鋁鍋、菜刀、茶壺、水瓶、碗筷、桌凳等。白天,他隨身攜帶一個速寫本,利用課間或放學路上畫速寫。速寫是生活的積累,是創作的源泉。素描是繪畫的基礎。星期天,他就帶上顏色去城外江邊或林中畫色彩寫生。每周再抽時間,臨摹一至兩張名家作品。他心想,隻要天天堅持,持之以恆,日積月累,不斷進取,總結經驗,就會有收獲。他把自己的習作,一捆一捆地寄往重慶的四川美術學院,自我介紹,求得該院老師指點。很快,四川美術學院教務處給他迴信了,肯定了他作品的優點,並指出了他學習的方向和路子。這樣的通訊求學活動,一直持續到他高中畢業下鄉以後。
他習畫的精神,帶動了班上好幾個同學,高中最後一期,班上轉學來了一個叫張燕梅的漂亮女同學,受其感染,也拿起畫筆畫了一條大牯牛,貼在教室裏的學習園地上。同學們說:“張燕梅畫畫跟侯明明學的,班上又有女畫家了。”侯明明知道她是合江人,轉學來屏山中學的目的,是因其姨父在屏山縣委當秘書,有這個關係,讀完書,好在屏山找個條件好的地方下鄉。
下鄉,一個敏感的詞,撥動著屏中高75級學生的神經。
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是每個中學生畢業出校門要走的必經之路。這條路是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引的。
上山下鄉運動,最早可追溯到1955年,楊華、李秉衡等60北京青年組成青年誌願墾荒隊,遠赴黑龍江蘿北縣大荒原,墾荒造田。他們學習的是蘇聯,54年,大批蘇聯青年打著青年近衛軍的紅旗,開到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墾荒。團中央於55年8月30日,為北京青年墾荒隊舉行盛大歡送會,帶動了天津、上海、南京、南昌、石家莊等青年墾荒。中央把邢燕子、侯雋作為“自願到條件艱苦的農村去鍛煉自己”的先進典型,在全國青年中廣為宣傳。文革中,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達到清除了劉少奇等對手的目的,然後對數千萬難以控製的製造麻煩的紅衛兵,進行肢解。新成立的革委會,把這批數量巨大、搖旗呐喊、精力充沛,熱衷政治的,對政治穩定構成嚴重威脅的頭腦發熱的無業青年,通通送到農村勞動。這除了解決就業等經濟上的原因,主要是一種分而治之的政治策略。66、67、68年三屆學生,全部開往農村,人數近2000萬。近10年中,有陸續有大量的青年下鄉,其中小部分進入“生產建設兵團”,過準軍事化的生活。全國東南西北的新疆、雲南、廣州、廣西、黑龍江、內蒙古、安徽等共有12個“生產建設兵團”及三個農墾師。大批的青年下鄉,波及全社會的每個家庭,怨聲載道。數十萬的青年學生和紅衛兵陸陸續續上京,向中央請願、示威,產生了過激行為。中央安置領導小組辦公室也被抄、被砸,工作人員兩次搬家,轉入地下堅持辦公,並編印簡訊《下鄉上山戰線》,同各地安置辦公室交流情況,推動工作。在最艱難的時候,曾受到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的表揚和鼓勵。
知青下鄉到農村,生活艱苦,困難重重。1973年,溫州一個知青家長李慶霖,鬥膽寫信給毛澤東發牢騷。毛澤東便利用這個契機,表明他對知青上山下鄉問題的再認識,作了第三次指示,在給李慶霖的複信中,不再提知青下鄉“大有作為”,不再提“接班人”,甚至也不再提“再教育”,隻說吃飯問題了。給李“寄上300元,聊補無米之炊。國內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此信一複,中央對全國知青問題開始重視,並著手解決。一些損害知青利益的事件開始得到了處理。兵團中,有些侵害女知青的幹部被繩之以法。盡管如此,廣大知青還是不滿,要求迴城。
70年代以來,知青們通過大規模抗爭、請願、罷工、甚至臥軌、絕食等方式抗爭,強烈要求迴城。這引起上麵關注,及時調整了政策,逐步允許知青通過招工、考試、病退、招兵、頂職等名義返城,緩和矛盾。六、七十年代下鄉的幾千萬知青,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跟社會發展帶來了後遺症。他們長期務農,學業荒蕪,致使80年代中國出現知識斷代,學術研究後繼乏人現象。90年代,這批人數眾多的知青雖然迴了城,但在下崗潮中,首當其衝,又當犧牲品,一批批被工作單位減裁失業,一個個無所事事。有的年近50的“老知青”,為生活所迫,重新扛起扁擔,外出打工求生。
從1969年,毛主席在中南海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偉大號召起,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離開校門,以知識青年的身份,打著紅旗,扛著背包,一浪接一浪地掀起了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到當年年底為止,我國上山下鄉的知青已達到1200多萬,並湧現了一批金訓華似的英雄模範。1975年當年,全國就有200多萬知青上山下鄉。強製推行的上山下鄉運動不得民心,在全社會抵觸,“知青不願,家長不滿,農民反對”中,於1977年停止,終於劃上了句號,結束了使命。這一史無前例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最終走進了博物館。
關於五十年代和文革後出現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多少年後的1981年,國務院知識青年領導小組辦公室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來知青工作的迴顧與總結》,對這場運動的起因、發展、失誤、教訓等若幹重大問題,提出了基本看法:
第一,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50年代,根據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就業難的國情提出來的,是我們黨解決就業問題的一次大試驗。它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
第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本來是一個就業問題,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當成政治運動去搞,指導思想偏了,工作上有嚴重失誤,造成勞民傷財,人民不滿,也損壞了上山下鄉的聲譽。
這個經驗教訓是國家花了巨額的資金,知青們則是付出了寶貴的十年青春而換來的沉痛的教訓。
鄧小平說,我們花了300億,買了三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也不滿意。
林彪等人在起草的“五七一”工程記要中指出,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變相勞改”。
後人對這個在曆史的長河中空前絕後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運動,作的評價是:得不償失。整整延誤了一代人,對國家、對民族、對個人,都是災難。其災難性的後果無論怎樣估計都不過分。如果要說收獲的話,那就是曆史造就了一種知青精神,促成了一代人的反思和覺醒,產生了信仰危機,並影響了下一代。這種精神是在政治黑暗,經濟凋敝的環境中形成的,是在艱難環境中接受生存訓練。由此,改變了中國的政治格局,引發了包括千千萬萬知青在內的中國人對極左政治的不滿,離心離德。間接加速了“四人幫”的垮台,使痛定思痛的中國人民選擇了鄧小平,心甘情願地沿著鄧小平指引的改革開放的道路走。
評價歸評價,路還是要走。
走毛主席指引的路,沒有錯。
侯明明要走這條路,這條光輝的路。他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戰天鬥地,鍛煉成才。
下鄉的地方選擇哪裏呢?當時的下鄉政策是集體安置,也可以自由選擇。屏山富榮公社,雖然是二半山,但氣候好,交通方便,離城20多裏,這是首選。為此,父親帶著侯明明,利用周末,專門到該公社當知青辦主任的表弟家做客,了解情況。
“這個地方來不得,來不得。”宋主任一邊泡茶,一邊說,“按說,我應該歡迎侯明明來,我是公社知青辦主任,又是侯家的老親戚。這個地方硬是來不得。莫說這個地方生活、生產條件,就是人複雜,知青在這裏好多吃了虧啊!”
