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建不知道他會發現什麽破綻,而周禮則懷疑百裏羽和柳國國主會達成什麽協議。如果說之前兩次百裏羽都被周禮占據了主動,那麽從此刻開始,百裏羽的反撲就開始了。於是第二天在百裏羽和齊隱交談後,齊建下手滅口。這並非臨時起意,但百裏羽和周禮的到訪加速了這個決定。這殺人並不在百裏羽計算之內,他沒有想到齊建是這樣一個衝動的人,但他很快修訂了自己的計劃。齊建的計劃是利用自己的心腹煽動群眾暴亂,然後趁機在會議上殺死最威脅他地位的人——江棣。
而齊慎將成為他的傀儡,將柳國的王室延續下去。青王知道齊建確實是印池術士,因此相信他必然隱身幕後,也因此放心前往宗稅特貸會,但百裏羽卻不是一個行堂堂之陣的人,他趁機調來了玄天閣中唯一的一個刺客,精於箭法的天羅,借齊建的亂民,除掉了青王。
百裏羽選擇了在會議上當場揭穿齊建,並不給他任何申辯和指責的機會,即使齊建不反抗,他也會下手將其殺死,但齊建如他所料地反抗了。百裏羽立即殺死了他,並將一切罪名都安在了他的頭上。當楚發現百裏羽將一切罪愆都推到死人身上時,他們立即知道此刻應該順水推舟,唐國也沒有其他辦法。真正的欽天監百裏羽就這樣利用亂局達到了他想達到的幾乎一切利益。
這恐怕是天羅所不能擅長的,淮安大事底定,周清開始為他壯闊一生中最偉大的事業進行準備——北伐。周清將年號定為鎮遠,就已經曲折地表達出了他對北邊那個政權的不滿甚至恨意,這種恨意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當人們提到周武皇帝周清時,所注重的也不是他在奪嫡中表現出的隱忍或者開創了影響後世的兵甲勤王製,而是先後兩次的北伐。在鎮遠七年之前,他先後下詔修正軍製,並設立軍功爵製度。並下令明國的葉望養馬,而李當心則在蘇深指點下開始製作廂車。
老人放走了信鴿,關上窗,慢慢拿出茶具,開始讓水在空杯間流淌,青筋在枯樹枝般的手上交錯,老人的雙手卻堅定得像一個持刀武士一般毫不顫抖。沁著苦味的香氣在狹小的鬥室內彌散開,肉眼可見的周清色蒸汽在壺嘴上方微微打著圈,老人的嘴角不由微微上翹,似乎對每一步精確的操作感到滿意。“純公,”不速之客猛然撞進了小屋,“青王……青王他……”“我已知曉,”老人的語氣中透出一分冰冷,似乎對來人驟然帶進的氣流破壞了他精心營造的環境不滿,“你迴去吧,慢些帶上門,小心不要讓風進來。”“可是……”老人猛然抬起頭,目光如斧劈劍刺,“要喝茶就不能心急,不然隻能燙到自己。我一個老頭都能等得了,你們又有什麽等不了的。”老人說著話,手上卻並不停歇,“快迴去吧,一個時辰的功夫都在這香氣上,茶香散了就不好了。”
門緩緩被帶上了。在周清為北征籌劃的時候,宗祠黨卻暗自吞下了青王的死去這枚苦果,青王一死,他們當初利用青王的投資可以說全數化為烏有,超過數百萬的金銖就這樣消失在宛州的金融市場中,百裏羽送給江棣一份大禮,不但徹底扳倒了周清帝位上的障礙,也讓江棣在這次商戰中博取了極大利益。青王死後,宗祠黨再沒有一個可以直接威脅周清的可用之人。他們雖然知道青王死於亂民必定和帝黨脫不了幹係,但也沒有辦法可以反擊,而周純卻突然得到了周清的一個封號。
史書載:“周純以其主掌宗祠,望重而位省,特進‘北武君’之爵,以彰奮武平北之意。”這大概是周清對宗祠的一個暗示。作為受命長老的周純也欣然接受了這樣一個稱號。宗祠黨不得不接受新皇帝決意北伐這樣一個事實,在與皇帝的暗戰中他們徹底失敗了。戰爭的陰雲開始在北陸的天空聚集,而此時剛剛經曆一場動蕩的北陸蠻族,還在滿足於短暫的安寧,渾然不知他們視若綿羊的東陸華族已經裝上了尖牙與利爪,正要與舊日的虎狼們一搏生死……
周清分全國281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兵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每府按戶等征調兵丁,規定“六等以上之家,三丁抽一”。每府設都尉1人,左右都尉各1人。300人為1團,設校尉;50人為1隊,設隊正;10人為一火,設火長。民20服役,至60免役。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及衣裝,存入官庫,出兵時領取。在王域宿衛的除羽林軍外,更增設十衛,並將金吾衛按左右劃分,共十二衛,每衛下統十數府,一番2500人。因此常年駐守在天元附近的軍隊總計六萬左右。十二衛率領有軍府,但不得自行征調,調兵須有皇命,地方上不見命令不發兵;各諸侯國除詔書規定數量兵種外並不直接領兵,其對下屬軍府的職責是進行檢查督促;
各軍府長官發兵時須以魚符為憑;各衛所屬軍府不集中在某一國,一國內的數個軍府也分屬不同的衛。這樣的設計有效防止了結黨。每一衛設將軍一人,左右將軍各一人,衛下設營,營下轄團。軍功爵製度周清在劉吳一戰中對鐵駟車的封賞開了軍功爵的先例。蘇深作為中軍領袖,居功至偉,因功得封侯,而鐵駟車中的其他三位畢竟軍功不夠封爵,周清此時已擺開刀馬和宗祠黨對上,因此也就無所畏懼,將三人封做大上造,開啟軍功授爵的先河。
周清的先祖周寧帝規定“非周清氏不得封王,非大功不能授侯”,周朝偏安東陸已久,所謂大功一般是指文治之功,及至周清時,周朝王室已有百多年沒有軍功授爵的例子存在了。周清為了迅速提升自己班底的地位,專設了一套軍功爵,共分十等:一級公夫,二級不更,三級大夫,四級公乘,五級庶長,六級中更,七級少上造,八級大上造,九級中侯,十級列侯。十級軍功爵中,前兩級還是士卒,到中更就可以食邑,最後兩級就相當於封侯了。而大上造,就是僅次於侯,是極高的爵位了。
賞罰製度周清為了鼓勵北伐,大大提高了軍人的地位及待遇,軍隊中的賞罰製度比之以往更加嚴明,賞更厚,罰更嚴。在這樣的賞罰製度刺激之下,東陸軍容徹底為之一新,軍中長期流傳這“蠻族如虎,軍罰猛於虎;官爵如蜜,軍賞甜似蜜”的說法。根據《周通典》記載,北伐時的賞罰規定大致如下:一、士兵個人在戰爭中殺一人,全家免除一年徭役。二、士兵個人在戰爭中斬殺敵方軍官一名,並獲其首級者,授爵一級,田一頃,宅九畝。三、百人以下小隊作戰,戰鬥中斬殺敵人三十三人以上評為滿功,領隊軍官(隊正、火長)升爵一級。四、大部隊作戰,攻城戰中斬首八千以上,野戰中斬首兩千以上,部隊內各級軍官都升一級,其中有大功者可以連升三級。五、士兵十人一火,一火中有一人逃走,其餘救人都要受兩年徒刑,能斬敵首者可以以爵抵罪。六、若軍官在戰鬥中被殺,有衛隊的衛隊要受罰。衛隊中有斬敵首者可以以爵抵罪。七、攻堅戰中,主要方向上選英勇之士編作突擊隊。突擊隊中有臨陣脫逃者,處以死刑,可當陣執行。若完成攻堅任務,每人授爵一級。八、連得戰功,爵至第六級中更者,可以“食戶三百”,即享受三百戶人家的稅收。如果犯了法(非軍法),可以以爵抵罪。這種賞與罰上的極度反差,使得戰陣之上周朝士兵人人效死,英勇向前,能夠將綿羊訓練成老虎,不得不說周清在治軍方麵還是有些才能的。事實上,作為一個喜歡親征的皇帝,周清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將領。
周武鐵旅兩次北伐,蠻族軍隊威脅到周清的中軍大陣也不是一次兩次,然而從來未聽說周清在敵軍麵前慌亂過,即使情勢十分緊急。作為一個皇帝,這份鎮靜可算十分難得,很難說它是源於周清心性的堅忍還是他本人早年在黑街中的“曆練”。更為難得的是,作為一個庶子出身的皇帝,周清對麾下的將士十分體恤:除了時常親自去慰問以外,周清還時常喜歡不經通知就行至某兵營,與士兵共同玩樂,或是進行一番比試,雖然經過士兵放水,交手勝負大約也就在五五之數,但是勝負本身並不重要,這種身居高位而不自傲的親和力該也是將士願意為周清效死的原因之一。馬匹蠻蝗給周朝留下的傷痕還未抹平,北陸來去如風的騎兵成為東陸百姓心中的噩夢,也深為周清所忌憚。早在玄天閣中,周清就和百裏羽以及眾多軍官商談過,眾人都覺得若是沒有良駒,就很難克製蠻族的勁馬,因此,在登基之初周清就苦心想營造一支精銳的能和蠻族人相抗衡的騎兵。對劉吳兩國的戰鬥使周清找到一個忠實的盟友——朱庭慎,在周清看來,這個銳意北伐的年輕人可以為他提供許多助力,因此他也放心地將自己的親信——葉望放到明國去統領三軍。事實證明,周清這個決定是明智的,因為他要在明國訓練出的,是一支速攻鐵騎,而率領和訓練這支鐵騎的人,正是最不羈的猛虎葉望。
葉望對繁複的文案工作並無興趣,他在任上時,最喜歡做的事有三件:一、馬場馴馬;二、校場演兵;三、追殺小股蠻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項,東陸本無大規模馬場,因此即使是北陸良種,到東陸後退化得也很厲害,明國自葉望上任後開始建立養馬製度,終周之世都未曾更替。葉望上任之時,明國有周朝各地搜得的北陸蠻族馬匹兩千,又有從夜北買來的東陸馬數百匹,取了明國菸河上遊靠近銘濼山一帶的土地做牧場,繁殖馴養。馬匹數量在數年內直逼十萬匹,被分為東西南北四方牧監掌領。每監除設牧監外,還有副監、主薄、直司、團官、牧尉、排馬、牧長等職,按職司大小掌管不同數量的馬匹,層層監管。馬監中對馬匹分等,每逢征戰,先取上等,上等數不足,取中等充數,中等不足,再取下等。其中上等馬多係北陸馬種與夜北馬相配得來,既有北陸馬匹的耐力,又有夜北馬的神駿,成為東陸對抗北陸騎兵的一大法寶。周清對馬匹的重視得到了相應的迴報,使得在他一生的兩次北伐中都不曾為缺乏馬匹而困擾,而明國馬場的建立影響更遠超周清想象之外,從它之中走出了一位可以說是左右了周末局勢的人物——明昌縣侯梁秋頌,當然這是後話,此時暫按下不表。
器械大車大車以往在戰爭中的運用很簡單——運送輜重糧草,然而在李當心這裏,大車無論結構還是功用,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據傳李當心在戰陣之外是一個穩重的人,非但如此,在許多人眼中,簡直是個遲鈍的人。李當心的行事風格用一句話可以概括——謀定而後動,也就是說,這個人不動則已,一動則必定算準了自己已有很大勝算。終周朝一世,能將“廟算”兩字發揮到極致的,恐怕非此人莫屬。在周清登基之後,玄天閣依然時時聚會,在有了當朝皇帝的支持之後,他們的議題由“如何將周清推上帝位”轉向了“如何令東陸大軍在北伐中取得勝利”。在場麵奢華的討論中,這群野心勃勃的帝王親信、軍隊中堅遇到了一個不可避免的障礙——蠻族的騎兵,如果不解決這個障礙,東陸軍隊終難在平廣的北陸取勝。很難形容蠻族騎兵在東陸軍人中的分量,無論如何,這種壓力都不會是簡單的“沉重”二字可以概括。時勢造英雄,這份沉重的壓力使得帝國未來的將星們尋找各自的道路——葉望開始在明國養馬、葉正也開始訓練他的“狼牙七縱”,而此時,李當心這裏還全無頭緒。
當一個人麵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他就會產生一種情緒,叫做苦悶;於是苦悶而倔強的李當心將自己關在房間裏,開始做他最擅長做的事情——計算。李當心計算了無數種東陸軍隊與蠻族騎兵相抗衡的可能,他寫在算稿上的符號無人能解,將數字排成行列進行計算的方式甚至連欽天監的博士都不曾見過,據說每天他的草稿都丟得到處都是,還經常覆蓋在仆人端進來的飯菜之上。十天以後,形容枯槁的李當心帶著他的草稿走出房間,徑直奔去了蘇深的家中。蘇深用了兩個對時耐心聽完李當心的解釋,隻說了一句話“不攻”,李當心轉首就走。
李當心是戰陣之學的大師,然而在對戰局的總體把握上,尚不及蘇深,兩國交戰,除了戰場爭勝之外,還講究後勤、國力,李當心給蘇深看的結果,是與蠻族騎兵正麵交戰的戰術,而蘇深問的,則是蠻族若是避而不戰當如何應對。又半個月,李當心將前一份的答案做了修改,交出了一份不算很滿意的答卷——誘敵。征戰北陸,後勤支援當然是至關重要,軍械糧草的輸送都關係著前線的成敗,蠻族騎兵的機動性使得他們可以對東陸的輸送隊伍產生很大威脅,這也是玄天閣眾一直不能解決的一個問題。
李當心從用於運送的大車的形製開始著手,不複用以往敞開的車腹,督造出了一批廂壁加厚、轉接處用鐵皮包裹、內附石棉的大車。在有了這批大車之後,他從羽林軍中挑選了一批新兵,自行操練,操練的項目分為兩部分,一是射術,二是戟盾之術。當操練完成時,他將這支新軍拉到明國“旅行”了一次,順便和葉望操練的風虎騎軍比試了一場。風虎自遠處向大車衝刺,在李當心的指揮下,士兵們迅速將廂車圍成一個圈,持戟盾的士兵在外層,持弓弩的在內層。身著鋼鎧的風虎一旦靠近,就被箭雨攢射迴去,雖然人可以無傷,但是馬匹被折去簇頭的箭雨覆蓋,依然吃痛倒地,而衝進的騎兵被廂車與大盾阻擋,根本難以近身,風虎三次衝鋒均無功而返。