“吃了啥子虧?”侯平發不解,“有啥子虧吃喲?”
“虧吃得大喲!我們當公社幹部的,都感到丟臉。”宋主任招唿侯平發父子喝茶,“這是高山茶,清爽可口,味道甘甜。慢慢地喝,龍門陣慢慢地擺。擺完了喝酒、吃飯。”30多歲的他,呷了口茶,慢悠悠地擺起了知青事。“前年子,我們公社來了一批宜賓知青,二輕係統的,其中有一個女知青姓唐,年輕漂亮,是宜一中的校花……”
“是不是有人打她的主意?”侯平發問道。“或者你老弟想把人家弄成自己的兄弟媳婦。”
“不是不是,完全不是。我是知青幹部,不能夠胡想”宋主任擺擺手,“我說的是正經事,人家唐知青在學校是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積極分子,班上的團支部書記。毛主席關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一發出,她就向全校師生倡議廣闊天地練紅心,紮根屏山誌不移。屏山是宜賓地區最窮的山區嘛!畢業時,她帶領班上的八個女同學,打著紅旗,來到我們公社插隊落戶。她們一共9個,大家戲稱九朵金花。公社把她們安排在河溝對麵的楊椿壩,她們一致要求同吃一鍋飯,同住一間屋,誓死不分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這個唐知青很有組織能力,把這八個同學招唿得熱熱乎乎,規規一一,晚上一同學毛主席著作,白天一同勞動,3、6、9一同趕場,趕場一同上茶館喝茶。去年端午節,她們就惹到麻煩了,我們公社黨委書記的幺舅子,人稱”賴剃頭“的二杆子,對這夥姑娘早就垂涎欲滴,心懷鬼胎。這小子喝了端午熊酒,醉洶洶來到場頭的茶館,生拉硬扯要插到九仙女這一桌喝茶。喝嘛就喝嘛,他在一夥街娃子的慫恿下,發起酒瘋,抱起旁邊的唐知青又親又啃,嚐嚐這個糖甜不甜。氣憤以極的唐知青對著”陳剃頭“甩手就是三耳光。其他女將一擁而上,對他又抓又咬又踢。那還了得,挨了打的”賴剃頭“掙脫出來,護著臉,驚抓抓喊:日死你媽喲!你們幾個知青婆娘敢打老子,打老子就是打貧下中農。貧下中農要教育你們!邊說,邊招唿同來的街娃子撲上前廝打。架打大了,唐知青突圍出來搬兵。知青是一條心,趕場的其他知青聽說女同胞被欺負,齊撲撲湧向茶館,圍住”剃頭“一夥就亂打。一個街娃子流著鼻血跑出來,直喊:知青打人呀,打死人囉!搬來了更多的兄弟夥及附近的農民一兩百人。當地人為著當地人,這些人跑來,把二十多個趕場的知青包圍在茶館,硬是圍困了一天一夜。知青們很倔強,嘴巴硬,對著窗外的街娃子攻心:宜賓知青是打不完,殺不完的,知青哥又要來幾百人了,蕩平老油坊。他們把桌子、板凳作為屏障,手提柴塊子,嘴巴高唱語錄歌,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巍然不動,但心頭還是虛。外麵圍的人越來越多,有些對知青不滿的人,自發加入了圍攻者的行列。為了援救圍困的兄弟姐妹,在知青中享有盛名的唐知青顯示了卓越的組織才能,一夜之間,全公社的五、六十個男女知青集中在了她周圍。但這批人無疑是寡不敵眾,飛蛾撲火,怎麽辦呢?”宋主任很會擺龍門陣,喝了幾口茶,頓了頓,清了清嗓子,“唐知青這個女的很不簡單,很會用兵。她用了個圍魏救趙之計,把三十多個男知青調去圍困公社,要求我們公社幹部出麵保護知青,嚴懲調戲女知青的賴剃頭,驅散圍攻者。這一著高超,減輕了對茶館裏同伴的壓力,而自己率領餘下的女知青,出其不意,直逼公社書記的家,來個決一死戰。無可奈何的書記害怕家裏的壇壇罐罐被打爛,更害怕事情一發不可收拾,隻得妥協。雙方撤離現場,停止打鬥,事情以後調查處理。這一戰,唐知青打出了智慧、打出了威風,和街娃子鬥,占了上風。當然,也有代價,打碎了她在富榮公社入黨的夢想。她屢次向大隊黨支部申請入黨的願望,這下子吹了。她成了全公社的鐵姑娘,那個惹得起?隻要在街場上一走,賴剃頭這些街娃子見了她,就像老鼠見了貓,都要繞道走。後來,招工招生陸續開始,九朵金花分散了,這些金花們通過招工招生,先後一個個迴到了宜賓,隻剩下唐姑娘和她的鐵杆追隨者馬琳、馬知青,九個女知青紮根山區,誓死不分開的誓言也成了泡影。”
“後來怎麽樣?”侯平發關切道,“這個唐知青走了嗎?”
“走了,走到陰間去了。”
“咋個了呐?”侯明明忍不住插話,“咋個死了呐?”