周清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欣喜,將十二衛中的兩衛分與李當心,是為左右廂車衛。拒馬可以移動的障礙物,常用於堵塞道路交通、壕溝、城門等處。一般用周徑二尺的圓木為幹,長短根據需要而定,在圓木上十字鑿孔,安上長一丈的橫木樹根,將上端削尖,設在城門、巷口和要路,阻絕人馬通行。風炎北伐時,更在拒馬上鑽孔,插入長槍以阻擋騎兵,收效不少。海船周武朝受前朝教訓,破除了執行二百餘年的禁海令,開始打造水師。水軍的基礎,就是造船業。按照《武帝實錄》的記載,從北離初年到北離十一年間,僅在官署監督下製造的大小江河船隻就有2867艘,海船1275艘,這還不算漕船以及私造船隻。周朝水軍以五十到一百艘計為一組,在沿海各地設水寨,每寨至少有一組船隻,在泉明和畢止更是各備兩組船隻。在泉明製造的鐵木塔船,每艘平均可容納四百五十人,遠超宛洲戰船,成為遏製天拓海峽的利器。
由於通信及其他條件的限製,水軍在當時沒有發展成為獨立的軍種,而是按照防區劃分,受當地岸防官員的轄製。如葉望任明國三軍都指揮使,當然也就總轄明國全國海防軍力,當然葉望在這方麵全然沒有下過心思,全賴下麵人的操持。
楚雲·阿拉木汗·碩風率領碩風部再次君臨北都的時候,他離開這裏已經整整七年零三個月了。他騎著比他身高還高的駿馬,緩緩行進在北都城外的官道上。在他身後是碩風部賴以成名的鐵浮屠,道路兩旁匍匐著北都城的百姓。他攥緊韁繩,昂首挺胸,努力地保持著平靜鎮定的神色。楚雲在牧武門外勒住馬,門前跪著的是阿魯台部文武大臣,跪在最前的老相國瀛台膝行數步,將降表高舉過頭。他們已經在這裏跪了一個多對時,盡管褲子裏偷偷綁了用棉花填充的布袋,膝蓋依然跪得腫脹充血。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比他們的主君幸運——他已經在十日前的戰役中丟了性命,現在他的首級還被埋在一個盛滿石灰的木匣之中。
這時,如果匍匐在地上的人有膽子抬頭偷偷瞄一下楚雲的臉,一定就會發現他眼神中壓抑不住的神采,這神采並非登臨大君之位的興奮,而是初次看到在草原之中豎立起的偌大一圈城牆的好奇。這一年楚雲不滿十歲,碩風部七年前棄北都而逃的時候他才隻有兩歲半,這還是這個半大的孩子記事以來第一次看到北都城的城牆。現在的楚雲能拉開一石的弓,能在策馬奔騰時射中百步開外的紅心,能背誦五十餘首東陸的詩文,能在金帳裏麵對朝臣宣布出前一天晚上母親拉著他的手教他默下的政令,除此之外,他和這個年齡的其他孩子一樣,會好奇於腳下從勾戈山采來鋪路的青石板,會驚歎於北都城城牆的宏偉巍峨。
跟在楚雲身後的武將跳下馬去接降表,那老邁羸弱的瀛台卻不知哪裏來的氣力,將降表攥得緊緊的,生著白翳的混濁雙眼死死盯住武將的臉,那眼中像是要生出牙齒,去咬斷武將的喉嚨。楚燁·莫拉格·碩風,楚雲的親叔叔,賜豹尾,封大漢王,世襲罔替,十日前斬阿魯台部主君於陣前。然而降表最終還是被楚燁奪了過來,他當眾宣讀之後轉身將降表跪獻楚雲,楚雲接過降表,他身後的鐵浮屠騎兵便下馬將遲遲不肯離去的阿魯台部舊臣驅趕著左右散開。
楚雲在歡唿聲中踏入北都城,這歡唿聲有一半來自於碩風部將士的勝利豪情,另一半則來自於匍匐於左右的民眾——他們其實並不在乎最終是誰在這座城池裏豎起他的金帳纛旗,他們隻在乎草原上總歸是迎來了新一輪短暫的和平。楚雲的白纛在城頭上升起,瀛台撞死在牧武門城牆之下,碩風部史官草草一句“鼠兒年酪月,阿魯台餘逆遞降表,碩風部重入北都,逆相瀛台觸亡。”便書完了阿魯台部的最後一頁曆史。然而後世史家爭論的焦點從來都不在於瀛台的死,他們更有興趣的是分析楚燁為什麽會心甘情願地扶植不到十歲的楚雲登上北陸大君的寶座,執掌軍權近十年卻從未動過取而代之的念頭。
謝墨所著《北瀚源流》一書對此做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推測,老大君死後,楚燁與楚雲的母親——碩風大閼氏秋月離有染,甚至還有意無意地暗示楚雲實際上是楚燁和秋月離的私生子,因此心甘情願地輔佐楚雲操持政務、統帥三軍,並舉出一係列諸如楚燁終身無子等事作證據。但考慮到《北瀚源流》和《周末紀事》一樣,也是謝墨豢養的那幾個狂生所纂,其中諸多捕風捉影的猜測和對外族的惡毒攻擊,向來為史家所不齒,所以這種說法很難站得住腳,隻是在市井之中頗為流傳,為鼓書平話之中所常見罷了。
而根據另一些史料的記載,楚燁主要的職責實際上就是領兵,真正掌控碩風政務的其實另有其人,而且是個女人,她就是楚雲的母親秋月離。史書記載秋月離是明公爵秋氏的幼女,出生於周文三十四年,周文五十年秋月離獲封月離公主,遠嫁碩風部新主君楚暉·蘇也勒·碩風。關於秋月離與楚暉婚姻生活的記載極少,隻知道秋月離在遠嫁碩風部四年後的周文五十四年為大君育有一子,也就是他的第三子楚光·圖客·碩風;三年後的周文五十七年,誕下他的第五子楚雲·阿拉木汗·碩風。
兩年半後楚暉戰敗身亡,沒來得及給楚雲添一個弟弟,於是楚雲便坐穩了世子的寶座。然而世子距離主君仍有不小的距離,碩風部退出北都後,逃往其部落發祥地有熊山,準備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在逃跑的過程中,碩風部的幾位汗王便漸漸生了不臣之心,一部分對主君寶座垂涎三尺時刻打算取而代之,一部分甚至打算將楚雲獻給阿魯台部以圖自保,年僅兩歲的楚雲對即將降臨的危機渾然無知。很難說被強迫送到北陸和親的秋月離對楚暉的愛情有多麽深厚,但這並不妨礙母親保護自己兒子的偉大決心。
秋月離知道此時此刻,作為一個東陸遠嫁過來的女子,沒有娘家人撐腰,隻有憑借自己的力量保護兒子。如何將部落重新團結在自己兒子的周圍呢?秋月離選擇了反其道而行之,她進一步地挑起了部落內部的糾紛。秋月離時年不過二十五歲,其過人的姿色足以令草原上所有的男人為之傾倒。她巧妙地利用了自己最大的優勢,散布出自己有可能改嫁的傳言。草原上的蠻族沒有那麽多的禮教觀念,即使是大閼氏在主君死後改嫁也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於是各位汗王們紛紛眼紅了,世子隻有兩歲,娶了秋月離不僅可得美人,更可以楚雲繼父的身份成為事實上的主君。原本就不甚團結的部落變得更加支離破碎,於是出現了一個非常尷尬的情形,那就是每一個派係都變成了絕對的少數派,因而誰都不敢輕舉妄動。秋月離從容不迫地周旋於各派之中,左右逢源,苛以道義,許以利益。