“燒死的嘛。”宋主任的眼睛有點紅了,“上半年她們隊上燒春荒,燒荒本身是男人的事,唐姑娘偏要參加,說是鍛煉自己的好機會,隊上沒法,還是讓她參加上山點火了。本來荒地都快要燒完了,大家都準備撤走了,唐知青也在那山灣灣邊喝水休息,哪曉得,背後的山火死灰複燃,被山風一吹,哄地燃開了,退路被阻斷了,要麽跳山崖粉身碎骨,要麽乘烈火圍攏之前,爬上後麵的陡坡,求得生路。唐知青選擇了後者,她硬是穿過烈火,滿臉是汗,滿臉是血,活生生爬上陡坡,爬呀,爬呀,實在爬不動了,吃力地把手伸向頭頂上的生產隊隊長,救、救救我、救……這個蠻漢隊長站在陡坡邊,隻要抓住她的手一拖,她就得救了,不知是什麽原因,隊長不用手,而用腳把她踢到了陡坡下的火叢中……”
“是不是怕惹火燒身”侯明明說“太沒良心了嘛!”
“這個隊長好心狠啦!侯平發歎道:”人啊!人哪!有時豬狗不如。“
“是呀!這個畜牲!”宋主任眼淚行行,掏出手帕抹了抹眼睛說,“後來公社理抹這個隊長,這個隊長虛得很,說,他當時很害怕,腦子一片空白,自己做了啥子事情也說不清。他不會害知青,更不敢害知青。唐知青對他好的很,經常從宜賓帶衣物,糧票送給他。沒過多久,他成了神經病,逢人便說,”唐知青是錦屏山太洪寺中的火神,要抓他,要燒他……“
“唐知青後來怎樣呢?”侯明明問。
“唐知青後來被社員些救起,哎呀!一個白白淨淨的美女變成了一個嚇人的醜八怪,全身大麵積燒傷,黑糊糊的,隻有眼睛能轉動,滴幾點清淚,生不如死。我這個知青辦主任把她帶到宜賓、成都、上海四處求醫,醫了三四個月,錢花了一大籮,還是死了。造孽啊!”宋主任搖搖頭,歎息道:“唐知青走後,屋裏隻剩下了馬知青,她一個人害怕,就把家搬到了貧協組長黃老漢的家。50多歲的黃老漢,有兒有女有孫,待馬知青巴巴實實,就像待親閨女一樣。馬知青對黃家也很好,有時到宜賓看望父母,迴來都是一背一背的衣服褲子、糖果、糕點,送給黃老漢一家。大家關係好,親親熱熱。上過月,我們富榮場上放外國電影《海岸風雷》,天還未黑,黃老漢一家提前就把板凳擺在了電影放映機的側邊。這部外國電影馬姑娘在宜賓早就看過了,加之身體困,就沒來看。等黃老漢一家看電影去後,她就燒水在茅房頭洗澡。農村的茅房,是竹篾編的紮紮門,扣不死。那黃老漢心鬼,以迴來拿電筒為借口,半路轉迴來,乘馬姑娘在茅房洗澡的時候,突然闖進去,把人家姑兒強奸了。唉!壩上的人說,這是老黃牛吃嫩草……老黃牛騎小馬……”
“馬姑娘呢?”侯平發問,“馬姑娘咋樣子了?”
“馬姑娘受了刺激,披頭散發、渾身裸體,跑出茅房,到處亂竄……”
“後來呢?”侯明明問,“後來怎樣了?”
“瘋了,馬姑娘瘋了,……不久,她搬出黃家,一個人住在生產隊的公房,天天早晨,她飯不吃,水不喝,穿上黃軍裝,戴上黃軍帽,攏上紅袖章,紮上武裝帶,手拿毛主席語錄,一個人在院壩頭跳啊唱啊,唱毛主席語錄歌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唱累了,跳累了,就坐在屋簷下,神咚咚看天……不是就拿把掃帚把院壩打掃得幹幹淨淨……隊上的老婆婆們看她造孽,拿包穀粑給她吃,她雙腳下跪,含著淚水,連聲道謝,孝道得很,比那些打罵父母的鬼冬瓜好到哪裏去了。如果有哪個男的走近她,或從公房路過,她馬上就亮出雪亮的菜刀……這樣子不行,隊上和公社通知他的父親來接她迴宜賓醫病,她的父親,一個老實巴交的老工人從宜賓趕來,要求公社懲辦強奸犯。他對公社書記說:我的女兒不是一顆米喂大的……氣得說不出話來,老淚縱橫。咋個懲嘛?黃老漢曉得事情整拐了,嚇得跑到竹樓上吊頸自殺了。”宋主任揩了揩眼睛,“女知青下鄉造孽,不過,男知青稍微好點。山好水好不如人好,所以說,侯明明下鄉,不要來富榮”。
富榮公社不能去,到哪裏呢?父母又給他推薦了兩個下鄉的地方,供他選擇。一個是離城十裏的底壩老家,柴方水便,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條件良好。一個是離城30裏的老高山,紅椿公社田壩3隊,出門爬坡,田地貧瘠,氣候惡劣,條件艱苦。侯明明要跟生活賭一賭,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母親說:“條件雖然艱苦,但山裏人老實,民風淳樸,在那裏當知青吃不了啥子虧。”父親說:“路要靠自己走,自己闖,依賴不了別人。越是險惡的環境,才越鍛煉人。人生的路,長得很!吃苦耐勞是人生的福氣。”
步入中年的侯平發,一年前從工商局調入了縣釀造廠。實現了他從小當釀造家的願望。
幼時,每到8月,紅鮮鮮的辣椒摘下來的時候,他都要見母親做胡豆醬。兒子的事就是用鍘刀將木盆裏的紅辣椒鍘碎。嘭嘭嘭的鍘刀聲常常響到深夜。他看見母親用鍘碎的辣椒拌上經煮熟、發酵、晾幹後的胡豆瓣,混合入鹽、各種香料、菜油、生花椒等,裝入土壇密閉。半月後開壇香氣噴鼻。更羨慕的是,母親用祖傳的配方和多種中草藥及麥麩釀製的套醋更是一絕,無論是做湯、拌菜或直接飲用,都非常爽口。他立誌要做一個象母親那樣能幹的人,做出多種美味,當一個釀造家。現在這套技術在這個廠派上了用場。剛接手的時候,這個廠像個爛攤子,人心渙散,生產上不去,經濟效益差,上級派去的幹部不願去。信奉“黨叫幹啥就幹啥,我是一顆螺絲釘”的侯平發,聽從組織安排,接手了這個老、大、難的國有企業。走馬上任後,他關心群眾生活,冒著“生產掛帥”的風險,帶領全廠幹部職工,群策群力,改善生產條件,開發新產品。對內製訂規章製度,加強企業管理,對外,尋找市場,帶領員工四處搞推銷,擴大產品銷路。在保證正常的生產情況下,依靠老工人,挖掘、研製、生產了108種中草藥配製的古配方“屏山套醋”。
屏山套醋原名屏山曬醋,又名藥曲味醋。侯平發幼時聽母親金秀說過,親眼看母親釀造過,食用起來酸中微甜,有滋有味。它問世於清乾隆年間。據記載,套醋為底壩後山的太洪寺高僧所創製。寺僧因常飲此醋,得享高齡百餘歲,此釀醋方法傳到民間,後繼不絕。它以大米麩皮和平共處108味草藥製而成。其醋色澤棕紅,酸而柔醇,爽口迴味,異香撲鼻,久存不變。此醋既可烹飪調味,又可代茶湯小酌。它有沁人脾胃、解煩渴、消飽脹、增進食欲之功,還有降血壓、止咳嗽、去感冒時疫之效。故屏山套醋聞名遐邇,被人們譽為“金漿之露”。