執掌鐵浮屠騎兵權的楚燁第一個向楚雲宣誓效忠,爾後各位汗王紛紛歸附。出身於明國公侯世家的弱女子秋月離用實際行動給蠻族上了一課——論權謀心計,你們還差得遠呢。草原的氣候並沒有磨滅秋月離的豔光,讓她顯得憔悴的,是北陸險惡的政局。作為一個女性,而且是從東陸遠嫁的女子,她能得到碩風部的信任,無疑付出了很多,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很不堪的猜疑。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秋月離幾乎是在楚雲獲得支持的同時,就立刻宣布恢複古老的“五老議政”製度。
碩風部由五個大姓家族構成,分別為楚氏碩風家家族、巢氏圖魯丁家族、厲氏巢德拉及家族、顏氏古拉延家族和鐵氏積拉多家族。
不過在阿拉木汗的兒子手中,也就是我們的昭武帝阿蘇勒父親手中將整個碩風部握在了碩風家手中。
遜王時代,楚氏碩風家族公認的始祖楚碩風建立碩風部,遜王死後,楚碩風進入北都,成為庫裏格大君。楚碩風做了十五年庫裏格大君,到他死時,他的繼任者楚鐸·古拉爾·碩風年僅十一歲,楚碩風臨終前在包括楚氏碩風家族在內的五個家族中分別指定了一名長老,共同執掌碩風部,直到楚鐸十五歲成年後,五名長老還政於君,這段曆史就被稱為“五老議政”。“五老議政”的提議表達了楚氏碩風家族對其餘四大家族的最高尊重,維護了五大家族的麵子,因此得到了其餘四個家族的極力支持。
秋月離在這次事件上所表現出的政治素養徹底征服了碩風部上下,所以盡管楚氏碩風家族的長老的最終人選是楚燁,但五老會卻破格允許秋月離代表楚雲一起參與會議,秋月離從此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了部落政治甚至軍事大事的商議之中。其餘幾個家族的議政長老分別為巢氏合魯丁家族族長巢哲·蘇合霍曼·合魯丁,蘇合霍曼意為“不可逾越的山嶽”;厲氏巢德拉及家族族長厲千弋·鐵諾·巢德拉及,鐵諾意為“北風”;顏氏古拉延家族族長顏鑄·鐸闊廷·古拉延,鐸闊廷意為“無邊之海”;以及鐵氏積拉多家族族長鐵拔嶽·罕達雷·積拉多,罕達雷意為“黑豹”。
在五老會議的後期,楚燁將權利放歸了楚雲,自己不再參與五老會議,由秋月離與楚雲共同參加。楚雲已經長成少年,麵對四家長老侃侃而談,儼然已有明君氣派。而進入北都奪取大君之位的阿魯台部由於難以服眾,四處受敵,沒有追擊碩風餘部的能力,這給了碩風部休養生息的時間和機會。碩風部在有熊山中休養繁衍,無時無刻不在籌劃著反攻北都。但這樣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有熊山下就來了意圖趁火打劫的強盜——朔北部。但朔北部來得不是時候,他們出兵的決定下得太晚,以至於等他們趕到的時候,碩風部這個草原上最龐大的巨人已經緩過氣來了。
楚燁在世時就已經以智計威震草原的名將,素來為剛愎自用的楚暉所猜忌。阿魯台部便設下反間計,離間楚氏兄弟,哥哥不能直接解除弟弟掌握的鐵浮屠騎軍權,便派楚燁率領鐵浮屠精銳騎兵這支本該是拱衛北都安全的碩風大君親衛軍前往北方征剿朔北部。因此,當年阿魯台部突襲北都城,就選擇了楚燁遠在陰羽原與朔北部赫赫有名的白狼騎對峙的時候。
戰爭正處於膠著狀態,楚燁很難抽身,他於是命人取來幾隻活羊,將它們後蹄吊起,前蹄搭在更鼓上。待到入夜,營中滅了燈,眾將士口中含枚,摘掉鑾鈴,馬蹄裹布,馬轡含銜,一隊隊趁夜幕撤出營地。朔北部第二日發現時,楚燁早已去得遠了。楚燁脫身之後,星夜南歸,無奈路途遙遠,趕到時北都已經陷落,哥哥力戰身亡,楚燁隻得會合了力戰突圍出來的碩風殘部向北方且戰且退。
但此時此刻,楚燁已經將碩風部的軍權全部攬在手裏,代楚雲執掌政權的秋月離對楚燁表示了完全的信任,他終於可以在全無鉗製的情況下繼續這場當年沒有打完的仗。碩風部和朔北部的戰爭持續了很久,但碩風部和朔北部這兩塊骨頭都太大,誰也吃不下誰,最終還是以兩部訂立和盟為終局。楚燁他雖然大權在握,卻始終對楚雲照拂有加,忠心耿耿,以至於有人傳說楚雲其實是他的兒子。
秋月離於是向朔北部主君提出為楚雲與朔北部主君的女兒樓薰·朵娜蘭·斡爾寒訂親。實際上當時樓薰隻有四歲,而楚雲也不過隻有五歲半,於是約定等到樓薰十四歲的時候,就為他們辦親事。所有人都清楚,以樓薰·朵娜蘭·斡爾寒的高貴出身,毫無疑問會成為碩風部未來的大閼氏。因著這層關係,若幹年後碩風部揮軍南下進攻北都的時候,朔北部的馳狼騎站在了碩風部的一邊。鎮遠八年末,碩風部與朔北部走出陰羽原,直搗北都。本就對阿魯台部心懷不滿的部落或者選擇了袖手旁觀,或者加入碩風部的陣營之中。翌年,阿魯台部在各部聯軍的攻擊下潰不成軍,作為黃金家族的最後一支血脈,以熊為圖騰的阿魯台部從草原上徹底地消失了。
而在天拓大江的另一端,周清的日子也不好過。在他的計劃中,增加了歲貢收入的阿魯台部應當用這筆錢來增強軍備或加強與其他部落的外交聯係,因為碩風部精銳中的精銳——鐵浮屠和鬼弓的主力幾乎沒有在這場戰爭中遭受到任何損失,靠取巧攻入北都的阿魯台部隨時都有可能遭到碩風部的反撲。然而阿魯台部的主君似乎並沒有看清這一點,他不知是將豪情壯誌在北都城一役中消耗殆盡,還是因為勝利來得太過容易而有些過於輕敵,在這筆巨款的使用上,他似乎更傾向於用它們來購買絲綢玉器等奢侈品,並且準備在北都城內修建一座宮殿。自遜王阿堪提修建北都城以來,北都城除了內外二城和箭樓,就沒有任何固定的建築物,隻是以大君的金帳為中心,無數的帳篷層層環繞。而阿魯台部主君作出這番打算,隻怕還以為自己的壯舉可以與遜王修建北都城的功績相提並論呢。
周清對這個活寶又好氣又好笑,他早就料到了阿魯台部入主北都後會引起蠻族的內亂,卻沒想到阿魯台部這麽不爭氣。如果阿魯台部肯踏踏實實地增強軍備,能夠再為他爭取一年的時間,他就可以為北伐做好萬全的準備,屆時大軍揮師北渡天拓,陷於內亂中的蠻族各部猶如一盤散沙,必能一擊而潰。而阿魯台部的潰敗比他想象的還要快,宮殿僅僅搭了個雛形,北都城就易了主人。秋月離指著宮殿對楚雲說,東陸的皇帝因為大興土木修建宮宇,丟掉了皇位的不知有多少。北陸本就比東陸貧瘠,周圍又有諸多部落對北都虎視眈眈,修建宮宇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北都城中的宮殿很快就被拆除了,在宮殿的遺址上重新搭起了金頂的帳篷。
十歲的楚雲召開了他生命裏的第一次庫裏格大會,成為庫裏格大會曆史上最年輕的主君,青銅家族在離開北都七年之後重新統治了草原。秋月離在本部落的貴族青年中挑選年輕勇武的擔任楚雲的伴當,也讓他們跟隨著楚雲的帳隨學習如何協助大君處理政務,這些終日與楚雲在一起吃飯喝酒打獵摔跤的年輕人成為了楚雲最忠誠的朋友,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楚雲成年後成為他麾下的謀臣和猛將。
而齊慎將成為他的傀儡,將柳國的王室延續下去。青王知道齊建確實是印池術士,因此相信他必然隱身幕後,也因此放心前往宗稅特貸會,但百裏羽卻不是一個行堂堂之陣的人,他趁機調來了玄天閣中唯一的一個刺客,精於箭法的天羅,借齊建的亂民,除掉了青王。
百裏羽選擇了在會議上當場揭穿齊建,並不給他任何申辯和指責的機會,即使齊建不反抗,他也會下手將其殺死,但齊建如他所料地反抗了。百裏羽立即殺死了他,並將一切罪名都安在了他的頭上。當楚發現百裏羽將一切罪愆都推到死人身上時,他們立即知道此刻應該順水推舟,唐國也沒有其他辦法。真正的欽天監百裏羽就這樣利用亂局達到了他想達到的幾乎一切利益。
這恐怕是天羅所不能擅長的,淮安大事底定,周清開始為他壯闊一生中最偉大的事業進行準備——北伐。周清將年號定為鎮遠,就已經曲折地表達出了他對北邊那個政權的不滿甚至恨意,這種恨意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當人們提到周武皇帝周清時,所注重的也不是他在奪嫡中表現出的隱忍或者開創了影響後世的兵甲勤王製,而是先後兩次的北伐。在鎮遠七年之前,他先後下詔修正軍製,並設立軍功爵製度。並下令明國的葉望養馬,而李當心則在蘇深指點下開始製作廂車。
老人放走了信鴿,關上窗,慢慢拿出茶具,開始讓水在空杯間流淌,青筋在枯樹枝般的手上交錯,老人的雙手卻堅定得像一個持刀武士一般毫不顫抖。沁著苦味的香氣在狹小的鬥室內彌散開,肉眼可見的周清色蒸汽在壺嘴上方微微打著圈,老人的嘴角不由微微上翹,似乎對每一步精確的操作感到滿意。“純公,”不速之客猛然撞進了小屋,“青王……青王他……”“我已知曉,”老人的語氣中透出一分冰冷,似乎對來人驟然帶進的氣流破壞了他精心營造的環境不滿,“你迴去吧,慢些帶上門,小心不要讓風進來。”“可是……”老人猛然抬起頭,目光如斧劈劍刺,“要喝茶就不能心急,不然隻能燙到自己。我一個老頭都能等得了,你們又有什麽等不了的。”老人說著話,手上卻並不停歇,“快迴去吧,一個時辰的功夫都在這香氣上,茶香散了就不好了。”
門緩緩被帶上了。在周清為北征籌劃的時候,宗祠黨卻暗自吞下了青王的死去這枚苦果,青王一死,他們當初利用青王的投資可以說全數化為烏有,超過數百萬的金銖就這樣消失在宛州的金融市場中,百裏羽送給江棣一份大禮,不但徹底扳倒了周清帝位上的障礙,也讓江棣在這次商戰中博取了極大利益。青王死後,宗祠黨再沒有一個可以直接威脅周清的可用之人。他們雖然知道青王死於亂民必定和帝黨脫不了幹係,但也沒有辦法可以反擊,而周純卻突然得到了周清的一個封號。
史書載:“周純以其主掌宗祠,望重而位省,特進‘北武君’之爵,以彰奮武平北之意。”這大概是周清對宗祠的一個暗示。作為受命長老的周純也欣然接受了這樣一個稱號。宗祠黨不得不接受新皇帝決意北伐這樣一個事實,在與皇帝的暗戰中他們徹底失敗了。戰爭的陰雲開始在北陸的天空聚集,而此時剛剛經曆一場動蕩的北陸蠻族,還在滿足於短暫的安寧,渾然不知他們視若綿羊的東陸華族已經裝上了尖牙與利爪,正要與舊日的虎狼們一搏生死……
周清分全國281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兵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每府按戶等征調兵丁,規定“六等以上之家,三丁抽一”。每府設都尉1人,左右都尉各1人。300人為1團,設校尉;50人為1隊,設隊正;10人為一火,設火長。民20服役,至60免役。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及衣裝,存入官庫,出兵時領取。在王域宿衛的除羽林軍外,更增設十衛,並將金吾衛按左右劃分,共十二衛,每衛下統十數府,一番2500人。因此常年駐守在天元附近的軍隊總計六萬左右。十二衛率領有軍府,但不得自行征調,調兵須有皇命,地方上不見命令不發兵;各諸侯國除詔書規定數量兵種外並不直接領兵,其對下屬軍府的職責是進行檢查督促;
各軍府長官發兵時須以魚符為憑;各衛所屬軍府不集中在某一國,一國內的數個軍府也分屬不同的衛。這樣的設計有效防止了結黨。每一衛設將軍一人,左右將軍各一人,衛下設營,營下轄團。軍功爵製度周清在劉吳一戰中對鐵駟車的封賞開了軍功爵的先例。蘇深作為中軍領袖,居功至偉,因功得封侯,而鐵駟車中的其他三位畢竟軍功不夠封爵,周清此時已擺開刀馬和宗祠黨對上,因此也就無所畏懼,將三人封做大上造,開啟軍功授爵的先河。
周清的先祖周寧帝規定“非周清氏不得封王,非大功不能授侯”,周朝偏安東陸已久,所謂大功一般是指文治之功,及至周清時,周朝王室已有百多年沒有軍功授爵的例子存在了。周清為了迅速提升自己班底的地位,專設了一套軍功爵,共分十等:一級公夫,二級不更,三級大夫,四級公乘,五級庶長,六級中更,七級少上造,八級大上造,九級中侯,十級列侯。十級軍功爵中,前兩級還是士卒,到中更就可以食邑,最後兩級就相當於封侯了。而大上造,就是僅次於侯,是極高的爵位了。
賞罰製度周清為了鼓勵北伐,大大提高了軍人的地位及待遇,軍隊中的賞罰製度比之以往更加嚴明,賞更厚,罰更嚴。在這樣的賞罰製度刺激之下,東陸軍容徹底為之一新,軍中長期流傳這“蠻族如虎,軍罰猛於虎;官爵如蜜,軍賞甜似蜜”的說法。根據《周通典》記載,北伐時的賞罰規定大致如下:一、士兵個人在戰爭中殺一人,全家免除一年徭役。二、士兵個人在戰爭中斬殺敵方軍官一名,並獲其首級者,授爵一級,田一頃,宅九畝。三、百人以下小隊作戰,戰鬥中斬殺敵人三十三人以上評為滿功,領隊軍官(隊正、火長)升爵一級。四、大部隊作戰,攻城戰中斬首八千以上,野戰中斬首兩千以上,部隊內各級軍官都升一級,其中有大功者可以連升三級。五、士兵十人一火,一火中有一人逃走,其餘救人都要受兩年徒刑,能斬敵首者可以以爵抵罪。六、若軍官在戰鬥中被殺,有衛隊的衛隊要受罰。衛隊中有斬敵首者可以以爵抵罪。七、攻堅戰中,主要方向上選英勇之士編作突擊隊。突擊隊中有臨陣脫逃者,處以死刑,可當陣執行。若完成攻堅任務,每人授爵一級。八、連得戰功,爵至第六級中更者,可以“食戶三百”,即享受三百戶人家的稅收。如果犯了法(非軍法),可以以爵抵罪。這種賞與罰上的極度反差,使得戰陣之上周朝士兵人人效死,英勇向前,能夠將綿羊訓練成老虎,不得不說周清在治軍方麵還是有些才能的。事實上,作為一個喜歡親征的皇帝,周清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將領。