此醋還有種說法,是400多年前的道長張三豐所創。相傳“大元遺老”的張三豐,年輕時赴卞京,途中夜宿小旅店,被強人所毆,五孔出血,奄奄一息。恍惚中,真武神君飄然而來,降臨床前,向他傳授醫術和拳法。醒來,他元氣恢複,精神大振。上路時,又遇一夥強盜來洗劫,便運用神授拳法,把這夥強盜打得入入而敗。從此,他自成一體的十八種馬步步法、36字的練手本及殘、推、援、奪、牽、捺、逼、吸、貼、躥、圈、插、拋、托、擦、撒、吞、吐18字,以及“奪字猛如虎,迎風招架中。迴身勢莫奪,分推氣更雄”的張家拳,名震天下。其本人浪跡江湖,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新建立的明王朝覓之不得。永樂年間,為躲避成祖遣使屢訪,“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一衲衣,雨雪天氣蓑衣著”的他出武當山,過青城山,雲遊到金沙江邊的錦屏山,隱居在山頂的太洪寺。修煉空隙,他總結醫術和拳術,在深林采的百草,與麩醋相配,釀造出來的醋,越陳越香,越陳越醇,五年不會變質,食後健身強體,後人稱之為套醋。
此醋傳到名間,經過曆代不斷總結完善,特別是侯平發擔任該廠經理後,帶領老師傅,鑽研此套釀醋技術,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科學配方,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和品牌。屏山套醋,從此香飄四海,勝過山西的老陳醋和四川的保寧醋。有人說,提起屏山套醋,有兩個人不得不提,古有張三豐,今有侯平發。
就在該廠有了新的起色,出現生機,屏山套醋的名聲越來越響後,侯平發由於日夜操勞,勞累過度,病倒了。經過屏山縣醫院、宜賓市一醫院的醫生診斷,他高血壓、冠心病、腦動脈硬化,一股腦兒出來了。廠子裏的錢是發展生產的,一分錢作兩分用,不能動,廠長要以身作則。病也不能不醫治,他與妻子商量,準備賣掉自家的房子治病——屏山中學對麵的兩樓一底,十一間房。200多平方米的清代古宅,以1900元的價格就賣給了蔬飲公司。賣掉老宅,搬遷新居,新居在城隍廟。侯明明下鄉前的75年仲夏,全家人依依不舍,離開住了25年的老宅,把家搬到了姚賢圖所在單位的城關小學宿舍——城隍廟偏殿,居住了下來。搬進新居的第一天,侯明明三弟兄在自家屋前,挖的挖土,澆的澆水,栽種了一顆梧桐樹遮陽。
搬完家,侯明明也下鄉了。整個家當就是一口箱子,一床被子,一把鋤頭及父親贈送的《雄文四卷》,裝在一個大背篼裏。他與母親輪換背著,冒著清晨的細雨,從城裏出發,中午過後,才抵達新的家——紅椿公社田壩三隊。
三隊隊長姓陳,叫陳習夫,一個瘦小的中年人,熱情接待了他們母子。大隊支書、生產隊副隊長、貧協組長等一幹人聞訊也來了,鬧鬧熱熱。大家一起在陳家吃完豆渣混青菜煮的“憶苦飯”,便把侯明明送到了坡上的知青屋——養豬場。養豬場的外牆上刷了一行標語:家中存土豆,心中就不慌。感謝毛主席,感謝共產黨。養豬場共一大一小兩間屋,大的屋喂了集體的10多根豬,小的屋約10個平方米,便是侯明明的棲身之地。土牆築的草屋,又黴又潮,幾根小碗粗的樹棍,搭起簡易的床和桌,做飯的土灶挨近家門口,竹篾編的牆把小屋二分之一隔開,空間窄小,隻能容身。家門必須緊閉,外麵臭氣熏天。左麵是一牆之隔的十多平方米的糞坑,飄浮著綠茵茵、黃焦焦的糞便。右麵是一牆之隔的生產隊養豬場,“嗯、嗯、嗯的豬叫聲不斷傳來。
“咋個是這個樣子”,一同來的五十多歲的支書皺起了眉頭,支書姓侯,叫侯成婁,是個當了10多年的老支書,在當地頗有威信。他搖搖頭,說:“條件太差了!咋個向知青辦交待。”
“條件就是這個樣子,三隊的情況你支書未必不曉得。”隊長轉動著小眼睛,“要不是毛主席發號召,農民歡迎知青?球!”副隊長接話道“三隊在早之前,也來過兩三個知青,有的幹了幾天活就跑球了,影影兒都看不到。那個郭知青郭四兒更安逸,在隊上掛了個號,打了一轉,就跑球了,人花花兒都看不見。”
“郭四兒到攀枝花去了,不可能迴生產隊了”,侯明明說,“郭四兒,郭家祠的,我熟悉,是我大
他想,自己對繪畫情有獨衷,應該在繪畫上闖出一條路子。
怎麽闖?畫畫是門藝術,也是門科學,首先要打好紮實的基本功。基本功就是勤學苦練,多思、多看、多學、多動筆,循序漸進,量變變質變。大自然就是老師,社會就是課堂。他調整心態,對學習畫畫作了這樣安排:每天晚上睡覺前的一至兩個小時在燈下畫素描,表現對象就是家裏的鋁鍋、菜刀、茶壺、水瓶、碗筷、桌凳等。白天,他隨身攜帶一個速寫本,利用課間或放學路上畫速寫。速寫是生活的積累,是創作的源泉。素描是繪畫的基礎。星期天,他就帶上顏色去城外江邊或林中畫色彩寫生。每周再抽時間,臨摹一至兩張名家作品。他心想,隻要天天堅持,持之以恆,日積月累,不斷進取,總結經驗,就會有收獲。他把自己的習作,一捆一捆地寄往重慶的四川美術學院,自我介紹,求得該院老師指點。很快,四川美術學院教務處給他迴信了,肯定了他作品的優點,並指出了他學習的方向和路子。這樣的通訊求學活動,一直持續到他高中畢業下鄉以後。
他習畫的精神,帶動了班上好幾個同學,高中最後一期,班上轉學來了一個叫張燕梅的漂亮女同學,受其感染,也拿起畫筆畫了一條大牯牛,貼在教室裏的學習園地上。同學們說:“張燕梅畫畫跟侯明明學的,班上又有女畫家了。”侯明明知道她是合江人,轉學來屏山中學的目的,是因其姨父在屏山縣委當秘書,有這個關係,讀完書,好在屏山找個條件好的地方下鄉。
下鄉,一個敏感的詞,撥動著屏中高75級學生的神經。
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是每個中學生畢業出校門要走的必經之路。這條路是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引的。
上山下鄉運動,最早可追溯到1955年,楊華、李秉衡等60北京青年組成青年誌願墾荒隊,遠赴黑龍江蘿北縣大荒原,墾荒造田。他們學習的是蘇聯,54年,大批蘇聯青年打著青年近衛軍的紅旗,開到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墾荒。團中央於55年8月30日,為北京青年墾荒隊舉行盛大歡送會,帶動了天津、上海、南京、南昌、石家莊等青年墾荒。中央把邢燕子、侯雋作為“自願到條件艱苦的農村去鍛煉自己”的先進典型,在全國青年中廣為宣傳。文革中,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達到清除了劉少奇等對手的目的,然後對數千萬難以控製的製造麻煩的紅衛兵,進行肢解。新成立的革委會,把這批數量巨大、搖旗呐喊、精力充沛,熱衷政治的,對政治穩定構成嚴重威脅的頭腦發熱的無業青年,通通送到農村勞動。這除了解決就業等經濟上的原因,主要是一種分而治之的政治策略。66、67、68年三屆學生,全部開往農村,人數近2000萬。近10年中,有陸續有大量的青年下鄉,其中小部分進入“生產建設兵團”,過準軍事化的生活。全國東南西北的新疆、雲南、廣州、廣西、黑龍江、內蒙古、安徽等共有12個“生產建設兵團”及三個農墾師。大批的青年下鄉,波及全社會的每個家庭,怨聲載道。數十萬的青年學生和紅衛兵陸陸續續上京,向中央請願、示威,產生了過激行為。中央安置領導小組辦公室也被抄、被砸,工作人員兩次搬家,轉入地下堅持辦公,並編印簡訊《下鄉上山戰線》,同各地安置辦公室交流情況,推動工作。在最艱難的時候,曾受到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的表揚和鼓勵。
知青下鄉到農村,生活艱苦,困難重重。1973年,溫州一個知青家長李慶霖,鬥膽寫信給毛澤東發牢騷。毛澤東便利用這個契機,表明他對知青上山下鄉問題的再認識,作了第三次指示,在給李慶霖的複信中,不再提知青下鄉“大有作為”,不再提“接班人”,甚至也不再提“再教育”,隻說吃飯問題了。給李“寄上300元,聊補無米之炊。國內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此信一複,中央對全國知青問題開始重視,並著手解決。一些損害知青利益的事件開始得到了處理。兵團中,有些侵害女知青的幹部被繩之以法。盡管如此,廣大知青還是不滿,要求迴城。
70年代以來,知青們通過大規模抗爭、請願、罷工、甚至臥軌、絕食等方式抗爭,強烈要求迴城。這引起上麵關注,及時調整了政策,逐步允許知青通過招工、考試、病退、招兵、頂職等名義返城,緩和矛盾。六、七十年代下鄉的幾千萬知青,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跟社會發展帶來了後遺症。他們長期務農,學業荒蕪,致使80年代中國出現知識斷代,學術研究後繼乏人現象。90年代,這批人數眾多的知青雖然迴了城,但在下崗潮中,首當其衝,又當犧牲品,一批批被工作單位減裁失業,一個個無所事事。有的年近50的“老知青”,為生活所迫,重新扛起扁擔,外出打工求生。
從1969年,毛主席在中南海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偉大號召起,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離開校門,以知識青年的身份,打著紅旗,扛著背包,一浪接一浪地掀起了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到當年年底為止,我國上山下鄉的知青已達到1200多萬,並湧現了一批金訓華似的英雄模範。1975年當年,全國就有200多萬知青上山下鄉。強製推行的上山下鄉運動不得民心,在全社會抵觸,“知青不願,家長不滿,農民反對”中,於1977年停止,終於劃上了句號,結束了使命。這一史無前例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最終走進了博物館。
關於五十年代和文革後出現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多少年後的1981年,國務院知識青年領導小組辦公室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來知青工作的迴顧與總結》,對這場運動的起因、發展、失誤、教訓等若幹重大問題,提出了基本看法:
第一,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50年代,根據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就業難的國情提出來的,是我們黨解決就業問題的一次大試驗。它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
第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本來是一個就業問題,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當成政治運動去搞,指導思想偏了,工作上有嚴重失誤,造成勞民傷財,人民不滿,也損壞了上山下鄉的聲譽。
這個經驗教訓是國家花了巨額的資金,知青們則是付出了寶貴的十年青春而換來的沉痛的教訓。
鄧小平說,我們花了300億,買了三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也不滿意。
林彪等人在起草的“五七一”工程記要中指出,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變相勞改”。
後人對這個在曆史的長河中空前絕後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運動,作的評價是:得不償失。整整延誤了一代人,對國家、對民族、對個人,都是災難。其災難性的後果無論怎樣估計都不過分。如果要說收獲的話,那就是曆史造就了一種知青精神,促成了一代人的反思和覺醒,產生了信仰危機,並影響了下一代。這種精神是在政治黑暗,經濟凋敝的環境中形成的,是在艱難環境中接受生存訓練。由此,改變了中國的政治格局,引發了包括千千萬萬知青在內的中國人對極左政治的不滿,離心離德。間接加速了“四人幫”的垮台,使痛定思痛的中國人民選擇了鄧小平,心甘情願地沿著鄧小平指引的改革開放的道路走。
評價歸評價,路還是要走。
走毛主席指引的路,沒有錯。
侯明明要走這條路,這條光輝的路。他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戰天鬥地,鍛煉成才。
下鄉的地方選擇哪裏呢?當時的下鄉政策是集體安置,也可以自由選擇。屏山富榮公社,雖然是二半山,但氣候好,交通方便,離城20多裏,這是首選。為此,父親帶著侯明明,利用周末,專門到該公社當知青辦主任的表弟家做客,了解情況。
“這個地方來不得,來不得。”宋主任一邊泡茶,一邊說,“按說,我應該歡迎侯明明來,我是公社知青辦主任,又是侯家的老親戚。這個地方硬是來不得。莫說這個地方生活、生產條件,就是人複雜,知青在這裏好多吃了虧啊!”