周武鐵旅兩次北伐,蠻族軍隊威脅到周清的中軍大陣也不是一次兩次,然而從來未聽說周清在敵軍麵前慌亂過,即使情勢十分緊急。作為一個皇帝,這份鎮靜可算十分難得,很難說它是源於周清心性的堅忍還是他本人早年在黑街中的“曆練”。更為難得的是,作為一個庶子出身的皇帝,周清對麾下的將士十分體恤:除了時常親自去慰問以外,周清還時常喜歡不經通知就行至某兵營,與士兵共同玩樂,或是進行一番比試,雖然經過士兵放水,交手勝負大約也就在五五之數,但是勝負本身並不重要,這種身居高位而不自傲的親和力該也是將士願意為周清效死的原因之一。馬匹蠻蝗給周朝留下的傷痕還未抹平,北陸來去如風的騎兵成為東陸百姓心中的噩夢,也深為周清所忌憚。早在玄天閣中,周清就和百裏羽以及眾多軍官商談過,眾人都覺得若是沒有良駒,就很難克製蠻族的勁馬,因此,在登基之初周清就苦心想營造一支精銳的能和蠻族人相抗衡的騎兵。對劉吳兩國的戰鬥使周清找到一個忠實的盟友——朱庭慎,在周清看來,這個銳意北伐的年輕人可以為他提供許多助力,因此他也放心地將自己的親信——葉望放到明國去統領三軍。事實證明,周清這個決定是明智的,因為他要在明國訓練出的,是一支速攻鐵騎,而率領和訓練這支鐵騎的人,正是最不羈的猛虎葉望。
葉望對繁複的文案工作並無興趣,他在任上時,最喜歡做的事有三件:一、馬場馴馬;二、校場演兵;三、追殺小股蠻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項,東陸本無大規模馬場,因此即使是北陸良種,到東陸後退化得也很厲害,明國自葉望上任後開始建立養馬製度,終周之世都未曾更替。葉望上任之時,明國有周朝各地搜得的北陸蠻族馬匹兩千,又有從夜北買來的東陸馬數百匹,取了明國菸河上遊靠近銘濼山一帶的土地做牧場,繁殖馴養。馬匹數量在數年內直逼十萬匹,被分為東西南北四方牧監掌領。每監除設牧監外,還有副監、主薄、直司、團官、牧尉、排馬、牧長等職,按職司大小掌管不同數量的馬匹,層層監管。馬監中對馬匹分等,每逢征戰,先取上等,上等數不足,取中等充數,中等不足,再取下等。其中上等馬多係北陸馬種與夜北馬相配得來,既有北陸馬匹的耐力,又有夜北馬的神駿,成為東陸對抗北陸騎兵的一大法寶。周清對馬匹的重視得到了相應的迴報,使得在他一生的兩次北伐中都不曾為缺乏馬匹而困擾,而明國馬場的建立影響更遠超周清想象之外,從它之中走出了一位可以說是左右了周末局勢的人物——明昌縣侯梁秋頌,當然這是後話,此時暫按下不表。
器械大車大車以往在戰爭中的運用很簡單——運送輜重糧草,然而在李當心這裏,大車無論結構還是功用,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據傳李當心在戰陣之外是一個穩重的人,非但如此,在許多人眼中,簡直是個遲鈍的人。李當心的行事風格用一句話可以概括——謀定而後動,也就是說,這個人不動則已,一動則必定算準了自己已有很大勝算。終周朝一世,能將“廟算”兩字發揮到極致的,恐怕非此人莫屬。在周清登基之後,玄天閣依然時時聚會,在有了當朝皇帝的支持之後,他們的議題由“如何將周清推上帝位”轉向了“如何令東陸大軍在北伐中取得勝利”。在場麵奢華的討論中,這群野心勃勃的帝王親信、軍隊中堅遇到了一個不可避免的障礙——蠻族的騎兵,如果不解決這個障礙,東陸軍隊終難在平廣的北陸取勝。很難形容蠻族騎兵在東陸軍人中的分量,無論如何,這種壓力都不會是簡單的“沉重”二字可以概括。時勢造英雄,這份沉重的壓力使得帝國未來的將星們尋找各自的道路——葉望開始在明國養馬、葉正也開始訓練他的“狼牙七縱”,而此時,李當心這裏還全無頭緒。
當一個人麵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他就會產生一種情緒,叫做苦悶;於是苦悶而倔強的李當心將自己關在房間裏,開始做他最擅長做的事情——計算。李當心計算了無數種東陸軍隊與蠻族騎兵相抗衡的可能,他寫在算稿上的符號無人能解,將數字排成行列進行計算的方式甚至連欽天監的博士都不曾見過,據說每天他的草稿都丟得到處都是,還經常覆蓋在仆人端進來的飯菜之上。十天以後,形容枯槁的李當心帶著他的草稿走出房間,徑直奔去了蘇深的家中。蘇深用了兩個對時耐心聽完李當心的解釋,隻說了一句話“不攻”,李當心轉首就走。
李當心是戰陣之學的大師,然而在對戰局的總體把握上,尚不及蘇深,兩國交戰,除了戰場爭勝之外,還講究後勤、國力,李當心給蘇深看的結果,是與蠻族騎兵正麵交戰的戰術,而蘇深問的,則是蠻族若是避而不戰當如何應對。又半個月,李當心將前一份的答案做了修改,交出了一份不算很滿意的答卷——誘敵。征戰北陸,後勤支援當然是至關重要,軍械糧草的輸送都關係著前線的成敗,蠻族騎兵的機動性使得他們可以對東陸的輸送隊伍產生很大威脅,這也是玄天閣眾一直不能解決的一個問題。
李當心從用於運送的大車的形製開始著手,不複用以往敞開的車腹,督造出了一批廂壁加厚、轉接處用鐵皮包裹、內附石棉的大車。在有了這批大車之後,他從羽林軍中挑選了一批新兵,自行操練,操練的項目分為兩部分,一是射術,二是戟盾之術。當操練完成時,他將這支新軍拉到明國“旅行”了一次,順便和葉望操練的風虎騎軍比試了一場。風虎自遠處向大車衝刺,在李當心的指揮下,士兵們迅速將廂車圍成一個圈,持戟盾的士兵在外層,持弓弩的在內層。身著鋼鎧的風虎一旦靠近,就被箭雨攢射迴去,雖然人可以無傷,但是馬匹被折去簇頭的箭雨覆蓋,依然吃痛倒地,而衝進的騎兵被廂車與大盾阻擋,根本難以近身,風虎三次衝鋒均無功而返。
周清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欣喜,將十二衛中的兩衛分與李當心,是為左右廂車衛。拒馬可以移動的障礙物,常用於堵塞道路交通、壕溝、城門等處。一般用周徑二尺的圓木為幹,長短根據需要而定,在圓木上十字鑿孔,安上長一丈的橫木樹根,將上端削尖,設在城門、巷口和要路,阻絕人馬通行。風炎北伐時,更在拒馬上鑽孔,插入長槍以阻擋騎兵,收效不少。海船周武朝受前朝教訓,破除了執行二百餘年的禁海令,開始打造水師。水軍的基礎,就是造船業。按照《武帝實錄》的記載,從北離初年到北離十一年間,僅在官署監督下製造的大小江河船隻就有2867艘,海船1275艘,這還不算漕船以及私造船隻。周朝水軍以五十到一百艘計為一組,在沿海各地設水寨,每寨至少有一組船隻,在泉明和畢止更是各備兩組船隻。在泉明製造的鐵木塔船,每艘平均可容納四百五十人,遠超宛洲戰船,成為遏製天拓海峽的利器。