“吃了啥子虧?”侯平發不解,“有啥子虧吃喲?”
“虧吃得大喲!我們當公社幹部的,都感到丟臉。”宋主任招唿侯平發父子喝茶,“這是高山茶,清爽可口,味道甘甜。慢慢地喝,龍門陣慢慢地擺。擺完了喝酒、吃飯。”30多歲的他,呷了口茶,慢悠悠地擺起了知青事。“前年子,我們公社來了一批宜賓知青,二輕係統的,其中有一個女知青姓唐,年輕漂亮,是宜一中的校花……”
“是不是有人打她的主意?”侯平發問道。“或者你老弟想把人家弄成自己的兄弟媳婦。”
“不是不是,完全不是。我是知青幹部,不能夠胡想”宋主任擺擺手,“我說的是正經事,人家唐知青在學校是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積極分子,班上的團支部書記。毛主席關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一發出,她就向全校師生倡議廣闊天地練紅心,紮根屏山誌不移。屏山是宜賓地區最窮的山區嘛!畢業時,她帶領班上的八個女同學,打著紅旗,來到我們公社插隊落戶。她們一共9個,大家戲稱九朵金花。公社把她們安排在河溝對麵的楊椿壩,她們一致要求同吃一鍋飯,同住一間屋,誓死不分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這個唐知青很有組織能力,把這八個同學招唿得熱熱乎乎,規規一一,晚上一同學毛主席著作,白天一同勞動,3、6、9一同趕場,趕場一同上茶館喝茶。去年端午節,她們就惹到麻煩了,我們公社黨委書記的幺舅子,人稱”賴剃頭“的二杆子,對這夥姑娘早就垂涎欲滴,心懷鬼胎。這小子喝了端午熊酒,醉洶洶來到場頭的茶館,生拉硬扯要插到九仙女這一桌喝茶。喝嘛就喝嘛,他在一夥街娃子的慫恿下,發起酒瘋,抱起旁邊的唐知青又親又啃,嚐嚐這個糖甜不甜。氣憤以極的唐知青對著”陳剃頭“甩手就是三耳光。其他女將一擁而上,對他又抓又咬又踢。那還了得,挨了打的”賴剃頭“掙脫出來,護著臉,驚抓抓喊:日死你媽喲!你們幾個知青婆娘敢打老子,打老子就是打貧下中農。貧下中農要教育你們!邊說,邊招唿同來的街娃子撲上前廝打。架打大了,唐知青突圍出來搬兵。知青是一條心,趕場的其他知青聽說女同胞被欺負,齊撲撲湧向茶館,圍住”剃頭“一夥就亂打。一個街娃子流著鼻血跑出來,直喊:知青打人呀,打死人囉!搬來了更多的兄弟夥及附近的農民一兩百人。當地人為著當地人,這些人跑來,把二十多個趕場的知青包圍在茶館,硬是圍困了一天一夜。知青們很倔強,嘴巴硬,對著窗外的街娃子攻心:宜賓知青是打不完,殺不完的,知青哥又要來幾百人了,蕩平老油坊。他們把桌子、板凳作為屏障,手提柴塊子,嘴巴高唱語錄歌,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巍然不動,但心頭還是虛。外麵圍的人越來越多,有些對知青不滿的人,自發加入了圍攻者的行列。為了援救圍困的兄弟姐妹,在知青中享有盛名的唐知青顯示了卓越的組織才能,一夜之間,全公社的五、六十個男女知青集中在了她周圍。但這批人無疑是寡不敵眾,飛蛾撲火,怎麽辦呢?”宋主任很會擺龍門陣,喝了幾口茶,頓了頓,清了清嗓子,“唐知青這個女的很不簡單,很會用兵。她用了個圍魏救趙之計,把三十多個男知青調去圍困公社,要求我們公社幹部出麵保護知青,嚴懲調戲女知青的賴剃頭,驅散圍攻者。這一著高超,減輕了對茶館裏同伴的壓力,而自己率領餘下的女知青,出其不意,直逼公社書記的家,來個決一死戰。無可奈何的書記害怕家裏的壇壇罐罐被打爛,更害怕事情一發不可收拾,隻得妥協。雙方撤離現場,停止打鬥,事情以後調查處理。這一戰,唐知青打出了智慧、打出了威風,和街娃子鬥,占了上風。當然,也有代價,打碎了她在富榮公社入黨的夢想。她屢次向大隊黨支部申請入黨的願望,這下子吹了。她成了全公社的鐵姑娘,那個惹得起?隻要在街場上一走,賴剃頭這些街娃子見了她,就像老鼠見了貓,都要繞道走。後來,招工招生陸續開始,九朵金花分散了,這些金花們通過招工招生,先後一個個迴到了宜賓,隻剩下唐姑娘和她的鐵杆追隨者馬琳、馬知青,九個女知青紮根山區,誓死不分開的誓言也成了泡影。”
“後來怎麽樣?”侯平發關切道,“這個唐知青走了嗎?”
“走了,走到陰間去了。”
“咋個了呐?”侯明明忍不住插話,“咋個死了呐?”
“燒死的嘛。”宋主任的眼睛有點紅了,“上半年她們隊上燒春荒,燒荒本身是男人的事,唐姑娘偏要參加,說是鍛煉自己的好機會,隊上沒法,還是讓她參加上山點火了。本來荒地都快要燒完了,大家都準備撤走了,唐知青也在那山灣灣邊喝水休息,哪曉得,背後的山火死灰複燃,被山風一吹,哄地燃開了,退路被阻斷了,要麽跳山崖粉身碎骨,要麽乘烈火圍攏之前,爬上後麵的陡坡,求得生路。唐知青選擇了後者,她硬是穿過烈火,滿臉是汗,滿臉是血,活生生爬上陡坡,爬呀,爬呀,實在爬不動了,吃力地把手伸向頭頂上的生產隊隊長,救、救救我、救……這個蠻漢隊長站在陡坡邊,隻要抓住她的手一拖,她就得救了,不知是什麽原因,隊長不用手,而用腳把她踢到了陡坡下的火叢中……”
“是不是怕惹火燒身”侯明明說“太沒良心了嘛!”
“這個隊長好心狠啦!侯平發歎道:”人啊!人哪!有時豬狗不如。“
“是呀!這個畜牲!”宋主任眼淚行行,掏出手帕抹了抹眼睛說,“後來公社理抹這個隊長,這個隊長虛得很,說,他當時很害怕,腦子一片空白,自己做了啥子事情也說不清。他不會害知青,更不敢害知青。唐知青對他好的很,經常從宜賓帶衣物,糧票送給他。沒過多久,他成了神經病,逢人便說,”唐知青是錦屏山太洪寺中的火神,要抓他,要燒他……“
“唐知青後來怎樣呢?”侯明明問。
“唐知青後來被社員些救起,哎呀!一個白白淨淨的美女變成了一個嚇人的醜八怪,全身大麵積燒傷,黑糊糊的,隻有眼睛能轉動,滴幾點清淚,生不如死。我這個知青辦主任把她帶到宜賓、成都、上海四處求醫,醫了三四個月,錢花了一大籮,還是死了。造孽啊!”宋主任搖搖頭,歎息道:“唐知青走後,屋裏隻剩下了馬知青,她一個人害怕,就把家搬到了貧協組長黃老漢的家。50多歲的黃老漢,有兒有女有孫,待馬知青巴巴實實,就像待親閨女一樣。馬知青對黃家也很好,有時到宜賓看望父母,迴來都是一背一背的衣服褲子、糖果、糕點,送給黃老漢一家。大家關係好,親親熱熱。上過月,我們富榮場上放外國電影《海岸風雷》,天還未黑,黃老漢一家提前就把板凳擺在了電影放映機的側邊。這部外國電影馬姑娘在宜賓早就看過了,加之身體困,就沒來看。等黃老漢一家看電影去後,她就燒水在茅房頭洗澡。農村的茅房,是竹篾編的紮紮門,扣不死。那黃老漢心鬼,以迴來拿電筒為借口,半路轉迴來,乘馬姑娘在茅房洗澡的時候,突然闖進去,把人家姑兒強奸了。唉!壩上的人說,這是老黃牛吃嫩草……老黃牛騎小馬……”
“馬姑娘呢?”侯平發問,“馬姑娘咋樣子了?”
“馬姑娘受了刺激,披頭散發、渾身裸體,跑出茅房,到處亂竄……”
“後來呢?”侯明明問,“後來怎樣了?”
“瘋了,馬姑娘瘋了,……不久,她搬出黃家,一個人住在生產隊的公房,天天早晨,她飯不吃,水不喝,穿上黃軍裝,戴上黃軍帽,攏上紅袖章,紮上武裝帶,手拿毛主席語錄,一個人在院壩頭跳啊唱啊,唱毛主席語錄歌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唱累了,跳累了,就坐在屋簷下,神咚咚看天……不是就拿把掃帚把院壩打掃得幹幹淨淨……隊上的老婆婆們看她造孽,拿包穀粑給她吃,她雙腳下跪,含著淚水,連聲道謝,孝道得很,比那些打罵父母的鬼冬瓜好到哪裏去了。如果有哪個男的走近她,或從公房路過,她馬上就亮出雪亮的菜刀……這樣子不行,隊上和公社通知他的父親來接她迴宜賓醫病,她的父親,一個老實巴交的老工人從宜賓趕來,要求公社懲辦強奸犯。他對公社書記說:我的女兒不是一顆米喂大的……氣得說不出話來,老淚縱橫。咋個懲嘛?黃老漢曉得事情整拐了,嚇得跑到竹樓上吊頸自殺了。”宋主任揩了揩眼睛,“女知青下鄉造孽,不過,男知青稍微好點。山好水好不如人好,所以說,侯明明下鄉,不要來富榮”。
富榮公社不能去,到哪裏呢?父母又給他推薦了兩個下鄉的地方,供他選擇。一個是離城十裏的底壩老家,柴方水便,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條件良好。一個是離城30裏的老高山,紅椿公社田壩3隊,出門爬坡,田地貧瘠,氣候惡劣,條件艱苦。侯明明要跟生活賭一賭,毫不猶豫選擇了後者。母親說:“條件雖然艱苦,但山裏人老實,民風淳樸,在那裏當知青吃不了啥子虧。”父親說:“路要靠自己走,自己闖,依賴不了別人。越是險惡的環境,才越鍛煉人。人生的路,長得很!吃苦耐勞是人生的福氣。”
步入中年的侯平發,一年前從工商局調入了縣釀造廠。實現了他從小當釀造家的願望。
幼時,每到8月,紅鮮鮮的辣椒摘下來的時候,他都要見母親做胡豆醬。兒子的事就是用鍘刀將木盆裏的紅辣椒鍘碎。嘭嘭嘭的鍘刀聲常常響到深夜。他看見母親用鍘碎的辣椒拌上經煮熟、發酵、晾幹後的胡豆瓣,混合入鹽、各種香料、菜油、生花椒等,裝入土壇密閉。半月後開壇香氣噴鼻。更羨慕的是,母親用祖傳的配方和多種中草藥及麥麩釀製的套醋更是一絕,無論是做湯、拌菜或直接飲用,都非常爽口。他立誌要做一個象母親那樣能幹的人,做出多種美味,當一個釀造家。現在這套技術在這個廠派上了用場。剛接手的時候,這個廠像個爛攤子,人心渙散,生產上不去,經濟效益差,上級派去的幹部不願去。信奉“黨叫幹啥就幹啥,我是一顆螺絲釘”的侯平發,聽從組織安排,接手了這個老、大、難的國有企業。走馬上任後,他關心群眾生活,冒著“生產掛帥”的風險,帶領全廠幹部職工,群策群力,改善生產條件,開發新產品。對內製訂規章製度,加強企業管理,對外,尋找市場,帶領員工四處搞推銷,擴大產品銷路。在保證正常的生產情況下,依靠老工人,挖掘、研製、生產了108種中草藥配製的古配方“屏山套醋”。