由於通信及其他條件的限製,水軍在當時沒有發展成為獨立的軍種,而是按照防區劃分,受當地岸防官員的轄製。如葉望任明國三軍都指揮使,當然也就總轄明國全國海防軍力,當然葉望在這方麵全然沒有下過心思,全賴下麵人的操持。
楚雲·阿拉木汗·碩風率領碩風部再次君臨北都的時候,他離開這裏已經整整七年零三個月了。他騎著比他身高還高的駿馬,緩緩行進在北都城外的官道上。在他身後是碩風部賴以成名的鐵浮屠,道路兩旁匍匐著北都城的百姓。他攥緊韁繩,昂首挺胸,努力地保持著平靜鎮定的神色。楚雲在牧武門外勒住馬,門前跪著的是阿魯台部文武大臣,跪在最前的老相國瀛台膝行數步,將降表高舉過頭。他們已經在這裏跪了一個多對時,盡管褲子裏偷偷綁了用棉花填充的布袋,膝蓋依然跪得腫脹充血。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比他們的主君幸運——他已經在十日前的戰役中丟了性命,現在他的首級還被埋在一個盛滿石灰的木匣之中。
這時,如果匍匐在地上的人有膽子抬頭偷偷瞄一下楚雲的臉,一定就會發現他眼神中壓抑不住的神采,這神采並非登臨大君之位的興奮,而是初次看到在草原之中豎立起的偌大一圈城牆的好奇。這一年楚雲不滿十歲,碩風部七年前棄北都而逃的時候他才隻有兩歲半,這還是這個半大的孩子記事以來第一次看到北都城的城牆。現在的楚雲能拉開一石的弓,能在策馬奔騰時射中百步開外的紅心,能背誦五十餘首東陸的詩文,能在金帳裏麵對朝臣宣布出前一天晚上母親拉著他的手教他默下的政令,除此之外,他和這個年齡的其他孩子一樣,會好奇於腳下從勾戈山采來鋪路的青石板,會驚歎於北都城城牆的宏偉巍峨。
跟在楚雲身後的武將跳下馬去接降表,那老邁羸弱的瀛台卻不知哪裏來的氣力,將降表攥得緊緊的,生著白翳的混濁雙眼死死盯住武將的臉,那眼中像是要生出牙齒,去咬斷武將的喉嚨。楚燁·莫拉格·碩風,楚雲的親叔叔,賜豹尾,封大漢王,世襲罔替,十日前斬阿魯台部主君於陣前。然而降表最終還是被楚燁奪了過來,他當眾宣讀之後轉身將降表跪獻楚雲,楚雲接過降表,他身後的鐵浮屠騎兵便下馬將遲遲不肯離去的阿魯台部舊臣驅趕著左右散開。
楚雲在歡唿聲中踏入北都城,這歡唿聲有一半來自於碩風部將士的勝利豪情,另一半則來自於匍匐於左右的民眾——他們其實並不在乎最終是誰在這座城池裏豎起他的金帳纛旗,他們隻在乎草原上總歸是迎來了新一輪短暫的和平。楚雲的白纛在城頭上升起,瀛台撞死在牧武門城牆之下,碩風部史官草草一句“鼠兒年酪月,阿魯台餘逆遞降表,碩風部重入北都,逆相瀛台觸亡。”便書完了阿魯台部的最後一頁曆史。然而後世史家爭論的焦點從來都不在於瀛台的死,他們更有興趣的是分析楚燁為什麽會心甘情願地扶植不到十歲的楚雲登上北陸大君的寶座,執掌軍權近十年卻從未動過取而代之的念頭。
謝墨所著《北瀚源流》一書對此做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推測,老大君死後,楚燁與楚雲的母親——碩風大閼氏秋月離有染,甚至還有意無意地暗示楚雲實際上是楚燁和秋月離的私生子,因此心甘情願地輔佐楚雲操持政務、統帥三軍,並舉出一係列諸如楚燁終身無子等事作證據。但考慮到《北瀚源流》和《周末紀事》一樣,也是謝墨豢養的那幾個狂生所纂,其中諸多捕風捉影的猜測和對外族的惡毒攻擊,向來為史家所不齒,所以這種說法很難站得住腳,隻是在市井之中頗為流傳,為鼓書平話之中所常見罷了。
而根據另一些史料的記載,楚燁主要的職責實際上就是領兵,真正掌控碩風政務的其實另有其人,而且是個女人,她就是楚雲的母親秋月離。史書記載秋月離是明公爵秋氏的幼女,出生於周文三十四年,周文五十年秋月離獲封月離公主,遠嫁碩風部新主君楚暉·蘇也勒·碩風。關於秋月離與楚暉婚姻生活的記載極少,隻知道秋月離在遠嫁碩風部四年後的周文五十四年為大君育有一子,也就是他的第三子楚光·圖客·碩風;三年後的周文五十七年,誕下他的第五子楚雲·阿拉木汗·碩風。
兩年半後楚暉戰敗身亡,沒來得及給楚雲添一個弟弟,於是楚雲便坐穩了世子的寶座。然而世子距離主君仍有不小的距離,碩風部退出北都後,逃往其部落發祥地有熊山,準備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在逃跑的過程中,碩風部的幾位汗王便漸漸生了不臣之心,一部分對主君寶座垂涎三尺時刻打算取而代之,一部分甚至打算將楚雲獻給阿魯台部以圖自保,年僅兩歲的楚雲對即將降臨的危機渾然無知。很難說被強迫送到北陸和親的秋月離對楚暉的愛情有多麽深厚,但這並不妨礙母親保護自己兒子的偉大決心。
秋月離知道此時此刻,作為一個東陸遠嫁過來的女子,沒有娘家人撐腰,隻有憑借自己的力量保護兒子。如何將部落重新團結在自己兒子的周圍呢?秋月離選擇了反其道而行之,她進一步地挑起了部落內部的糾紛。秋月離時年不過二十五歲,其過人的姿色足以令草原上所有的男人為之傾倒。她巧妙地利用了自己最大的優勢,散布出自己有可能改嫁的傳言。草原上的蠻族沒有那麽多的禮教觀念,即使是大閼氏在主君死後改嫁也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於是各位汗王們紛紛眼紅了,世子隻有兩歲,娶了秋月離不僅可得美人,更可以楚雲繼父的身份成為事實上的主君。原本就不甚團結的部落變得更加支離破碎,於是出現了一個非常尷尬的情形,那就是每一個派係都變成了絕對的少數派,因而誰都不敢輕舉妄動。秋月離從容不迫地周旋於各派之中,左右逢源,苛以道義,許以利益。
執掌鐵浮屠騎兵權的楚燁第一個向楚雲宣誓效忠,爾後各位汗王紛紛歸附。出身於明國公侯世家的弱女子秋月離用實際行動給蠻族上了一課——論權謀心計,你們還差得遠呢。草原的氣候並沒有磨滅秋月離的豔光,讓她顯得憔悴的,是北陸險惡的政局。作為一個女性,而且是從東陸遠嫁的女子,她能得到碩風部的信任,無疑付出了很多,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很不堪的猜疑。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秋月離幾乎是在楚雲獲得支持的同時,就立刻宣布恢複古老的“五老議政”製度。