屏山套醋原名屏山曬醋,又名藥曲味醋。侯平發幼時聽母親金秀說過,親眼看母親釀造過,食用起來酸中微甜,有滋有味。它問世於清乾隆年間。據記載,套醋為底壩後山的太洪寺高僧所創製。寺僧因常飲此醋,得享高齡百餘歲,此釀醋方法傳到民間,後繼不絕。它以大米麩皮和平共處108味草藥製而成。其醋色澤棕紅,酸而柔醇,爽口迴味,異香撲鼻,久存不變。此醋既可烹飪調味,又可代茶湯小酌。它有沁人脾胃、解煩渴、消飽脹、增進食欲之功,還有降血壓、止咳嗽、去感冒時疫之效。故屏山套醋聞名遐邇,被人們譽為“金漿之露”。
此醋還有種說法,是400多年前的道長張三豐所創。相傳“大元遺老”的張三豐,年輕時赴卞京,途中夜宿小旅店,被強人所毆,五孔出血,奄奄一息。恍惚中,真武神君飄然而來,降臨床前,向他傳授醫術和拳法。醒來,他元氣恢複,精神大振。上路時,又遇一夥強盜來洗劫,便運用神授拳法,把這夥強盜打得入入而敗。從此,他自成一體的十八種馬步步法、36字的練手本及殘、推、援、奪、牽、捺、逼、吸、貼、躥、圈、插、拋、托、擦、撒、吞、吐18字,以及“奪字猛如虎,迎風招架中。迴身勢莫奪,分推氣更雄”的張家拳,名震天下。其本人浪跡江湖,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新建立的明王朝覓之不得。永樂年間,為躲避成祖遣使屢訪,“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一衲衣,雨雪天氣蓑衣著”的他出武當山,過青城山,雲遊到金沙江邊的錦屏山,隱居在山頂的太洪寺。修煉空隙,他總結醫術和拳術,在深林采的百草,與麩醋相配,釀造出來的醋,越陳越香,越陳越醇,五年不會變質,食後健身強體,後人稱之為套醋。
此醋傳到名間,經過曆代不斷總結完善,特別是侯平發擔任該廠經理後,帶領老師傅,鑽研此套釀醋技術,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科學配方,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和品牌。屏山套醋,從此香飄四海,勝過山西的老陳醋和四川的保寧醋。有人說,提起屏山套醋,有兩個人不得不提,古有張三豐,今有侯平發。
就在該廠有了新的起色,出現生機,屏山套醋的名聲越來越響後,侯平發由於日夜操勞,勞累過度,病倒了。經過屏山縣醫院、宜賓市一醫院的醫生診斷,他高血壓、冠心病、腦動脈硬化,一股腦兒出來了。廠子裏的錢是發展生產的,一分錢作兩分用,不能動,廠長要以身作則。病也不能不醫治,他與妻子商量,準備賣掉自家的房子治病——屏山中學對麵的兩樓一底,十一間房。200多平方米的清代古宅,以1900元的價格就賣給了蔬飲公司。賣掉老宅,搬遷新居,新居在城隍廟。侯明明下鄉前的75年仲夏,全家人依依不舍,離開住了25年的老宅,把家搬到了姚賢圖所在單位的城關小學宿舍——城隍廟偏殿,居住了下來。搬進新居的第一天,侯明明三弟兄在自家屋前,挖的挖土,澆的澆水,栽種了一顆梧桐樹遮陽。
搬完家,侯明明也下鄉了。整個家當就是一口箱子,一床被子,一把鋤頭及父親贈送的《雄文四卷》,裝在一個大背篼裏。他與母親輪換背著,冒著清晨的細雨,從城裏出發,中午過後,才抵達新的家——紅椿公社田壩三隊。
三隊隊長姓陳,叫陳習夫,一個瘦小的中年人,熱情接待了他們母子。大隊支書、生產隊副隊長、貧協組長等一幹人聞訊也來了,鬧鬧熱熱。大家一起在陳家吃完豆渣混青菜煮的“憶苦飯”,便把侯明明送到了坡上的知青屋——養豬場。養豬場的外牆上刷了一行標語:家中存土豆,心中就不慌。感謝毛主席,感謝共產黨。養豬場共一大一小兩間屋,大的屋喂了集體的10多根豬,小的屋約10個平方米,便是侯明明的棲身之地。土牆築的草屋,又黴又潮,幾根小碗粗的樹棍,搭起簡易的床和桌,做飯的土灶挨近家門口,竹篾編的牆把小屋二分之一隔開,空間窄小,隻能容身。家門必須緊閉,外麵臭氣熏天。左麵是一牆之隔的十多平方米的糞坑,飄浮著綠茵茵、黃焦焦的糞便。右麵是一牆之隔的生產隊養豬場,“嗯、嗯、嗯的豬叫聲不斷傳來。
“咋個是這個樣子”,一同來的五十多歲的支書皺起了眉頭,支書姓侯,叫侯成婁,是個當了10多年的老支書,在當地頗有威信。他搖搖頭,說:“條件太差了!咋個向知青辦交待。”
“條件就是這個樣子,三隊的情況你支書未必不曉得。”隊長轉動著小眼睛,“要不是毛主席發號召,農民歡迎知青?球!”副隊長接話道“三隊在早之前,也來過兩三個知青,有的幹了幾天活就跑球了,影影兒都看不到。那個郭知青郭四兒更安逸,在隊上掛了個號,打了一轉,就跑球了,人花花兒都看不見。”
“郭四兒到攀枝花去了,不可能迴生產隊了”,侯明明說,“郭四兒,郭家祠的,我熟悉,是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