碩風部由五個大姓家族構成,分別為楚氏碩風家家族、巢氏圖魯丁家族、厲氏巢德拉及家族、顏氏古拉延家族和鐵氏積拉多家族。
不過在阿拉木汗的兒子手中,也就是我們的昭武帝阿蘇勒父親手中將整個碩風部握在了碩風家手中。
遜王時代,楚氏碩風家族公認的始祖楚碩風建立碩風部,遜王死後,楚碩風進入北都,成為庫裏格大君。楚碩風做了十五年庫裏格大君,到他死時,他的繼任者楚鐸·古拉爾·碩風年僅十一歲,楚碩風臨終前在包括楚氏碩風家族在內的五個家族中分別指定了一名長老,共同執掌碩風部,直到楚鐸十五歲成年後,五名長老還政於君,這段曆史就被稱為“五老議政”。“五老議政”的提議表達了楚氏碩風家族對其餘四大家族的最高尊重,維護了五大家族的麵子,因此得到了其餘四個家族的極力支持。
秋月離在這次事件上所表現出的政治素養徹底征服了碩風部上下,所以盡管楚氏碩風家族的長老的最終人選是楚燁,但五老會卻破格允許秋月離代表楚雲一起參與會議,秋月離從此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了部落政治甚至軍事大事的商議之中。其餘幾個家族的議政長老分別為巢氏合魯丁家族族長巢哲·蘇合霍曼·合魯丁,蘇合霍曼意為“不可逾越的山嶽”;厲氏巢德拉及家族族長厲千弋·鐵諾·巢德拉及,鐵諾意為“北風”;顏氏古拉延家族族長顏鑄·鐸闊廷·古拉延,鐸闊廷意為“無邊之海”;以及鐵氏積拉多家族族長鐵拔嶽·罕達雷·積拉多,罕達雷意為“黑豹”。
在五老會議的後期,楚燁將權利放歸了楚雲,自己不再參與五老會議,由秋月離與楚雲共同參加。楚雲已經長成少年,麵對四家長老侃侃而談,儼然已有明君氣派。而進入北都奪取大君之位的阿魯台部由於難以服眾,四處受敵,沒有追擊碩風餘部的能力,這給了碩風部休養生息的時間和機會。碩風部在有熊山中休養繁衍,無時無刻不在籌劃著反攻北都。但這樣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有熊山下就來了意圖趁火打劫的強盜——朔北部。但朔北部來得不是時候,他們出兵的決定下得太晚,以至於等他們趕到的時候,碩風部這個草原上最龐大的巨人已經緩過氣來了。
楚燁在世時就已經以智計威震草原的名將,素來為剛愎自用的楚暉所猜忌。阿魯台部便設下反間計,離間楚氏兄弟,哥哥不能直接解除弟弟掌握的鐵浮屠騎軍權,便派楚燁率領鐵浮屠精銳騎兵這支本該是拱衛北都安全的碩風大君親衛軍前往北方征剿朔北部。因此,當年阿魯台部突襲北都城,就選擇了楚燁遠在陰羽原與朔北部赫赫有名的白狼騎對峙的時候。
戰爭正處於膠著狀態,楚燁很難抽身,他於是命人取來幾隻活羊,將它們後蹄吊起,前蹄搭在更鼓上。待到入夜,營中滅了燈,眾將士口中含枚,摘掉鑾鈴,馬蹄裹布,馬轡含銜,一隊隊趁夜幕撤出營地。朔北部第二日發現時,楚燁早已去得遠了。楚燁脫身之後,星夜南歸,無奈路途遙遠,趕到時北都已經陷落,哥哥力戰身亡,楚燁隻得會合了力戰突圍出來的碩風殘部向北方且戰且退。
但此時此刻,楚燁已經將碩風部的軍權全部攬在手裏,代楚雲執掌政權的秋月離對楚燁表示了完全的信任,他終於可以在全無鉗製的情況下繼續這場當年沒有打完的仗。碩風部和朔北部的戰爭持續了很久,但碩風部和朔北部這兩塊骨頭都太大,誰也吃不下誰,最終還是以兩部訂立和盟為終局。楚燁他雖然大權在握,卻始終對楚雲照拂有加,忠心耿耿,以至於有人傳說楚雲其實是他的兒子。
秋月離於是向朔北部主君提出為楚雲與朔北部主君的女兒樓薰·朵娜蘭·斡爾寒訂親。實際上當時樓薰隻有四歲,而楚雲也不過隻有五歲半,於是約定等到樓薰十四歲的時候,就為他們辦親事。所有人都清楚,以樓薰·朵娜蘭·斡爾寒的高貴出身,毫無疑問會成為碩風部未來的大閼氏。因著這層關係,若幹年後碩風部揮軍南下進攻北都的時候,朔北部的馳狼騎站在了碩風部的一邊。鎮遠八年末,碩風部與朔北部走出陰羽原,直搗北都。本就對阿魯台部心懷不滿的部落或者選擇了袖手旁觀,或者加入碩風部的陣營之中。翌年,阿魯台部在各部聯軍的攻擊下潰不成軍,作為黃金家族的最後一支血脈,以熊為圖騰的阿魯台部從草原上徹底地消失了。
而在天拓大江的另一端,周清的日子也不好過。在他的計劃中,增加了歲貢收入的阿魯台部應當用這筆錢來增強軍備或加強與其他部落的外交聯係,因為碩風部精銳中的精銳——鐵浮屠和鬼弓的主力幾乎沒有在這場戰爭中遭受到任何損失,靠取巧攻入北都的阿魯台部隨時都有可能遭到碩風部的反撲。然而阿魯台部的主君似乎並沒有看清這一點,他不知是將豪情壯誌在北都城一役中消耗殆盡,還是因為勝利來得太過容易而有些過於輕敵,在這筆巨款的使用上,他似乎更傾向於用它們來購買絲綢玉器等奢侈品,並且準備在北都城內修建一座宮殿。自遜王阿堪提修建北都城以來,北都城除了內外二城和箭樓,就沒有任何固定的建築物,隻是以大君的金帳為中心,無數的帳篷層層環繞。而阿魯台部主君作出這番打算,隻怕還以為自己的壯舉可以與遜王修建北都城的功績相提並論呢。
周清對這個活寶又好氣又好笑,他早就料到了阿魯台部入主北都後會引起蠻族的內亂,卻沒想到阿魯台部這麽不爭氣。如果阿魯台部肯踏踏實實地增強軍備,能夠再為他爭取一年的時間,他就可以為北伐做好萬全的準備,屆時大軍揮師北渡天拓,陷於內亂中的蠻族各部猶如一盤散沙,必能一擊而潰。而阿魯台部的潰敗比他想象的還要快,宮殿僅僅搭了個雛形,北都城就易了主人。秋月離指著宮殿對楚雲說,東陸的皇帝因為大興土木修建宮宇,丟掉了皇位的不知有多少。北陸本就比東陸貧瘠,周圍又有諸多部落對北都虎視眈眈,修建宮宇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北都城中的宮殿很快就被拆除了,在宮殿的遺址上重新搭起了金頂的帳篷。
十歲的楚雲召開了他生命裏的第一次庫裏格大會,成為庫裏格大會曆史上最年輕的主君,青銅家族在離開北都七年之後重新統治了草原。秋月離在本部落的貴族青年中挑選年輕勇武的擔任楚雲的伴當,也讓他們跟隨著楚雲的帳隨學習如何協助大君處理政務,這些終日與楚雲在一起吃飯喝酒打獵摔跤的年輕人成為了楚雲最忠誠的朋友,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楚雲成年後成為他麾下的謀臣和猛將。